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落叶满长安

赵明 西安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西安  

作者:

赵明  

页数:

782  

Tag标签:

无  

前言

生命如叶 1941年农历9月9日,也就是重阳节那一天,我出生在咸阳渭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钓鱼台。钓鱼台村小名气大,因为它是姜子牙钓过鱼的地方,在村西围墙外面的河岸上,立着一块镌刻着“姜太公垂钓处”六个大字的石碑。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在渭河边上度过的。后来,在西安求学,在西安工作、生活,至今几十年,今后也不会离开了。这种种先天的、后天的因素,使我的生命与渭水,与秋日,与西安即古之长安,结下了不解之缘。渭河水给我以生命的滋润,长安文化给我以精神的营养,秋日澄明的阳光和秋风秋雨伴我成长;一切与渭水、长安、重阳相关的事物都与我灵犀相通,都令我心潮起伏…… 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忆江上吴处士》是友情之作:“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夜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好朋友吴处士离开长安到福建去已经很久了,告别的时候长安下着雷雨,如今已是深秋,而朋友却还音信杳无。诗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忆念朋友的一片深情。“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则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 古诗里的名句是可以单独拿出来欣赏的。有些诗,人们未必能完整地记住它,但诗中的某一句却让人刻骨铭心,赞不绝口。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就是这样的诗。每每读到“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我都被深深地震撼着。诗人由落叶想到秋风,由秋风想到渭水,从高远处落笔,在眼面前沉思。大笔抹下去,长安秋色,一览无余!这是何等的气势!放声吟诵之,琅琅上口,感慨万千!这是何等的韵味!当秋风掠过渭河水面,吹向长安的时候;当长安街头落满黄叶的时候,长安的景色一定是沧凉而壮丽的,一定是成熟而丰满的。贾岛思念友人的心情自然苍凉而感伤,但他笔下的长安秋色却透射出大气度、大气概、大气魄——我的感受如此,因为我爱渭水,爱长安,爱秋日的渭水长安。优秀的文学作品能给读者以充分的解读空间,这正是它的魅力之所在。贾岛的名句流传甚广,影响颇深,为后世不少名家所引用或者化用。毛泽东对贾岛的这句诗也情有独钟,并且以他的独到的书法艺术挥洒和张扬了诗句的深厚蕴涵。有意思的是,我第一次看到毛泽东手书的这句诗,竟然是在台湾高雄的邓丽君文物纪念馆。最初感觉有点儿不伦不类,仔细捉摸,这里面确乎有着诗情诗意的勾连和通融。 古人写长安秋色的不在少数。马戴的《灞上秋居》:“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写的是一个外乡人独居长安灞原的苦境。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还有一首《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近井阑,微霜凄凄蕈色寒。”写的是怀念、相思之情。李商隐的《滞雨》:“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龟蒙不宜秋。”这就更惨了。黄巢的《菊花》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得既豪气冲天,又杀气腾腾。在我看来,这些诗句都比不上贾岛的“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人们更多地把赞美给了春,给了夏,甚至也给了冬。而“秋”一旦人文人诗,大多成了“愁”的代名词。但也有例外。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真是诗情豪迈,独树一帜。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辽阔江天万里霜。”没有哲人的眼光、伟人的胸怀,绝无秋胜春的赞美。另一首《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则让我们读到了革命家的雄心壮志和非凡气概。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也不同凡响。一般人读《故都的秋》大多从作者的身世生平人手,着眼于秋的“清”、“静”与“悲凉”,而忽略了作者心灵深处的那一团火。文章最后一段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算是把秋的蕴涵,把生命的沧桑与辉煌参透了,悟透了,所以才会有如此不要命的折换。在他看来,生命本该如此啊!古之长安,今之西安,也是一座故都,她的秋,也应该是沧桑而美丽的,像生命的高品位、高境界。假如长安四季如春,那该有多么单调呀! 一片树叶,在春天的暖风里发芽,在夏日的阳光里摇曳。一阵秋风吹过,慢慢地,法桐的叶子黄了,银杏的叶子黄了,枫树的叶子黄了,槐树的叶子黄了……金黄的叶子从树枝上飘落到地面,以一个优雅的舞姿,悠悠地、悄无声息地飘落,带着自信,带着宁静,带着满足。当白雪覆盖大地的时候,叶子慢慢地化作泥土,去滋养新的绿叶。 落下的不是奉献,落下的是回报。 岁月催人老,悠悠七十载。秋风几度吹渭水,落叶年年满长安。抹不去的童年记忆,常常令我忘却身在何处、老之将至。尽管渭水已经不像当年那般汹涌流淌,河滩上再也难觅大雁的足迹,西安也不是当年的长安,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壮丽景色依然令人震撼! 我愿生命如叶。 赵明 写于2010年深秋时节

