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帕格尼尼

(德)Werner Fuld 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5-1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作者:

(德)Werner Fuld  

页数:

217  

译者:

刘兴华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帕格尼尼的传记,详细叙述了他丰富而跌荡起伏的一生,以详实的资料(包括很多为人遗忘的文献和鲜见的图片)和生动的笔触再现了帕格尼尼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情节起伏就像观赏西区柯克的悬疑电影。

书籍目录

1/迟来的葬礼——尸身漂流17/天赋的诅咒23/教会小提琴家25/天才的宿命29/首度征服听众32/音乐会暴动37/爱情与赌徒的传说41/女公爵昏倒了!45/爱情二重奏47/神奇的G弦演奏49/解雇53/离开宫廷之后56/巡回演出58/奇迹般的音乐飨宴65/谣言、金钱纠葛68/监狱哀歌74/幽幽乐音77/孤寂的心灵81/病魔缠身91/谣言如影随形97/撒旦的怪胎99/舞台幽灵的魅力116/遗嘱118/恶意挑衅122/魔音不散131/艺术魔力146/欧洲巡回演出(一)149/流星般的一生157/欧洲巡回演出(二)160/经典写照167/解脱的灵魂171/梦幻数字的世界176/巴黎音乐盛会179/法副惦剿解朊182/煽情版画186/伦敦的音乐奇迹197/诱拐事件201/回乡之后205/赌场风波215/航向永恒

章节摘录

  主教听了卡法雷利的陈述,下令停止敲响丧钟。对民众来说,这不啻证实了谣传,全城的气氛也显得低迷紧张。没有人知道现在会发生什么事,但有一点倒是很清楚——在尼斯没有人可以忍受一具魔鬼同盟者的尸体,甚至不会允许为他举行一场天主教葬礼。  在这看来混乱的情况中,狄·赛索勒伯爵倒是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他把阿奇勒带回自己的家中照顾,让尚·卡纳(Jean Ganml)医生保存帕格尼尼的遗体。他在尸体的静脉和动脉中注射了一种氯酸锌的溶剂,不让尸体继续腐化,而只是逐渐干燥。就这样,尸体在房间中停放了两个月。好奇的民众只要付一些钱,便可参观这位死去的魔鬼小提琴家的遗体。愤怒的信徒则不断要求立刻清除这具即使从味道上判断仍然是被撒旦控制住的尸体。他们还威胁要将尸体埋入腐尸坑。 狄·赛索勒伯爵原本期望持续公开展示帕格尼尼的尸体,好令舆论注意到这桩骇人听闻的事。但他没有想到,尼斯的地方长官在主教的压力下,竟然禁止任何关于这位世界知名大师死讯的报导。教会当局另外指示卫生署,结束遗体的公开展示,因为此举污辱到教会的权威。狄·赛索勒只好决定将遗体小心安置在锌棺中,夏季时就存放在他家冰凉的地窖里。与此同时,帕格尼尼的遗嘱被公开了,他希望葬在自己的故乡热那亚城。尼斯主教将这遗愿告知了热那亚主教,而他又在告知地方长官的同时,劝阻他不要同意遗体的P4转运。这位地方长官又将此事转告位于杜林的内政部,并且禁止这项转运,直到政府做出决定。遗嘱执行人的这项请愿就这样被尼斯主教驳回了。  转眼已到9月,狄·赛索勒伯爵想要摆脱这具存放在地窖里的遗体,因为这让他的住宅受到过分的瞩目,也引来了意外的访客。一位英国人上门拜访他,希望承租帕格尼尼的遗体,当成欧洲巡回展出的展览品。但是伯爵拒绝了这位客人保证可以获利的提议,而把这位艺术家的遗骸送往了位于弗兰卡镇(Villa Franca)的军队医院。在那儿,帕格尼尼的遗骸可以如狄·赛索勒所愿一直存放下去,直到他所委托的律师促使教皇做出决定。  这位最高主教审核过案件后,便转交给杜林大主教,让他和热那亚以及尼斯的同事一起彻底调查此事。教会的高层聆听着所有证人的证词,整个过程从头到尾只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帕格尼尼是否应该享有一个天主教的葬礼,或者‘因为他的反基督行为,而丧失葬在一座正常墓园的资格。  卡法雷利神父和女仆特雷莎·雷佩托(Teresa Repetto)分别以原告和证人的身份出席。卡法雷利表示,他探访这位濒死的人不下20次,但从未听到帕格尼尼说过一句虔诚的话。尽管他强烈恳求这位艺术家在即将去世之际,对他罪恶的一生表示忏悔,但他依然毫无悔意。卡法雷利的所有证词只被女仆证实,却被其他证人轻易地驳斥掉。  “但是帕格尼尼,”主教如此问着,“在他停留尼斯的五个P5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你拿起你轻盈的琴弓,嘲讽讥笑,这已不是琴弓,而是根魔杖!当你摆动起来,不由自主地,连理智也沉默起来,束手就擒。你从宁静的胸臆间,激起灵魂深处,光明的渴望呼之欲出;我们相信你,我们泪流满面。


