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丧钟为谁而鸣

(美国)欧内斯特·海明威 广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05-01  

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  

作者:

(美国)欧内斯特·海明威  

页数:

533  

Tag标签:

无  

前言

  《丧钟为谁而鸣》发表于一九四○年,是美国著名作家、一九五四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以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九年期间的西班牙内战为背景,描写美国志愿者罗伯特·乔丹在执行炸桥任务的三天时间内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一九三六年二月十六日,以西班牙共产党、社会党、共和党左派等为中坚力量的人民阵线在西班牙国会选举中取得了压倒多数的胜利,成立了联合政府。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八日,西班牙军官佛朗哥在西属摩洛哥发动武装叛乱,很快得到西班牙各地驻军及法西斯组织长枪党等右派集团的响应,内战从此全面爆发。希特勒、墨索里尼公然支援佛朗哥,把飞机、大炮、坦克等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送给西班牙叛军,并派遣二十万法西斯军队入侵西班牙,协助佛朗哥的叛军作战,残酷屠杀西班牙人民,激起了世界进步力量的公愤。以各国共产党人为中坚的工人阶级以及知识分子中的反战者纷纷奔赴马德里,三万多名来自五十四个国家的志愿者组建了举世闻名的国际纵队,与西班牙政府军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势力的疯狂反扑。一九三七年五月,西班牙政府军司令戈尔兹将军计划向盘踞在马德里西北部瓜达拉马山区的叛军发动强攻,意欲一举突破敌人防线,从而收复山北重镇塞哥维亚。为了配合这次进攻,小说主人公罗伯特·乔丹奉命进入法西斯占领区寻找游击队,争取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孤立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及时完成了炸桥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乔丹与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坠入了爱河。撤退时,他被炮弹炸断了左腿,为掩护同伴安全撤退,他独自留下狙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丧钟为谁而鸣》这个书名来自于约翰·多恩的诗句,蕴含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一个志愿者为其他国家人民的安危与幸福而以身赴死,对于这样一个故事来说,这个书名无疑既精妙又贴切。它意味着世界上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面对战争,面对死亡的威胁,面对全人类共同的灾难,别人的不幸就是你自己的不幸,“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作品以一种博大的人道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打动了无数中外读者的心弦;罗伯特·乔丹因而成为海明威笔下的又一个“硬汉”。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不仅写“硬汉”,把自己的冒险精神、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作为主题思想一一表现在他的所有作品里,而且自己先做硬汉。一八九九年七月二十一日,海明威出生在芝加哥市郊一个名叫橡胶园的小镇。六个兄弟姐妹中,海明威排行第二。他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医生,又是一个优秀的猎手。海明威从小继承了父亲的冒险、浪漫基因,酷爱捕鱼和狩猎,一生追求冒险。三岁时,父亲给海明威的生日礼物是一根渔竿;十岁时,父亲送给他一支长长的猎枪;十四岁时,海明威在父亲的支持下报名学习拳击。第一次训练,他的对手是个职业拳击家,海明威被打得满脸鲜血,躺倒在地。可是第二天,海明威裹着纱布再次现身在拳击场上。海明威从小学做“硬汉”,学吸烟,偷喝烈酒,初尝“禁果”,很小就离家出走,只身游历欧洲。在他六十二年的人生岁月里,一次亲历飞机失事,两次遭遇车祸,三次离异,四次结婚。他多次参加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担任驻欧洲记者,志愿赴意大利做战地救护车司机,被炮弹炸成重伤,全身嵌进许多弹片;后来,他又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在收复巴黎的战斗中,他甚至亲自驾驶一艘快艇充当诱饵,因此被媒体描绘为美国参战者中最勇敢的人。  