内容概要

  秋风几度吹渭水,落叶年年满长安。抹不去的童年记忆,常常令我忘却身在何处、老之将至。尽管渭水已经不像当年那般汹涌流淌,河滩上再也难觅大雁的足迹,西安也不是当年的长安,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的壮丽景色依然令人震撼!《落叶满长安》是作者用生命写成的春秋华章。

作者简介

赵明,1941年生,陕西咸阳人。196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64—1987年在中学任教,曾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1987年调入西安市教科所,任中学语文教研员、办公室主任、教研部主任、西安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西安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2001年7月主持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工作,任课题组组长至今。应聘为陕西师大出版社特约编审、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论文答辩委员;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授课专家。

书籍目录

上卷•散文 序一:结识赵明老师 序二:满目青山夕照明 序三:研究语文教育书写春秋华章 自序:生命如叶 往事依依 钓鱼台(童年纪事之一) 上学(童年纪事之二) 社戏•社火(童年纪事之三) 咸阳古渡(童年纪事之四) “战争”(童年纪事之五) 我的“札记” 书斋小语 搬家 像健康人一样生活 瞳瞳三岁了 思念悠悠 永远的想象 永远的怀念 祭母文 师道存真 梁益堂先生 孙尊武先生 朱宝昌先生 霍松林先生 于漪先生 漫步长安 漫说阿房宫 鸿门访古 华清池、仙游寺与《长恨歌》 高山仰止 西安,天然的语文大课堂 坚守 难说西安 走过风景 拜访绍兴 寻访闻一多 统万城遐想 新疆行 鸭绿江边 在汉堡的日子里 常家庄园 北川啊!北川 台湾印象 一方水土 浮世微尘 遭遇 “过年” “朋友”的电话 小燕子没有长大 “一字师” 下卷•论文 理论研究 目标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 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习徐特立教育思想,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 关于“说课”的理论探讨 校本教研的性质、方法及研究的重点 了解•比较•思考——感受德国的母语教育 传统与现代密切结合的台湾中小学教育 课程改革 语文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构建一套新的教育理念 在研究中走进新课程 语文咏叹调 关注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理想对现实的挑战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习问题研究 教学研究 要改变学生词汇贫乏的状况 “赧郎”不是工人 语文教学现代化与审美教育 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 科学的语文教材观 课堂三味 语文,应该有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真情和谐愉悦艺术 中学写作教学改革流派的回顾与反思 仰望文学 文章之道在“心”里 文风之辨 训练之辨 戴镣舞者的思考 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与尊严 关于“国学课堂”的探讨 评价研究 语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与评价机制研究 从封闭走向开放 语文中考,路在何方? 就如何写好中考作文答《作文报》记者问 浅论中考语文命题的八大关系 从“博弈”走向双赢 “回归”,归向何处? 