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历史的规律与历史的真相

王祖华 学林出版社(上海学林图书发行部 )
出版时间:

2007-9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上海学林图书发行部 )  

作者:

王祖华  

页数:

377  

Tag标签:

无  

前言

对于本书的书名,再看扉页上的那段话,读者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有关历史的规律与真相,是从18世纪的伏尔泰以来包括黑格尔与马克思在内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作者何德何能,居然还敢侈谈什么历史规律和妄论什么历史真相呢?难道他自认为要比伏尔泰、黑格尔和马克思有更多的学问呢?若有人对我提出这样的责问时,我哑口无言,无以为答。确实,我不敢说自己有多深的学问,但是,也只是在我搞清规律,探得真相之后,再回过头来用这个同样的疑问来问自己的时候,我才明白这不是一个何德何能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学问多少的问题,而是一个认识的时代局限性问题。就是说,人类的历史进程就像一卷被逐渐展开的长幅画轴,当这长轴的画面还没有展开到一定的尺幅之前,或者说仅仅展开到三分之一的画面,人们就很难断定这幅长画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反之,也只有画面的展开达到足够的尺幅之后,或者说展开到三分之二的画面,这幅长画的主题内容才会显露出来。与此同理,在历史的规律和真相问题上,这个认识的时代局限性决非是一个泛泛而说的遁词,而是有明确的时间界限的,那就是我国步入社会转型期。在此之前,无论是谁,无论他是多么的德高望重,都缺乏必要的研究条件。其理由如下:在绪论中,读者将会看到,这个规律仅仅现其身形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中,或者说,这个规律只有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中,才是复杂的历史现象所无法掩盖的。

内容概要

  对于本岀的书名,再看扉页上的那段话,读者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有关历史的规律与真相,是从18世纪的伏尔泰以来,包括黑格尔与马克里思在内的哲学家和历史都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作者何德何能,居然还敢侈谈什么历史规律和妄论什么历史真相呢?难道他自认为要比伏尔泰、黑格尔和马克思有更多的学问呢?  作者在《历史的规律与历史的真相》的绪论部分,从理论上对这个规律作了通俗的阐述,并把这个规律命名为“需求法则”,而《历史的规律与历史的真相》的正文部分则承担着用历史来证明这个规律的任务。这个规律一旦呈现在人们面前,它的光芒可能会令人眩目,某些人一时不能适应,也属正常现象,这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这个光芒不但可以照亮历史,也足以照亮未来,这乃是毋庸置疑的。

作者简介

王祖华,浙江萧山人,1947年生于上海、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作为知青到崇明农场务农,1972年回城,恢复高考后于1978年考入大学,获工学士学位。从1968年起,学习、钻研哲学、政治经济和史学,历四十年之久,积心得与发现,遂成本书。