编辑推荐

  欣赏音乐的朋友们一定对“帕格尼尼”这个名字不陌生吧!他以他独有的音乐才华和风格,在音乐的领域里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不管是谁,都认为帕格尼尼是个奇迹,也不管他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大家肯定的是他是一个音乐天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帕格尼尼 PDF格式下载



  帕格尼尼1782年出生于热那亚,1840年死于尼斯。与他同时代的作家有歌德,海涅,还有巴尔扎克。
  “在柏辽兹给妹妹的一封信中,描述到他前往帕格尼尼住处拜访他,当面向他道谢的情形。‘你知道,大约一年前,他已完全失去声音,没有他儿子的帮忙,大家几乎没办法听懂他的话。当他见到我时,眼泪夺眶而出,而我则竭力克制住自己。没错,他哭了,这个吃人妖怪,这个女人杀手,这个重获自由的橹舰囚犯,还有其他各种称呼、、、、、、当他抱住我时,他热泪盈眶。’”
  帕格尼尼一生背负命运的诅咒在欧洲各地演奏着一根弦上的悲泣,有人说他的琴技是在牢狱中无聊的日子里练就的,有人说他是谋杀犯,敌手撰文蔑视他的演奏技巧,只不过是可以勤加操练习得低劣技巧。
  这么写下去,我仿佛跟作者那种对帕格尼尼悲叹极端拥护的笔调毫无二致了。你听帕格尼尼,如今有谁会因此而晕倒。而在那个时代,他的演奏会门票总是销售一空,每当帕格尼尼登场演奏之际,整个现场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癫狂状态,总是有女士晕倒。
  他是魔鬼,是撒旦的信使,人们无法相信,就是这样一个身着黑礼服,苍白面孔,凌乱披肩的长发,瘦削的身影的鬼才演奏着迷离的音乐。
  他的一生都在与病痛挣扎,死后隔了8年才下葬!
  这就是帕格尼尼


   我第一次听闻帕格尼尼,应该在五年前,一本有关小提琴大师的书。书中对其介绍主要是他在演奏技法的高超和特点,旁的没有,然后是冠名——小提琴鬼才。
   毕竟同时代的历史风云人物不同,且又不如贝多芬那样如雷贯耳,所以他仅仅是一道淡淡的印迹,在我印象中划过。
   不经意拾起了书,稍稍翻阅便怔住,原来他是一号这样有故事的人。
   帕格尼尼之所以不似贝多芬、莫扎特等雀跃声名,是因为直到现在他仍未赢得人们对他压倒性的一致赞誉。许多人觉得,他轻浮、靡靡,音乐中没有深度内涵,有的只是诱拐女子的花哨。加之那些似是而非的轶事奇闻,他被杜撰成了杀人犯、与魔鬼交易,同撒旦出卖灵魂的非人类。
   结果可想而知,在他死后,教会不愿收纳他,他被制成了干尸,在死去的36年后方得以入土为安。
   果真只有“鬼才”的称号才配得上他。
  
   读完故事,只能恨他生不逢时,19世纪的西欧,任凭现代人对其有多高的评价,资本主义萌芽何其出现了端倪,终究有些封建腐朽在人们观念中根深蒂固。人们说他坏,因为他的思想太过超前,琴技太过出神入化,人们惊叹的同时,竟说这是魔鬼的诅咒!现在看来,这想法有多荒唐可笑,只可惜,在当时。。。。。。
  
   时光不知疲惫地给予了我们一遍遍缅怀和遗忘的能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看着书中的人称他为魔鬼时
  便知道
  这样的人即使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
  也被无知亵渎了
  也许称他为魔鬼是正确的
  当一个人的技艺达到无法想象的程度时
  世间的词怎么能来评价呢
  或者能想出更好的词吗
  但是绞尽脑汁
  却发现只有“魔鬼”二字更能代表他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