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后三国演义

袁银波 袁银波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2011-08出版)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袁银波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2011-08出版)  

作者:

袁银波  

页数:

425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有着无比丰富的文化。这深厚的文化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尤其是在当今这样的高科技、快信息时代,尤其是在各种文化艺术媒体十分发达的今天,像电视在中国兴起只有短短的三十年时间,但现今中国的电视剧,却已经涉猎中国上下五千年几乎所有的历史题材,有的甚至一版再版,一演再演。这既说明了我们历史文化资源的厚重,也显示了我们对于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单一。照这样发展下去,要不了多少年时间,我们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几乎就无路可走,再没什么可挖掘的了。这样,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我们中国的、民族的文化资源,不仅仅要进行开发和利用,而且要进行生产和加工,尤其是在重大的历史题材方面。究竟什么是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什么又是对于文化资源的生产和加工?我认为;那种根据历史小说、传说、故事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形式称之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那种根据史料记载创作的戏曲、故事、小说称之为对文化资源的生产和加工。试举一例:唐高僧玄奘法师至印度取经是史书明文有载的,明代作家吴承恩据此创作了《西游记》,此即为生产和加工,而根据这一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即为开发和利用。须知,在根据史料记载生产加工的文艺形式中,小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形式,它可以说是基础,是根本,是诸多戏曲、电影、电视剧形成的源泉。再举《西游记》的例子:一部《西游记》,先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又被改编成新版电视连续剧,还有《大话西游》、《齐天大圣》、《福星高照猪八戒》、《春光灿烂猪八戒》,以及各类适于少年儿童观看的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动画电视连续剧等。而与《西游记》并列为中国四大名著的《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它们在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们的生产加工和开发利用前景是无比广阔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后三国演义》,就是对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的生产和加工,是经过生产加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资源,也是一种已经成型的文化艺术产品。其实,纵使四大名著也并不尽善尽美、完好无缺,像被誉为“中国第一才子书”的《三国演义》,它也有一定的缺陷和疏漏,仍有补缺和拾遗的必要。如《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中有这样的记载:“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诏立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祖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猝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又载:“三年春二月,遣太常潘睿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这里的二年,指的是吴黄龙二年,即为公元230年。也就是说,公元230年春二月,刚当上皇帝还不到一年的吴大帝孙权,即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带领穿着盔甲的战士一万人渡海,去寻找夷洲和亶洲。夷洲即今日的台湾,蛊洲即现在的日本。而那亶洲,正是传说中秦始皇派徐福带几千童男童女入海去寻找仙山神药的地方。但是,徐福他们到了亶洲以后,并没有返回秦国,而是定居在了宣洲,并且世代繁衍,以至发展到了几万户人家。蛊洲的百姓,时常会到东吴会稽来交换布匹,而会稽郡东边县里的人出海时,有时会遭到暴风也漂流到亶洲。宣洲所在地极为遥远,卫温、诸葛直他们无法到达,只俘虏了夷洲的几千人回来。正因为如此,他们违背了孙权的诏令,所以次年返吴后,即被关进了监狱,双双被予处死。