海明威最初开始文学创作时遭受过许多磨难。当时,尽管他写的新闻报道很受报社欢迎,但他呕心沥血写成的小说却屡遭退稿,退稿信上总是称他的作品为“速写录”、“短文”,根本就不承认那是文学创作。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他的母亲警告他:要么找一个固定工作,要么搬出去单独过。海明威毅然从家里搬了出去。他只想做第一流的、最出色的作家,什么也不能改变他献身于文学事业的坚定决心。一九二三年,海明威的第一部著作《三个短篇和十首诗》在法国的一个非正式出版社出版,总共只印了三百册,在社会上毫无影响。由于海明威辞去了记者工作专事文学创作,没有固定收入,又要养活刚出生的儿子,日常生活常常捉襟见肘。在他最为穷困潦倒的时候,妻子带着儿子离开了他。但他仍然没有放弃他的追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问世,终于博得了一片喝彩,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典范之作。这部小说用“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作为题辞,从而产生了一个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而海明威也就成了这个流派的代表。一九二九年,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问世,在短短几个月内就销售了十多万册,成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好莱坞为购买小说的摄制权,开出了空前的高价。一九三二年,海明威发表了关于西班牙斗牛士的专著《死于午后》,被称为斗牛题材的经典著作。后来,他又去非洲打猎和旅行,先后发表了《非洲的青山》、短篇佳作《乞力马扎罗的雪》和(《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这些最成功的作品后来均被拍成了电影。  一九四一年春天,海明威以美国记者的身份与他的第三任妻子玛莎一道,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中国,不仅促进了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而且增进了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侵略者的战斗友谊。来华采访期间,他在重庆秘密访问了中共高层人物周恩来,并连续两天被当时的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龄奉为上宾。在海明威夫妇离开重庆的前夕,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在嘉陵江饭店举行了堪称国宴规格的盛大告别晚宴,约三百余位各界人士出席。回到美国后,海明威在新闻报道中如实反映了中国抗战的形势,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一九四五年三月,海明威与他第四任、也是最后一个妻子玛丽结婚。  玛丽是位记者,她陪伴海明威走完人生最后的十五年,使海明威的生活充满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和欢乐。一九五四年,五十五岁的海明威带着妻子玛丽去非洲打猎,其间接连遭遇了两次飞机失事,人们都认为海明威夫妇已经不幸遇难,悼念海明威的讣告很快以二十五种语言文字发表在各种媒体上,这让海明威有幸成为唯一亲眼看到自己讣告的世界著名作家。就在这一年,在空难中受伤、身体尚未康复的海明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此后,海明威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写作也越来越吃力,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症等多种疾病折磨着他。一九六一年七月二日,海明威把一支陪伴他走遍世界的双筒猎枪伸进嘴里,扣动了扳机……这个一手持笔塑造过许多硬汉形象、一手持枪四处冒险闯荡天下、身材高大伟岸的大胡子就这样永远地倒下了。  硬汉海明威死了,他的“硬汉”形象为美国“迷惘的一代”指明了人生方向,但他却没有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硬汉海明威死了,但他塑造的硬汉形象永远地活在了一代又一代中外读者的心里。硬汉海明威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了不起的作家,他用一生的创作,为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正如美国约翰·肯尼迪总统从白宫发给海明威亲属的唁电中所说,硬汉海明威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编委会