走出尴尬,渐入佳境 警惕高考作文命题的“虚拟化”倾向 序言 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 “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方沃土一片新苗 用高品位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新编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案例精选》前言 宜兴市阳羡高中《写作校本教材•话题作文卷》序言 心情——《我这样学写作》主编絮语 从农家屋檐下飞出的一只小燕子 和高尚的人交谈,用阅读滋养我们的生命 梅开时节读华章 与文学对话 《高考作文实用应对策略研究》前言 站在高处看作文 用文学壮大我们的生命 永怀大爱笃行在先 讲话 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校长论坛”开幕词 让文学给学生以滋养 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为语文课程改革做出新努力,新贡献 在西安高新一中“铸师魂演讲诵读比赛”大会上的发言 在西安高新一中“我的教育故事”演讲会上的发言 西北大学附中“语文节”祝辞 点评 一颗炽热的心,一堂鲜活的课 学生的创作欲是怎样被激活的?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李百艳老师《真情善意,短信表达》课堂实录 江苏泰州中学王日淦老师《屈原列传》课堂教学 海口一中熊文彬老师《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 海南师大附中甘雪莉老师《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 西北工业大学附中李晔老师《故都的秋》课堂教学 西北工业大学附中巩英莉老师《浓浓亲情,用心感受》课堂教学 四川省绵阳中学黄礼先老师《片片红叶情》教学实录 西安高新一中党江涛老师《与鸟儿一起飞翔》课堂教学 江西省信丰中学郭日晟老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课堂实录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李百艳老师《让心灵进发诗的火花》课堂实录 陕西省靖边县第三中学刘胜武老师《献给家乡的歌》课堂实录 天津南开大学附中张建初老师《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教学设计 西安高新一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及岗位标兵示范课 太原市杏岭中学八节语文课 西安市灞桥区三节创新写作教学研究实验课 读别人的作品,写自己的文章 奇文共欣赏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评语 书信 给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李百艳老师 给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李百艳老师 给江西大余中学陈金华老师 给浙江海宁市高级中学何悦萍老师 给陕西勉县茶店镇中学陈利军老师 给西北大学附中文晓琴老师 给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二中学袁琴老师 给山东枣庄市第八中学李文红老师 给昆明市宜良县一中焦丽梅老师 给西安逸翠园学校袁怡铭老师 给盐城市田家炳中学杨天成老师 给陕西韩城市象山中学宁红老师 给陕西榆林市苏州中学刘艳琴老师 给陕西永寿县监军中学苟翠翠老师 附录:发表作品要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报名注册要填写籍贯及家庭住址,我在登记表上“籍贯”栏里写下这样一行字:“陕西省咸阳县钓台区钓台乡钓台村”。老师看了感觉很奇怪:“怎么都是‘钓台’啊!” 是的,我就出生在钓鱼台村——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钓台镇钓台村,一个名气很大的小村子。这里曾经是周朝名臣姜太公垂钓的地方,村子因此而得名。但是,史书上记载的姜太公钓鱼台在岐山而不在咸阳。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又名姜子牙,羌族。在古文字里,“姜”与“羌”音同、形似、义近,姜族与周族曾经是共处关中的两个古老部族,并有世代的婚姻关系。姜尚的祖先曾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所以太公又名吕尚。后来,吕姓逐渐衰落,吕尚家境穷困,一度在商都朝歌卖过牛肉,在孟津卖过酒。吕尚大半生怀才不遇,但他从未放弃,为施展才能而往西来到周地,整日坐在岐山西南渭河的一条支流名叫兹泉的小河边钓鱼。一天,周文王借狩猎之机寻访贤才,在此与姜尚 相遇,二人相谈十分投机。