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牛虻

伏尼契 伏尼契、 李强 广州出版社 (2007-07出版)
出版时间:

2007-7  

出版社:

伏尼契、 李强 广州出版社 (2007-07出版)  

作者:

伏尼契  

页数:

315  

译者:

李强  

Tag标签:

无  

前言

长篇小说《牛虻》的作者、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一八六四年五月十一日出生于爱尔兰的科克郡,她的生父乔治·蒲尔是一个数学家。就在她出生的同一天,她的父亲不幸去世,这对她的家庭及她以后坚强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伏尼契幼年时随母亲移居伦敦,一八八二年,她得到亲友的一笔遗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一八八五年从柏林音乐学院毕业返回伦敦。一八八七年,伏尼契前往俄国旅游,侨居于俄国圣彼得堡市,在一个将军家中担任家庭教师。旅俄期间,伏尼契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利用自己的外侨身份和将军的家庭作掩护,经常为关押在监狱中的爱国志士送衣送食,并传递秘密信件。一八八九年,伏尼契返回伦敦;一八九二年,她与曾在俄国西伯利亚地区流放的波兰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结婚,夫妇一起积极参与俄国流亡者的活动。伏尼契在流亡者创办的《自由俄罗斯》杂志社担任编辑,在此期间,她编译出版了《俄罗斯幽默文集》,翻译了果戈理和奥斯特罗夫斯基的部分作品,并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导师恩格斯以及俄国革命家普列汉诺夫相识,还结识了当时在伦敦流亡的俄国著名哲学家、作家赫尔岑和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在政治思想和文学创作等各个方面得到了这些杰出人物的指导和帮助。当时的伦敦也是意大利革命流亡者云集之地。伏尼契从与这些革命者的密切交往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文学创作素材,并被身边这些革命者的献身精神所激励,亲自去意大利档案馆和博物馆搜集从事文学创作所需要的相关历史资料。一八九七年,伏尼契描写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长篇小说《牛虻》在英国正式出版。《牛虻》以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人民反抗奥地利殖民统治的斗争为背景,以爱国志士“牛虻”的人生遭遇为主线,猛烈抨击了天主教会虚伪的反动本质,热情歌颂了意大利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统一所作的英勇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英雄形象。一八一五年,维也纳议会将意大利分割成多个小国,使其沦为奥地利帝国的殖民地。为了赶走入侵者,一些意大利爱国志士建立了烧炭党,并在二三十年代举行了多次起义,但都遭到奥地利人的血腥镇压。一八三一年,被意大利当局放逐到国外的烧炭党人玛志尼在法国马赛组织了一个秘密团体“青年意大利党”。故事就是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开始的——比萨神学院的大学生亚瑟·伯顿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伯顿家中,名义上是伯顿与后妻所生,实则是伯顿的后妻与比萨神学院学识渊博的院长蒙泰尼里神甫的私生子。不明真相的亚瑟从小在家里备受异母兄嫂的歧视,他的母亲也经常受到兄嫂的折磨和侮辱。受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吸引,热血青年亚瑟决定为这项伟大的事业而奋斗。在青年意大利党的一次秘密集会上,亚瑟与童年时代的邻家女孩琼玛邂逅重逢,并悄悄地爱上了她。后来,蒙泰尼里升任布里西盖拉教区主教,警方的密探卡尔迪接任神甫。在他的诱骗下,亚瑟在忏悔时无意泄露了战友们的行动和名字,以致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琼玛以为这一切都是亚瑟告密的结果,在愤怒之下打了他一个耳光。亚瑟痛恨自己的幼稚无知,同时得知蒙泰尼里神甫原来是他的亲生父亲。被自己最崇仰尊敬的人所欺骗,陷入极度痛苦之中的亚瑟用铁锤打碎了心爱的耶稣蒙难像,以示与教会决裂。然后他伪造了一个跳河自尽的现场,只身流亡到南美洲。十三年之后,从南美洲流浪归来的亚瑟重返意大利,已经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者了。他改名为“牛虻”,在法语报纸上撰写政论性讽刺短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以此时已升任红衣主教的蒙泰尼里为首的自由派实际上乃是教廷的忠实走狗。牛虻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但是,琼玛已认不出他就是当年的亚瑟了。牛虻和他的战友们正在筹备武装起义,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突然被敌人包围,牛虻掩护其他人突围,自己却因为蒙泰尼里主教的突然出现而垂下了手中的枪口,不幸被捕。牛虻的战友们设法营救他,但牛虻身负重伤,晕倒在越狱途中。敌人决定迅速将他处死,前来探望的蒙泰尼里企图以父子之情和放弃主教的条件劝他归降;牛虻则动情地诉说了他的悲惨经历,企图打动蒙泰尼里,要他在上帝(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作出抉择。但他们谁都不肯放弃自己的信仰。蒙泰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自己也因而发疯致死。刑场上,牛虻从容不迫,含笑赴死。行刑的枪手心惊胆颤,一次次地射偏目标,牛虻却放声大笑,鼓励他们打起精神再来一次。最后,身中六弹的牛虻终于倒了下去,却在意大利人民的心中得到了永生。描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牛虻》既是一部激动人心的革命书籍,又是一部高雅纯正的文学名著。主人公牛虻这个有血有肉的爱国志士的形象,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突出的典型。作品中,牛虻从一个资产阶级的公子哥儿成长为一名爱国主义战士的历程,是通过各种矛盾冲突来表现的。这种矛盾冲突集中表现在亚瑟同神甫蒙泰尼里的父子感情与宗教信仰两个方面。蒙泰尼里神甫发现了亚瑟参与革命活动之后,想方设法加以劝阻;但亚瑟觉得一个虔诚的教徒献身于意大利的民族独立事业,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他不知道在当时的意大利这两者之间是水火不相容的。神甫对亚瑟这种天真的想法十分担心,亚瑟却并不知道蒙泰尼里是自己的父亲,对神甫因父子私情而产生的宽容作出了错误的理解,并且不恰当地把神甫看作是教会统治的代表,从而认为宗教与革命是可以统一的。由于这一错觉,当新任神甫到来时,他立即遭受惩罚:他和他的战友遭到逮捕。这次挫折对亚瑟来说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同时又是火中凤凰的新生。他开始认识到民族独立与教会统治是势不两立的,紧接下来的亚瑟自杀和流浪南美洲,让一个公子“亚瑟”合情合理地变成了战士“牛虻”。在牛虻生命的最后一刻,面对前来劝降的父亲蒙泰尼里神甫,他以生命为筹码,将神甫逼入信仰与父爱的两难选择之中,以一种极其尖锐的、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把整个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也使得牛虻这个艺术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牛虻》出版后,伏尼契又创作了小说《杰克-雷蒙》(1901年)、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奥利芙·雷瑟姆》(1904年)、叙述“牛虻”离家出走南美洲十三年人生经历的小说《中断了的友谊》(1910年)和以“牛虻”的曾祖母和祖母的生活经历为题材的((脱下你的靴子》(1945年),但这些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远不及《牛虻》成功。一百多年来,《牛虻》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一九五三年,《牛虻》在我国首次翻译出版,牛虻这个临危不惧、宁死不屈、为祖国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不惜流血牺牲的文学人物,顿时成为中国无数热血青年心目中的偶像和英雄。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陆,《牛虻》的发行量已超过100万册,在那个时代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与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文化侵略渗透的西方势力的斗争中,《牛虻》这部世界文学名著起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伏尼契晚年移居美国,一九六0年七月二十八日在美国纽约病逝,享年九十六岁。编委会

