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陆记者看台湾

彭玉冰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

彭玉冰  

页数:

240  

Tag标签:

无  

前言

  前言  “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识台湾,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小学的课本上。  《祖国山河一片红》——关注台湾,是在我上中学时,看过的一枚小小邮票上。  老人的心结——牵挂台湾,是在我上大学时,父亲老家传来消息,说父亲的大哥从台湾找了回来,留下一张纸条。一问父亲,原来,这位伯父,是祖父祖母的养子。当年他从外省逃荒到四川,被祖父母收养。后来“被”参军到国民党军队,一去便没了消息。祖母有生之年,常常念叨这个儿子——不知生死,盼望归期。遗憾的是,带纸条的邻人,不小心弄丢了这唯一的线索。至此,对台湾,我替父亲,多了一份牵挂。  理论上了解台湾——那时我已是国内最大广播电台的一名记者。回想当年,两岸信息相对不畅,只有对台的广播节目,覆盖海峡对岸。为了让那些身在海峡对岸的忠实听众,能真切了解到大陆百姓对台湾的看法,我当时编辑主持了一档持续时间较长的节目,叫《大陆人看台湾》。大陆人怎么看台湾?我举着话筒,全国各地到处握纤手、握茧手、握绵手……采访的对象,有大街上扫地的环卫工人、发廊的服务员、矿山的工人;有大学学者、教授、律师;有政府官员、医生护士;还有农民、小商小贩、莘莘学子……凡能采访到的人,我都客气地请人家谈对台湾最真实的看法和感想。  那时的绝大多数大陆人都没有去过台湾,对台湾的印象,不外乎来自于地理教科书、影视广播,或者身边的台湾同胞。后来台商紧随着台湾探乡老兵的脚步,来到了刚改革开放不久的大陆经商,他们的言行让大陆许多平民百姓,逐渐开始较为细致地接触了解到台湾和台湾人。因此,采访结果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不过,“台湾经济比大陆发达”、“台湾民众生活普遍比大陆富裕”的看法,在采访感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但说白了,切身的观后感言少之又少。  后来,因工作关系,我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影视界的演员、律师、台湾留学美国归来大陆的“海龟”人士、孩子在大陆读书的台湾商人;还有台湾著名文化人柏杨、张香华夫妇,凌锋夫妇,金庸先生的亲属以及来大陆旅游,同时热心大陆希望工程的台湾普通百姓……  接触到的台湾人越多,台湾人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越发良莠不齐。像在北京工作的台北人丹尼尔先生和他周围的那些台湾朋友,行为举止,给人感觉是那样的典雅、文明;而个别在北京、福建、昆山等投资建厂的台湾商人,却肆无忌惮地在大陆包养着“二奶”、“三奶”,生活在奢靡、颓废的声色犬马之中。这两种台湾人,在气质品行上,给大陆人的感觉真是相差甚远。同样,我还接触到一些来自台湾、毫无文化的家庭妇女,像来自台湾苗栗县的肖李枝、叶女士、陈女士,她们在大陆旅游时,总是垃圾袋随手带,从不乱扔果皮纸屑,环保意识之强,令我时常刮目相看。  自己身处北京,陪台湾来的朋友逛故宫是常常的功课。每当陪他们漫步在故宫,脑海中就会浮现资料记载的台北“故宫”中收藏的那些国宝。据说,台北“故宫”中的宝物即使三月一换不会重复,也需要N多年,才能换遍整展。这实在令我叹慕台湾百姓的眼福。  大约两年前运抵台湾的熊猫“团团”、“圆圆”,是大陆人民心中永恒的爱,也是海峡两岸中国人企盼早日团圆的象征。在大陆,几乎所有成规模的动物园,都有国宝熊猫馆,我这个熊猫故乡的人,更是从小就见惯了熊猫。而在台湾,熊猫被更形象地称为“猫熊”。现在,也不知“团团”、“圆圆”在台湾是否生活得习惯了?  柏杨先生曾给我讲起过台湾的绿岛,而大陆人耳熟能详的歌曲《绿岛小夜曲》,却是香港金利来大王曾宪梓先生最爱唱、也唱得最顺溜儿的一首歌儿。曾先生在我的话筒前,温情地回忆说,这首歌儿还是他太太亲自教会他的,并邀我一同放声歌唱……  我不是追星族,可台湾有太多的流行歌曲为我所钟爱。孟庭苇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是我在厦门出差时,每天晚上入睡前都会反复聆听的歌儿;齐秦那首《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更是我独闯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时,沁浸在我精神深处的旋律;还有甜美歌后邓丽君、魅力长存的蔡琴……身着经典中山装的张明敏那首《我的中国心》,更是唱出了两岸中国人盼望统一的共鸣……  我出生在“世界美食之都”的成都,遍布大街小巷的火锅小吃麻辣烫,想想都会流口水;听说台湾小吃,也是品种繁多,风靡世界,但却不知味道究竟如何?  台湾,有那风光无限的阿里山、日月潭……  旅游图片上,台湾大街小巷门窗牌匾上,那亲切熟悉的繁体中国汉字,令人熟悉又陌生……  每当这时,采访足迹几乎遍及中国大陆的我就想,如有机会,一定要到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湾岛上去看看,用眼睛、用心灵、用足迹,观察台湾、感知台湾、行走台湾,把自己在台湾获得的最真最实的感受,用我的文字和图片,告诉和分享给大陆朋友。  行走台湾,是我心中多年的梦想。  2010年9月末,我终于踏上宝岛台湾,在那里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驻点采访。  90多天的宝岛生活,我不停地行走在台湾。用大陆人的目光,友善地观察着台湾的犄角旮旯,观察着台湾的人文地理、旅途风光、餐饮美食、文化教育、创意观念……一切的一切,都在我好奇、探寻的范围内。  我努力解梦台湾,在台湾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冬季。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了作者出行台湾的采访纪实和对台湾风土、文化、现状、娱乐以及选举情景的所见所闻,大陆人眼中的台湾,大陆人最贴近台湾时的感受,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好的镜头。三个月的时间,让我们一起看台湾。

