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互联网艺术产业

黄鸣奋 学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作者:

黄鸣奋  

页数:

66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媒体与文艺丛书”之一,该书共分5个章节,主要对互联网艺术产业作了详细的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潮流:互联网与艺术产业”“创意:互联网艺术及其产业化”“契机:艺术产业的互联网化”“增值:互联网产业艺术化”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黄鸣奋,1952年6月生,福建南安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古代文论、文艺心理学、艺术传播学和赛伯文化研究。出版有《数码艺术学》,《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等个人专著16种,主编丛书,论文集多种。

书籍目录

总序/黄鸣奋绪论 一、艺术:从创造、产业到相关产业 二、互联网:从技术、服务到文化 三、产业:从范畴、研究方法到框架第一章 潮流:互联网与艺术产业 第一节 三种形态:通信网络与艺术产业互动 一、媒体变革:从口语、书面语到电信 二、艺术演化:从活动型、实物型到信息型 三、产业发展:媒体变革与艺术演化的相关性 第二节 三大烙印:互联网对艺术产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与艺术角色流动化 二、互联网与艺术产品开放化 三、互联网与艺术运营集约化 第三节 三层互动:艺术产业对互联网的影响 一、技术层:艺术产业是互联网的信息资源 二、服务层:艺术产业是互联网的生财之道 三、内容层:艺术产业是互联网的理念渊薮第二章 创意:互联网艺术及其产业化 第一节 时代弄潮:互联网艺术创意 一、媒体创意:捕捉信息革命的机遇 二、经营创意:面对网络经济的风云 三、主题创意:揭示当代生活的矛盾 第二节 囊括天下:顺应互联网的创意 一、网络互联的追求 二、网络服务的延伸 三、网络家园的营建 第三节 妙在新奇:着眼艺术的创意 一、虚拟之真:艺术描写的出新 二、互动之善:艺术职责的履行 三、流变之美:艺术魅力的展示 第四节 妙策增值:立足产业的创意 一、艺术生产主流化 二、艺术产品同质化 三、艺术活动商业化 第五节 特立独行:反互联网的创意 一、网络运营的挑战 二、网络幻象的揭示 三、网络监视的反抗 第六节 离经叛道:反艺术的创意 一、反真实性创意 二、反规范性创意 三、反审美性创意 第七节 固守本真:反产业化的创意 一、反主流化创意 二、反同质化创意 三、反商业化创意第三章 契机:艺术产业的互联网化 第一节 与网共舞:艺术产业的发展态势 一、艺术产业的统计标准 二、艺术产业的基本定位 三、艺术产业的互联网化 第二节 匠心独运:互联网与艺术创造业 一、在线化:互联网与艺术创作 二、分布化:互联网与艺术表演 三、航行化:互联网与艺术鉴赏 第三节 技进于道:互联网与艺术制造业 一、建构化:互联网与艺术设计 二、终端化:互联网与艺术用具制造 三、敏捷化:互联网与艺术产品制造 第四节 供需圆融:互联网与艺术传输业 一、定制化:互联网与艺术印刷 二、兼容化:互联网与艺术摄录 三、草根化:互联网与艺术广播 第五节 左右逢源:互联网与艺术营销业 一、共享化:互联网与艺术娱乐 二、电子化:互联网与艺术销售 三、网介化:互联网与艺术中介 第六节 寓教于乐:互联网与艺术养成业 一、远程化:互联网与艺术教育 二、游戏化:互联网与艺术竞技 三、普世化:互联网与艺术出版 第七节 平等交往:互联网与艺术管理业 一、透明化:互联网与艺术部门管理 二、信息化:互联网与艺术社团管理 三、虚拟化:互联网与艺术场馆管理第四章 增值:互联网产业艺术化 第一节 风动潮生:互联网艺术产业的渊源 一、互联网产业的构成 二、互联网产业艺术化的条件 三、互联网产业艺术化的重点 第二节 顺理成章:互联网艺术产业的特性 一、互联网产业与宏观经济 二、互联网艺术产业的特征 三、互联网艺术产业的意义 第三节 蔚为大国:互联网艺术产业的发展 一、互联网艺术产业链的形成 二、互联网艺术产业链的类型 三、互联网艺术产业链的扩展第五章 汇合:互联网艺术产业的崛起 一、互联网艺术产业的构成 二、互联网艺术产业的供求 三、互联网艺术产业的走向附录一 产业统计标准举隅 一、美、加、墨《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1997,2002) 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分类》(ISIC/Rev.3.1,2002) 三、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附录二 艺术产业的构成 一、艺术创造业 二、艺术制造业 三、艺术传输业 四、艺术营销业 五、艺术养成业 六、艺术管理业附录三 我国互联网产业概况 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兴起 二、我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 三、我国互联网产业的格局附录四 译名对照表后记

章节摘录

艺术产业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互联网却相当年轻。互联网的建设尽管导源于美国在冷战期间的军事需要,但不久便走上了民用化、商业化、全球化的道路。它与艺术产业的互动,最初是在彼此相对疏离的条件下进行的,其后变得越来越直接,而且富有成效。本章试图以三种形态概括艺术产业的历史演变,用三大烙印分析互联网对艺术产业的影响,从三层互动阐述艺术产业对互联网的反作用。第一节 三种形态:通信网络与艺术产业互动一般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分别以语言的诞生、文字的创造、印刷术的问世、电磁波的利用、计算机的发明为里程碑的五次信息革命。若从传播的角度看,最重要的变革应当是三次:首先是语言的诞生,它造就了生物圈前所未有的口语媒体;其次是文字的应用,它使书面媒体成为现实,后来问世的印刷术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促进了书面媒体的扩展;再者是电磁波的利用,它创造了全新的超感官的电信媒体,其后发明的计算机正是依托电信媒体而发展成为互联网的。传播史的上述分期与艺术产业所呈现的阶段性具备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将艺术产业发展过程区分为活动型主导、实物型主导、信息型主导三个历史阶段。


编辑推荐

《媒体与文艺丛书•互联网艺术产业》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互联网艺术产业 PDF格式下载



作者系统分析互联网的艺术产业,个人感觉思路新,比较受启发。


该书紧扣当下互联网大发展的现实,很及时,内容挺多,但似乎有待深入分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