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欧洲如一面镜子

郭莹 山东画报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山东画报  

作者:

郭莹  

页数:

185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们曾经认识的地方,不只属于这个空间世界,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才把它们标记于其中。它们,只是当时构成我们生命的连续诸印象中的一个小薄片;某个特别影像的记忆,只是对特别时刻的遗憾之情;房屋,道路,大街,转瞬即逝;唉,正如流年一般。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一位BBC记者时常外出旅行,乐此不疲。一次,他在中国西北邂逅了一位农民,这位中国人对于他只身旅行,甚感惊讶。于是询问英国人是否结婚了。英国人很西方地回答:“我太太有她自己的生活。”中国农民更惊讶了,末了,他询问了一个问题:“你一人旅行,那谁给你照相啊?”  以下的几位人物我们不陌生吧?某个风景名胜前,女孩子摆出娇媚的姿态;半大小子竭力装出令整个世界都羡慕他们的玩世和懒散;老奶奶笑眯眯地撑着阳伞;职员身着办公室的鞋袜与其休闲的短裤不相协调;妻子为了拍照正忙着扑脂粉……典型的游客。  我们为什么需要照片呢?是为了证明我们曾到此一游?还是因为记忆太短暂,太容易出错?经历可以这样得以传递吗?比如,我正置身于亚马孙河雨林正午的宁静,聆听微风细语,嗅着多得难以置信的或腐烂、或芬芳的气味,这样的感觉,照相机怎能面面俱到地捕捉到。或者说,我想拍多少照片留念,都可以尽情地去拍。但是,我享用的一餐,你要是没有吃过的话,我无法向你传达出它的滋味。我有次去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在那里吃的色拉包含六种柑橘类水果,这在欧洲无缘享受,味道绝美,无法忘怀,至今难以表述。  以往没有便携式相机的时代,旅行者用笔来记录——信件,日记,游记。这是因为,在所有艺术中,写作最能表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种陌生的食物,最有本事绘声绘色雪花的喃喃私语或瀑布的咆哮。写作,能描绘、刻画出摄影无法传递的诸多内涵。  郭莹几乎走遍了整个欧洲,撰写这本书的时候,只有巴尔干、芬兰、波兰,以及波罗的海诸国没有去过(试想,那会是怎样精彩的旅行——从摩尔曼斯克乘慢速火车去马其顿)。她常常只身旅行,这样就更容易跟当地人接触,与他们有更直接的交流,更便于近距离地观察,可以在一个角落静静地做纪录,更好地理解她所到之处的文化。她的“品味欧洲”提到欧洲的社会形态、欧洲人特有的做派,尤其是调侃“非典型欧洲人”时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另外,她还“窥探”了欧洲皇室的“官方皇家情妇”体制以及酒店、餐馆甚至卫生间。但郭莹绝不是在写旅游指南或海外亲历。她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欧洲人的所思所想,他们赖以生存并传承给子孙的文化怎样体现在其日常生活当中。  我是欧洲人,常常为郭莹提供信息,但这样的功劳往往不被提及(不管哪里的作家朋友们,对此都会发出一声短促而优雅的叹息)。我不得不说郭莹很擅长提出问题,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来说,提出问题是找寻真理的唯一途径,这是所有文化的一个根基,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是我们这个宇宙所有知识的源头,也是了解宇宙的根源。孔夫子提出的“格物”,就是要我们提出问题,探究事物。  回想一九八○年,我首次去中国,常常对所见所闻感到困惑。常常感到,相信所有语言学习者都有这样的感触,那就是:“我知道他在说什么,可是弄不懂是什么意思。”郭莹和我成长于两个非常不同的世界——她生长在北京一所大学的校园,而我兼有爱尔兰与苏格兰血统,成长于西非和苏格兰。我的外祖父曾是铁匠、汽车修理工,后来当了歌剧演员;祖父是工程师和高级船员,任职于利物浦及格拉斯哥驶往香港、广州、上海及横滨的大客轮。困扰我和郭莹的不只是语言,我们中有一个常常会这样想,甚至这样说:“那还用说,这不是众所周知的吗……”之后才意识到,她的“众所周知”与我的“众所周知”差别十万八千里。文化差异虽能困扰我们,但更多的是常常给我们带来快乐,理应如此,对吧?对于文化差异,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获得新的知识,不仅是有关异国文化的新知识,且还包含着关于我们自身的新知识,这不就是,我们在这个地球上探寻我们是谁的一个理由?  欧洲直到十七世纪晚期才发现茶叶,欧洲的茶叶来自中国,咖啡来自非洲,巧克力来自墨西哥,在此之前,欧洲人喝什么呢?刀和又是在什么确切的时间出现的?欧洲人和中国人使用毛巾为什么方式不同(欧洲人喜欢干燥、粗糙的毛巾,这样的毛巾可以擦去死皮)?意大利人从墨西哥引进西红柿之前,以及意大利面条问世之前,他们吃什么?为什么比萨饼会应运而生?为什么欧洲人不惜重金“呷葡萄美醋”?为什么法国总统戴高乐感叹“如何治理好拥有360种奶酪的国家,是个难题”?跟一个女人同行,男人为什么要走在人行道的外侧?欧洲人为何反感嘴里塞满食物,还硬撑着侃侃而谈的人?为什么电梯间里的广告会成为英国人救命的稻草?  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郭莹不会给出所有的答案,当然她会论述欧洲人的一些行为特质。但是,你可以从她或其他作家“意犹未尽”之处,探索更好的东西。掩卷后,可以开始提出你自己超越作家想象力的绝妙问题,借此更好地认识你自己,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抓紧提问吧,趁着眼前的事物尚未被时光隧道所吞没,岁月转瞬即逝,我们也会转瞬即逝。