作者简介

彭玉冰(网名一室书香),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资深编辑。作者采访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曾作为世界上第四位女性独闯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采访。二十多年采访生涯,作者身兼编辑、记者、主持人,报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制、台港澳等众多领域。2010年作者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驻台湾岛驻点工作数月。
作者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版了休闲畅销小说《哈利和芭比》,幼儿文学、儿童教育类书籍《朋子的笑话》《儿童生活60问》以及《企业之声》《现在开庭》等经济、法制类书籍。

书籍目录

一?你好,台湾
002 (1)初瞩台北
005 (2)初食台湾
006 (3)尊师重教敬孔
009 (4)台北公共区域设计很人性化
012 (5)艺术氛围浓厚的广场
二?走进台湾
016 Ⅰ?两岸往来
016 (1)陆资进台
019 (2)四中老师台北演话剧
020 (3)淡水偶遇故知
024 (4)湖南人后裔
027 (5)台北“故宫”
029 (6)台湾的李姐,你还好吗
035 (7)两岸道教首次正面切磋
037 (8)“余则成”的笑容
040 (9)路遇九旬高龄老人
044 (10)台湾老兵与大陆新娘
048 Ⅱ?感知台北
048 (1)士林官邸
050 (2)士林夜市的小吃
052 (3)台湾无辣
053 (4)捷运,捷运
056 (5)见到“团团”“圆圆”
058 (6)台北动物园的多重身份
062 (7)被台湾文化创意所触动
064 (8)旁观台湾20年冤案昭雪
066 (9)热闹的西门町街头
068 (10)台北老街的台湾历史全景
072 (11)台湾人的寺庙情结
075 (12)艋岬、剥皮寮与红楼
077 (13)诚品书店:读书人的福气

