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看书琐记二集

王稼句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

王稼句  

页数:

238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还在继续那样的生活,不必为衣食之谋,朝九晚五地到班,不必为公家之事,瞎三话四地开会,不想见的人可以不见,不想说的话可以不说,不该喝的酒当然也可以不喝,这都由着自己。因此就心情来说,可以说是悠闲的。虽说心情悠闲,过的日子却不得悠闲,自己的事,别人的事,接二连三,奔来眼底,虽然和书都有点关系,还算自己喜欢的范围,但一桩桩做来没有穷尽,就有点厌倦了,那心情也就不怎么悠闲了。正因为如此,我既向往古人闲雅的生活,更歆羡古人散淡的心境,像庾元规南楼待月,袁中郎虎丘听歌,张宗子湖心亭看雪,这当然是千古佳话,即使那些琐碎的享受,像徐昭梦的“秋晚卷帘看过雁,月明凭槛数跳鱼”,苏子美的“午阴闲淡茶烟外,晓韵萧疏睡雨中”,也实在让人神往。时至如今,所谓的闲雅事勉强还能做得,而散淡的心境则已无可寻觅了,这终然是邈远的一枕清梦,无望的奢侈了。古今人不相及,自然也是没有办法的。有时读画,那山崖水滨、茅屋篱边小小的点景人物,会让我生出妒嫉来,甚至还去揣度他们的心情;有时濡墨写字,也就抄抄那样的诗文断句,聊以寄托自己的一点心思。  苏州以园林著名,既多且精,遍布古城内外。不少人认为,苏州人真是有福气,可以每天游园,其实不然,本地很少有人每年游园的,我自然也不例外。今年有点特殊,有人送我一张卡,不买门票就可人园,自然也不能浪费,但只是到离家最近的沧浪亭,十年里去的不如这半年里多。有时独自去那里吃茶,有时在那里约人谈天,当夕阳西下,园子里暗淡起来,却更显得池碧山青,树老石拙,此时鸟儿归林,人影寥落,就沿着长廊,踱入厅堂,绕过老树,慢慢兜上一圈,然后走出园门,回到红尘里来。  关于沧浪亭的由来,主人苏子美写过一篇《沧浪亭记》,那是古典名作,知道的人很多。庆历四年春,他被贬黜后流寓苏州,买地造园,构亭土山之上,且以亭名园,号为沧浪。子美十分满意自己的生活,他在给韩持国的信里,说自己“三商而眠,高舂而起,静院明窗之下,罗列图史琴尊,以自愉悦;逾月不迹公门,有兴则泛小舟出盘阊,吟啸览古于江山之间;渚茶野酿,足以消忧;莼鲈稻蟹,足以适口;又多高僧隐君子,佛庙胜绝;家有园林,珍花奇石,曲池高台,鱼鸟留连,不觉日暮”。他是绝了仕途之念了,就在这里与风月相伴,活得真是够悠闲的。袁子才虽说风流倜傥,但还是官本位,说什么“大概用世之才愈大者,其出世之心愈深”,其实悠闲并非赋闲臣工的专利,平常百姓也同样可以享受。乾隆四十五年中秋夜,布衣沈三白偕芸娘来到沧浪亭中,铺毡于地,烹茶赏月,“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对清亮的月色而言,不管是朱门高第的贵人,还是陋巷蓬户的小民,它是并不区别对待的。至今在那亭子的石柱上,还镌刻着梁苣林的一副集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是欧阳永叔的诗句,“清风明月”非贵人可买来独赏,所以是“无价”;下联则是苏子美的诗句,“近水远山”则穷人也能得受眷顾,所以是“有情”。这样来解释,大概也是说得通的。  人需要悠闲,也想着悠闲,悠闲也没有什么高低雅俗之分。我游沧浪亭时,经常看到园外池上有人垂钓,园中廊里有人下棋,我对做这两样事的人,素来佩服,不但那事的本身处于悠闲状态,做的时候更有着悠闲的心情。你看,那钓鱼的竿子久久不动,那下棋的棋子久久才动它一下,那是需要心闲气定的。鱼儿是否上钩,枰上胜负如何,固然也很要紧,但这件事的过程,似乎更有意思,那就是悠闲地做着,消遣着光阴,消遣着岁月,其中的趣味和愉悦,不去做是不能领略的。  我不会垂钓,下棋也其臭无比,因此对这两样事都没有什么兴趣。同样是消遣,我则就看看书而已。我早过了青年阶段,没有“必读书”的要求了,也不需要应付体制内的规定动作,更没有想当专家学者的念头,至多就是想多知道一点什么。因此,我的看书就来得随意了,有什么书看什么书,想看什么书看什么书,什么时候看也就看了,有时一本厚书很快就翻完,有时一本小册竟消磨几个黄昏。知堂老人有个很好的比喻,说看书就像是吸烟,在我也是如此,有点小小的瘾头,既不讲究什么牌子,也不讲究什么场合,本来就是平常的事,只是借着书卷消遣罢了,与垂钓、下棋是殊途同归的。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张心斋的话来,那是《幽梦影》里的一段,说是“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二十多年前,我就将《幽梦影》抄在本子上,起先感到写得颇为隽永有味,后来就不大喜欢这类文人格言了,总觉得貌似清逸而实多教训,如今回过头来想想,这段话还是有点道理,这个“闲”字实在就是悠闲的意思,在我看来,至少读书、著书这两件事,真是需要悠闲心情的。  王稼句  二00八年八月二十日苏州