内容概要

知识性、深刻性、趣味性兼备的“解读欧洲”佳作。 在所有的知识领域里,恐怕没有比对不同国家作比较更有趣的了。 欧洲有些事,大概早已融入她特有的生活趣味里了。 对于凝视不同的嗜好度,欧洲明显地划分出两个迥然的凝视带——“高视带”和“低视带”。 对于“距离美”不同的承受度,欧洲明显地划分出三带——“肘带”、“腕带”和“指带”。 在西班牙,从一顿饭到一场战争,没有一件事是在指定的时间内发生的。 英国人的特质就是“毫无章法”,也许,外人可将其变化莫测当作“英式章法”。 作秀,人生如戏,意大利人终生都在出神入化地演戏。 欧洲“官方皇家情妇”体制:当女人闺房成为左右国家命运的密室,客厅即为历史学家的最佳所在。 法国浴室两个并肩的厕池,推波助澜外人对法国女人放荡的想象。

作者简介

郭莹,英籍华人,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会员,国际问题评论员。
  郭莹作为专栏作家,为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和新加坡、欧洲等地的数十家媒体报道西方世界。著有环球行纪实作品《相识西风》,及国内外首部群体老外在中国纪实作品《老外侃中国》(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教授,读后表示“很着迷”)。两本书均荣登畅销书排行榜。
郭莹曾荣获“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征文奖”亚军,上海《新民晚报》“我的第一本书征文奖”季军,台北《中央日报》副刊征文奖优秀奖,香港“深情篇”征文比赛冠军;曾作为时事评论员,参与凤凰卫视《时事辩论会》及《锵锵三人行》节目。
郭莹的英国丈夫老布(霍布恩,Brian Holton)是著名汉英翻译家,现在香港任教授。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辑 欧洲如一面镜子  超越GDP主义的和谐社会  福利社会是大同社会  联合的欧洲,意味着柏林墙的最终倒塌  欧洲,挽救环保危机的先锋  非典型欧洲人  林语堂的民族个性公式  乱针刺绣欧洲人  八卦欧洲众生相  “丑陋”的邻居  欧洲人南亲北疏的做派  地中海式的全民凝视  “高视带”与“低视带”  “肘带”、“腕带”与“指带”  “距离美”的不同解读  心理门槛的南北之别  接触型社会的柠檬树风格  保持警惕的非接触型社会  时间紧迫症与时间散漫症  轻重缓急的约会时刻表  剪不断、理还乱的南北时间定律  比利牛斯山这一面被认为是对的,山的另一面却不以为然  “世俗时间”与“神圣时间”泾渭分明  人际关系是否应接受时间制约  英、德、俄,时间定向概念的差异 第二辑 英国本身自成一个世界  英人性格,归咎于不测风云的气候  高瞻远瞩式的墨守成规  英国绅士,全是广告打得响  无阶级斗争的阶级社会  无章法就是“章法”  幽默,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墓碑文学:阴阳互侃  希斯罗机场风云录  炸机惊魂下的“苦旅”  笑里藏刀的登机手续台  超级“飞人”——升级专家  航空港尽显穷富风景线  享受玻璃马桶的人体毒犯  机长与空姐的罗曼史  空中归西的待遇  飞机餐要点,乘客不会当场晕倒  伦敦五星级酒店:就像老鼠爱大米  效益利器,一间房热卖两次  浴缸当屠宰场的阿拉伯大亨  英式管家好在哪里  水至清则无鱼  春情荡漾的“备用枕头”  明星们的天价  消费天王大闹天空的特权  女王赞酒店是“第二个家”  闻香识恋人  “气味相投”原来是费洛蒙作祟  情妇的费洛蒙迷倒欧洲帝王  香水是你的另一费洛蒙  伦敦“黑的”的新古典主义  亦古亦今的“黑的”  伦敦“祥子”需苦读三年  “黑的”是伦敦的光荣门脸 第三辑 追古抚今金发女郎  古代,褐发曾独领风骚  芭比娃娃与好莱坞金发艳星  恶搞金发女郎  与国王同眠——欧洲皇室情妇秘闻  将高贵的子宫贬入冷宫  首位载人史册的皇家情妇  皇家情妇被描绘成圣母玛利亚  鸿雁八卦皇宫淫荡史  法国国王首创“官方皇家情妇”桂冠  “官方皇家情妇”的东施效颦  