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道行吟

余青峰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1-01出版)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1-01出版)  

作者:

余青峰 著  

页数:

381  

前言

我认识余青峰,是从读了他改编的越剧《赵氏孤儿》开始的。 这些年,戏剧不是很景气,在我看来,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好的编剧,也就鲜有精品力作。杭州同其他许多地方一样,编剧队伍青黄不接,缺少优秀中青年编剧人才的问题很突出。我们一直试图通过培养等方式来解破这一问题,但收效甚微,因为艺术方面的人才大多是可遇不可求的。作为文化管理部门的重要责任,主要是要发现这样的人才,然后给他们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当然,发现艺术人才的机会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有幸的是四年多前,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时任杭州市委副书记的叶明,看了余青峰改编的《赵氏孤儿》,慧眼识英才,就拍板决定把正在上海“流浪”的余青峰引进到杭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担任专业编剧。我领受了具体操办的任务,那时我还不知道余青峰是哪方人士,但我知道,具有“文化人”身份的叶明副书记拍下这个板一定不会是一时的冲动,我更知道“程婴救孤存赵”这个传唱千年的动人故事,无数次地被各个年代的艺术家们搬上舞台,已成为了经典。要对这样的经典进行改编,没有一点底气和功力是做不到的。于是,我找来了余青峰改编的本子,一气读完,果然觉得“有两下子”。余青峰的《赵氏孤儿》与此前及之后的许多《赵氏孤儿》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该剧摒弃了“报恩”——这一或多或少削弱了人物心灵厚实美感以及人物心路挣扎深度的传统理念,转而表现并刻画平凡人物的善良与伟大,真正诠释了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人生哲理,可谓感人至深至极。后来,中国剧协评比“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我就力荐余青峰这个本子参评,果然获得了这个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 是《赵氏孤儿》把余青峰带到了杭州,也是《赵氏孤儿》让我对余青峰有了了解。令人欣慰的是,余青峰的才华在杭州这块中国戏剧的发祥地和热土上不断地得到了焕发与施展。来到杭州后的短短四年时间里,余青峰已经创作了十多部优秀作品,其中包括获得国家级奖励的越剧畿大道行Ⅱ:锄、《女人街》、《烟雨青瓷》、《结发夫妻》和《江南雨》、越剧电视电影《李清照》等以及深受专家和观众好评的越歌剧《简爱》、越剧《红昇》和绍剧《秋瑾》等。从这一系列作品中不难看出,余青峰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孜孜以求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对戏剧的热爱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融进了他的血液,他的勤奋善思和创新求变值得今天所有有志于戏剧创作的青年编剧和戏剧工作者学习、借鉴。 2010年,我局与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组织举办了“优秀青年剧作家余青峰作品展演”活动,对余青峰的艺术创作做了全面系统的研讨和剖析。今天,《大道行吟——余青峰戏文自选集》又将结集出版,虽然这还远远不是青年剧作家余青峰戏剧创作生涯的总结,但我希望这一充分展示一位戏剧探索者成长历程的剧集能够传达给所有读者这样一个信息:在当今纷繁熙攘的世界里,仍然有像余青峰这样的优秀青年剧作家在坚守着自己心中的理想、守望着自己心田的乐园,这是中国戏剧发展的希望所在。 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陈建一 二○一一年一月十八日

