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

刘悦笛 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作者:

刘悦笛  

页数:

335  

Tag标签:

无  

前言

尽管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和人种,尽管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种种不同的_文明和文化,但种种不同中又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不管是哪个民族和哪个人种,不管是哪种文化和哪种文明,都离不开艺术。可以说,艺术和人类共存,艺术与文明共生,不管在哪种文明和哪种文化中,艺术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艺术永远与人类形影相随,艺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艺术作为人之心灵最活跃、体验最丰富的状态下的创造物,反过来又以其丰富的精神营养滋润着人类的心灵,丰富着人类的经验。从孔子听乐后三个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到南朝画家张僧繇画龙点睛后龙竟然活了并破壁飞腾的传说,我们无不感受到艺术所具有的神奇魅力。从阿尔塔米拉洞穴中展示动物形象的原始壁画,到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妙趣横生的舞蹈纹彩陶盆;从动人心魄的《命运交响曲》,到表现战争之残酷和人类良知的《格尔尼卡》……我们处处感受到艺术与生命和文化血肉相连的关系。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艺术,始终表现和反映着人类自身的感觉、情感和经验世界,始终忠实地记录着人类智慧所达到的高度和人性所达到的深度,始终积淀和深化着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艺术的感知常常激发人们深刻的哲学思考,使人不由自主地思考与人的生存有关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例如,观看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我们不仅为其美色倾倒,还会从她那高贵、尊严、祥和的姿态和眼神中窥见人性的光芒。

内容概要

“生活美学”认定“审美即生活”,当代艺术走向“艺术即经验”。  随着当代“审美泛化”——“生活审美化”与“艺术生活化”——愈演愈烈,我们亟须回归“生活世界”来重构一种“活生生”的当代美学和艺术论。美学,作为一门“玄学”,已经远离生活太久,审美往往被视为对生活的殊异、摆脱乃至超离;艺术,本为一种“经验”业已孤离经验太远,艺术常常被看作是对经验的否定、拒绝乃至颠覆。现在,则是回到生活和经验的时候了……在艺术完全生活化的地方,同时,也是生活彻底审美化的地方,才是“生活美学”的真正起点!

作者简介

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哲学博士,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国际美学协会会员,《美学》杂志主编助理,曾借调到中国文联《美术》杂志工作。主要致力于美学、艺术和文化研究,在《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新华文摘》等转载8篇。 主要著作有《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复调文化时代的来临:市场社会下中国文化的走势》(合著)、《夜半歌声》、《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主编)、《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合著)等;翻译专著有《美学与全球化》、《海德格尔、哈贝马斯与手机》(合译)、《乔姆斯基与全球化》、《环境与艺术》(合译)。