章节摘录

  (3)尊师重教敬孔  来台湾的第三天,2010年9月28号,正赶上台湾祭奠孔子诞辰2560周年(大陆计算为2561周年)。获知这一天,正好也是台湾的教师节。  常去山东孔庙拜谒采访的我,十分想见识一下台湾是如何进行祭孔大典的。  于是,凌晨4点45分,匆匆梳洗完,便下楼上了昨夜提前叫好的等在宾馆门外的出租车。  台湾的黎明来得真早啊!  伴着大街的灯光,满眼血丝中分明已经看到,天边那隐隐约约现出的一抹曙光。  台北的孔庙,在台湾圆山大饭店附近,从住地过去,也就20多分钟的车程。  很快,眼前拥堵的路面和路边停放的警车告诉我,孔庙到了。  只见孔庙门口,民众已经排起了长长的参观拜谒队伍。人群中,有各路记者,有台湾当地的居民,有学生,有家长,还有许多外国游人。  在台湾,我随身带着的“大陆新闻人员记者证”很管用。只需登记签名,即可获准提前入得庙内。  进得庙门,一瞧,台北的孔庙不是很大(当然脑子中总是在以大陆各地的孔庙,特别是山东曲阜的孔庙做比较),不过,也是绿树参天,雕梁画栋,建筑十分精美。  很快,祭孔大殿及院子里,就挤满了两岸的新闻记者和普通民众。大家神情肃穆庄重,期盼着典礼的开始。  身边站着的一位奠礼仪式工作人员告诉我,祭礼其实从清晨5点就已开始。先是家祭,然后5点30分,才放台湾民众入场。  6点整,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的释奠典礼,正式举行。  孔子第79代裔孙孔垂长,担任奉祀官。台北市长郝龙斌,担任正献官。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也率相关部门负责人,礼服出席。  典礼仪式除有台湾民众熟知的拔智慧毛、领智慧糕等活动外,还有武术、朗诵、诗歌乐舞、儒艺表演等。最引我注意的是,释奠典礼中,富有儒家文化色彩的上古之舞《八佾之舞》表演。  记得《论语·八佾》中,孔子曾愤怒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就是这段舞蹈,引发孔子对当时“礼坏乐崩”时代的深切感受,从而使孔子自认为“斯文在我”,一生都在为恢复他的理想社会秩序而奋斗。  当然,台北孔庙读经班、长诗清唱班带来的经典朗诵,以及诗歌乐舞表演,非常令我开眼界,饱耳福,还长了见识。像我这样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大陆人,正赶上大陆举行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许多“封资修”的东西,都被砸毁了,旧礼仪更是被否定掉了,包括这些释奠典礼的程序,奉祀官说话的拖腔拉调,在我听来,都是那么的新鲜有趣。只是不知道,这套礼仪程序,在大陆山东孔庙故乡,原汁原味地唱念出来,是不是还应该带一些山东口音?  也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观望台北市长郝龙斌,还有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马英九。  马英九说,他以前作为台北市长时,曾八次参加孔庙释奠典礼。去年,台湾在台南孔庙举行祭祀,他也去了;今年在台北孔庙举行,他仍要参加。他当场引经据典,呼吁年轻人,要学习古人的环保理念,重视国学,勤奋学习,尊重师长。  正式祭孔活动,从早上6点旭日初升时起,直到8点太阳已经高高地挂在东边天空,仪式还没有结束。  不停拍摄新闻照片的我,早已站得脚手软。场地正中,那些身着古服的台湾地方官员、教师,以及主席台上一直跳动表演着的学生们,更是热得面红耳赤,大汗淋漓,但大家的认真劲儿却丝毫没减。  台湾地方媒体,把马英九出席祭孔活动,看做台湾当天的重头新闻,所以,“长枪短炮”的摄影摄像机器,在主席台对面的台阶前,密密摆排了一长溜儿。  虽然大殿四周间隔布置的十台鼓风机,不停地向空中吹着冰气,可太阳在我的镜头里,依然一点点地延伸、扩展,很快,东面的人群,就沐浴在暑气烈焰下。  ……