内容概要

  《牛虻(全译本)》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为主线,大笔勾勒和细致描绘了牛虻饱受压抑和摧残后,背叛了他曾笃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热的革命斗争,锤炼成一个为统一和独立的意大利而忘我战斗的革命者。作者(伏尼契)以出色的艺术手段,通过跌宕有致的情节(牛虻因误会被认为出卖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为里瓦雷士。在那里,牛虻成了残疾人:跛脚,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牛虻参加了革命,在偷运军火时由于疏忽被捕,最后被杀),鲜明生动地塑造了牛虻这个为意大利民族解放忍受苦难英勇牺牲的典型人物形象,体现了意大利爱国志士的刚毅精神及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作者简介

作者:(爱尔兰)伏尼契 译者:李强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1864年生于爱尔兰科克市。原姓蒲尔,父亲乔治·蒲尔是个数学家。她早年丧父,随母由爱尔兰迁居伦敦。1882年,她得到亲友的一笔遗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其间还曾在柏林大学听讲斯拉夫学课程。1887年蒲尔学成归国,在伦敦结识了流亡在此的各国革命者。其中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笔名为斯吉普涅雅克)对她影响最大。在他的鼓励下,她曾前往俄国旅游了两年,和彼得堡的革命团体有过联系。

书籍目录

第一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二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三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尾声