无独有偶,《资治通鉴·魏纪·烈祖明皇帝上之下》也载:“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春,吴主使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欲俘其民以益众,陆逊、全琮皆谏,以为‘桓王创基,兵不一旅。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不当远涉不毛,万里袭人,风波难测。又易水土,必致疾疫,欲益更损,欲利反害。且其民犹禽兽,得之不足济事,无之不足亏众。’吴主不听。”《资治通鉴·魏纪·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又载:“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春二月……卫温、诸葛直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十之八九,蛊洲绝远,猝不可得至,得夷洲数千人还。温、直坐无功,诛。”据此看来,孙权遣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出航夷、亶,这是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了。但是,对于这一重大事件,《三国演义》中却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固然,些小的疏漏并不影响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的价值,因为它无论是对恢弘战争场面的构思,对悬念丛生情节的安排,还是对数百个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刻画,对人物个性及故事细节的描写,无不令人折服。但是,它极力宣扬封建正统观念以及天命论,敌视黄巾起义,带着浓厚的“拥刘反曹”政治倾向,而且,它蜀亡之前所记述描写的故事情节还细,后则显粗。尤其是对于蜀汉灭亡后魏晋与东吴抗衡十七年的历史,在《三国演义》末仅半章带过。再譬如,由于作者受“汉统”思想的指导及中国的历史源于北地的实际情况,故下笔时侧重写蜀,注意写魏,偏少写吴。尽管,对于这些缺陷和疏漏,不少人尤其是一些文学高人都一清二楚,却从未有人去动笔弥补。这大约是唯恐给这座已经定型的文学丰碑留下疤痕的缘故。但是,越一千七百年后,中国的经济中心乃至政治、军事和文化重心,已经偏移到了昔日的吴地。而昔日的中国夷洲,则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到了这个时候,一部侧重写吴、注意写蜀、兼而写魏、不忘写夷的“三国补”的诞生也许很有必要,一部描写大陆与台湾渊源关系的文学作品的问世就更为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袁银波撰写的《后三国演义》,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后三国演义》所描述的是这样一些故事: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黄巾起义被镇压后,诸侯割据,火并不断,袁绍在易京大破公孙瓒,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江东孙权开始崛起,新野刘备拥兵自立……曹操统一中原后,大军直逼荆州,荆州新主刘琮不战而降。曹操既得荆州,又欲先灭刘备,再占孙权据有的江东。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江东多数人主降,少数人主战。这时,刘备喜得诸葛亮,诸葛亮受命来到江东,他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说服孙权,缔结了孙刘抗曹联盟。诸葛亮兄诸葛瑾建议孙权胜而固守江东,败而退至夷洲……就在这时,发生了曹操父子三人共争袁绍儿媳(袁熙妻甄小妹)的故事。究其原因,此事源于曹操早先与袁绍所打的一个赌,但甄小妹最终还是为曹丕所得,曹植对此耿耿于怀。这一边,曹操父子争甄氏;那一边,诸葛亮忙于娶丑妻:诸葛亮其所以要娶黄承彦丑女黄硕,一是因父辈曾指腹为婚,二是因他未曾见面先深慕黄硕才名,三是因黄硕女扮男装使他误触其身,四是因黄硕能文能武他欲学其一身的本领……还有原因种种、奇事桩桩,诸葛亮帅哥最终心甘情愿地娶丑女黄硕为妻,他们婚后的生活十分幸福美满。又由于岳父之促,爱妻所使,诸葛亮谋于仕途,终于成为刘备的军师。一场赤壁鏖战,周瑜大破曹军,使曹操耗尽军力、无力南进,三国之势乃成。又因有赤壁大胜,孙权有进无退,遂不提出航夷洲之事。曹操向来“英雄爱美”,说不尽有多少风流韵事。其子曹丕、曹植全是性情中人。作为败亡之人袁熙的妻子甄小妹,她原本已有身孕,但恐战乱不便,暗求得神医华佗的保胎之药,使胎期得以延迟,但她无意成了曹丕之妃。曹操虽重用崔琰和毛阶,但因二人得罪了曹丕,曹操最终护子诛臣,杀崔琰而贬毛玠,为曹丕的继位排除了障碍。崔、毛二人虽死,曹操仍三颁求贤令,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为魏国的强盛打下了基础。曹操逝,曹丕嗣魏王,不久代汉为魏文帝。曹丕轻信妃子郭女王的谗言,逼死了貌美品贤的甄皇后,殓尸时将其以发覆面、以糖塞口,并恶作剧地赐给曹植甄氏的金镂玉带,借以发泄对曹植与甄氏关系的不满。甄皇后临逝,将爱子曹睿托付给李夫人。曹植闻知甄皇后死讯,他悲痛无比,遂作得怀念甄氏的《洛神赋》,成为千古名篇。曹丕逝,曹睿继位,母甄皇后以梦相托。曹睿再向李夫人询问,才知道了母亲的真正死因,他便赐死郭女王,为母亲报了深仇大恨。白帝城中,因彝陵兵败悔恨病危的刘备,临终前嘱咐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魏延不可不用;曹魏不可不伐,但却不可轻伐;东吴不可不联,但又不可不防。”并再三强调太子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让诸葛亮自立为帝,以完成统一和兴汉大业。