内容概要

  是《赵氏孤儿》把余青峰带到了杭州,也是《赵氏孤儿》让我对余青峰有了了解。令人欣慰的是,余青峰的才华在杭州这块中国戏剧的发祥地和热土上不断地得到了焕发与施展。来到杭州后的短短四年时间里,余青峰已经创作了十多部优秀作品,其中包括获得国家级奖励的越剧畿大道行Ⅱ:锄、《女人街》、《烟雨青瓷》、《结发夫妻》和《江南雨》、越剧电视电影《李清照》等以及深受专家和观众好评的越歌剧《简爱》、越剧《红昇》和绍剧《秋瑾》等。从这一系列作品中不难看出,余青峰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孜孜以求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对戏剧的热爱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融进了他的血液,他的勤奋善思和创新求变值得今天所有有志于戏剧创作的青年编剧和戏剧工作者学习、借鉴。  《大道行吟:余青峰戏文自选集》对余青峰的艺术创作做了全面系统的研讨和剖析,虽然这还远远不是青年剧作家余青峰戏剧创作生涯的总结,但我希望这一充分展示一位戏剧探索者成长历程的剧集能够传达给所有读者这样一个信息:在当今纷繁熙攘的世界里,仍然有像余青峰这样的优秀青年剧作家在坚守着自己心中的理想、守望着自己心田的乐园,这是中国戏剧发展的希望所在。

作者简介

余青峰 中国当代青年剧作家,别号文笔山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担任上戏青年戏曲社首任社长,现为杭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专职编剧。 主要作品有越剧《被隔离的春天》、《藜斋残梦》(合作)、《赵氏孤儿》、《大道行吟》、《结发夫妻》、《烟雨青瓷》、《洪舁》(合作)、《青藤狂歌》,越剧音乐剧《女人街》,越歌剧《简爱》,锡剧《江南雨》,绍剧《秋瑾》,戏曲《兰陵王》、《李师师》,越剧电视电影《李清照》等。 其中,《被隔离的春天》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最佳编剧奖(2003年),《赵氏孤儿》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1005年)、首届中国越剧节金奖(2006年)、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2008年),《李清照》荣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2007年),《江南雨》荣获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2007年),《大道行吟》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银奖(2009年)、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2009年),《女人街》荣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2010年)。《烟雨青瓷》、《结发夫妻》均获得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金奖(2010年)。 2009年获得第四届杭州文艺突出贡献奖、第二届杭州文艺桂花奖艺术贡献奖、杭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书籍目录

序观《大道行吟》有感·调寄踏莎行再回首已是一捧灰——送别父亲戏曲 赵氏孤儿(越剧) 江南雨(大型锡剧) 李清照(越剧) 秋瑾(大型史诗绍剧) 简爱(都市越歌剧) 李师师(戏曲) 大道行吟(越剧) 结发夫妻(越剧) 洪异(无场次越剧) 烟雨青瓷(越剧) 青藤狂歌(越剧)随笔 大悲非秋——写在越剧《赵氏孤儿》首演前 总有曲终人散时一写于《江南雨》演出之后 越歌剧《简爱》絮语 我心深处的流浪——越剧《大道行吟》创作散记 戏剧的尴尬和深沉一关于《结发夫妻》 青红酒一致母亲 艺乞 孤山记游 戏子后记