革命摧毁了“官方皇家情妇”体制  下场凄凉的红颜祸水  现代王子:不爱江山,爱美人  与国王鱼水之欢  篡夺后冠的皇家情妇  篡位情妇下场悲惨  小卒捞过界,上天摧毁棋盘以示严惩  情妇攀上枝头,大英帝国宪政危机  笑到最后的情妇卡美拉  平民王妃方兴未艾  女权:不等于选票加波霸——今日土耳其妇女  “风雨衣”与“迷你裙”共一色  国父凯末尔颁令妇女解放  集体约会行动团  性命攸关的“纳慕思”  “女强人”与“贤妻良母”一肩挑 第四辑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导致苏联衰亡的双刃剑  极权体制、计划经济是苏联的死穴  无官不贪的腐败  排队,苏联时代的国语  苏维埃的“历史”绝不可以“预测”  勃列日涅夫的愚人节时代  检讨文化,作家的慢性自杀  叶利钦时代的“震荡疗法”,将西瓜全震碎  俄罗斯:“做客婚姻”方兴未艾  “啃老族”的婚礼账单  忠诚的宽容度  出轨全攻略  自杀婚姻的N个方程式  生死契约,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夫妻间的败笔  丈夫的败笔  太太的败笔  法式情色  法式隐喻情色  妓院广告非法,隐喻撩心扉  裸女有本事令道德沦丧吗  与裸女广告开战 第五辑 卫生间的革命历程  从便盆到抽水马桶  两个并排厕池之谜  缤纷的厕所俚语  洗澡,从性爱前戏到“香精干洗”  工业化快餐是一介杀手  重归西方的文化休克  鬼东西溜进了民众餐盘  花哨新食品,温柔地杀你  快餐令儿童一夜“成人”  垃圾快餐是美国输出的噩梦  巴黎:不散的筵席  肉店,法国人的一方圣地  法国店铺具“欲望教育”功能  法国人通过美食艺术,对自己塑造、再塑造  主厨意志为中心的料理文化  民族命运,取决于吃的方式  世纪,食谱已成为大厨的宝典  “利刃”那不勒斯  “利刃”风情  眼球战术,杀出一条生路  比萨饼的故乡  发票,意大利人情有独钟  那不勒斯,一生中值得一游之地

章节摘录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评选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北欧小国挪威、瑞典连续多年来荣获冠亚军。美国作家比尔?布赖森感叹瑞典的福利天堂时曾表示:“我之所以如此推崇瑞典。是因为他们可以同时拥有富裕的经济生活与社会主义的情怀,而这两者正是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在我所来自的那个国家中,人们似乎认为,如果做父亲的没办法筹措手术费,大家冷眼旁观让一个患脑瘤的孩子病发死亡,并没有什么特别可耻的地方。此外,那里甚至还有某个州政府保险局,竟然接受一家保险公司以年度营运不佳为理由的申请,允许他们废除1,4万名病情最严重的病人的保单(这是1989年发生在加州的真实案例)。相比较之下,当我看到竟然有一个国家不计任何代价,以平等且公正的方式,来为每一个国民提供必要的支援时,我心中的感动与敬意实非言语所能形容。”  英国《卫报》对于欧盟福利体制曾有如下一段评论:当欧盟国家人民,一想到美国人将自己荷包里的银子上缴给政府后,政府不是用来缩小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不是用来改善人民的福祉,而是转手私人公司,委托其“照顾”牢狱里的220万刑事犯时,欧盟人立即为自己身处共同富裕环境下的安全感顿开茅塞。联合的欧洲,意味着柏林墙的最终倒塌欧洲,两次世界大战饱经战火洗礼后的上世纪40、50年代,一边迫不得已接受山姆大叔军事、经济的双重援助,一边面壁痛定思痛:一个承继了希腊、罗马光荣遗产的共同体,居然沦落得苟延残喘,虽不至于卑躬屈膝,却也十足地仰人鼻息。二战之后的欧洲老牌殖民国家,如:英、法、德、意、荷、比诸国,值此历史关头更是深谙“远亲不如近邻”的哲理。加上未来的岁月里,要与世界超级霸主美国抗衡,要与新崛起的东亚角力,显然,欧洲人不拧成一股绳别无出路。于是,二战后欧洲政治家生出“共同国籍的情感”便不足为奇。英国首相丘吉尔,于1946年9月就曾鼓吹成立“欧罗巴合众国”。