但是,诸葛亮并未听取,他在刘备逝后,即扶后主刘禅即位,并与东吴和好。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初即帝位,诸葛瑾上表,建议依托水师实施南下、北进、东扩的战略,开拓东吴蓝色的疆土,可派兵出航夷洲,在那里筑城立郡。陆逊、全琮等大臣极力反对。孙权力排众议,决意出航夷、蛊二洲。次年仲春的一天,孙权亲自在章安古港主持祭海仪式,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浩浩荡荡直往夷洲而去。正撰写《临海水土异物志》的沈莹随行。船队抵达夷洲,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最是这里民风民俗仍似江东远古之状。沈莹感触最深,撰写了《夷洲》一文。经奏报朝廷,孙权让卫温船队远上亶洲,俘其民并取其财后返回夷洲,由副将滕彪留守。航亶期间,船队先见海上虹现之美景,又见海市蜃楼之奇情……再往前行,一无宁日,或是大风,或是暴雨,或是群鲨,或是巨浪……突来的飓风几将卫温、诸葛直的船队毁之殆尽,将士们大半丧生。周遗为解救被群鲨困于礁石之上的甲士,一连杀死百余条鲨鱼,以致失去一臂;诸葛直、葛玄和卫虹被“龙卷风”刮于神仙岛上,有得种种奇遇;葛玄在神仙岛巧遇阿里道长,他竟是早年越国大夫范蠡的后代范涛。而夷洲历代诸王,亦是范蠡的后代。葛玄遂留神仙岛上,一心修道求仙。卫温和沈莹历经风险,方与诸葛直会合。为避免全队覆没,他们不得已返夷。这时,滕彪及部下在夷烧杀抢掠太甚,与夷民结怨很深,双方爆发了大战。滕彪战败,率残部狼狈出逃。一小岛上,卫温残部与滕彪败军相遇。几经周折,卫温始与大夷王相见,恳提和解之望。大夷王历数滕彪部驻夷期间烧杀抢掠之罪行,揭露其欲在夷地搞独立王国之阴谋,必欲先杀滕彪并惩其部后方可和解。孰料,滕彪闻风返吴,途中竞残杀同船军士并断臂自残,企图陷害卫温。卫温严肃军纪,整顿军风,鼓励扶夷助夷之善事,始得大夷王和广大夷民之好感。恰是这时,大夷王公主范华求婚于女扮男装的卫温女卫虹,卫虹则“以婿换婿”,促成沈莹与范华相爱。大夷王以德报怨,与卫温结成异姓兄弟,他还把卫虹认作义女,举行盛大婚礼,使诸葛直和卫虹、沈莹和范华双双完婚。三年未满,孙权因闻滕胤、滕彪谗言,诏令卫温、诸葛直速返吴地。卫温上书,恳请延长回返日期,并让诸葛直回吴送书。返吴海上,诸葛直被葛玄所唤的巨鹤叼走……卫温奉诏,急率船队返吴。回建业后,卫温因遭诬陷,被孙权处死。沈莹被任命为丹阳太守,周遗、马茂被分派为丁奉部下。诸葛亮虽为“千古一相”,但他有许多失误,诸如:误用关羽失荆州,误用马谡失街亭,不斩苟安反遭陷,轻信李严失战机……最是他不依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出奇制胜之计,坚持兵出祁山,以致伐魏连连受挫,最终早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死后,仍遗计错杀魏延、误用杨仪,留下千古之憾。辽东郡太守公孙渊生性多变,反复无常,先事魏次投吴,复转而降魏,并发出公开文告,把孙权骂了个狗血淋头。孙权因之大怒,欲统兵讨伐公孙渊,结果被群臣所拦。公孙渊降魏不久,却又自立为燕王,不愿服从魏国的管辖。魏明帝即遣司马懿予以讨伐,终杀公孙渊,平辽东郡。孙权晚年生性多疑,轻信谗臣、迫害忠良,因“二宫之争”杀人无数,几换太子失误重大,为东吴覆灭留下了隐患。孙权逝,诸葛恪扶幼帝孙亮即位。诸葛恪废除高压政策,改革东吴朝政,修筑东兴大堤,抵御魏军入侵,立下了不朽功勋。当他再次出兵伐魏时,诸葛亮子诸葛瞻投书劝阻,诸葛恪不听,结果出兵受挫,回建业后即被奸臣孙峻、滕胤所骗,赴宴时惨被杀害,并遭灭门之祸。为报堂兄诸葛恪之仇,更为抵御曹魏大军的凌厉攻势,诸葛瞻问计于母亲黄硕,黄硕让诸葛瞻与在魏担任征东大将军的诸葛诞(诸葛瞻的族叔)联系。于是,诸葛瞻投书于诸葛诞,劝其联吴反魏。诸葛诞据此而行,但最终兵败身亡。魏景元五年(公元264)年夏,刘禅无能,宠用黄皓,畏敌如虎,仓促出降邓艾,致使蜀被魏灭。蜀国灭亡,晋承魏统,晋、吴对峙。面对故国之危,诸葛直毅然返吴,他向新帝孙皓上奏,请派遣船队再至夷洲,以作为退路。但是,孙皓以阴谋手段登上帝位,先伪善而后凶残,先宽仁而后暴政,他沉溺酒色,荒淫无度,专宠岑昏,滥杀忠臣,阻塞贤路。诸葛直上书直谏,却被孙皓关入狱中,陪同前来的马茂也被杀害。吴天纪三年(公元279)年十一月,晋军兵分五路攻吴。晋军所到之处,吴军节节败退……值此时刻,孙皓才思败退夷洲,遂释放诸葛直出狱。但是,魏大军重重围困,他怎能出得建业?危急时刻,沈莹率五千青巾军来救。孙皓命丞相张悌并诸葛直、沈莹、周遗等人全力破敌。众人领命,过江杀敌,人人奋勇,血战而死……因再无退路,孙皓只好思降。这日,王浚十几万军士,浮船百里,喧哗着直入建业石头城。孙皓双手反绑,车载棺木,前来投降……对于这一吴国临亡时十分悲壮的战役,在罗贯中的大手笔下也未遗漏,《三国演义》的最后一回即作了描述,可以说是已载入史册的了。吴大帝孙权堪称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早在一千七百年前,他敢于果断地派遣大型船队出航夷洲,以国家的名义对夷洲行使主权,率先开拓东吴蓝色的疆土,这不能不说明他富有远见卓识,有着政治家的气魄和战略家的目光。尽管他后期昏聩,晚节不保,但他初航台湾的壮举,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的。《三国演义》是一座艺术高峰。它不像当前流行的《品三国》论坛,是用普及的眼光、用现代的语汇、用现代视听的手段,影响寻常百姓。《后三国演义》的作者仍以《三国演义》为基础,以信史为结构,以虚构为驰骋,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这是一种好的创意。至于成功与否,当然有待读者评价,有待历史评议。