第一图书网

王少堂

李真,徐德明 著 李真、 徐德明 广陵书社 (2008-06出版)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李真、 徐德明 广陵书社 (2008-06出版)  

作者:

李真,徐德明 著  

页数:

344  

Tag标签:

无  

前言

李真、徐德明先生合著的《王少堂传》,八年前我就认真拜读过了,因为工作需要,其后常置诸案头,不时翻阅。今年初,二位先生根据文学传记本改编成扬州评话《王少堂》,我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并参加了有关座谈会,在祝贺他们的同时,也不揣浅陋,提了些不成熟的意见。五月底,修改稿又送到我手上,三天时间,我几乎手不释卷,目览笔划,心驰神往,既如故友重逢,又似结识新交。掩卷之时,不由得从心底发一声赞叹:好!《王少堂》这部书好就好在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王少堂由一名扬州评话世家子弟成长为一代宗师的成才之路。这条路是传奇的、辛酸的、艰难的,又是必然的。王少堂幼时曾生有疥疮,疼痒难忍.但一听到他老子说书便忘了痒痛,从而走上了学书的路子。他九岁登台,十二岁“过海”,其后独闯码头,十七岁教场打擂,二十三岁“五虎大战康国华”,中壮年扬名上海滩,等等,充满了传奇色彩。民间的传闻则又放大了这些传奇色彩,使王少堂罩上了神奇的光圈。其实,他的成才是艰难而辛酸的。祖辈父辈希望家里出个读书人光耀门楣。而他却因怕私塾先生而怕进学堂,因爱说书而进书场。但做个职业说书人谈何容易,王少堂从小是在父亲严厉教育、近乎残酷的敲打下成为一块“料子”的。从业后又在同行激烈竞争、书客苛求挑剔、地痞流氓不时骚扰、家庭负担沉重的环境下到处奔波,辗转谋生。更主要的是生当乱世。王少堂光绪十五年(1889)生人,1968年辞世,历经三朝,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这些大事都让他赶上了。八十年岁月整整六十年;是在苦难、混乱中度过的。甚至因为得罪小人,不,是得罪恶势力,。而两次入狱,书场上武二爷那一声“冤枉啊!”是王少堂从心底深处喊出来的。特殊的环境造成了他特殊的个性。

内容概要

  《王少堂》这部书塑造了一位孜孜布“道”、求“道”的伟大艺术家的形象,也使我们领略到了作者的任道精神。作者李真,自称“王派《水浒》未经‘过海’的传承人”,1959年就开始接触扬州评话,以后不仅自身,把后辈也带上这条路。徐德明,李真的乘龙快婿,一个有才华、有思想的作家、文艺理论家、现代文学的博士生导师。他们两人曾以八年磨一剑的功夫,出版了《王少堂传》,现在又将其成功地改编成扬州评话《王少堂》,有的回目已搬上书坛,获得观众认可。特别是李真先生,已八十高龄,十年前中过风,有三四年无法运笔,夫人老年时双目失明。在接受省曲艺家协会下达的改编任务后,他在电脑前连续作战八十天,好在他对王少堂的故事烂熟于心,对扬州风土人情了如指掌,对评话的语言、结构方式也驾轻就熟,文字就像流淌出来一样,每天差不多写5000字,尔后电传给徐德明,相互交换意见讨论修改。人们不仅要问,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呢?不是名,不是利,是任道精神。是对王少堂的崇敬,对扬州评话的热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现在扬州评话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扬州评话繁荣发展的大好机遇,同时也要看到,扬州评话与其他曲种一样正在遭遇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与冲击。我们真诚希望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要像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样支持扬州评话等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真诚希望广大评话艺人勤奋学习,潜心求艺;真诚希望更多的作家、学者、评论家、理论家加入这支队伍,悉心指点。精心打磨。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倘如是,少堂老人九泉有知.当含笑赞叹:吾道不孤矣!

