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天津早年的衣食住行

张仲 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8-1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作者:

张仲  

页数:

21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天津建卫600周年:天津早年的衣食住行》主要内容包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民风民俗的三次变迁、天津人的服饰、天津人的饮食、天津人的居住、天津人的交通、衣食住行中的特殊篇章、岁时节俗中的衣食住行、人生仪礼中的衣食住行等。

书籍目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民风民俗的三次变迁一、天津人的服饰1. 设卫初以官服与军服为主要服饰2. 明末天津卫降官如潮3. 入清当时天津文人服饰4. 清代天津人的“短打扮”5. 清代属商人服饰最奢华6. 清代女服7. 混混装束8. 男人礼服马褂9. 上装的衣袋10. 女子服装特色11. 男人冬服的“二大棉袄12. 二十世纪初的服装变化13. 天津服饰禁忌14. 穿戴逐渐现代化15. 中国最早的服装街——估衣街16. 天津服装佩饰民俗17. 市井中的服饰行业18. 有关服饰的俗语二、天津人的饮食1. 河海两鲜2. 应时到节3. 食俗与冀、鲁比较4. 吃菜注意“俏头”5. 天津菜的口味6. 天津饭馆的出现与兴盛7. 清真菜馆8. 全羊大菜9. 从字号看菜馆变迁10. 天津菜民俗特色……三、天津人的居住四、天津人的交通五、衣食住行中的特殊篇章六、岁时节俗中的衣食住行七、人生仪礼中的衣食住行

章节摘录

  另换第二台面:玉环销、彩凤眼、五花宝盖、玉兰销、提炉鼎、爆炒玲珑、鼎炉盖、安南子、七孔灵台、凤头冠、炸铁雀、算盘子、梧桐子、炸鹿尾、红叶含露、红炖豹胎、爆荔枝、烧银丝、百子囊、八百袋、鹿挞户、蜜蜂窝、拔草还原、千层翻草、穿丹袋、百子葫芦、花爆金钱、天鹅方腐、黄焖熊胆、烩鲍鱼丝,山鸡油卷、犀牛眼、爆炒凤尾、素心菊花、红烧龙肝、清烩凤髓、苍龙脱壳、糟蒸虎眼、黄焖熊掌、清烩鹿筋、清煨登山、五香兰肘、锅烧腐竹、松子肩扇、酥烧琵琶、蜜汁乌叉、蜜汁髓筋。八大碗:樱桃红脯、百合鹿脯、吉祥如意、冰花松腐、玻璃方腐、清炖牌盒、满堂五福、竹叶梅花汤。四碟:炸银鱼、炸血角、炸东篱、炸鹿茸。四素碟:炸鹌鹑、炸鹦哥、烧凤腿、熘燕服。饭食及小菜:干、稀饭(每位):炒龙风干饭、红莲米稀饭;四色烧饼:麻酥烧饼、麻酱烧饼、干菜烧饼、素馅烧饼;四面食:银丝卷、玉带卷、螺蛳卷、蝴蝶卷;四小菜:甜干露、酱核桃仁、酱杏仁、酱黄瓜;四色泡菜:泡黄瓜、泡紫心萝卜、泡芸豆、泡白菜。  清真菜除以“全羊大菜”著名外(按:因“全羊席”系民俗传承菜肴,不见经传。名称上其说不一,既有大同小异,也有大同大异。此系传抄本之一。务请注意),清末民初,清真馆在燕翅席、鸭翅席上亦别具一格,富有清真菜肴特色。且清真燕翅席尚有四季与荤素之分,非常讲究。  天津回民厨师多居住西北城角清真南大寺、大寺与药王庙北大寺附近。因此,在夏季黄昏这些地方的街头巷尾,常有支起炉灶、上置铁铛,烙干烙或西葫羊肉馅饼,或燃起炉灶,炒勺丁当,现炒现卖各种清真菜肴的。  回民厨师,在三十年代后,最著称的是会芳楼穆祥珍,还有一位汉民做清真菜的名师卜恩贵。其他回族厨师,也是各有所长,毕其一生在清真菜馆服务。  天津菜馆中,素菜也是一个系列。清代时,诸多盐商大贾家中信佛,每逢初一、十五不食荤腥,而吃蔬菜或素食,因此,天后宫前有几家专卖素炸货的店铺,还有一家“石头门坎大素包”。彼时许多文人也喜茹素。老城城内清代饭庄极少,却有一家素菜馆(藏素园);大胡同还有一家真素楼,严修、华世奎都曾为之题字,天津“八大家”中“李善人”(李颂臣)也在南市开设过“蔬香馆”。素菜也是天津本帮菜的组成部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天津早年的衣食住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