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后三国演义》的作者所采用的,也还是类似于《三国演义》的写法,出入经史,融会传说,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只是,它的故事性和艺术性更为增强,情节和细节描写更为丰富,其历史性、艺术性并重,真实性、可读性共存。其所以说它“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主要是因为小说所写的大的事件都是真实可信的,是正史上明文有载的,准确地讲即东吴大型船队出航夷、蛊这一重大事件,也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如果仔细翻阅《后三国演义》一书,我们还可以看出,它几乎是通过诸葛家族的兴衰史来写三国历史的。所谓“一出三国剧,两台诸葛戏”,诸葛亮家族的兴衰史伴随着蜀汉的兴衰史,而其兄诸葛瑾家族的兴衰史则伴随着东吴的兴衰史。后者除了曾被授将封侯的诸葛瑾本人外,更有身为大将军、太傅并主持朝政、立下不朽之功的长子诸葛恪,以及身为远航夷、宣副帅的次子诸葛直。他们家族的兴衰,伴随着东吴兴衰的始终。其实,因有得诸葛瞻投书,诸葛诞也举兵反魏,这正使整个诸葛家族,在三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占有了更加举足轻重的位置,具有了更加惨烈悲壮的色彩,也便成“一出三国剧,三台诸葛戏”了。这里,我还想顺便提一下《后三国演义》的作者袁银波。这位出生在渭北高原沛水河畔、成长在中原大地伞兵军营、成熟在西北首府长安古都的作家,尽管其文化程度不高、没进过大学之门,但是他自学成才著作颇丰。他先以其成名童话作《圆圆“国王”》活跃于中国儿童文学界;次以其第一部描写中国伞兵生活的长篇小说《碧血鹰魂》而蜚声文坛(此书我曾为之作序);又以其长篇历史小说《秦宫秘史》获得盛誉,此书被改编成29集电视连续剧《乱世英雄吕不韦》,由影帝张铁林、影后宁静担纲主演,在全国上百家电视台播出后反响强烈,曾被评为全国收视率最高的十大电视连续剧之一,这说明他在历史小说创作方面的功力已比较深厚。他至今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600余万字,其中有长篇小说5部,儿童文学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20余部。近几年来,他先后五次长达一年多时间赴江浙沪深入生活,再在长安城里苦苦耕耘,遂才有了这部《后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还是,他在长达50余万字的《后三国演义》第一稿正式出版之后,尽管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海外版》、《西北航空》、《西安晚报》等数十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中国生产力报》、《文化艺术报》、《风云人物》杂志均多期连载,影响很大,颇为轰动,但作者并不满足,他虚心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遂又大动干戈,重新修改充实,再行增文十余万字,又有了今天这既有章回题头诗又有小标题的、更近似于《三国演义》的《后三国演义》修订稿,有了这一书稿的重新出版,这是令人深以为感慨和振奋的。也还有关于作者的一点新消息,那就是他的反映空降兵抗震救灾的长篇小说《鹰魂》,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这是唯一一部获此扶持的全国各地作协推荐的反映抗击自然灾害的长篇小说(北京中直系统推荐除外)。现今,这部60余万字的重点作品行将完稿,并有望年内与广大读者见面。知道了这一切后,我们便对于这部侧重写江南、写东吴的《后三国演义》,为什么能出自一位生在古周原、长在黄土地的北国作家之手,也就不会深以为怪了。而又有谁知道作者为写作此书所深受的困苦和曲解呢?但是,正是在这样一种困顿和重压之下,他的这一重要著作终于问世了,这正是他的成功,是他独特的倔犟禀性、惊人的恒心毅力、长期的生活积累和写作实践所驱使的必然结果。最后,我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只有把《三国演义》和《后三国演义》结合起来看,才能真正了解三国时期的全面历史,或至少可以补充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这就好像有《水浒传》也有《水浒后传》,有《西游记》也有《后西游记》一样,应当说,《后三国演义》弥补了《三国演义》的一些遗漏,这大约即为它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这里的意义,既包括历史意义,也包括现实意义。比如说,和谐文化即为《后三国演义》的主旋律,而作者反复强调的则是,他的这部《后三国演义》只是想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给人们再补充一些笑谈三国的材料罢了,它至少应该起到这样一种作用,当然远不止这些。我近几年辗转病榻,很少动笔,是抱病断断续续看完了袁银波的《后三国演义》的,我深为他的艰辛所感动,因此为之作序,以示对他的鞭策和鼓励。现在他又殚精竭虑,对《后三国演义》的第一版作了修订,重新再版,想必有了新的思考,而这种精神尤其使人感佩。举世滔滔,多有浮躁之气,能这样苦学力行,能沉潜下来不断打磨作品,确也实实不易。序中如有言不及义的疏放之言,还望读者见谅。说明:本序文作者王愚原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曾任陕西省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文艺学会顾问、《小说评论》主编。他于2010年清明节去世,享年80岁。2005年初夏第一稿2010年初春第二稿