章节摘录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日:“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日:“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 短短一段话,令我茅塞顿开,中夜长呼,崔氏何憋屈,崔氏非恶妇! 在一个男性话语结构社会里,所谓“朱买臣传”,朱买臣的言语举止似乎冠冕堂皇,无可厚非。崔氏仅有个“其妻”的称谓,无名无姓。“其妻”永远是朱买臣的附属品,谈何地位? 不禁为崔氏掩卷长叹:我要的不多! 我只想,布衣素服躯壳暖, 我只想,粗茶淡饭唇齿香; 我只想,男耕女织田园美, 我只想,竹篱茅舍兰蕙芳…… 的确,崔氏要的并不多。她只要一个女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和一点点的幸福。而这幸福,是多么奢侈! 崔氏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命运悲剧,是嫁给了个好吃懒做、终日做着当官梦的朱买臣;性格悲剧,忍无可忍的崔氏,做出了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决定——休夫! 现代社会,女人提出离婚,已经不堪一提。而在西汉的时候,女人改嫁,也很多见,但有两个前提,一是夫亡改嫁,二是妻被夫所休而再嫁。崔氏在这两个前提都不存在的情况下提出休夫,真是一件拍案叫绝的事儿!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崔氏完全可以安守贫贱,好好地过日子。可是,物质上的贫贱,已经渗透到精神上的贫贱,后者更为可怕。在“烂柯山下一村庄”,关起门来的崔氏,面对空空的米缸,面对一个又贫又懒的朱买臣,她可以一忍再忍,忍了二十年;而走出门外的崔氏,面对邻里的讥嘲,面对一个又迂又酸的朱买臣,她实在忍无可忍。“休夫”也就应运而生了。 奋笔十五天,初稿完成,剧名是《烂柯山》,剧名下方有个副标题——“一个女人的心事”。初稿是一出悲剧,只不过其中杂揉着些微喜剧元素。喜剧是细品慢嚼的,而悲剧是一气呵成的。悲剧的结尾是,崔氏在自己的“羞墓”上撞死。羞墓,是朱买臣“恩赐”的。 写作期间,得知洪瑛在省一级的梅花奖资格申报中落选了,也就意味着洪瑛今生已与梅花无缘。听说,茅主席为此曾痛哭流涕! 那,为申梅而写的《烂柯山》一剧还弄下去吗?正彷徨间,洪瑛来电了,说她没什么想不开的,一个演员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部自己的作品。梅花之路断了,这部作品决不能断。 洪瑛是坚忍的。而剧中的崔氏,仍在耿耿于朱买臣五十岁能当官的心结。 戏里戏外,是不是有些尴尬和调侃的况味? 悲剧,在这一瞬间有些变味了。 直到导演田沁鑫介入,悲剧才正式转换成了“喜剧”。借用鲁迅先生关于悲剧和喜剧的阐释,烂柯山的故事,不足以造成“毁灭给人看”,也就是说悲剧性的毁灭力度不够。恰恰这个故事,“撕破给人看”的喜剧性因素潜藏着。如果说,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那么,崔氏又不是个“无价值的东西”,她身上隐含着“有价值的东西”——坚忍、善良和自尊。所以,这个戏的定调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用田导的说法是,以喜剧演悲剧。 与编导演几个人连续谈了三天,原先悲剧写法也基本被颠覆了。台上就六个人,崔氏、朱买臣、屠夫阿旺,巫婆、媒婆、喜婆三人由一人扮演,统称为呆婆,还有龙套角色的高度凝练者七嘴和八舌。我也乐于这样的颠覆,大的主题意旨和结构框架未变,演剧手段变了,审美趣味变了。最后,茅主席也参与进来了,认为这个戏应该表述夫妻之间的家长里短,没完没了的吵架却谁也离不开谁,而不是那种大奸大恶的争斗,她甚而建议剧名就叫“结发夫妻”。 很快,我拿出了喜剧版的《结发夫妻》,也对这个题材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其一,这个戏说白了就是一个女人想要离婚,丈夫纠缠不休,死皮赖脸不肯离,可是那个女人铁了心要离,丈夫无奈之下“被休”。后来丈夫得志当官了,又纠缠不休要跟已经改嫁的老婆“复婚”,遭到拒绝。传统意义上的马前泼水,在这个戏里,“泼”的含义已经发生位移,前尘往事尽如尘烟消散,是无法重新聚拢的,哪怕你的地位和境遇已经大大好转。我写作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正应验了那句话,普通人的往事,只能由普通人回想。有时候,做一个普通人挺好。P362-363