文王见姜尚谈吐不俗,见解精辟,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便请姜尚上车回宫,封为太师,尊称“太望公”,意即姜尚就是周先祖太公所盼望的辅佐子孙的圣人。“姜太公”的称号由此而来。周武王继位后,更尊称姜太公为“师尚父”。姜尚没有让周天子失望,为周朝的强盛和东征建立了丰功伟业。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过这样的评价:“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既然如此,咸阳的这个小村子为什么也叫作“钓鱼台”呢?传说,姜尚从河南住地出发,一路西行,走走停停,走到咸阳渭河南岸,在一个河湾处停歇下来,一住就是好多天,每天都要撑起鱼竿钓鱼。这里当然不是姜尚的目的地,不久,他便沿着渭河继续往西走,终于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的兹泉边上安顿下来。这里距周的政治中心岐山已是近在咫尺,姜尚心里惦念着渭河北岸的那位周天子,一边钓鱼,一边耐心地等待着机会的到来,作为传说里的神仙一样的人物,姜太公选择有山有水的兹泉做他的钓鱼台是合隋合理的。不过,姜太公的足迹还是留在了咸阳,他在这个后来被叫做钓鱼台村的地方钓过鱼,也不是绝对的妄说。按照这样的传说,这个村落的历史可就十分的悠久了。不然的话,姜尚停留期间在哪儿吃在那儿住呢?至于这里何时被名之为“钓鱼台”,那就无从考证,也无须考证了。村子西面的河湾里是一片树林,河岸上有一座庙,叫作“龙王庙”。庙前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碑上刻着“姜太公垂钓处”六个大字。庙里供奉三尊神像,中间的神是龙王,两边的神分别是周文王和姜太公。小时候,轻易不敢进庙里去,感觉很神秘,还有些恐怖。解放前,偶尔会有马拉的轿车或者吉普车到村里来,从车上下来些穿长袍或者制服的人,听说是来看姜太公的。他们在龙王庙前指指点点,流连忘返。解放后,来的人渐渐地少了。“大跃进”时期,河湾里的树被砍个精光,原来的林地都种上了庄稼。“文化大革命”中,龙王庙完全被毁,石碑也被砸成几段,散落民居,做了院墙或猪圈的基石。“文革”结束后,人们又想起了姜太公。尤其是在发掘地域文化的热潮中,地方文化部门曾有人来此考察,村里的有识之士多方寻觅,竟然找到了“姜太公垂钓处”的几块断碑,并且把它在原地重新树立起来。更有农夫村妇出钱出力,盖起了一座新的龙王庙,虽未成气候,倒也香火缭绕。但是,时过境迁,难成正果,咸阳钓鱼台作为一处文化遗迹很难走人人们的视线。岐山钓鱼台的“正宗”地位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过去了。而今天的咸阳钓鱼台,守着一条河床宽宽、水流细细的渭河,河堤里面早已没有了平整沙滩,疯狂的挖坑取沙使河床遍布小丘和深坑,近岸处则被开垦成庄稼地,一块一块的种着玉米、高粱和蔬菜。东西两面不远处是跨河而建的三号桥和西宝高速公路桥,一辆接一辆的大小汽车呼啸而过……人口翻了几倍,原来的土坯房都变成了两三层的楼房,村子比原来大了好多,但耕地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水井也比原来深了好几丈。新建的三号桥跨村而过,半个村子被砍掉了。整个村子的改造、搬迁恐怕就在不久的将来,因为咸阳市渭河南岸新区的建设正搞得如火如荼,城市在膨胀,乡村在消失,一切都变了 样…… 但我记忆中的钓鱼台依然清晰,并且生动。 ……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流过来的渭河,在这里从西南往正东打了一个缓缓的湾,在这个河湾里是一片从来不会缺水的良田。在河湾与良田的怀抱中座落着一个只有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折尺形的街道,土坯院墙和被称作陕西八大怪之一的“半边盖”农舍,掩映在高大的榆树和槐树的阴影下。村东不远处有一口甜水井,水井周围长着几颗高大的椿树和槐树,浓荫下是全村人饮用水的水源。每天早上,前来打水的人最多,肩挑手提,说说笑笑,把水井到村里的一段路撒得湿漉漉的。井上架着一架水车,农忙灌溉时节,会有—一头“叫驴”(学名关中驴,是一种体形高大力气也大的驴,叫起来声音特别大,不是别的地方那种小毛驴。)拉着水车转圈圈。井里的水被上下循环的水斗提上来,到达最高点反转的时候,斗里的水就自动哗哗地流淌到水槽里,再顺着水渠浇灌到庄稼地里。转动的水车像是一台古老的乐器,发出吱吱扭扭的响声,和哗哗的流水声汇在一起,舒缓、悠扬的旋律在田野里荡漾开来。拉水车的叫驴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会伸长本来就很长的脖子,大叫起来,声音一高一低,起起伏伏,响亮而悠长。