内容概要

  《后三国演义》告诉你一个别样的三国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主要讲述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但即便被誉为“中国第一才子书”,它也并不是尽善尽美,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疏漏。袁银波的这本共六十九回的《后三国演义》正是以《三国演义》为基础,以信使为结构,以虚构为驰骋,对《三国演义》进行了大胆有益的补缺和拾遗。  《后三国演义》作者所采用的仍然是类似于《三国演义》的写法,出入经史,融会传说,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但是,它的故事性和艺术性更为增强,情节和细节描写更为丰富,其历史性、艺术性并重,真实性、可读性共存。  小说所写的大事件都是真实可信的,是正史上明文有载的,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对《三国志·吴书·吴主权》记载的“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一事有详细地描述,而“夷洲”正是今日的台湾。对于这一重大事件,《三国演义》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同时,《三国演义》侧重写蜀,注意写魏,偏少写吴,而《后三国演义》侧重写东吴、注意写蜀、兼而写魏、不忘写夷,由此就显得《后三国演义》的问世尤为重要。  仔细翻阅《后三国演义》,我们还可以看出,它几乎是通过诸葛家族的兴衰史来写三国史的。所谓“一出三国剧,两台诸葛戏”,诸葛亮家族的兴衰史伴随着蜀汉的兴衰史,而其兄诸葛瑾家族的兴衰史则伴随着东吴的兴衰史。这种特殊的记叙方式也使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观看整个三国的历史。  《后三国演义》的出版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对中国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加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资源。它使《三国演义》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为《三国演义》的开发利用展现了更广阔的前景。

作者简介

袁银波,1951年生于陕西扶风班家谷,汉族。1969年入伍,在空降兵部队从事文学创作。1976年起先后在《陕西日报》文艺副刊、《延河》编辑部工作。1988年调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工作,系专业作家。至今已发表16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寓言、中短篇童话、报告文学、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30余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碧血鹰魂》《秦宫秘史》《残秋》《媚蝶》《后三国演义》;散文集《袁银波诗文选》;报告文学集《高山上的峰巅》:儿童文学丛书《圆圆“王国”神神秘秘的故事》(6册);文集《班马耿窦四大家族》等《秦宫秘史》被改编成29集电视连续剧《乱世英雄吕不韦》。《后三国演义》被数十家媒体介绍。新作电影《骊山枪声》已搬上荧屏,现为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文联少儿文艺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文人书画研究中心主任等。

