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作家笔下的厦门

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编委会|摄影:康伦恩 海峡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作者:

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编委会|摄影:康伦恩  

页数:

160  

字数:

12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即将付梓出版,并在海峡两岸同步发行。这是两岸出版业界携手合作的又一个重要成果,很有创意、新意、意义,可喜可贺。  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和福建闽台图书有限公司共同策划推出的“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城市(福建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浙江的温州、衢州、丽水;广东的汕头、梅州、潮州、揭阳;江西的上饶、鹰潭、赣州、抚州)和台湾7个代表性城市(台北、台中、高雄、台南、新竹、嘉义、花莲)的历史文化,进行审视梳理和系统介绍,充分展示了两岸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丛书的出版,融合了两岸文化人的智慧,开创了两岸出版业界合作的新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立足海峡、紧扣时代。丛书抓住海峡两岸27城市历史文化的精彩片段进行遴选还原,用历史的眼光加以辩证审视,用现代的情感进行勾画叩问,用精彩的文字和富有表现力的图片予以生动展示,使时代的主题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表现。  二是选文精当、点面结合。丛书设置了“探寻历史遗存”、“拜访古代先贤”、“感悟绿色山水”、“品味地方风情”等章节,分别从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著名人物、自然山水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层面,进行选文组合,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风情、城市面貌生动展示出来,让读者不仅感受到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信俗等两岸共同文化之根的深远影响,而且也感受了海峡城市群多姿的历史风貌和独特的现实魅力。  三是形式活泼、图文并茂。丛书以散文的手法探寻历史,注入现代人的情感,赋予较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书中辅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可作为散文佳作来品,也可作为乡土历史教材来读,还可成为外地读者了解一个城市的旅行读本。  四是两岸携手、创新合作。丛书从文化寻踪入手,由两岸业界携手,在图书的编写、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建立紧密合作,在推动两岸合作上具有典范性意义。  海峡两岸各界对本丛书的出版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为丛书题词。台湾知名人士连战、吴伯雄、宋楚瑜、王金平、江丙坤、蒋孝严、黄敏惠以及胡志强等也为丛书出版题词祝贺。  当前,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和平发展处于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机遇期。希望两岸出版业界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文化为纽带,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项目为抓手,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不断谱写两岸出版业交流合作的崭新篇章,建设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内容概要

厦门市位于福建东南部,是全国首批实行对外开放的六个经济特区之一。它是一座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全年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侨乡风情、闽台习俗、海滨美食、民国建筑融为一体。由于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白鹭,开成了厦门独特的自然景观,又由于厦门的地形就像一只白鹭,因此被人称为“鹭岛”……
本书是“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之一,该丛书是以海峡西岸20
城市和东岸台湾7个城市作为区域概念、由两岸作家共同撰写、两岸出版单位合作出版的,开创了两岸出版业界的合作新模式。

书籍目录

探寻历史遗存
厦门城的来历
胡里炮台
古刹南普陀
南普陀寺
鼓浪屿的建筑和历史
风云荟萃中山路
发现古堡
拜访古代先贤
吴夲:济世神医万古名
苏颂:志存高远敢为人先
抗清义士郑成功
黄慎在厦门
公明慈惠苏廷玉
感悟绿色山水
我爱厦门
厦门,我的半岛
读厦门岛
绝代佳人鼓浪屿
迷津不知返
白鹭和日光岩
我的鼓浪屿情结
更喜筼筜夜色美
大嶝一寸土
我的南方之强——厦门大学
怀念集美
厦门园博园
竹坝行
品味地方风情
三角梅之献
厦门抒情
厦门的中秋博饼
厦门第一风味小吃——土笋冻
雨中的马拉松
南音·琴韵
厦门音乐之旅
解读厦门

章节摘录

  在厦门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个岛上只有黑色的石头和绿色的树林,一群浑身雪白的白鹭飞到这里,爱上了这个黑色和绿色的海岛。它们在树林里栖息,在沙滩上漫步,在海水里嬉戏。这里没有别的飞禽走兽,也没有人们来惊扰。于是,白鹭成了岛上的主人。当人们第一次来到岛上的时候,看见大群白鹭漂游在水面上,就把这个地方叫做“鹭江”,把这个岛屿叫做“鹭岛”。  究竟从什么时候起,岛上才有人居住?考古学家们在这里找到了一些石器和陶器,认为大约3000年前,就有人在岛上生活。可是,这个岛屿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却是从唐朝才开始的。如果到著名的古寺——南普陀去参观,就可以在大雄宝殿前的石柱上,看到这样一副对联:  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  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  这说明南普陀和泉州的开元寺一样,最初是在唐朝建造的。根据记载,在唐朝,有薛、陈两个家族从外地迁居到这个岛上。薛氏住在洪济山的西北,陈氏住在南面的金榜山下,当时有“南陈北薛”之称。南普陀最初是在陈家施田52亩作为寺址。到五代时,有人加以重建,名为泗洲寺。宋朝时,和尚文翠建普照寺。这些寺庙就是南普陀的前身。  厦门人民的劳动祖先,在这里披荆斩棘,辛勤垦殖。宋代太平兴国年间(离现在大约1000年),生产出一种水稻良种。“一茎数穗”,从此,这个无名的小岛才被人称为“嘉禾屿”——五谷丰登的岛屿。这是厦门的第一个名称。  到了元代,在这里设立了嘉禾千户所,这里厦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军事机构。所谓“千户”就是“千夫之长”。元代的千户所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有兵700名以上,中等500,下等也有300名。可见,这个海岛在海防上的重要地位。已经引起元朝当局的重视了。  明朝以来,倭寇不断地侵扰我国沿海各省。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海防,派江夏侯周德兴来福建沿海增设了许多卫所。闽南的永宁卫,分设左、右、中、前、后5个所,中、左二所驻在这个岛上,所以称为中左所。《明史》写道:“(周)德兴至闽,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那时“移永宁卫中左所官军于厦门,筑城守御,遂为中左千户所。设指挥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指挥百户一员、镇抚一员,隶福建都指挥使,额兵一千二百四名”。大约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成厦门城,从此才出现厦门的名称。  在明朝,厦门和中左所两个名称同时使用。有时中左所指的是全岛,而厦门则是指城内一带。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作家笔下的厦门 PDF格式下载



内容浏览了下挺丰富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