书籍目录

序导言 生活审美化与艺术生活化第一章 “美”的“日常用语”辨析 一 从“美”的感叹谈起 二 “美”的三种基本日常用法 三 “美美与共”形成“家族相似” 四 羊大则美·羊人为美·两性成美 五 美的日常语用学:“外展的臆断” 六 述评:美学与语言第二章 “美学”:从学科创建到跨学科拓展 一 美的扩充:美学≠美+学 二 回到感性:美学一“感性学” 三 “大美学”研究的“全息图景” 四 在“道”与“器”之间 五 述评:美学与学科第三章 “美之为美”的中西两种历史 一 “两希精神”:欧洲人探究“美的本质” 二 “儒道精神”:中国人求索“美之境界” 三 从“西学东渐”到“本土创建”的美学 四 一种现代美学趋向:走向生活 五 述评:美学与历史第四章 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的”美学 一 “美学”的汉语辞源发微和术语考辨 二 美学学科“在中国”是如何草创的 三 本土化过程里“中国的”美学原理之出场 四 返观传统而重构的“中国的”古典美学 五 述评:美学与中国第五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一 当代文化前沿:一种“超美学”转向 二 前卫艺术实验:另一种“反美学”取向 三 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 四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 五 述评:美学与生活第六章 “生活美学”:美从何处寻 一 回归“生活世界”;“美是生活” 二 美的活动:回到事物本身的“本质直观” 三 善与美的互通:通向具体的“自由观” 四 美与真的相生:“生活真理”的直观显现 五 “真”、“美”、“善”会通于何处 六 述评:美学与哲学第七章 “原天地之美”的自然美学 一 从“自然美”到“自然全美” 二 从“人貌而天虚”到“人化的自然” 三 自然鉴赏:对象范式·风景模式·环境范式 四 重塑“人与天地参”的新型关系 五 述评:美学与自然第八章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的心理美学 一 身心皆乐:审美的“身一心”活动 二 审美心理:超绝出生活,还是汇流于生活 。 三 审美三类型:审美观照·审美参与·审美创生 四 审美全流程:得其曲·得其意·得其人·得其类 五 人际之间:从审美共通感到情感共同体 六 述评:美学与心理第九章 深描“正价值”之审美形态 一 “审美形态”的基本价值类型 二 “远水淡碧,遥峰孤青”之“优美” 三 “易水萧萧,送君白衣”之“悲” 四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之“崇高” 五 述评:美学与价值第十章 深描“负价值”之审美形态 一 “丑”:以丑衬美·化丑为美·以丑为美 二 “喜”:“把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三 “荒诞”:“等待戈多”之意义丧失 四 “中和”与“和谐”:作为“居间者” 五 述评:美学与形态第十一章 审美文化:以“文化间性”为范式 一 审美文化:“生活审美化”的文化 二 全球类型:欧洲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 三 本土类型:官文化·士文化·民文化 四 当代类型: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 五 述评:美学与文化第十二章 “现代性”反思与审美“现代性” 一 反思现代性Ⅰ:“泛审美现代性” 二 反思现代性Ⅱ:“批判启蒙现代性” 三 “执两用中”:新构“第三种现代性” 四 后现代主义深植于“审美现代性”中 五 述评:美学与现代第十三章 在历史上。艺术为何物 一 “摹仿”:艺术折射“外在生活” 二 “表现”:艺术开显“内在生活”  三 “抽象”:艺术呈现“有意味的形式” 四 “艺者”:艺术彰显“道之形也” 五 艺术作为“开放的动词概念” 六 述评:艺术与定义第十四章 艺术作为经验与经验作为艺术 一 “审美经验终结”之后 二 艺术与“非艺术”边界的模糊 三 复归“一个经验”的完满经验 四 四重规定:形式层·文化层·个性层·情境层 五 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 六 述评:艺术与经验结语 审美即生活,艺术即经验附录 Concept,Body and Nature:the End of Art v.s.Chinese Aesthetics of Every dayIife——在安卡拉第17届国际美学大会上的发言跋 一半和一半,一个与三个补记 “生活美学”与“艺术终结”:孰对孰错?——国际美学大会侧记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艺术同自然一样,都是人类本来意义上的家园……艺术绝对不是常人认为的玩物,而是和谐之源,从中流出的,是涌动不息的生命之泉,只要接触艺术和欣赏艺术,这富有生命活力的甘泉便会滋润干渴的嘴唇,使心田之苗茁壮成长。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和发展完美的人。如果一个社会由这样的人组成,整个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的社会。……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艺术离异,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对艺术的创造、接受和欣赏,是一种高级的文化素质。而获取这种素质的重要捷径,就是艺术教育。” “当今方兴未艾的综合艺术教育或生态式艺术教育……不仅注重各门艺术之间的对话、交叉和贯通,还注重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渗透。……实施综合艺术教育,我国是最有优势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教育传统,完善和发展综合艺术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正是开发这一套《艺术教育前沿论丛》的宗旨。” 本册为《艺术教育前沿论丛》之《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 PDF格式下载



发货很快,以后一定经常光顾!!!


纸张不太好。


总体感觉这本书与《艺术终结之后》有点雷同,甚至更浅。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