书籍目录

序(王愚)引子第一回 西凉董卓控皇宫 冀州袁绍拥重兵第二回 明智曹操依荀或 寡断袁绍拒田丰第三回 袁军乌巢士气落 曹营官渡杀声高第四回 曹氏父子争美急 甄家小妹避难切第五回 诸葛叔侄苦发愁 黄家父女巧用谋第六回 洞房花烛爱意浓 鸳鸯绣枕柔情深第七回 阿丑劝夫主意高 孔明统兵计谋妙第八回 诸葛兄弟赴江东 孙刘联盟结吴郡第九回 君臣立誓结生死 权瑾共商航夷事第十回 孙权治所移京口 周瑜赤壁恕程普第十一回 刘备招赘来江东 季圭举贤在邺城第十二回 崔琰不屈一命休 毛阶耿直满腹忧第十三回 求贤若渴独曹操 不拘一格数孟德第十四回 孙权进兵占皖城 张辽勇胜江东军第十五回 孟德风流喜群妾 卞氏柔情侍君侯第十六回 曹丕宠爱郭女王 刘备重用魏文长第十七回 关羽云长败麦城 曹植子建贬鄄地第十八回 煮豆佳篇百代叹 洛神名赋千古传第十九回 蜀汉刘备登帝位 东吴孙权应危机第二十回 兵来将挡御强敌 临危受命抵蜀兵第二十一回 刘备军强结连营 陆逊兵寡用火攻第二十二回 刘备托孤白帝城 曹丕病逝洛阳都第二十三回 洛阳曹睿继皇位 东吴孙权成大帝第二十四回 吴蜀联合几起落 孙震重缔少风波第二十五回 打赌输金高堂隆 造车指南马德衡第二十六回 航夷子瑜上奏表 赴直孙权下旨令第二十七回 葛玄长啸唤巨鹤 元勇飞翔游赤壁第二十八回 仙翁远赴洛阳城 马钧相赠指日针第二十九回 孔明祁山屡出兵 郝昭陈仓固守城第三十回 书信游说周鲂智 皖城中计曹休蠢第三十一回 孙权祭海登楼船 卫温挥师航夷宜第三十二回 爱女卫虹巧化装 军帅严父怒违令第三十三回 曹植奏章展奇才 卫虹月夜诉真爱第三十四回 船队登陆夷洲地 沈莹撰写异物志第三十五回 道长神测留偈诗 滕彪必欲惹祸事第三十六回 海市蜃楼现奇观 龙卷狂风扫百船第三十七回 燕王反复埋隐患 滕彪争功惹动乱第三十八回 卫温小岛会滕彪 葛玄高誓逢范涛第三十九回 卧薪尝胆谈勾践 急流勇退说范蠡第四十回 夷洲范涛苦求仙 高誓葛玄静修道第四十一回 元勇斗胆闯夷宫 卫温冒险探虎穴第四十二回 吴兵最是滕彪狠 巾帼还数卫虹精第四十三回 女扮男装巧演戏 以夫换婿假成真第四十四回 卫温负荆难请罪 道长赐印轻化危第四十五回 卫温筑城苦心忙 孙权颁旨阴谋藏第四十六回 虞翻正直策马鞭 滕彪阴险挥刀剑第四十七回 陷阱深深滕氏设 危机重重卫温来第四十八回 马茂随使回京去 元勇乘风架鹤飞第四十九回 夷王苦喻说蒯通 卫温落难囚京城第五十回 吕壹酷刑逼卫温 孙权毒酒赐云飞第五十一回 荒岛救得元勇回 祁山闻那战鼓催第五十二回 马德衡关洛阳监 诸葛亮逝五丈原第五十三回 马岱暗算魏文长 明帝斩除公孙渊第五十四回 孙登太子得民心 吕壹酷吏丟性命第五十五回 仁和太子早西归 独断父皇难释疑第五十六回 两宫争位吴大乱 二陈挥刀命归天第五十七回 英年早逝魏明帝 老谋深算司马懿第五十八回 鲁王孙霸争嗣急 诸葛子瑜守操坚第五十九回 元逊鼎力扶孙亮 东兴齐心破司马第六十回 思远有心送书信 元逊大意败新城第六十一回 元逊命丧在京城 公休身亡于寿春第六十二回 诸葛父子尸高悬 孙亮幼帝命难全第六十三回 琅砑王休继大统 丁氏承渊除孙琳第六十四回 邓艾进兵逼成都 刘禅降魏亡蜀汉第六十五回 乐不思蜀固显痴 功高震主却先逝第六十六回 孙皓伪装成皇帝 薛莹拍马写颂诗第六十七回 晋国东吴互对抗 羊祜陆抗两相持第六十八回 元勇回吴救国难 沈莹练兵忙备战第六十九回 晋军进攻石城破 吴兵退缩暴君降尾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汉延熹十年(公元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次年正月,解渎亭侯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年仅十二岁。灵帝登基时年幼,窦太后临朝,大将军窦武掌权,他是窦太后之父。同时辅政的太傅录尚书事陈蕃乃前朝元老。窦武欲乘灵帝初立,力图整顿朝纲,改变以前宦官当政的局面,便与陈蕃商议,准备除掉宦官首领曹节、王甫等人,罢免全部宦官。为此,他们加紧布置,以尹勋为尚书令、刘瑜为侍中、冯述为屯骑校尉,又以窦武侄窦绍为步兵校尉、窦靖为侍中监领御林骑军,控制了朝廷许多重要部门和军队。但是,他们向窦太后请示时,窦太后却不忍对宦官们下手,她说:“汉元帝以来,哪代没有宦官?要杀也要杀有罪的,要罢免也要罢免有错的,怎么可以把他们的首领全部杀掉,把他们都罢免呢?”于是,窦武、陈蕃只好把一贯十分专横跋扈的十常侍中的管霸、苏康两人杀掉,而对宦官中为首的曹节、王甫等人,只能先搁置下来。为了争取主动,窦武还安排自己的亲信宦官山冰任黄门令,统管宫廷内务;逮捕了宦官郑飒,对其严加看管;进一步搜集曹节、王甫等人的犯罪证据,以便伺机逮捕处置。于是,由窦武、陈蕃参与策划,尚书令尹勋、黄门令山冰等联名上奏窦太后,请求逮捕曹节等人。