后记

戏剧,是在小小的一方舞台上,把芸芸众生、社会万象、人性菩恶给以最大限度的表达。同时,戏剧是一种深度的灵魂颤栗后的结晶,承担着一种社会大使命、大责任,如果一个编剧缺失了这种使命和责任,与蛀虫何异?因而,这个舞台太大太深,举笔吟哦的瞬间,常常感知到一个编剧的渺小和肤浅。 其实,但凡我们从选择了戏剧那一天起,就是选择了一条朝圣的道路。同时这也是一条不归路,是披荆斩棘的通往彼岸的心路。彼岸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我们能知道的是,参透个体生命,超越生老病死;肩负人生使命,路漫漫其修远;最后,尽人事以听天命。 我是在十九岁的时候写出了第一部戏曲作品,十九年的光阴一去不复返。如今,诗意地栖息在杭州,痴迷戏文,苦吟苦熬。冥冥之中,似乎在十九年前,就已经注定了我、戏剧和杭州三者之间的缘分。我的第一部作品的名字叫《冷月琵琶》,但初稿的名字叫《之江潮》,之江就是钱塘江的别称。这个戏写的是明代的一个妓女王翠翘,为情为义而自沉钱江大潮的故事。十九年后,更为宿命的事儿发生了。杭州市分给我的人才房,就在钱塘江边,从我家的窗口,可以天天望见钱江的潮水。而且,我家的地址就在之江路上。我忽然明白了,是天意,让我守候在钱塘江边,守候着十九年前曾经感动过的一段情义。 我永远忘不了,我八年前第一次从福建老家来到杭州的情景。来到杭州之前,我的人生道路充满了困顿。事业无成,甚至穷愁潦倒,而且整个的戏曲环境也很寂寞,在年轻人之中找不到知音。我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迷失。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花果凋零令我找不到归属感,我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怀疑已经到了极限。直到我写出了《赵氏孤儿》,程婴十六年忍辱负重的心路历程,令我似乎找到了内心深处的契合点。我一下子豁然开朗,是我笔下的程婴,让我重新坚定自己的戏剧理想。人活在世上,岂能没有理想?于是,我上路了,辞职离开福建,准备去上海谋生。当时突发奇想,传说中美丽的杭州,我从未涉足,不如到那人间天堂走走看看,小憩一番? 因此,八年前,我离开福建后到达的第一站是杭州。那一次,我在杭州逗留了三天,那三天,只做一件事,每天起早贪黑在西湖边溜达,走到哪儿是哪儿。那三天走下来的结果是,我这辈子再也离不开戏剧了。在我眼前的碧波西湖,在我脚下的神奇土地,似乎是一座文化金矿,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再后来,2006年的11月7日,我来到杭州市艺术创作中心报到,正式成为杭州文艺大家庭的一员。现在,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是个戏剧的流浪儿,在我无工作、无工资、无职称的三无状态下,是杭州收留了我这个流浪汉。 借此小集子的出版,感恩之心油然生发,感激之情溢透纸背。 首先感谢杭州市委副书记叶明,感谢杭州市委宣传部长翁卫军,感谢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汪小玫,感谢杭州文广新局局长陈建一、副局长吴锡根、艺术处长陆小龙,感谢杭州各级文化部门的领导和同仁,包容我,厚爱我,让我寻觅到了一种归属感,让我更加安静地投入到我所喜欢的戏剧事业中。可以这么说,杭州丰润的历史底蕴,给我以酣畅灵感;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给我以悠闲情怀;杭州宽松的文化环境,给我以自由心态;杭州现代的生活品质,给我以新鲜空气。我现在的创作重心已经融入杭州的历史、现在和将来。前些年写了《李清照》,写了《秋瑾》,写了武林路的《女人街》,去年还写了《长生殿》的作者——杭州人洪舁,接下来还想写白居易、岳飞……在杭州,当我年老的时候,我希望自己做一棵西湖边的小树,或者成为西溪的一滴水,再续与杭州的不解情分。 其次,感谢上海戏剧学院的老院长、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这本集子,就当是一个离开上戏多年后的学生,向母校交的一份作业;同时,感谢包兴旺先生为联系本书出版而推波助澜;感谢把我的作品搬上舞台的每一个剧团、每一个主创和演职人员;感谢王晓鹰、李春喜、宋光祖、顾天高、叶辉、胡晓军等诸位方家老师三言两语的题跋,于我而言,既是鼓励,亦是激励。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亲林依国先生。他是穷苦人家出身,从未上过学,他在家乡的剧团工作了三十多年。我小时候放暑假,总是跟随着父亲上山下乡演出。是父亲赐予了我生命,也使我耳濡目染地走上了戏剧道路。后来我每当完成一部作品的上演,我总是第一时间寄回剧目说明书,或者获奖证书复印件。父亲总是一日看三回,把说明书和复印件压在枕头底下,百看不厌。可以说,父亲是我从事戏剧创作的精神支柱,而我也是年老多病的父亲顽强活着的精神动力。2010年5月11日晚上,父亲与世长辞了,父亲生前留给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是“戏演完了”。那些天,我感觉我的精神世界掏空了,崩塌了,我一度很迷茫,很长一段时间写不出东西来,甚至觉得失去了戏剧创作的意义。直到有一天晚上,我梦见了父亲,父亲微笑着告诉我,我虽然没文化,但我爱看你写的戏。 于是,我又提笔了。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林依国先生。 2011年1月9日于杭州

