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清代内务府

祁美琴 辽宁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辽宁民族出版社  

作者:

祁美琴  

页数:

30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1998年曾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任出版社社长汪霁老师曾经给予的关心和帮助令我永志难忘。此次因刘小萌师兄推荐,承蒙辽宁民族出版社厚爱和吴昕阳女士的支持,予以再版,我深感荣幸,这是对我的学术研究给予的莫大鼓励。 内府机构是不同朝代宫廷事务的服务机构,它最能体现当朝统治集团的统治意识和个性特征,因而,通过对一个朝代内府机构的系统研究,可以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个朝代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特性,了解这个朝代兴衰存亡的内在原因。清朝内府机构更具有典型性。 本书从满族早期社会的特点与内务府产生的历史背景、满族早期社会的包衣与内务府的关系、清初内务府及其与十三衙门的关系等十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作者简介

  祁美琴,女,1964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边疆民族史。学术兼职有:《清史研究》副主编,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主要学术著作有:《清代内务府》、《清代榷关制度研究》等。

书籍目录

再版前言序绪论 一、中国历朝内府机构的演变及其人员构成 (一)秦汉时期的内府机构——少府 (二)隋唐时期的内府机构——殿内省、殿中省 (三)辽金元时期的内府机构 (四)明朝的内府机构 (五)清代内府机构——内务府 二、历朝内府经费来源的特点 (一)宫中财政与国家财政分离 (二)宫中财政与国家财政混一 (三)宫中财政与国家财政有分有合 三、清代内府包衣与历代宫中奴仆的关系第一章 满族早期社会的特点与内务府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满族早期社会经济结构的独特性与包衣阶层的形成 二、牛录固山制是包衣阶层发展的社会基础 三、内务府产生的文化背景 四、内务府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二章 满族早期社会的包衣与内务府的关系 一、包衣的起源 二、包衣阶层的社会地位 三、包衣牛录的产生及其性质 (一)包衣牛录的产生 (二)包衣牛录的性质与类别 四、包衣牛录与内务府第三章 清初内务府及其与十三衙门的关系 一、清初内务府的设立及其职能 (一)清初内务府的设立 (二)清初内务府的组织和职能 二、顺治初年对宦官衙门的裁撤 三、十三衙门的设立及其机构特点 四、清初内务府与十三衙门的关系 五、内务府包衣的分类及其旗下组织 (一)包衣的分类 (二)包衣旗下组织的类别和数目第四章 清朝内务府机构的确立与完善 一、内务府机构的重建及其发展变化 二、内务府的职能与职官设置 三、内务府的人事制度 (一)内务府官员的品秩 (二)内务府的官缺 (三)内务府官员的选用 四、内务府与部院机构的关系 五、盛京内务府第五章 清代内务府的经费来源 一、来自“部库”的皇室经费 (一)“部库”拨款与“内库” (二)“部库”拨给“内库”的其他专款 (三)内务府“借拨”、挪用户部库款事 二、来自盐业的收入 (一)内务府对盐政的把持控制 (二)来自盐业中的收入 三、来自榷关的收入 (一)榷关与内务府的关系 (二)来自榷关的收入 四、贡品 (一)各省土贡 (二)外藩贡品 (三)采办贡品与官员的献纳 五、没收、罚赎、捐纳 (一)没收 (二)罚赎银 (三)捐纳 六、内务府的商业活动 (一)人参售卖 (二)变卖物品 (三)当铺 (四)恩赏、借贷营运“生息银两”第六章 清代内务府的经费支出 一、帝、后日常膳食和服御用品的消耗 二、赏赐 (一)筵宴“ (二)赏赐后妃 (三)赏赐官员人等 三、节日庆典 四、修缮、祭祀 五、出巡 六、衙门办公费和官员差役人员的薪资第七章 内务府皇庄 一、内务府皇庄的产生及早期情况 (一)皇庄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皇庄的起源与早期皇庄的情况 二、内务府皇庄的分布 (一)畿辅皇庄 (二)东北皇庄 三、内务府皇庄的经营和管理 (一)皇庄的内部结构与管理 (二)皇庄与内务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关系 四、内务府皇庄的性质和作用 (一)内务府官庄的意义 (二)剥削方式 (三)皇庄上的庄头与庄丁的阶级关系 (四)皇庄上的剥削形态 (五)内务府皇庄的经济地位及其政治意义第八章 内务府与江南三织造 一、三织造之溯源 二、内务府三织造处的职官设置、职能及规模 (一)三织造处的职官设置与机构职能 (二)三织造处的规模 三、织造官员的身世、仕途 (一)织造官员的来源 (二)织造官员的一般归宿 四、三织造的经济与政治作用 (一)织造官员的收入支出 (二)织造官员的政治地位和作用第九章 内务府官与内务府包衣人 一、内务府官员的起用原则 (一)内务府官员的组成 (二)内务府包衣出任非内务府官 二、内务府官员的职责和社会地位 (一)内务府大臣 (二)内务府包衣官员的出身及背景 (三)内务府包衣官员的社会地位 三、内务府包衣对清代文化的贡献第十章 清代内务府的历史地位 一、清朝的灭亡与故宫小朝廷时的内务府 (一)关于内务府的经费来源与支出情况 (二)关于内务府机构的裁减与整顿 二、清代内务府的历史地位附录 清代内务府研究综述(李典蓉) 内务府大臣一览表 清代纪元表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满族早期社会的特点与内务府产生的历史背景  任何历史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清代内务府作为一个服务于皇室宫禁事务的机构,无疑是中国封建制度和封建集权的产物,它与中国历朝封建制度下的内府制度的本质是一致的,是皇权的一种附产品。但是,在内务府产生过程中,满族早期社会中包衣及其组织包衣牛录的存在和发展,无疑是导致内务府产生的最直接的根源。而包衣阶层的出现又与满族早期社会特有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组织、政治结构、文化继承等有直接的关系。这些因素使清朝内务府一方面带有历代封建专制制度下此类机构的共同特性;一方面又具有鲜明的满族本民族特征。所以,我们不仅从决定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手,同时仍须结合清代满族民族特征,才能科学地认识内务府的产生、发展及历史作用,抓住问题的本质。  一、满族早期社会经济结构的独特性与包衣阶层的形成  满族早期社会的经济结构,是决定满族早期社会其他领域,包括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因素。了解满族入主中原之前生产的特殊性和由此形成的生产关系的特点,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包衣阶层出现的关键。  早期满族人一直生活在山海关以外的山峦起伏、连绵重叠地带,在那里既有高山峻岭、森林草地,又有河流湖泊,野兽成群,而且冬季寒冷,夏季短暂。这种多样性多层次的地理分布和气候特征,使满族早期自然经济呈多样性。


编辑推荐

  《清代内务府》从满族早期社会的特点与内务府产生的历史背景、满族早期社会的包衣与内务府的关系、清初内务府及其与十三衙门的关系等十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清代内务府 PDF格式下载



作者祁美琴教授,从学几多年,笔耕不辍。师从著名学者王中涵教授。书虽说是清代,但内容自内务府始有之。阅读引用史料之多,观点之新可谓开创内务府研究之先河。我辈中人,当学之精神、研究方法等,不仅学书中内容,更可读到书外之境界。拜读后,甚喜之。


研究内务府的集成之作,且为再版本,附录也很有价值。


祝愿作者今后继续研究


多看专业书,少看**电视剧。


很好的一部书,值得看


对于清代内务府,此书可以作为一本入门的书籍。可能由于内务府的局限所在,此书每一章的篇幅都差不多,好似无重点之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