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论语遭遇于丹
2007-5
海天
马千里
309
无
《论语》问世后的近2500年来,还没有任何一本有关《论语》的书籍能够像《于丹心得》这样瞬间风行天下,也没有任何一位作者像于丹教授这样因为其作品涉及到了《论语》而一举成名。面对这样罕见的文化怪现象,直如圣人所言,令人“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愈来愈多的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惊人的认同精神;忧的是,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风潮,有太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由于缺乏必要的经典知识储备,正冒着被误导甚至被戕害的危险。但无论是喜是忧,在当前的国学热和《论语》热中,每一个有素养的学术研究者或文化工作者,都应肩负起一份社会责任,去思索和反省像《于丹心得》这样的以释读《论语》为名、以体会《论语》为号而走红的作品,以及像于丹教授这样的因为释读《论语》而成为“学术超女”的文化和社会现象,以弄清它们背后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认清它们的消极影响究竟在哪里。 第一,是“心得”还是“心魔”?不知于丹教授是不是意识到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太主观、太随意,所以,在许多场合,她都强调自己所做的不是学术研究,而是个人“心得”。但是,心得毕竟不同于心魔,不应该是随心所欲的代名词。“心得”是个专有名词,是以深思熟虑、入情入理为前提的,并不是任何个人想法、任何奇思妙想都可以称为心得,都可以公诸于众,登诸大雅之堂。一句话,万不能以心得取代学问的真理性和真精神,更不能说我的心得是什么,事实就是什么。无论什么人,教授也罢,演说家也罢,当他把自己的作品冠以“《论语》心得”的时候,一定要以对《论语》的敬重对待、深入研究和全面理解为前提。不管是对于《论语》,还是其他古代典籍,不能说因为有皓首穷经之憾,我们就可以对其章句望文生义,随意解释;不能说因为历代的经典注释家每每对经义存有歧见,我们就可以随便篡改字句,引伸字义;不能说因为历史上有所谓“ 六经注我”的说法,我们就可以将经典文句断章取义,唯我所用。 阅读于丹教授《于丹心得》有关《论语》章句字词的释读,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尽管于丹教授口头上对像《论语》这样的经典推崇备至,但从她的演讲和著作中对《论语》章句的释读来看,根本看不出她对经典原著怀有敬重之心,更缺乏深厚的学识和练达的掌握。于丹教授真正关注的是自己的“心得”而不是《论语》的本义,并为此而不惜凭借上好的口才表现和混乱的逻辑推演,偶尔诵读若干古语、古诗词以哗众取宠,蒙蔽不明就里的广大听众和读者。我们认为,这绝不应该是当代学者教授的学术之风和教学之风,更不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读书之风和读经之风。 像于丹这样的教授,应该远离“批林批孔”时代的遗风,杜绝各取所需式地引用经典语句;她还应该平心静气地面对经典,不必以不能对经典章句随意发明为辱,而一定要以歪曲经典本义为耻。在中国古代,固然不乏以孔子思想和《论语》字句装点门面的时期和做法,并且类似做法在其他类型的思想史上都是难免的。但是,当有人真要这样做的时候,至少应该把理当装饰在“门”的东西放在门上,装饰在“面”的东西放在面上,而不应该随意堆放,闹出常识性的笑话。爱思索的人都会有心得,读《论语》有心得也属正常,不过,我们想奉劝于丹教授的是,最好是去掉心魔,以平常之心认真地研读经典,以求获得正解。即使真想用《论语》装饰自家门面,也应该在正确理解《论语》原义的基础上去进行。 第二,“放郑声”、“远佞人”。孔子在世时,与得意门生颜回有过一场著名对话。