但是,当这份十分重要的奏章送到窦太后的永乐宫后,大将军窦武刚离宫回府,奏章还是落于宦官之手。掌管机要的宦官乘此机会,连忙与永乐宫的总管朱璃配合,盗走了这一请求诛灭宦官的奏章。曹节、王甫一见形势紧急,便急忙将宦官们召集到一起,进行秘密商议,决定立即行动,先发制人。他们先把汉灵帝劫持到德阳前殿,夺取了象征最高权力的御玺信节。而后,他们紧关宫门,不许任何人外出,却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连夜派人去抓窦武。此时,窦武已经休息,但急促的敲门声把他从睡梦中惊醒。醒后的窦武一打听,才知道发生了宫廷政变,便急忙从后门逃出,跑人窦绍掌管的步兵校尉军营中,以武力对抗宦官。这时,宦官王甫率领御林军前来讨伐窦武,一时难以攻入窦绍的军营。恰在这时,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刚刚统军从西北边界作战归来。曹节、王甫便借皇帝的名义,假说窦武造反,哄骗张奂率部联合讨伐。因有张奂部配合,宦官们率领的队伍士气大增,窦武的队伍锐气大减。王甫又大声向窦武部喊话:“窦武他是反贼,我们奉皇帝的旨意前来逮捕他,你们不助我们反助逆贼,这是要株连九族的啊!你们现在反戈,均可以既往不咎,可如果谁再助窦武,定对你们株连剿灭!”他这样一喊,窦武手下的军士十分害怕,纷纷投降王甫。最终,窦武势孤奔逃,被王甫率军追上杀害。王甫刚刚领兵追杀了窦武,又领剑士去捕杀了陈蕃。其他与窦武、陈蕃同心的朝中官员诸如刘瑜、冯述、尹勋、山冰等均被灭族。一时,宦官们得志,士大夫丧气,朝廷大权完全落在了宦官势力手中。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张俭担任山阳郡的东部督邮,宦官侯览的家在他的辖境之内。因侯览私造寿冢,规模宏大;夺人妻女,罪恶极深,张俭便上奏灵帝,请求严惩侯览。结果,他的奏章落人侯览手里。侯览遂生报复之心,他唆使一个与张俭有私怨的小人,上书诬告张俭与同郡的二十四个人结成同党,互相褒崇,图谋危害国家。灵帝一见这道奏章,竞先交给曹节阅处,曹节自然护着侯览。在曹节、侯览等宦官的唆使下,灵帝下旨逮捕了张俭等。一时间,被处死、流放、免官、禁锢的多达六七百人,仅太学生遭逮捕的就有一千多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后,汉灵帝整日纵情享乐,宦官们也投其所好,很得灵帝的欢心。宦官权势熏天,连皇族也不放在眼里,桓帝弟勃海王刘悝就因不给王甫五千万钱,被王甫诬告而让灵帝逼死。灵帝甚至称张常侍似其父,赵常侍如其母,并任命曹节为尚书令,让他直接控制朝廷的中枢。于是,便有了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集团,其余还有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守典、韩惶等十二名宦官,统称“十常侍”。十常侍把持朝政,贵盛无比,他们在皇家旗号下相济以恶,为非作歹,纵容皇帝,大量敛财。这样,原来由大司农府掌管的地方赋税、各郡纳贡的土特产和丝绸缯帛,都改由皇帝西园的宦官掌管。原来由太仆管理的作战和交通运输的马匹,全都收入皇宫的中廊,以供灵帝和宦官们田猎游玩。他们又大肆卖官,加速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滥造皇家林园;斗鸡弄鸟,把朝政事务扔在一边。灵帝甚至经常给狗戴上朝官的进贤冠和标明官阶的绶带,并经常亲自赶大白驴拉的车子聊以自慰,借以取乐……宦官们纵容灵帝,更受他的宠幸;朝臣们伺机相劝,都被灵帝治罪。皇帝昏庸,宦官专权,贪官污吏,民不聊生……于是,汉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黄巾起义的爆发,惊醒了汉灵帝正在陶醉的迷梦,他被迫依北地郡太守皇甫嵩之计,解除党禁,赦免党人,调重兵围攻黄巾军,终于把黄巾军镇压了下去。与此同时,一大批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的地方武装,如董卓、曹操、袁绍、孙坚、公孙瓒等壮大了起来,但宦官们仍掌握着朝廷大权。灵帝命宦官赵忠主持封赏功臣。皇甫嵩虽功劳卓著,但由于得罪了宦官张让,不仅没被封赏,反被罢官还乡。张让等宦官无尺寸之功,反而加封侯位,并设置了西园八校尉,扩建了八支禁卫部队。灵帝还任命赵忠为车骑将军,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兼元帅,总领诸军,连自统一军的校尉袁绍、曹操甚至包括大将军何进也归他管辖。