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红与黑-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法]司汤达[Stend 广州
出版时间:

2006-12  

出版社:

广州  

作者:

[法]司汤达[Stend  

页数:

503  

译者:

胡荣  

Tag标签:

无  

前言

  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一七八三年一月二十三日出生于格勒诺布城一位律师家庭。司汤达七岁丧母,从小与外祖父一起生活,在外祖父家里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这使他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思想进步的外祖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十七岁时,司汤达投笔从戎,先后在拿破仑军队中担任骑兵联队军曹、少尉、副官等职。拿破仑帝国灭亡后,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因此侨居意大利。在此期间,他同情并参与意大利烧炭党人反抗奥地利统治者的民族解放运动,同时,积极参加意大利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1821年,司汤达返回巴黎。法国七月革命后,他受命出任法国驻意大利两个小城的领事。这段岁月司汤达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了一大批文学作品,其中,《红与黑》的问世,使他日后名声大振,被法国乃至整个欧洲誉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红与黑》的创作过程颇为耐人寻味。一八二八年十月,刚刚完成了一部小说新作的司汤达,偶然读到了家乡报纸上刊载的关于一桩“桃色”案件的文章,他立刻敏感地意识到:这桩“美丽的罪行”正好可以成为他创作另一部小说的绝妙题材。于是,他决定构思“于连的故事”。经过一番初步的准备之后,司汤达在一年后的一天夜里开始动笔,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写出第一初稿,结果觉得篇幅太小了,便重新开始创作,并将小说更名为《红与黑》。小说完稿后,司汤达进行了大幅度的反复修改。一年之后,这部日后享誉世界的巨著终于出版了。  在中国,《红与黑》的故事早已被许多爱好法国文学的读者所熟知,——出身卑微的外省青年于连,凭借着自己的才华跻身上流社会,但他内心深处却对这个阶层的人们充满了蔑视和仇恨。他在市长的家中当家庭教师,年轻漂亮的市长夫人从小在修道院里长大,她从内心深处厌恶像他丈夫那样的庸俗而粗鲁的“绅士”,认为这种人“除了对金钱、权势和勋章的贪欲以外,对于其他的一切都是麻木不仁的”。由于对丈夫没有感情,她只好把全部心思放在教育她的三个孩子上。刚开始,她以为新来的家庭教师于连可能是一个庸俗不堪的“乡巴佬”,却没想到初次见面,于连竟然让她芳心大动,他那白皙而又温柔动人的模样,甚至使她怀疑他是一个女扮男装的少女。她对于连产生了好感,觉得“只有在这个少年教士的心里,才存在着慷慨、高尚和仁爱”。市长夫人的女仆也爱上了于连,那女仆得到了一笔遗产,便委托神父替她转达她对于连的爱慕之情,但于连拒绝了她的爱情。市长夫人得知此事后心里非常高兴,她发觉自己对于连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情。两人开始暗中偷情。后来,于连又结识了一位贵族小姐,并受其引诱陷入情网。但是在他初次尝到了一夜情之后,却被这位骄傲的贵族小姐无情地抛弃了。心有不甘的于连在一位情场老手的建议下,采取勾引贵族小姐女常客的办法,成功地激起了贵族小姐的醋意,并重新得到了贵族小姐的欢心。他们之间所发生的这一切,与其说是一场爱情,倒不如说是一场尔虞我诈的情感游戏。后来,贵族小姐想凭借自己的力量设法让她的情人于连进入上流社会,但这一不切实际的愿望理所当然地同时受到了当时把持着法国上流社会的“红道”和“黑道”势力的共同抵制。而与此同时,那位市长夫人在向神甫作忏悔时泄露了她与于连的奸情,卑劣的神甫借此要挟她向贵族小姐的父亲告发于连。神甫写了一封歪曲事实的诬告信,把于连丑化成一个专门靠引诱女主人来挤入上流社会的卑鄙小人。他让市长夫人把那诬告信抄写一遍后发了出去,终于使贵族小姐的父亲成功地拆散了于连和他的女儿。尽管于连朝思暮想着挤入上流社会,尽管他确实与两个上流社会的女主人产生了不正当的感情,但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而且,于连在与这两个女人的恋爱过程中,从来都是她们主动向他发起进攻的,他也完全是凭借自己的个人奋斗才勉强接近了上流社会的边缘。所以,当于连看到那封市长夫人寄出的诬告信之后,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一气之下跑去枪击她,以至于授人以柄,被判死罪。  在那些主宰上流社会的统治者的眼里,于连与两个上流社会的女主人产生的病态爱情,其实就是对“红”、“黑”两道势力的公然挑衅,而事实上,于连在与这两个女人恋爱的过程中,也确实是始终把这种非正常关系看成是向上流社会的一种反抗和挑战。正因为这一点,在他被判处死刑之后,无论市长夫人如何以受害人身份替于连求情,也无论贵族小姐如何利用权力和金钱解救于连,最终都无法改变于连被斩首处死的悲惨结局。  