后记

《落叶满长安》是我年近七十时交出的一份作业——严格地讲,是一份作业汇编。 其实,这只不过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一份慰藉。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的人生规划真是精辟极了。人生在世,无论伟大平凡,高贵卑贱,大体上都经历着圣人所说的人生阶段。年轻时如果没有幻想甚至狂妄,那就不能叫做年轻;老年后如果没有遗憾甚至痛悔,那也不是真实的人生。少年老成,或者如苏轼那样“老夫聊发少年狂”,都是生命的多彩乐章。“平平淡淡总是真”,那是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之后才能获得的人生感悟。 《落叶满长安》是我平淡人生的真实记录——既无坎坷的经历,又无骄人的业绩,如一片树叶,轻轻地摇曳,轻轻地飘落,所画出的轨迹。 书中收录的论文,是教坛耕耘的收获。或因工作需要,或因编辑催稿,或因问题摆在那里需要一个明确的解释,总是急急忙忙地思考,急急忙忙地草就,像陀螺一样旋转得停不下来。而散文则不同,大部分是退休之后写成的。或因脑际浮现出久远的记忆,或因触景生情而发出许多感叹,或因心血来潮而指点江山、说三道四,在不慌不忙中敲击键盘,流淌出许多文字来。由此得出个深刻的体验:论文是忙出来的;散文是闲出来的。 感谢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诗人、作家、书法家刘国正先生,以八十六岁高龄,欣然提笔为本书题写书名。我一直十分仰慕先生的高尚人格和学术造诣,并且有幸多次当面聆听先生的教诲。每当先生精神矍铄地出现在中语会年会或工作会议上的时候,我都坐在会场远远地注视着先生,记录下先生所讲的每一句话。先生的真知灼见以及对语文课程改革的洞察,使我们得以保持头脑清醒,把握正确方向,少走许多弯路。偶然间读到先生的一首五言绝句:“八十不算老,九十也还小,活到一百岁,还要向前跑”,欣喜之余,不能不为先生的精神与活力所折服,所倾倒。我冒昧地写信给先生,恳请先生题字。信发出之后,又自忖何德何能,敢求先生墨宝?不久即在忐忑之中收到先生的题字,真是喜出望外!先生的回信是由夫人李阿龄老师代笔。李老师的信诚恳、平和,字写得酣畅、飘逸,我又多了一位学习的榜样。 感谢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陈金明先生。陈先生一直关注和支持我的研究工作,并给过我真诚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 感谢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苏立康先生、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夏彬先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主编张吉武先生为本书撰写序言。这几位先生都是在我的人生经历和事业发展中起到过重要作用,给过我热情支持和帮助的人。我视他们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并以此而感到荣幸。三位先生在序言里说了许多鼓励的话,我当以此为动力,老骥伏枥,扬鞭奋蹄,而不敢懈怠。 感谢西安出版社社长张军孝先生鼓励、敦促、帮助我出版自己的文集。早在军孝先生担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总编的时候,我就与他相识,并且有过难忘的合作。军孝先生是一位事业心、责任心极强的出版人和领导者。他尊重知识,尊重先贤,尊重一切有作为的人。他以自己的辛勤耕耘,为西安出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安出版社总编王莹女士、社科旅游图书分社社长李宗保先生为《落叶满长安》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向他们和他们的同事表达我衷心的感谢。 还要感谢我的妻子肖素霞。肖素霞对我来说,不仅是人生的伴侣,而且是读书的同窗、工作的同事、研讨探究的合作者、论辩争吵的参与者。从在大学求学时开始,她就是我的所有成文或不成文的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和第一个评判者,这样的角色五十年不曾改变。她是最了解我的人,深知我的强项和弱点。因此,她的意见,往往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说优点,让人心潮起伏,蠢蠢欲动;说缺点,让人顿开茅塞,即使嘴上强词夺理,心中早已服软,最后还是认真地动笔修改。一辈子就是这么“闹”过来的一闹到天昏地暗,闹到云开雾散,闹到阳光灿烂…… 当《落叶满长安》终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我内心忐忑不安,就像学生在等待老师的评语。“优秀”是不可企及的奢望,能“及格”就很满足了。因为,我清楚,这本书不过是敝帚自珍而已。


编辑推荐

《落叶满长安(套装上下册)》由西安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落叶满长安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