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汪曾祺:文与画

汪曾祺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3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

汪曾祺  

页数:

19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有人说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他自己也说:写字、画画、做饭是“业余爱好”。他写字、画画,也写过不少谈书画的文章,这都是《汪曾祺:文与画》所选。其文之冲淡隽永自不必言,而书画之飘逸也尽可从书中细细体悟。本书还兼选部分谈家事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汪曾祺之为汪曾祺,也是有其家学渊源的。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书籍目录

书画自娱(代序)自报家门谈谈风俗画传神张大千和毕加索字的灾难王磐的《野菜谱》“无事此静坐”沙岭子七十书怀写字我的祖父祖母随遇而安我的家乡我的家自得其乐我的父亲徐文长论书画我的母亲谈题画岁朝清供看画文章杂事创作的随意性文人与书法题画二则张郎且莫笑郭郎潘天寿的倔脾气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当代才子书》序论精品意识——与友人书汪曾琪与书画(代跋)

章节摘录

  内容选摘  汪曾琪说:“给人间送一点小小的温暖,这大概可以说是我的写作态度。”他还说,他画的画是对生活的喜悦。这层意思从我们嘴里说出,就是:“汪曾琪的画给人间添了一点浓淡雅逸的色彩。”  在汪曾祺去世八年后的这个初春,我们读到了汪曾祺的《文与画》。汪曾祺写字,画画,也写过不少谈书画、谈家事的文章,这都是本书所选。有人说汪曾琪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他自己说,写字、画画、做饭是“业余爱好”,遣兴而已。平心而论,就绘画的技术层面而论,汪曾琪的画没有十分过人高明的地方,但他却有点石成金的本领,其要津就是善用题跋“点睛”。你看,他用三笔画了“荷苞”样的东西,又用九笔画了只蜻蜓,题跋却是“煮面条等水开作此”。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是再好不过的意态。也许正是这种淡泊、散淡的心态才让汪曾琪的画体现了人生态度更丰富的内蕴——中国的文人画大抵如此。  汪曾祺的《文与画》,可谓是文里有画意画中有文章。文与画在同一种情绪和意境中完美交融。浓厚的文化气息,体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如果说欣赏汪曾琪的国画是一种艺术陶冶,那么读画上的题诗则纯粹是一种生活乐趣,他借题诗或寄一时意兴,或抒感慨,也发一点牢骚,但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机灵的智慧和对生活的喜悦。  汪曾祺还能把作画的手法融入写作。在他去世前一年写有一篇《颜色的世界》的散文,文章只写颜色:“鱼肚白、珍珠母、珠灰、葡萄灰……老僧衣、茶叶末、芝麻酱,世界充满了颜色。”手法接近白描,却是极有味道的文字——这是由人的性格而来的文风与画格。


编辑推荐

  《汪曾祺:文与画》中,汪曾琪的画就像他的文章一样有一股“水汽”,深深浸润于泽国水乡的心灵,不仅滋养着一串串锦绣文字,也濡染到画笔之上,偶一挥洒,灵秀之气挡都挡不住,挥也挥不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汪曾祺:文与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