《红与黑》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平民青年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却最终野心膨胀直至被社会习惯势力所扼杀的悲剧,以深刻而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这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不仅仅只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病态爱情的悲剧,也同时为我们展示了在“红”、“黑”两道势力统治下的法国社会的黑暗和丑恶。从表面上看,年轻有为的平民青年于连似乎是毁于病态的爱情,实际上却是被毁于病态的法国社会。于连是当时新一代小资产阶级青年人的典型,上流社会的迫害与影响、个人的孤傲与野心,是共同形成于连悲剧的根源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红与黑》是一部深刻的政治小说,它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与社会抗争的青年人短暂而曲折的一生,——从外地的小镇来到首都巴黎,从神学院到保王党集团,从爱情生活到政治斗争;它全景式再现出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法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深刻地揭示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最后阶段法国社会各阶层错综的矛盾冲突。司汤达将这部作品由原名《于连》改为《红与黑》,其中颇有深意。“红”是指法国士兵的红色军服,代表资产阶级势力,“黑”是指复辟时期僧侣的黑衣,代表封建教会势力,司汤达借这一书名寓意两大对立阵营的尖锐斗争,他还用了“一八三。年纪事”作为小说的副标题,意在突出表现这部小说的时代精神。他想告诉人们:从前在拿破仑的帝国时代,那些并非贵族出身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参加革命的军队,凭借自身的勇敢和手中的武器建功立业,出人头地,但时过境迁,拿破仑失败之后,反动的封建王朝复辟,贵族们卷土重来,他们和教会互相勾结,把持着社会的各级阶层,使平民青年没有任何出路,只能以教士职业作为唯一的晋升阶梯。英雄辈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法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尔虞我诈、腐朽没落的时期。司汤达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于连与命运艰苦搏斗而最终失败的故事,鲜明而生动地表现了那个时代里发生的你死我活的人间争斗。  《红与黑》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爱情小说。司汤达在颇费匠心地赋予了小说以浓厚政治色彩的同时,也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纤毫毕现地挖掘人物深层次的情感活动,鲜明而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灵世界。事实上,司汤达一直是一位精于爱情心理分析的作家,他为世人留下了大量动人的爱情篇章。在这部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文学巨著里,司汤达成功地描写了典型的法国式的爱情.,天主教婚姻之外的爱情,家庭教师与女主人的爱情,以及在沙龙中和日常生活中不动声色地发生着的男女关系等各种情感。司汤达的描写不仅具有细致入微的心理深度,更有值得我们关注的多样性。尽管他的作品没有一部是单纯描写爱情的,但几乎每一部都有精彩的爱情描写,而且这些描写包含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心理活动等因素,因而也就呈现给读者丰富多彩的文学感受。有人因此称他的作品为“爱情与政治的交响曲”。  《红与黑》凝聚了作者大量的人生经历。在这部小说里,司汤达把他自己对爱情和荣誉的丰富梦想寄托在人物身上,许多他在生活中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他都让于连在《红与黑》里做到了。“活过,爱过,写作过。”——这就是他的墓志铭。尽管司汤达在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但他的作品却多数是在他去世以后才发表出来的。他生前文名寂寞,晚年在贫困和疾病中艰难度日,于一八四二年三月二十三日逝世,年仅六十岁。  司汤达一生的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写作素材,而精湛的文学技艺又为他提供了刻画复杂人性的用武之地。尽管《红与黑》在他生前并没有弓I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但这部伟大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生动描写,最终还是赢得了法国和世界人民的赞赏,被世界公认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编委会