颜回请教治国之道时,孔子主张,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之外,还要着眼于现实,做到“放郑声,远佞人”,即去除不健康的时尚,让佞人靠边儿站。为什么要这样呢,孔子的依据是,“郑声淫,佞人殆”,以郑卫之地流行音乐为代表的时尚失之于过度放纵,而以佞人为代表的思想作风太危险。那么,为什么说佞人的表现是危险的呢?因为佞人是辩给便辟之人,巧舌如簧,言之无物,对于和谐社会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威胁。 “佞”字的本义是有口才,本不涉及善恶。在孔子时代,“佞”字与 “仁”宇有相通之处,有时人们也会混用,认为仁入应该具备上好的口才。然而,为避免有人以佞代仁,泥沙俱下,孔子特别强调了佞人与仁人的区别,告诫弟子们要“仁而不佞”,因为“不知其仁,焉用佞”?仁是实质,佞只是表达仁的方式。一旦言语的内容与形式相分离,一味追求口才捷利,纯粹以口才胜人,就背离了仁,就出现了善恶。当然,孔子并不是一概而论地反对口才,弟子子贡有口才,孔子认为他在邦国外交中可以尽情施展其这方面的才能。但是,孔子更主张“辞,达而已矣”,出言吐语,能够让人通达易晓即可。有口才的目的是通达地表述实际意义,而不是片面地以巧言胜人、以美辞绕人,更不是要以曲解他人之义而为自己的主张服务。于丹教授表述的《论语》“心得”的方式,是以其滔滔不绝的辞藻堆砌和危言耸听,直让闻听者应接不暇,根本没有独立思索、静心回味的余地,而只能沉溺在其高谈阔论之中,旋转在其似是而非的对《论语》章句的曲解误读之内,滞留在其空洞无物的所谓励志教条之间。不客气地说,这样的《论语》“心得”,基本符合孔子所定义的佞人之行,使我们不得不“一言以蔽之”日:“是故恶夫佞者!”有口才并不是罪过,令人厌恶的是言之无物,甚至言之乖谬。佞人的问题出在了“佞而不仁”,没有用口才表述仁道,而是表现了诡道。比如说“幸福”,窃以为幸福就是幸福,未闻尚有于丹教授所说的“清亮的幸福”。难道世上还有“浊暗的幸福”,或其他不幸福的幸福吗?再比如说,“宽恕”之“恕”与“忠恕”之“恕”本来不同,就不应该像于丹教授一样,以一番巧言使之混同。凡此种种,都在提醒我们一定要远离“佞人” 。我们想提醒于丹教授的是,即使你瞧不起以学者的身份踏实钻研学问,也不必以教授的大名糟蹋学问。 第三,释读经典与社会责任。“佞人”之“殆”,最危险的莫过于无视士人的社会责任。尽管目前有所谓“国学热”,但在这个国学之“热” 的背后,却是此前半个多世纪的国学之“冷”。由于这半个世纪的远离传统文化、不尚诵读经典,致使绝大多数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没有机会专门接触传统文化的大约50岁以下的人们,对于传统经典近乎一无所知,遑论比较全面和可靠的理解。在当前全社会都认识到传统文化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家长不仅想自己补上这一课,也希望子女们不要再有当年的遗憾。同时,还有更多出身社会的年轻人也迫切要求以传统文化充实自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以为,广大的专业工作者,无论是授业解惑者,还是钻研学问者,都应该从端正社会风气、关心青少年成长的角度出发,把这样的社会需求看作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以认真的态度,踏实的学风,正确的知识,把传统文化的精华呈现给渴望的人们。而绝不能以“心得”为由,把个人肤浅的理解甚至有意的曲解广为散布,从而把一份应负的社会责任抛在脑后。 有人说,于丹教授的《于丹心得》扩大了《论语》影响、提升了《论语》的知名度,可我们依稀记得,当年的“批林批孔”运动,不也是使孔子家喻户晓,成为尽人皆知的“孔老二”了吗?也有人说,于丹教授的《于丹心得》使高高在上的传统经学研究走出了纯学术的象牙塔,可我们感觉到,象牙就是象牙,不必要等同于朽木;还有入说,于丹教授凭借《于丹心得》所获得的名与利,令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汗颜无语,可我们恪守的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顺便说一句,孔子在此所说的“义”,并不是于丹教授所理解的“道义”,而是“适宜、妥当”。