内容概要

  《看书琐记二集》讲述我还在继续那样的生活,不必为衣食之谋,朝九晚五地到班,不必为公家之事,瞎三话四地开会,不想见的人可以不见,不想说的话可以不说,不该喝的酒当然也可以不喝,这都由着自己。因此就心情来说,可以说是悠闲的。我早过了青年阶段,没有“必读书”的要求了,也不需要应付体制内的规定动作,更没有想当专家学者的念头,至多就是想多知道一点什么。因此,我的看书就来得随意了,有什么书看什么书,想看什么书看什么书,什么时候看也就看了,有时一本厚书很快就翻完,有时一本小册竟消磨几个黄昏。

作者简介

  王稼句,苏州人也,1958年生,1982年大学毕业。先后供职于苏州市文联、苏州杂志社、古吴轩出版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写作三十余年,有著作五十余种,近作有《消逝的苏州风景》、《一时人物风尘外》、《晚清民风百俗》、《江南烟景》等。  本社出版作者著作:  《看书琐记》王稼句著  《看书琐记二集》王稼句著  《记忆》王稼句著  《漫游随录图记》王稼著 王稼句点校  《中国连环图画史话》阿英原著 王稼句整理  《中国年画史话》阿英原著 王稼句整理。

书籍目录

自序我的书房水墨蟋蟀盆琐琐苏州粉笺美如花秦桧们的遗墨书摊寻梦雨声里的书房闲章释意《听橹小筑书谈》附言江南岁时酒话鹅儿黄似酒关于鸳鸯蝴蝶派《桐桥倚棹录》前言读书消夏录关于《青鹤》何刚德之一何刚德之二金性尧的最后想法顾炳的画谱一团和气花笺上的风景弘治本《西厢记》清凉境界吸烟谈屑润笔故事润笔故事续谈金文两种雅集的意思书房风景:补树书屋书房风景:苦雨斋书房风景:风雨茅庐《浮生六记》人物小考《浮生六记》伪作两记沈复的琉球之行后记

章节摘录

  有人说,书房是渔人的港湾,漂泊者的家园,固然是很好的比喻。但渔人在水上作业,港湾是他们晚归的村落;漂泊者在远山长水问颠沛流离,家园乃是他们日夜的念想。对我来说,书房的意思有点不同,它是我日日周旋的小小隙地,当然也未必一直在那里做什么,正像一位老农,有时也背着手在田头徘徊,或蹲在田埂上抽一袋烟。  我童年时就喜欢书,随大人上街,总闹着要买书。那时买的书,都是些薄薄的彩绘小册,像《草原英雄小姐妹》、《动脑筋爷爷》,还有就是上海出版的《小朋友》,一本本整齐地叠放在床边的小柜里。有一天,突然感到自己长大了,就将这些书悉数送给表弟。“文革”发动,无书可买,也无书可读,对于书的渴求和热望,在时代洪流里冲得越来越淡了。当“评法批儒”开始,“法家”著作纷纷印出,我买了《柳河东集》、《稼轩长短句》、《初潭集》等好一些,算是比较认真读过。及至“文革”结束,重印外国文学名著,我也买了不少。就从那时开始,我算有了一间小书房,当然是兼供起卧,东窗下放一张小桌,旁边是两只仿湘妃竹的书架。就在这间小屋里,我读了一些书,抄了一些书,写过一些文章。大学毕业后,既有工资收入,又有卖文的馀钱,书也就迅速膨胀,当从书院巷老屋搬入金狮巷新楼时,就做了两个大书橱。书房算是有了,却并没有什么名字,总觉得给书房起名字的事,有点酸溜溜的味道。当编定《补读集》,请顾廷龙先生题写书名,他写了,朋友怂恿,他又写了一条横额“补读旧书楼”,从那时起,算是有了个斋名。如此者许多年,书越聚越多,就只好搬到岳家去住,给我占居的,就有南面一大间,东面一小间,再加上卧室的两壁,书放得满满当当,但还有不少留在金狮巷的补读旧书楼里。南面那间的窗外,有株三百多年的栎树,浓阴覆盖,临窗的书桌上都是暗暗的。某年,那株栎树不再抽芽,枯枝也在秋风里折落,正好徐雁君约我编本集子,要求在书名里嵌个斋名,我就想到“栎下居”三字,自己正是在它的庇荫下,度过了许多年平常而又充实的日夜,那本书也就是《栎下居书话》,后来又请钱君句先生写了一方匾额。那间屋子不算小,因为书多而显得狭隘,两三朋友来谈,就围坐一只小茶几,一不小心,茶水或烟灰就洒落在几上的电话传真机上。如此者又许多年,我的一些书,就在那里完成的。  书房的成长,也就是读书人的成长。及至前年,贷款买房,那是建在城垣遗址上的公寓,南面是大运河,北面是内城河,两水夹峙,形势高敞。我辟一层作书房,将补读旧书楼的书全数搬来,将栎下居的书大部分搬来,搬家公司的卡车先后运了四车,运一车来,整理上架一星期,再运一车来,这样一个月下来,就大致部署好了。我不能忘记,搬家公司的一位外地民工对我说,他也喜欢书,家里也有一些书,但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开家乡,不得不离开那些书。我听了很感动,对他来说,家园和书就是那样紧密地联系着。  我比那位民工幸运多了,家园就是我的书房,我在那里起居坐卧,真可以说很是满足了。官场商界的人一般不敢夸耀自己的豪宅,但读书人的书房则不同,因为既不怕梁上君子光顾,更不怕纪委监察者注意,是可以多说几句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看书琐记二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