编辑推荐

  1、国台办批阅出版,第一次涉及台湾大选蓝绿两队像竞技场上的两个摔跤手,你方唱罢我登场,多党竞选却和一党专政不同啊!  2、台湾自由行最佳指导蓝皮书,鹿港小镇、士林官邸、美丽花博、澎湖离岛、西门町街头、日月潭的魅力、垦丁的落山风、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却离我们那么遥远,哪里适合吃?哪里适合自驾游?通过采访路线感受旅游路线。  3、台湾人眼中的大陆,大陆人的台湾情结那些台湾老兵,那些大陆新娘,蒋氏夫妇曾经的居所,现在又有那些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陆记者看台湾 PDF格式下载



本以为会很教课的说台湾,没想到作者从各方面,生动的形容大陆人眼中的台湾,很受益


作为一个大陆记者,用大陆人的眼观去看台湾,去对比国内,好


台湾一直给我们大陆地区的同胞的感觉,只是一个政治符号,最多的就是像台湾回归祖国。但是,具体的台湾到底是怎样的,这些年它发生了什么事,其政治事件和社会风貌,其实我们都不是很清楚。
看完这本书,不能说我对台湾的历史政治都十分谙熟,只能说,我初步具体地了解这个地区。


作者在工作之余走访台湾,比较详实的展现了台湾的中华传统文化、自然景观及社会经济现象。若自由行去可以依据书中描述的路线行走,近距离观察台湾的大千世界。是一部好作品。


以前了解的台湾总是被渲染的,被夸张的,看了次此书发现,他们的生活其实和我们一样,尤其是学校生活,和大陆没什么两样,我甚至再看他们的校园生活时想起来我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写得非常朴实,幽默~~


从小到大对台湾的认识都挺局限的,只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其实,也并不了解台湾的历史,似乎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也没有很详细地介绍这一点。总之就挺疑惑的,台湾人也是中华儿女,为啥就不听中国的话呢,恩,他们一定是被国民党反动派给奴役了。长大了后,台湾的娱乐业发达起来,明星们开始往大陆跑,但时不时要犯个“政治立场不对”的错误而被大陆人民声讨封杀,但他们自己还不以为然。于是开始怀疑,恐怕事情不是那么简单……恩,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答案


很多大陆人对台湾的了解都停留在表面了,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台湾百姓和大陆百姓这些年其实都很不容易。值得一读


非常吸引人,就像一个朋友在身边为你讲述,而看完之后会发现大陆与台湾之间是何其相似!更会觉得其实我们对台湾是如此的陌生。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收藏!


换了一个角度,看看大陆人是怎么看台湾的。


我们都是通过电视,网络来了解过去的台湾。
这是一本大陆人亲身经历写实,
通过他,我们了解了台湾发展到今天的原因。


台湾,对我们来说,总是若即若离。
边看此书,边回想身在大陆这些年,怎么念书怎么工作怎么做人,还有政治风向的转变。感慨自己已活了1/3人生,真的经历了不少


可能是我的生活圈子比较封闭,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的很少.看了这本书,才感觉到台湾人民原来跟大陆人民的经历是差不多的,虽然是不同的执政党


一口气读完了本书,作者写的很好,让我们对台湾有了很多了解,真希望类似的介绍台湾的书籍可以多出版一些,特别是这种没有删减的!


记者眼中的台湾就是不一样,全面,多样,不累赘。


看完了之后才能深刻的体会到台湾老百姓的无可奈何和理解他们他们得之民主之后的选举疯狂的原因,哎。两岸啊!
不知道未来两岸关系会如何,但是最起码可以确定的是,两岸的发展都是让人赶到欣慰的。
这本书写的酸甜苦辣,包括那些用语确实让人觉得有意思。


大致翻了一下目录,很好的展示了台湾,竟然涉及台湾大选&


封面用蓝色 内文衬纸用红色 显示了编辑的用心,加上封面台湾的地图很吸引人,内容就更别说了,全面,角度独特。


其实自己对台湾不是很了解,通过作者个人的亲身经历,把我带到了台湾,让我看到了曾经的那些往事。


书的质量非常好,正版,绝对是!
很喜欢很喜欢的一本书
没有那种高高在上,很台湾的那种调调
个人认为适合80后看,70后看
看书的那些小情节
让人觉得很开心


刚开始看的时候很新鲜。确实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两岸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从这本书也可以了解一些台湾同胞过去这么多年发生的一些事情,对于我们了解熟悉台湾有一定的帮助。


台湾好像一直从我们学习文字开始,懂得影视观赏开始,就是牵动我们心弦的一个热点,貌似是一种神圣的宗旨,牵引着我们对她关注。
很好的一本书,还没阅读,但是已经感受到分量所在!