也就是说,以曲解和误读《论语》所获得的名与利,是不适宜的,不妥当的。在此,我们并不想做思想保守的卫道士,只是想强调一份读书人的责任心。 学棣马氏千里,孜孜研读《论语》有年,著成《的管理智慧》等大作,力图以《论语》思想指导企业管理,良有以也。千里释读《论语》虽有异于余,但他之两项原则略胜于丹教授的“心得”旨趣。一项原则为,先去尽力弄懂(《论语》之所云,再言说自己之心得;再项原则为,《论语》所讲乃《论语》思想,《论语》思想对企业管理之启发则为现代人眼中的《论语》思想之现代意义,二者绝不混同。有鉴于此,余与千里颇能交流,以期使《论语》之学术研究与现代精神相融通也。千里之新作《当遭遇于丹》,直指于丹教授释读《论语》之舛误、荒谬之处,论证详博,说理透彻。余读之,多有共鸣,故遵嘱作此小序,庶几尽书生之责耳。 2007年3月6日 于山西省社科院
《当〈论语〉遭遇于丹》从揭露硬伤、纠正错解人手,全面批驳了《于丹心得》一书对《论语》思想的歪曲和所宣扬的“新阿Q精神”。 《当《论语》遭遇于丹》旨在让广大读者清晰认识《于丹心得》一书的谬误,进而准确理解《论语》章句、孔学思想,对树立独立思考、不唯权威的治学精神和批判精神,大有裨益。 《当《论语》遭遇于丹》既可供学术研究者参考,亦可作为《论语》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揭批于丹谬误,还原经典真相!《当《论语》遭遇于丹》作者马千里在深圳开了一家企业管理咨询机构,曾出版过《论语的管理智慧》一书。 《当《论语》遭遇于丹》完全按《于丹〈论语〉心得》的结构来写。全书从揭露硬伤、纠正错解入手,全面批驳了《于丹心得》一书对《论语》思想的歪曲和所宣扬的“新阿Q精神”。《当《论语》遭遇于丹》旨在让广大读者清晰认识《于丹心得》一书的谬误,进而准确理解《论语》章句、孔学思想。
引子第一篇 非孔子的“天地人之道”第一章“予欲无言”是说孔子行的是“无言之教”吗?第二章“民信之矣”是“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吗?第三章不得不说的“颜回之乐”第四章莫名其妙的“拿得起,放得下”第五章“能近取譬”就是“从身边小事做起”?第二篇 小妮子的“心灵之道”第一章“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孔学含义。第二章“患得患失”所说的是何“得”伺“失”?第三章子路“无所取材”是“别的什么都没有”吗?第四章“君子”不应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第五章什么是真正的勇敢?第六章说说“泰”和“骄”第七章“可与言”和“不可与言”所指伺“言”?第三篇 侏儒式的“处世之道”第一章“以直报怨”岂能麻木般的“坦然”?第二章“事君数”章不能证明“豪猪的哲学”第三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到底是什么?第四章把孔学的“义”翻译成“道义”准确吗?第五章于丹最缺乏“慎言其余,-则寡尤”的精神第六章“敬”和“安”被矮化,故意还是无意?第四篇 半截子的“君子之道”第一章宽和不争的“隐君子”第二章“穷并幸福着”的“君子儒”第三章“无恒产者”的自我安慰和麻醉(上)第四章“无恒产者”的自我安慰和旆醉(下)第五章坐井读《论语》,经典成怪论第六章矮化《论语》后,于丹仍难自圆其说第五篇 不须友的“交友之道”第一章益者何益?损者何损?第二章“于丹式快乐”的三步曲:“修身、自欺、穷乐呵”第三章“侍君之论”成“闹聊技巧”纯属妇人之见第四章强拉硬扯说“三戒”第六篇 隐士式的“理想之道”第一章于丹焉知曾点之志哉!第二章下岗职工的“甜枣核”第三章挑破理想之道的“虚晃一枪”第七篇 苦行僧的“人生之道”第一章“志于学”:做好“舍弃”和“历练”的准备第二章“三十而立”:内心修炼的于丹心法第三章“四十不惑”:放弃外在追求第四章“五十而知天命”:听天由命第五章孔子最终成为“于丹教”宗主附录好圆滑的老头子《于丹(论语)心得》引文释义硬伤大观《论语》原文及部分诠释后记感谢于丹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