立时,东汉王朝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宦官们的纵容下,汉灵帝继续吃喝玩乐,荒淫无度,他虽然年纪轻轻,却患了不治之症,于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初病危待薨。何皇后一见,急约其兄大将军何进到洛阳宫中,欲商议灵帝后事,想扶太子刘辩继位。但是,灵帝母亲董太后这时正与蹇硕密谋,欲以陈留王刘协替代太子,立其为帝。当年四月,在位二十二年年仅三十四岁的灵帝逝于洛阳嘉德殿,何太后、何进与董太后、蹇硕之间究竟是扶立太子还是扶立陈留王为帝之争更趋白热化。危急时刻,司隶校尉袁绍挺身而出,他带兵进驻洛阳,帮助何进扶太子刘辩即位,称少帝。袁绍字本初,系汝南郡汝县人。其高祖袁安曾担任汉朝的司徒。自袁安起,袁氏一门四代连登三公高位,因此他们家族权势震动天下。加之袁绍外貌英俊,仪容威严,心地宽厚,对人诚实,虽出身名门望族,却很尊重别人,所以很多人都愿依附他。袁绍帮何进扶立太子刘辩登上帝位后,再带兵进入后宫,诛杀了执掌兵权的宦官蹇硕,平息了一场动乱。虽然蹇硕被杀,但朝中的权力还是受宦官张让等人的控制。这时,袁绍向何进建议,可以趁此机会,将宦官势力一网打尽。何进却存有私心,他担心袁绍灭掉宦官势力后,其功劳太大,威信太高,恐怕会替代自己执掌朝政。于是,他只是让袁绍从洛阳县衙调派了一些带有军士的检察官,让他们监视宦官们的行动。他还同意让袁绍的弟弟虎贲中郎将袁术选拔二百名宫廷卫士进入宫中,取代了那些把守殿门的宦官。作以上种种安排,何进一来是担心宦官势力会卷土重来,二来不愿让袁绍功劳独揽。何进便又致信西凉太守董卓,密请他进京相助。董卓素有野心,今接何进之信,正中下怀。于是,他亲率西凉二十万人马,浩浩荡荡直奔洛阳而来。眼见董卓大军逼近洛阳,张让和中常侍段圭等人抢先动手,假传太后的命令,说是召何进入宫议事。何进信以为真,只身入宫,被张让、段圭率众刺死。何进被杀,宫中大乱。袁术闻讯,立即带领宫廷卫队赶来平叛。段圭一见,急忙让关上宫门,阻止袁术军进宫。袁术让军士放火烧着南宫嘉德殿的青锁门,想以此逼迫段圭等人出降。虽是大火熊熊,燃烧不断,段圭等却拒不出降,反而劫持少帝刘辩和他的弟弟陈留王刘协,出宫逃向黄河的小平津渡口。这时,袁绍也带兵冲进城中,先杀了宦官任命的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然后指挥士兵搜捕宦官,对宦官不分年纪大小一律斩首。当时,有人不是宦官,只因为没长胡子,也被当成宦官杀掉。以至于有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宦官,只好脱衣露体让士兵们检查,这才得以幸免。宦官当中,有些行善守法者也被杀害,可谓走向了极端。这场屠杀,被杀者多达两千余人。镇压完毕,袁绍才发现宦官们劫持皇帝逃走,便急忙率兵追赶。张让眼见追兵将至,自思难逃一命,便投河自尽了。张让死后,汉少帝和陈留王落荒而走,巧被董卓军碰上,俱被押见董卓。董卓认出了汉少帝和陈留王后,不由喜出望外,他即率众拥汉少帝和陈留王进入洛阳宫中。P2-4

媒体关注与评论

袁银波以异常的刻苦、努力和好学,完成了《后三国演义》的创作,实属创举。它填补了《三国演义》对东吴的描绘过于简约和缺失,尤其是记述了东吴大型船队出航夷(台湾)、直(日本)这样的重大事件,这在史学、文学诸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贡献。  ——著名作家赵熙《三国演义》是一座艺术高峰。《后三国演义》的作者仍以《三国演义》为基础,博考史书,以信史为结构,以虚构为驰骋,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作者采用了类似于《三国演义》的写法,出入经史,融会传说,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只是,它的故事性和艺术性更为增强,情节和细节描写更为丰富,其历史性、艺术性并重,真实性、可读性共存。  ——著名评论家王愚


编辑推荐

《三国演义》是一座艺术高峰。它不像当前流行的《品三国》论坛,是用普及的眼光、用现代的语汇、用现代视听的手段,影响寻常百姓。《后三国演义》的作者袁银波仍以《三国演义》为基础,以信史为结构,以虚构为驰骋,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这是一种好的创意。至于成功与否,当然有待读者评价,有待历史评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后三国演义 PDF格式下载



换个角度看三国,别开生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