内容概要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红与黑(全译本)》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  在艺术上,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挖掘出了主人公深层意识的活动,从而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司汤达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书籍目录

上 卷第一章 小城第二章 市长第三章 穷人的财产第四章 父与予第五章 谈判第六章 苦闷第七章 情有独钟第八章 纷纭世事第九章 乡村之夜第十章 人穷志大第十一章 如此良宵第十二章 一次出门第十三章 镂花长袜第十四章 英国剪刀第十五章 鸡鸣第十六章 翌日第十七章 第一副市长第十八章 王驾亲临维里业第十九章 痛定思痛第二十章 匿名信第二十一章 与主人对话第二十二章 一八三0年的行事方式第二十三章 为官的烦恼第二十四章 首府第二十五章 神学院第二十六章 世界或富人之所缺第二十七章 初次经历第二十八章 圣体瞻礼第二十九章 初次提升第三十章 野心勃勃下 卷第一章 田园记趣第二章 初见世面第三章 第一步第四章 侯爵府第五章 敏感的心与虔诚的贵妇第六章 说话的口气第七章 痛风病发作第八章 什么勋章使人身价百倍第九章 舞会第十章 玛格丽特王后第十一章 小姐的权威第十二章 难道他是个丹东?第十三章 阴谋第十四章 少女情怀第十五章 难道是圈套?第十六章 半夜一点第十七章 一把古剑第十八章 难熬的时刻第十九章 滑稽歌剧第二十章 日本花瓶第二十一章 秘密记录第二十二章 讨论第二十三章 教士,林产,自由第二十四章 斯特拉斯堡第二十五章 道德的本分第二十六章 道德之爱第二十七章 教会肥缺第二十八章 曼侬莱斯戈第二十九章 苦闷难熬第三十章 剧院包厢第三十一章 要她害怕第三十二章 老虎第三十三章 弱者遭殃第三十四章 聪明人第三十五章 晴天霹雳第三十六章 案情经过第三十七章 塔楼之囚第三十八章 权贵第三十九章 幕后打点第四十章 心境平和第四十一章 开庭审讯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