昨天下的订单,今天就到了,先表扬当当的送货速度和态度很棒。再说内容,比较粗略的看了下,有彩图,内容很全面,对于我这个不太了解台湾的人,是本很好的书。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已以前对台湾的了解多么的肤浅,虽然书中有些内容写得不是很详细,或者说不是能给读者以详细明确的解答,但是对台湾文化的叙述还是非常到位于贴切的,若有机会真想去看看。什么时候去台湾与去北京香港一样简便就好了。


书的印刷、封面设计、质感都很不错,看了这本书对台湾有一个基本认识,值得看


去台湾前一定要看看


全方位的了解台湾,很好,很全面。


能通过大陆人的视角来了解他们,很有感觉。


以前记得在作者博客上看过类似连载,其中有一些地方确实很美,虽然不是一本专门的旅游指导书,但是阅读完,也能顺出来几条不错的旅游路线。


之前就会唱这首歌,现在知道了啥叫澎湖湾,哈哈,凤梨酥、日月潭、余则成。。。。。。


面对民主这个词,其实我们能感受到的并不多,这样一本书能出版,想必经历了很多波折用了很长时间!期待仔细阅读!


比较好!在中国之声的微博上看到的推荐,然后买下的!接下来就是仔细阅读了!


有彩色的插图,漂亮的排版,还有吸引人的内容。


事实证明2岸人民都是聪明又善良的,只要有合适的土壤,都能很快的站起来,以前是把太多的精力花在内斗上了,中国人感觉自古就爱好这个,一旦这个问题解决好,我们2岸的中国人能很快赶上来,还是站无不胜的,不会让世界上那个国家敢欺负我们,别说是小日本和USA!!


两岸同胞都不容易!!祖国早日统一!!


周三下的单,今天拿到了,看了一部分,很好!
打开书,那些曾经在网上看过的文字如同老朋友的话,又开始向我娓娓道来。看书的感觉是在网上看永远无法比拟的。建议喜欢的朋友买书。


书的内容不多了说,两岸不同的生活值得我们去关注。
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当做生活片看吧。


不错很喜欢这本书.还会继续阅读


送货快,封面颜色很喜欢,大气沉稳。内容还没看呢,周末好好拜读


文笔不错,感觉也挺内敛。


太多了,不打上去了,里面的语言很喜欢,彩色图片也喜欢


书里看到的内容,件件事儿都很新鲜,样样都想尝试


浅易,易懂,好书,全面


刚送来,正在看,很好


视角新,但文字应精练。27页的“桃源县”应该为“桃园县”。18页,“几十年,我采访的人物多了去了……”,感觉有些……


基本上就是一本流水帐的游记,没有太大的意思。。


第一,我怀疑书是高仿
第二,书的题目有问题,与其说是大陆记者看台湾,不如说是大陆记者游台湾。大部分篇幅都是在描写作者是怎么玩的,缺乏对民俗和社会心理的分析,更像是个人游记。


本来以为记者的眼光很独道,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每每看到关键的时刻总是草草收笔、嘎然而止。或许台湾根本没什么让其感动的东西,所以也写不出什么让人激动的事儿。总体感觉平淡得如同她写的去淡水的感觉。


以前读过一本书,叫做《我们台湾这些年》,笔触细腻,很喜欢。
与之相比,这一本《大陆记者看台湾》就差远了,题目尤其不好,应该叫做"走马观花看台湾"比较切题。
这样差劲的文笔,放在个人博客上倒还无伤大雅,印制成书,啧啧,没得耽误了这样好的纸张!
另需说明,评星给的那一颗星,是给印刷的评分,实在与作者及其作品无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