章节摘录

“找到了吗?亚瑟,要是没有你,我真不晓得会怎么样!我总爱丢三落四的。好了,现在我也不想写了。我们到花园里走走吧,我帮你复习一下功课。你有什么地方不懂吗?”他们向修道院的花园里走去。神学院的房子以前是多明我会的一座修道院。这个四方形的小院子早在两百多年以前就已经修葺得很整齐了。花园里清幽寂静,两行笔直的黄杨树枝繁叶茂,树丛之间种了许多修剪得很短的迷迭香和熏衣草。那些栽种它们的白袍修士早已经与世长辞,从人们的记忆里消失了。然而如今,那幽香的药草依旧在宁静的夏夜恣意芬芳,只是这些花蕊再也无人采集拿去制药了。石板路的裂缝里,长满了一丛丛野生荷兰芹和耧斗菜,院子中间的那口水井也让羊齿叶和参差交错的景天草给占领了。玫瑰花长得生气蓬勃,枝条披散着伸到了小路上;大朵的红罂粟花从黄杨树篱中间露了出来;杂草丛上,高大的毛地黄耷拉着脑袋;那棵不受人们重视的枸杞树的枝条上,垂着无人修剪的老葡萄藤,这棵葡萄藤早就不结葡萄了,只有那茂盛的枝条在缓慢而哀怨地摇晃不停。院子的角落里耸立着一棵夏天开花的木兰树,树干高大挺拔,枝叶茂密得如同巨塔一般,乳白色的花朵从四处探出了脑袋。蒙泰尼里在树干旁边的那张粗糙的木凳上坐了下来。亚瑟并不是神学院的学生,他在大学里的专业是哲学,因为在书本上碰到了难题,所以前来请教他的“Padre”。对于他来说,蒙泰尼里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现在我该回去了。”亚瑟听完了那个章节的讲解之后,说道,“如果没有其他需要我帮忙的事情,我就要回去了。”“我不想继续工作了,要是你有空,我想你能再陪我一会儿。”“好的!”他背倚着树干,透过斑驳的树叶,仰望着第一批在宁静的夜空里闪烁着的暗淡的星星。他那双黑色的睫毛下露出了如梦如幻的深蓝色眼睛——他的眼睛与他那康沃尔郡出生的母亲一模一样。蒙泰尼里把脸别了过去,避开这双神秘的眼睛。“看你的样子好像累了,Carino。”蒙泰尼里说。“没办法。”Padre马上听出亚瑟的声音显得有些疲倦。“你不该急着上大学,你那时候通宵照料病人,都累坏了。我当时就应该再让你先好好休息再离开里窝那。”“不,Padre,那又能怎么样?那个该死的家,自从母亲去世之后,我就再也无法待下去了,我准会被朱丽亚逼疯的!”朱丽亚是他那位同父异母哥哥的妻子,对他来说,她简直就是一根浸了毒药的针。“我并不是要你住在家里,”蒙泰尼里轻柔地对他说道,“我知道那样对你来说没有一点好处。当时我很想你能接受那位英国医生朋友的邀请,要是你能在他家休息一个来月再去上学,那么你的状况就好多了。”“不,Padre,我不想去!华伦医生的家人都特别好,待人也很亲切,可是从他们的脸上,我知道他们并不了解我,他们在可怜我,想方设法安慰我,他们会很自然地提到我的母亲。当然,琼玛不会,小时候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她就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可别的人不是这样。再说——”“再说什么,我的孩子?”亚瑟伸手从一根垂落下来的毛地黄枝条上捋下几朵花,机械地揉捏着它们。“我不能再在那个小镇上住了。”他停了一会儿,又说,“我小的时候,她常在镇上的几家店铺给我买玩具。她病情还没加重的时候,我经常扶着她到河边的那条路散步。无论什么地方,总能勾起我的回忆。每个卖花姑娘都会捧着花束向我走来——仿佛我还用得着它们!还有教堂——我不得不避开,因为只要看见了那个地方,我就会忍不住伤心落泪……”他停了下来,只是坐在那儿撕扯着手里的几朵毛地黄花。一阵沉默,漫长而深沉,使他不禁抬起头来,奇怪神父怎么还不说话。天色越来越暗,木兰树下,所有的景物全都变得模糊起来。不过尚且存有一丝余光,足以看到蒙泰尼里那张白得吓人的脸。只见他垂下脑袋,右手死死地揪着木凳的边角。亚瑟不由得肃然起敬,他连忙转过脸去,抑制不住内心的惊愕,仿佛他无意中闯入了圣地。“上帝啊!”他在心里感慨道,“我在他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和自私啊!哪怕他遭遇到我这样的不幸,他也不能更加伤感了。”过了一会儿,蒙泰尼里把头抬了起来,望了望四周。“无论如何,我不会逼你回那儿去的,至少现在我不会这样做,”他亲切地说,“可你一定要答应我,今年暑假的时候,你必须得彻底地休息。我想,最好你上别处去,远离里窝那。我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你的身体越来越糟。”


编辑推荐

《牛虻》由广州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牛虻 PDF格式下载



书非常好 ,今天彻底看完了,非常喜欢质量好,无论纸质还是排版都是不错的 ,内容也很好


很久之前就想买了,现在终于实现了


精致的名著!


非常经典的书 是足本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