章节摘录

  风光旖旎的维里业位于弗朗什一孔泰地区。一幢幢尖顶红瓦的白色房子四处散布在小山坡上。茂密道劲、郁郁苍苍的栗子树随着山势逶迤起伏。杜河从城下数百尺远的地方流过。多年前由西班牙人所建的城墙如今只剩下了断壁残垣。  维里业北部有座高山作为屏障,这座山是汝拉山的支脉,每当十月寒流初袭,犬牙交错的韦拉山峰便被皑皑白雪所覆盖。一道急流从山峰上飞泻而下,流经维里业注入杜河,水力驱动着许多台木锯运转。锯木这个行业虽然原始,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使农耕色彩较为浓厚的维里业大部分居民衣食无忧。不过,这座小城之所以富足,并不仅仅因为木锯,主要还应归功于当地所特产的一种被称为缪卢兹的印花布。正因如此,自从拿破仑倒台以后,家家户户的门面几乎都被翻修一新。  外地人一走进维里业,便会听见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那台机器看起来十分吓人,二十个大锤被急流驱动的一个大轮举起,然后又重重落下,直砸得地面剧烈摇晃。每个大锤每天能制造出成千上万颗铁钉。一群年轻美貌的女工把小铁块送到硕大无比的锤子下面,铁块转眼间便变成了钉子。这种工作看起来相当辛苦,往往使第一次来到这个法国和瑞士边界山区的外地人惊奇不已。如果你走进维里业,打听一下令街上行人震耳欲聋的这家漂亮工厂是谁的产业,便会有人拖长声调回答:“它嘛,是市长先生的。”  维里业有条大街从杜河边直通坡顶,过路人只要在街上稍作停留,十有八九会遇见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他趾高气扬,行色匆匆。  此人一出现,大家立即脱帽致敬。这位据说得过好几枚骑士勋章的人身穿灰衣,头发花白,宽额头,鹰钩鼻子。总的来说,五官长得还算端正。乍一看,他脸上既有小城镇市长的威严,也有四五十岁中年人身上犹存的那种魅力。但来自巴黎的人很快便会对他那种志得意满而又思想狭隘、墨守成规的态度产生反感。总之,他给人的印象是,此人只具一项才能,那就是:别人欠他的债,一到期他就会立即追讨,而他欠别人的钱却只会拖欠不还。  这便是维里业的市长德·雷纳先生。他迈着庄重的步伐,穿过大街,消失在路人眼前。可是,如果你跟着他继续走上百步,便会看见一座很漂亮的房子。透过房前的铁栅栏,还可以看见一片美丽的园林。再放眼望去,勃艮第群山在地平线处连绵起伏,这一切景色犹如天造地设,令过路人大饱眼福,顿时忘却了散布在城镇里那股令人窒息的锱铢必较的铜臭气。  稍一打听,便会有人会告诉你,房子的主人是德·雷纳先生。他用经营制钉厂所赚的钱修建了它。这座现已竣工的房子很漂亮,全部用方石砌成。据说,德·雷纳先生的祖先是西班牙一个古老的家族,早在路易十四征服勃艮第之前便已迁居此地。  一八一五年以后,德·雷纳先生一提起自己是工业家便感到羞愧,因为正是一八一五年,他靠拉拢关系当上了维里业的市长。那座美丽的花园分为好几个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有护土墙支撑,一层层地往下直延伸到杜河边上。这也算是对德·雷纳先生经营钢铁业生财有道的回报。  在法国,你千万别指望能看见像莱比锡、法兰克福、纽伦堡等德国工业城市郊区那种别致的花园。在弗朗什一孔泰,你修建越多的护土墙,越是往自己的产业上垒起一层层的石头,便越能赢得四邻的尊敬。德·雷纳先生那受人艳口的花园便修满了护土墙,而且其中几块地还是他花重金买来的。例如那个锯木厂,它位于杜河边上一个特殊的位置,任何走进维里业的人都会被它所吸引。你会发现厂房的屋顶上竖着一块木板,上面用粗大的字母写着“索海尔”的姓氏。在这块六年前还是锯木厂的土地上,现在正在修砌德·雷纳先生第四座平台花园的护土墙。  尽管市长很自大,但也不得不费尽心机地央求那个脾气顽固冷酷的农民索海尔老头,甚至付给他大把金灿灿的金路易,才使他答应把工厂迁往别处。至于驱动木锯的那条公共河流,德·雷纳先生发挥自己在巴黎的影响力,终于其改了道。这种恩典是他在一八二0年大选后才获得的。  德·雷纳先生用四阿尔邦的土地换取了索海尔那块只有一阿尔邦的土地。这块四阿尔邦的土地位于杜河下游五百尺处,对做枞木板生意来说有利得多,但索海尔老爹——自从他发财以后,大家就这样称呼他了——仍然巧妙地利用这位邻居急不可耐的占有欲,狠狠敲了他六千法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红与黑-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