内容概要

  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他争取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孤立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并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体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坠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桥的人,自己却被炮弹炸断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世界文学名著典藏:丧钟为谁而鸣(全译本)》是海明威流传最广的长篇小说之一,凭借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力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书籍目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

章节摘录

  穿过一片密林,他们来到小山谷的顶上,那里恰似茶杯的上沿。看到前面树林里隐约可见的悬崖,他想,那下面肯定就是营地了。  那里还真是营地,而且是个相当不错的营地。不走近看,根本看不出来。罗伯特·乔丹知道,从空中看是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它的。从上面看也很难发现。营地隐蔽得像熊窝一样好,可是,看起来也没比熊窝的防卫好多少。他们一路走去的时候,他一直在仔细地观察它。  悬崖上有一个大山洞,有一个人背靠石壁坐在洞口,两腿前伸着搁在地上,他后面的石壁上靠着一支卡宾枪。他们走来时他正在削一根木棍,他盯着他们看了一眼,继续削他的木棍。  “喂,”坐着的人喊道,“来的是什么人?”“老头子和一名爆破手。”巴勃罗回答道。他们走到洞口下面,把背包放下。安塞尔莫也放下了背包,罗伯特·乔丹从肩上解下步枪,把它靠在石壁上。  “不要把背包放得离洞口那么近。”削木棍的人喊道。他长着吉卜赛型的脸,皮肤黝黑,一双漂亮的蓝眼睛显得有点无精打采,他的脸色像烟熏过的皮革一样。“洞里生着火呢。”“你自己来把它放好得了,”巴勃罗说,“可以把它搁到那棵大树旁边。”吉卜赛人没动,只说了一句很粗野的话,接着,他无精打采地说:“就让它搁那儿,炸死你自己吧,这样也许会治好你的那些臭毛病。”“你做什么东西?”罗伯特·乔丹坐到吉卜赛人身边。吉卜赛人把东西拿出来给他看,那是一个捕兽器,他正在削上面的横档。  “逮狐狸的,”他说,“装上木头,做成捕兽器,能把狐狸的背脊砸断。”他朝罗伯特·乔丹微微一笑。  “像这样,知道吗?”他演示了一下捕兽架倒塌、木头砸下的过程,然后摇摇头,把手缩回去,然后举起双臂,模仿断了背脊的狐狸的样子,“这东西很管用。”他解释说。  “他主要逮兔子,”安塞尔莫说,“他是吉卜赛人,所以常常把逮到兔子说成是逮到狐狸,等逮到了狐狸又说成逮到了大象。”“那么逮了大象呢?”吉卜赛人问道。他笑着,露出一口白牙,他对罗伯特·乔丹眨了眨眼睛。  “逮了大象就说是坦克。”安塞尔莫回答说。  “我要搞一辆坦克。”吉卜赛人对他说,“我想搞一辆坦克。到时候我才不管你说我逮到的是什么呢。”“吉卜赛人说得多,做得少。”安塞尔莫说。  吉卜赛人又对罗伯特·乔丹眨了眨眼睛,继续削他的木棍。  巴勃罗不知什么时候进了山洞,早不见人影了。罗伯特·乔丹估计他去找吃的了。他像吉卜赛人一样坐在他身边的地上,午后温暖的阳光从树梢照下来,照在他伸直的双腿上。他闻到了山洞里飘出来的饭菜的香味,那种香味里能闻到食油、洋葱和煎肉的味道,于是,他感到自己已经是饥肠辘辘了。  “我们迟早能搞到坦克,”他对吉卜赛人说,“这没那么难。”吉卜赛人指指那两个背包问道:“就用这个?”“是的,”罗伯特·乔丹对他说,“我可以教你,做个陷阱,这个很容易。”“我们俩?”“是的,”罗伯特·乔丹说,“不行吗?”“嗨,”吉卜赛人对安塞尔莫喊道,“把那两只背包搬远点,这样安全些,好吗?这东西不一般。”安塞尔莫低声嘟囔了几句。  “我要去拿点酒来。”他对罗伯特·乔丹说。  罗伯特·乔丹站起来,把背包提到离洞口较远一点的一棵树边,他把背包分开放在树的两边,他清楚里面装的东西,他不愿看着两个背包堆在一起。  “给我来一杯。”吉卜赛人对安塞尔莫说。  “有酒吗?”罗伯特·乔丹一边问,一边回到吉卜赛人身边重新坐下。  “酒?当然有!满满的一酒袋。至少有半袋吧。”“那么还有什么吃的东西没有?”“全都有,伙计。”吉卜赛人说,“我们的伙食比将军还好。”“那么吉卜赛人一般在战争中做什么呢?”罗伯特·乔丹问他。  “还是做吉卜赛人啊。”“这个行当真不错。”“棒极了!”吉卜赛人说,“他们叫你什么名字?”“罗伯托。那么你呢?”“拉斐尔。坦克的事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骗你干吗?”安塞尔莫捧着一只颜色很深的粗陶缸从洞里走出来,那个陶缸里装着满满一缸葡萄酒,他的手指上还勾着三个杯子。  “看,”吉卜赛人说,“杯子呀酒呀,这里全都有。”巴勃罗出现在他们背后。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丧钟为谁而鸣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