书籍目录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扬州评话《王少堂》序第一回:学“书”一 别无选择二 学“做台功”三 童心泯灭四 初试锋芒五 加入青帮六 心烦意乱七 茶楼谈道八 过“铁门槛”第二回:求索一 教场打擂二 知羞三 义结金兰四 闲情逸致五 八字衙门六“穿靴”“戴帽'第三回:情缘一 相关都是情二 初识三妹三 一场虚惊四 教场再“用兵”五 半截美人六 喜怒哀乐第四回:求神一 品茗论书二 智求命单三 “问津”问津四 老子“入书”五 神聚一点,情连一线六 说法现身第五回:磨炼一 飞来横祸二 匹夫有责三 “皮五”临门四 旦夕祸福五 申城“过电”六 秘密结婚七 缧绁之灾第六回:国难一 流亡樊川二 泰州谈道三 军营说书四 东台训弟五 孤岛惊魂六 打铜巷三号第七回:迷惘一 “光复”无光二 舐犊情深三 暗无天日第八回:解放一 惠我安宁二 近忧远虑三 他山之玉四 南北交流五 道内谈道第九回:报恩一 献书二 献心三 叙旧四 献艺献金五 潮头六 送女下乡七 我想长寿第十回:信念一 晴天霹雳二 人生感悟三 战略转移四 三道保险与大师相处的日子:一个没有“过海”的传人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回 学“书”一 别无选择光绪二十一年五月节的前两天,说书先生王玉堂带着全家人,在徐凝门外的大水湾码头上了一条邮政帮船。今年端午节,他接了东安丰书场的生意,要在那个地方说一节书。说书带家眷,少有。盘费吃不消啊!吃不消也要带。他的夫人自从生了小二子以后,近三年来身体一直很虚弱,单带两个伢子,已经要了她的命。屋漏偏逢连天雨,大小伙近来全身又生满了疥疮,成天的哭呀闹呀,不是脊背痒,就是大腿抓破了,喊疼。把他们留在扬州,哪个来照应?只好带着一起走,大不了这节生意没进账,定下来的生意,不能回。生意人诚信为本,就是天上下锥子,也要去。王玉堂万万没有料到,就这一趟生意,就因为拖家带眷跑码头,他替扬州城培养出一位人间俊杰,这个人就是后来誉满江淮、名噪全国的中国现代口头文学大师、大说书家、扬州评话的一代宗师王少堂。不过,在这条小船上,王少堂只有个谱名,叫煦和,另外有个小名儿,叫桂生。从扬州到安丰,有两条水路,一条是由运河古道抵邵伯镇,上了岸以后步行到镇东头的小码头,再上船奔兴化。这条路要换码头、换船,单身人都嫌麻烦,带着家眷赶路,很不方便。故而王玉堂选走东线,从湾头入邵伯湖,经仙女庙的六闸子,进人运盐河,再经运盐河到泰州,走溱潼这条水路到安丰。这条路虽说长了点,但不要翻坝换船,只要在扬州上了船,一路上没神烦。

后记

写话本,写一个扬州评话大师的一生,把一个空前绝后的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搬上书台,这是一个既传统又前沿的创造工作。说它传统,是因为它想要在笔下体现一点宋代开始的说话及其后的文人拟话本的风貌;说它前沿,是因为它要结合当下语境进行评话艺术的探索尝试。它要接受多方检验:其“可说性”——能否上得了台.其尝试复活王少堂的精神与生活过程、复活扬州城大半叶的20世纪、复活江淮之间人的生潘方式,方方面面都要经受重重考验。它应该是一张大网。可以打捞起千头万绪的江淮大地上的近现代生活。这样的创造工作,既是历史记忆的复活,更是在当下立场上对历史的重估。在当今人们接受后现代方式的影视戏剧的时候。要重提回到历史现场,这是一个不轻松的抗衡。当我们拉住王少堂这根“纲绳”收网的时候,一个个历史的“网眼”历历在“目”。写作的人,奋力、全力、竭力,因为意识到自我选择承担这个任务的不易。王少堂身经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转型,政治上从皇帝到现代民主政治,穿行过多少变故与事端,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是那么栖栖遑遑。他未必能够弄懂、看透自己与现代世界的关系。但是他知道自己和同时代的扬州评话艺人的衣食寄托是一宗伟大的艺术。王少堂是一个“庸人”,他过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王少堂是一个伟人,他创造的是千年说话/说书的末世艺术辉煌。同时写/说好一个“庸人”与伟人,同时说/写好上一个世纪的日常生活,把历史还原到书面/书台上,当然不易。一个伟人去世了近半个世纪,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他独一无二的价值。如果我们不努力在精神与普通生活层面上复活王少堂.他必定会远离当代。所有的放弃都是双向的,所有的发展都是历史的继续,我们不能放弃。扬州评话能否持续、能否发展,评话《王少堂》应该成为一个检验尺度。


编辑推荐

《王少堂》由广陵书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王少堂 PDF格式下载



用评话体讲述,很吸引人,让人了解了评话的历史,确属不宜,一些老的曲种真需要像王少堂一样的真正艺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