编辑推荐

  触摸欧洲文明,从碎石窄巷、小桥流水人家;到咖啡馆、面包房;再到爱琴海和葡萄园;直至博物馆和教堂;城堡和王室;还有歌剧院和大学;还有绿色和平;还有从出生包到坟墓的终身福利体制……美丽、富饶、祥和的欧洲,以其超群的山水及花园城市美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不过,再动人的景观亦有审美疲劳的一天。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域,其民众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风范、文明底蕴及文化内涵,堪称超越自然风景的一道绚丽人文彩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一件件欧洲细节琐事;才是最能体现深厚欧洲文明的骄傲。 欧洲如一面镜子,照出世间百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欧洲如一面镜子 PDF格式下载



作者以其细腻的笔端,平实地描述了欧洲各国间生活习惯和生存状态差异。欧洲如一面镜子,更像一个万花筒,即使是一个小国家,一小方陆地,一个小岛屿,在其独有的文化背景的映衬下,皆能闪烁出其独特的光芒。


一直对在国外的国人有些偏见,因为他们并不总是善意地看中国,也不客观地看外国。而本书倒是让我跌了眼睛。首先书写的很有趣。似乎是带着你看了一出关于欧洲的轻喜剧。其次书写的很有知。长学问长见识。现在欧洲对我们算不上陌生了,但是也不熟悉。因为我们国人现在对外国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旅游地阶段。就像该书作者的外国老公讲述的故事,不照相留影的外出还被怀疑呢。呵呵。德国旅游局也对咱们国人对德国的评价有些失望。说人家女人不漂亮还能理解,但是没有人去德国的博物馆和那些历史悠久的遗存,可见我们国人还需要多大的进步呢。回顾近代史,欧洲虽然也侵略过我们,但是他们从来不掩饰那些罪恶,不像我们所谓一衣带水的混蛋邻居。更可贵,欧洲在主动无私的承担全人类的责任。这个责任不仅仅是政府的,恰恰来自欧洲人民心里。中国还落后,但是有光明的前途,欧洲先进,但是也有局限。我们应该更多去了解,去接受。既不是唯我独尊,也不是崇洋媚外。


喜欢看王小峰的博客,有一次他推荐了这本书,我便买来看。确实不错,传媒学的视角,包括写作手法,叙述方式都很值得圈内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者的体悟,把我们所不熟悉的那部分欧洲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当于是给我们展示了另一个欧洲,就像是在说东北人、西北人、湖南人一样的感觉,像是个邻居在絮絮叨叨的说八卦一样~~推荐闲着没事干的人看看~~


特别好 是我喜欢的风格


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议论精彩,经得回味。


作者是旅英作家郭莹,用王小峰的话,一般华裔英籍女作家,我们都称之为中华英才;华裔美籍女作家,我们都叫旅华美人。书中讲述欧洲如何成为一面镜子和八卦的内容对半分。让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是镜子的部分。超越GDP主义的和谐社会。欧盟福利社会体制,被誉为第三条道路,是20世界击败苏联体制、美国体制,笑到最后的胜利者。对比“不拼也能赢”的欧洲,百分之90的中产阶级,我们“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更像一块遮羞布,揭开这层面纱,“人”的范围是如此小众。福利社会是大同社会。欧盟人一向以其高福利的享受为荣,人们形容出生在此如中了彩票一样的幸运。“我之所以如此推崇瑞典,是因为他们可以同时拥有富裕的经济生活与社会主义的情怀......”美国作家比尔布赖森感叹瑞典的福利天堂时曾表示。联合的欧洲,意味着柏林墙的最终倒塌。坎坷的联合之路上,欧洲人的勇气、智慧、胸怀,确实给发展的世界以诸多启示。有人感叹,欧盟人令人惊叹的妥协精神,意味着“欧元时代”的诞生。其实,诞生的不只是欧元,还有“欧洲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共同的让步,共同的利益。欧洲,挽救环保危机的先锋。欧洲,如一面镜子,照出世间百态。


书本身也如一面镜子,让人从生活细节了解欧洲


描述比较生动,充满幽默甚至笑料,比如“高视带”、“低视带”众生相,使人足不出户了解欧洲,与自己民族对照会有很多有趣的不同或相似。有些辑的历史事件背景较久远,多些当代欧洲故事就好了。


第一次对欧洲有了轮廓上的了解,很喜欢,很有趣,


多个角度的剖析欧洲的历史和现在,很好玩的阅读。


涉及欧洲风物的各方各面,还蛮长见识的!


