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乡村故事

石宝琇 成都地图出版社
出版社:

成都地图出版社  

作者:

石宝琇  

页数:

21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旅游》把多年来刊登于这本杂志和书刊上的一些故事。分门别类地汇编为“民族掇采”,“历史回声”,“生态感悟”,“乡村故事”本小书。这些故事已经不是原版,经过重新编辑,图片和文字都改动得更加充实。风情并貌的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习俗,景色。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地文化,做一次书面旅游。

书籍目录

履冰踏雪走黄河千年盐田村走进桃花源石岛渔港黄姚古镇为佛造像的画匠之乡洞里的学府采棉女一现代迁徙者东坡后裔的村庄会纸之乡邓村虎跳峡里的洋媳妇香溪古堡的故事黄酒之乡绍兴阳澄湖尝大闸蟹

章节摘录

书摘“酒窝”东浦“酒俗”依旧 绍兴人称东浦为“酒窝”,意思是家家都会做酒。东浦古镇的石拱桥至今仍留有“浦北中心为酒国,桥西出口是鹅池”的桥联。从前,过年做酒多少是衡量家庭富裕的标志,如今做酒多半是经济较差的家庭。李卫祥,东浦人,40出头,酒量不大,洒瘾却不小。每天中、晚两餐都要喝酒,也正是因为餐餐喝酒,他几次被当地乡镇企业辞退,如今仍是一位农民。他说,每天喝两斤黄酒,一年就要喝掉2,000元钱,如果用这笔钱酿酒,就能喝3年,毕竟自己酿酒便宜。乡下酿酒仍严格按照传统方式,时间比酒厂迟20多天,不过准备工作早早开始。立秋后,用小麦加水拌匀发酵,做出麦曲。霜降前,割稻、打谷、轧米;到了小雪,洗缸、浸米、蒸饭;蒸熟的饭倒入竹匾,冷水冲淋,拌入麦曲,放进扁缸,用手揿实,当中挖一酒盅大小的洞。经过三四天发酵变成酒母,倒进大缸,添水、加饭、封口,四周用稻草捂牢保温。过十多天,听到切嚓切嚓酒缸冒泡的声音,请“酒头脑”来开耙。 沈百寿是村里的酒头脑,50多岁,脸色红润,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有股酒糟味。他说,农村做酒自酿自喝,一般不煎酒。有些人家连榨酒都省掉了,酒缸内放一只竹淘箩。在淘箩内舀酒,以免舀入酒糟。有些人家更简单,舀酒时拨开浮在上面的饭粒,随喝随取。每年冬至前后,沈百寿最忙。他拿着温度计,穿村走户替酿酒人家开耙。我问,开耙挣多少钱?100斤米20元。他笑笑说,给孙子孙囡赚几个压岁钱。 绍兴人称农村的家酿酒为“新洒”,以区别洒厂做的“老洒”。新酒与老酒的色、香、味,差别挺大。新酒白中泛青,清香素雅,酒味甜爽,润而不腻;老酒呈琥珀色,比新酒少一点甜味,多一点醇厚,香味更浓。 从前,绍兴还有一种风俗,每逢生儿育女的大喜日子,每户家庭都会酿几坛元红酒埋藏起来,生儿子所酿的洒,叫“状元红”,寓意儿子将来金榜题名考取状元。生女儿所酿的酒,叫“女儿红”,作为将来女儿出嫁时的嫁妆。虽然元红酒没有加饭酒高档,但是装酒的坛子非常考究。坛子在土坯时雕上人物鸟兽花卉图案,女儿出嫁时,再请画匠用油彩绘上“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等百戏图案,十分喜庆。 192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大婚,绍兴抬去了40坛陈年花雕。1988年8月27日,在李鹏总理欢迎日本首相竹下登访华的国宴上,没有摆放茅台酒,而是改用了绍兴黄酒。从此,绍兴黄酒取代了贵州茅台成为国宴酒。不过最让绍兴人津津乐道的还是,1993年9月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在香港参加《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首发式上,接受中外记者访问时说的一段话:“邓小平85岁那年遵照医嘱,戒掉了烟以后,仍然每天喝一杯黄酒,是中国绍兴的黄酒。”这句话给绍兴黄酒做了一个最好的广告。 夕阳下,鉴湖酒厂罐装车间,十几名工人正忙着灌装25公斤的酒坛,旁边的包装工人用荷叶、笋壳包住坛口,竹篾扎牢,封上湿软的黄泥。滚烫的黄酒,飘逸出醉人的浓香,把一张张脸熏得通红光亮。 P201


编辑推荐

胸怀徐霞客之志的旅游记者们,深谙“读书万卷,行万里路”的道理,在旅行中阅览山川、古迹、人情、风物。有如在读一本宏大无际的巨卷,它包罗万象,它变换莫测,它绚丽多彩,它情趣无穷。这巨卷就是“天涯”,当我们体会到天涯的真谛时,也终于有了自己的书。《中国旅游》把多年来刊登于这本杂志和书刊上的一些故事。分门别类地汇编为“民族掇采”,“历史回声”,“生态感悟”,“乡村故事”本小书。本书为《中国旅游记者走天涯系列》之《乡村故事》。用旅行家的笔调、摄影家的眼光,编织出一套图文并茂的游记精选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乡村故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