媒体关注与评论

青峰勤于思考,并善于将这思考体现为深沉且有艺术感染力的戏剧形象。我与青峰的创作缘结在《赵氏孤儿》上,一个草泽医生在救孤的艰难抉择中成长为英雄,又在复仇的痛苦放弃中返回了自己,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程婴,也是我们对戏剧、对人性的共同感悟。 王晓鹰 著名戏剧导演、国家话剧院副院长、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戏曲到了当代,观演双方的诗性都有消减和阻滞的迹象,这对戏曲的发展甚至生存来说,是致命的。青峰剧作召唤戏曲本有的诗性,以此激活人们心中埋藏已久的诗性,并将二者衔接交融在一起。他的作品既拥有众多年长观众,更拥有大批年轻观众,便是最好的证明。 胡晓军 《上海戏剧》主编 青峰笔下的世界,总是迷蒙在一片湿漉漉的细雨中,那是江南的雨,绵绵的,柔柔的,却有一种沁人心灵的力量,唤起你对人性残缺的伤感和对人性美好的希冀。 李春喜 著名戏剧理论家 他是攻占巴士底狱的勇士,却选择寂寞的牢房,以誓把牢底坐穿的气概投身戏剧创作。他大胆探索,在传统中加入现代,让越剧与歌剧联姻,在曼妙的水袖中融入现代舞……于是,戏剧大省岑寂的舞台重新热闹,戏剧世界复又青峰耸起。 叶辉 《光明日报》高级记者 青峰出版他的第一部戏曲剧作选不是偶然的。说近的,他这些年已经进入创作旺盛期;说远的,他当年在上戏求学,练成了比较扎实的写作基础,经历了长期寂寞艰苦的修炼,才能在今日坚守传统文化的孤城,也挑起了戏曲写作的大梁。 宋光祖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青峰的戏剧,经常把模糊思维、逆向思维、蒙太奇思维等充分运用到矛盾、情节、悬念和人物塑造的许多元素中,让观众在一片云遮雾障中揣摩戏剧的走向,让重大的思想内涵隐藏到曲折情节的背后。诗人杜牧只用了二句话便道出了艺术审美的某种哲理——“暗澹遮山远,空蒙著柳多”,青峰正是用暗澹和空蒙让我们领略到了更多美丽的想象空间…… 顾天高 著名戏剧理论家


编辑推荐

余青峰的戏剧,经常把模糊思维、逆向思维、蒙太奇思维等充分运用到矛盾、情节、悬念和人物塑造的许多元素中,让观众在一片云遮雾障中揣摩戏剧的走向,让重大的思想内涵隐藏到曲折情节的背后。诗人杜牧只用了二句话便道出了艺术审美的某种哲理——“暗澹遮山远,空蒙著柳多”,青峰正是用暗澹和空蒙让我们领略到了更多美丽的想象空间…… 《大道行吟——余青峰戏文自选集》对余青峰的艺术创作做了全面系统的研讨和剖析。本书由杭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编著。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大道行吟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