还可以,比想象的差,比普通游记好


在书店看到这书,翻了几页挺有趣的。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借来看过的~很有趣的介绍看完之后我就很想买一本放在家里做存书~


听说以幽默见长,希望能合我口味。


很喜欢!推荐!


很好看,长见识。呵呵


欧洲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欧洲的人情百态,照出了我们的差距和优势。本书描写了欧洲各地区人民不同的生活习惯,对一件事不同的理解和处事方法。北欧和南欧,由于气候不同,人的性格也不同,爱与人亲热也好,不爱与人亲热也好,骨子里其实都是一颗火热的心,一点与你亲近,就不分彼此,两肋插刀了。中国人总是说:看人家外国人,多讲究时间观念,不会迟到,中国人老迟到!错!看了这本书,你真的会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要是有个意大利朋友,还不让人挠头死!前半本挺好,作者是英国籍,老公也是英国人,所以对英国的分析肯定会多一些,而且写的都是我们身边的故事,与现实生活十分贴近,读来让人能够产生共鸣。而后半本,从第三辑开始,描写得就过于凌乱了。第三辑描写了大量宫廷艳史,虽然猎奇,但读来不免有些流俗,着实不像这本书应有的部分。既然是“镜子”,完全可以摒弃这些轶事,说些现实或者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岂不更好,虽然这部分对于读者来说,可能会吸引眼球,但导致本书散乱,也就是从此开始。第四五部分也有凌乱之嫌,从法国人的情色到卫生间的革命,从美国的快餐到意大利人的执着,这条写作主线拐了不少弯,也绕了不少路。其实,书中写的倒是新鲜事不少,语言也幽默,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但是,随笔不是随便,全书在内容的编排上的确存在问题,主线不明确,这个“辑”分得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是作者刻意为之,还是编辑上的失误。书还不错,把每一个故事都单独拿出来,挺好。合在一起,全书就变得莫名其妙了。


前三分之一虽然老笑话一箩筐,但看看也不失有趣。从欧洲皇室性丑闻开始就直线下降,一坨坨的八卦段子。作者嫁给英国老公除了对英国印象明显有倾斜之外,显然还受“太阳小报”的影响深重。越到后来视角越窄,可惜了这么个宏大的书名。只能无聊时消遣看看。


不许联想推荐的,买来看了却觉得很一般,没啥新意,里头说的无非是法国人的浪漫德国人的严谨那一套,文笔也没有出彩的地方,发现对同一人文中出现不同音译,不知道是编辑的粗心还是作者本身的拼凑,没劲。跟林达写的游记完全没法比,感觉作者也没对欧洲有啥深刻的理解,不管是历史,还是人文。


个人的见解,比较浅显,没有太大深度。适合茶余饭后消遣,如果要以此了解欧洲,你会很失望的。


这也是了解欧洲的一个途径.看的见别人的东西.才知道自己的好坏.


还好,但没看完


看后没留下太大印象


没钱出国,在书中看看


挺长见识,可以翻翻


在看本书介绍时,我很欣喜的以为这本书真是如会如一面角度特别的镜子,照见欧洲的一些特质,照见我们。但是拿到书后,迫不及待的阅读后,发现基本上是以谁谁怎么评论、谁谁怎么说为每段的主题,中间居然插播一些很老的网络笑话。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堆砌起来的书,表达的观点(相当的零散)基本是大家老早就听说过的欧洲版本,无新意,居然还无文笔。失望,给此书做介绍的人不知道有没有认真看过这本书啊。


买这本书是想了解了解欧洲各国人的不同,结果感觉自己买了本野史或者二流八卦杂志。


书名气得很贵气,不知道里面的内容与书名有些什么关系,读者只跟着作者在八卦调侃中游花园,跟我们的易中天的《读城记》有点像,就是说读了也浪费时间。不过一边读,一边觉得作者的遣词造句,像个男人,不像位女士。


这是一本东抄西拼的书,真的很**。


不买也罢,怪不得作者要出国卖祖,这水平国内没市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