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北京近百年生活变迁 (1840-1949)

袁熹 同心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5月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作者:

袁熹  

页数:

420  

Tag标签:

无  

前言

  近百年来,北京经历了历史上最屈辱、最痛苦的岁月。1840年英国侵略者用鸦片和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北京遭到了帝国主义的两次入侵,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从此,中国一步步沦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1911年辛亥革命后,北京又陷入各派军阀互相角逐的局面。政局动荡、军阀混战、专制独裁的统治,给北京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又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达八年之久。抗战胜利以后,北京人民又陷入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作为古老帝国的首都——北京,最强烈地感受到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与痛苦,也最先酝酿着革命与反抗。正是这种屈辱与痛苦,使“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抱残守缺思想遭到了强烈的震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警醒了国人。人们发出了“变法图强”、“与天争胜”、“自强保种”的强烈呼唤。在全国人民爱国救亡的热潮中,北京曾先后爆发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义和团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等等。这些运动强烈地震撼了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纲常伦理。1911年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军阀混战并加紧复辟步伐的时刻,在北京,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全面深刻的批判。以北京为中心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反帝爱国的旗帜,迅速在全国掀起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北京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百年来,北京人民为挽救国家的危亡,寻求新的民族解放道路,总是自觉地挺身而出,坚决地走在人民革命的前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独裁,坚持不懈地进行求民主、争自由的斗争。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激烈的政治动荡,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开始了从以忠君为核心的封建纲常伦理到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的转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觉悟,在民族解放和争取民主的斗争中不断升华。  近代中国社会,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与民族工业的兴起,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和人口向城市聚集,北京开始了近代化、城市化进程。..  昔日为皇室服务的宫廷手工业逐渐衰败、消亡,而民间私营手工业在吸收了宫廷工艺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他们的产品以其选料上乘,做工精美而行销海内外。手工业成为北京独具特色的行业之一。一批新兴的工业企业也开始在北京兴办起来。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不断扩大,北京的商业、服务业日益兴旺,打破了城市的封闭状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商业中心、服务业中心。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北京兴建了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如修建了畅通全城的道路,增设了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通讯设施以及兴办了各种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并开始对城市实行有效的管理。这一切使城市的功能及作用较封建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作为首都,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成为全国的交通枢纽、邮电枢纽,科学、教育和文化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城市体系,北京在全国的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工商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开拓厂就业领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仅在1908年至1948年的40年中,北京人口就翻了一番。随着封建王朝的崩溃,大批以封建国家俸禄为生的八旗兵将,开始成为自食其力的城市居民。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将北京纳入了近代城市的轨道。  城市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以及旧有的古板、单调、等级森严的生活方式,使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西方商品的大量倾销以及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式工业和手工:业,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构成。洋纱、洋布代替了土纱、土布;电灯取代了油灯蜡烛;火车、汽车取代了骡车、轿车,大大提高了人们出行的速度;电报、电话缩短了北京和国内外的距离,加强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报纸、杂志真正使人们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总之,物质生活的丰富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昔日那种崇尚朴厚俭约、因陋就简的生活方式。人们不再满足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简朴、一成不变的生活。人民的价值观念、生活观念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然而,也不能不看到,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在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压迫下进行的,因而社会的演进是痛苦的,一方面现代文明的输入,打破了原有的秩序;一方面传统的因素在顽强地抵抗,整个社会面临着新旧碰撞、新旧交融、新旧并存。但是总的趋势是社会在逐步地更新,向更开放、更社会化发展。  近代是一个激烈动荡,激烈变革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思想上的变革,最终都将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反映,最终也必将落实到人民生活中去。与此同时,美好生活的追求又成为人们改造社会、探求社会进步的动力。所以本书从人们干百年来所遵循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伦理道德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发生的变化为切人点,反映社会变革时期新与旧碰撞之激烈现状,探求社会变化之原因、之动力。

内容概要

  1840年至1949年百年间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动时期,是作为古老帝都的北京启步迈向近代化的时期。民主思想的兴起,政治体制的变革,为市民脱离旧有生活方式的桎梏提供了思想基础。城市化的进程及现代工商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物质生活的基本结构,冲击和改变了人们千百年来所遵循的生活观、价值观以及古板、单调、等级森严的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作者简介

  袁熹,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主要学术著作有《近代北京市民的生活》、《北京城市发展史》近代卷、《北京城市生活史》(近代部分)等,以及《近代北京城市人口研究》、《近代北京的粮食供应》等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城市人口的变迁一、城市人口(一)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二)人口自然结构明显变化(三)人口社会经济结构呈多方向演变(四) 市民生活日益贫困二、居民分布(一) 内外城居住界限的消除(二)依经济条件形成居民分布格局三、从封建臣民到普通公民(一) 为封建政权服务的臣民(二)为社会服务的普通公民(三)具有新知识新技能的劳动者第二章 城市经济生活一、物价的困扰(一)咸丰年间铸造大钞大钱(二)清末民初不断攀升的物价(三) 民国政府时期物价相对平稳(四)沦陷时期物价大步攀升(五)解放前夕飞涨的物价二、工资与实际收入(一) 以铜元结算的工资(二)民国时期的实际收入(三)沦陷时期困窘的收入(四)解放前夕急剧贬值的工资三、家庭收入与消费(一)家庭人口与收入(二)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第三章 社会各阶层的兴衰变迁一、旧戚新贵的迭替(一)王公贵戚的衰败(二)新贵的兴衰二、从士大夫到新知识分子三、近代工人的产生四、八旗兵丁走向劳动化五、涌入北京的外来人口(一)外来入口大批涌入北京(二)外来入口在京的状况六、贫困入口困扰北京(一)急剧增多的贫民(二)困顿的生活状况(三)贫困人口剧增的原因第四章 城市物质生活的变迁一、近代城市基础设施的兴建(一)城市能源动力(二)城市供排水系统(三)邮电通信(四)城市防护系统二、城市交通与工具(一)道路交通的改善(二)新旧交通工具共存三、公共空间与生活环境(一)环境与卫生(二)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兴建四、饮食的变化..(一)主食结构的变迁(二)丰富的副食品(三)集名菜之大成的餐饮业五、服饰的变化(一)服饰等级制度的崩溃(二)审美观的变化(三)北京各阶层的服饰六、丰富多彩的日用百货(一)针织品、鞋帽(二)花样繁多的百货(三)新式文化用品(四)西式家具七、住房(一)恬静悠闲的四合院(二)居住条件的改进(三)住房条件的差异八、社会救助(一)传统的救济方式——粥厂(二)“以教代养”的救助方式(三)鳏寡孤残的救济第五章 文教、卫生与精神生活一、新式教育与市民文化程度(一)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二)市民受教育程度二、医疗卫生事业与市民健康(一) 医疗卫生体系的初步建立(二)市民的健康状况三、多彩的文化生活(一)传统艺术的繁荣(二) 音乐舞蹈、话剧、电影等新的艺术形式四、新式体育运动(一)新式体育的兴起与影响(二)激烈的体育比赛(三)传统体育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活力五、岁时节日与礼俗(一)岁时节日的变迁(二)婚丧礼俗融入时代气息六、宗教信仰(一)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及其他(二)基督教在北京的发展与影响七、社会生活观第六章 婚姻家庭与人际关系一、婚姻(一)婚姻观念与制度的变革(二)婚姻关系的变化二、家庭(一)家庭规模(二)家庭结构类型(三)家庭功能(四)家庭关系三、人际关系四、妇女生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北京近百年生活变迁 (1840-1949)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