书籍目录

自序绪论 需求法则——关于历史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 铁的规律与需求问题的提出(二) 生产力是人类实现自身需求能力的分析1. 有关生产力提高的分析2. 有关生产力使用的分析(三) 从历史经济的发展变化看规律1. 求生存——原始社会的基本需求2. 求生存与求发展——农业社会的基本需求3. 求发展与求享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需求(四) 需求法则——关于历史经济基本规律的综述(五) 经济趋势分析(六) 用历史证明规律与历史学的重新洗牌第一部分 原始社会(约50万年前一约公元前5000年)第一章 氏族时期(约50万年前一约15000年前)第一节 氏族组织的由来第二节 氏族形式的多样性第三节 氏族形式的基本特征(一) 基本特征是对氏族组织主流形式的认定(二) 对人类祖先生理弱点的分析(三) 氏族形式若干特征的再探讨1. 财产公有2. 酋长3. 性规则第四节 对两个传统认识的质疑(一) 家庭问题(二) 母系氏族问题第五节 氏族形式向部落形式的过渡第二章 部落时期(约15000年前一约公元前5000年)第一节 过渡是社会主流形态的过渡第二节 部落时期的社会基本状况(一) 部落形态与氏族形态的不同点(二) 部落形式与氏族形式的相同点(三) 部落形态带来的社会进步第三节 新旧石器时代的划分第四节 关于部族战争频繁发生的质疑第三章 原始社会的解体第一节 多余产品的积蓄与贮存第二节 从自然采集业到人工种植业的转化第三节 从自然狩猎业到人工饲养业的转化第二部分 农业社会(约公元前5000年一约公元前1500年)第四章 古代文明时期——部族制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一约公元前1500年)第一节 古代文明的本质是农业文明第二节 对世界各地古代文明的有限了解(一) 美索不达米亚的古代文明(二) 尼罗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三) 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四) 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五) 其他地区的古代文明1. 克里特岛的米诺斯古代文明2. 其他地区的古代文明3. 综述第三节 古代文明时期的社会基本状况第四节 古代文明的失落(一) 失落之一:公元前5000年至前3500年的历史(二) 失落之二:古代文明的毁灭第五节 关于强势原理和理性问题的提出(一) 强势原理(二) 理性行为第六节 古代文明时期是一个部族制时代第五章 古典文明时期——封建制时代(约公元前1500年一约公元500年)第一节 农耕社会对国家形态的呼唤第二节 关于奴隶制度的产生及其盛行第三节 古典文明中心地区的历史简介(一) 中国地区——中华古典文明1. 关于各个古典文明程序排列的说明2. 中国古典文明时期的纪元表3. 中国古典文明时期的历史简述(二) 地中海地区——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希腊古典文明时期的历史简述2. 罗马古典文明时期的历史简述(三) 印度地区——印度古典文明(四)其他地区概述1. 埃及地区2. 西亚地区第四节 古典文明时期若干历史问题的总结(一) 从奴隶制度的演变轨迹看利弊(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象的分析(三) 在不同意识形态驱使下的分道扬镳1. 印度道路2. 希腊道路3. 中国道路4. 关于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力(四) 关于奴隶制度与社会进步的相互关系第五节 国家形态的成熟和古典文明时期的结束第六章 中世纪文明时期——集权制时代(约公元500年一约公元1500年)第一节 个体小农家庭经济的确立及其需求意义第二节 从封建制度谈社会阶段的划分和命名第三节 中世纪文明中心地区的历史简介(一) 中国地区(二) 欧洲地区(三) 其他地区第四节 解读中世纪时代的社会“黑暗性”(一) 中国社会从“焚书坑儒”到“文字狱”(二) 欧洲社会的宗教和宗教裁判所第五节 中世纪农耕社会内部的土地兼并活动第六节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社会性质的再探讨第七章 农业社会的解体第一节 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第二节 工业文明在欧洲的首先崛起第三节 工业文明的扩散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在马克思的这个分类中,最重要的是简单劳动可以根据劳动者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来计算其价值的;复杂劳动的“熟练、技巧和速度”,也可以根据“教育和训练”的培训费用,来计算其价值的。只有劳动中的一切消耗都是可以用价值来计算的前提下,马克思才能够证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究竟有多少,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才能得以建立起来。如果,当创造力也作为一种劳动力的付出时,人们就很难计算出这种劳动的价值有多少,更无法计算出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商品价值有多少。有谁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值多少钱呢?有谁知道,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价值是否等同于它的稿费和版权收入呢?可见,一旦在劳动和劳动力的分析中引入创造力的概念,剩余价值理论顿时就复杂化了,不再是简单明白的了,甚至是无法成立的了。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经典著作里,“改进机器”的创造性劳动都不再是由劳动者来完成的,都成了资本家的事情,是“资本家不断地改进机器”。以上所说,并不是认为剩余价值理论是错误的,也没有任何贬低剩余价值理论的用意,而是要说明,在理论上,针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这要取决于理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是什么。当马克思决心要从理论上揭开资本家是如何剥削工人的秘密时,这个研究目的决定了马克思对劳动只能是按照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进行分类。同样的道理,如果不把劳动分为创造性劳动与非创造性劳动来加以考察和分析,我们就无法揭开生产力是如何得到提高的秘密。

后记

交书稿时,我向本书责任编辑曹坚平提出:是否可以不搞作者简介?曹先生答:随意。我那时的想法是,一本书的好与坏,对于读者来说是书的内容质量而不在于作者是谁。事后,我觉得似有不妥。毕竟,当读者看完这本书后,或是喜爱它,或认为是一派胡言,都可能要想知道作者是谁。这个谁,不止是一个姓名符号,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者有权知道,我应该尊重读者的这一权利。王祖华是我的真实姓名而非笔名,上小学时曾用名王生,籍贯浙江萧山,1947年生在上海,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上山下乡,1972年上调回沪,恢复高考后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获工学士学位。本人对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始于1967年,1970年曾撰写《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大纲》一文,经当时的上海某出版社经济学资深编辑徐先生审阅后认为:这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且能做到自圆其说,但不能公开发表(注:徐先生后来又担任过《中国大百科辞典》的编辑,那时他与我大姐法语翻译家王美华正在一起从事《法汉词典》的编辑工作。他所说的“不能公开发表”是指当时所处的年代而言)。这一审阅意见中的肯定部分,对我的研究无疑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而他的“不能公开发表”的告诫,又使我对这项研究工作的长期性和艰苦性,以及它的非功利性,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应该说,正是出自于这正反两个方面的激励,才使我在后来的岁月里,能够在默默无闻之中孤独地坚持研究达三十年之久。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活动而已。  ——卡尔·马克思:《神圣家族》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饥饿的生物寻觅食物的历史。  ——亨里克·成廉·房龙:《人类的历史》


编辑推荐

《历史的规律与历史的真相》:人类历史是受制于人类自身三个基本需求的紧迫性程度此消彼长而发展着的历史.这三个基本需求依次是求生存、求发展和求享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历史的规律与历史的真相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