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河流的文化生命

乔清举 黄河水利
出版时间:

2007-9  

出版社:

黄河水利  

作者:

乔清举  

页数:

341  

Tag标签:

无  

前言

河流是人类及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哺育人类历史文明的摇篮。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类对河流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致使当今全世界范围内许多河流都面临生存危机。作为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黄河的生存危机尤为突出。流域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一再突破黄河生命的底线,人与河争水、与水争地的局面越来越严峻,由此带来的水资源紧缺、河槽萎缩、河道断流、生态恶化、水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又反过来严重制约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概要

本书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系列研究课题之一。通过河流文化生命在文字、语言、哲学思维、人生修养、文明类型、民族象征等各个方面的广泛表现的详细论述,发掘河流在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从文化、精神的维度肯定河流的价值,促进维持河流的健康生命。可供理论工作者、水利工作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渎参考。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前言第一章 “河流的文化生命”概念的提出与论证 第一节 新生命观的提出  一、通行的生命定义  二、生命的属性  三、生命的历程  四、死亡  五、对通行生命定义的反思  六、新生命观的提出  七、新生命观的意义 第二节 河流的自然生命  一、地球上的水及其作用  二、河流及其生态作用  三、河流的自然生命 第三节 河流的文化生命论  一、文化的定义与说明  二、河流的文化生命  三、河流的文化生命的诞生  四、河流的文化生命的获得方式  五、河流的文化生命与人类的精神自由  六、河流的文化生命与其自然生命的关系 第四节 “河流的文化生命”概念的反思  一、“河流的文化生命”概念的合法性  二、河流的文化生命的实在性与知识性  三、河流的文化生命的研究方法第二章 中国化对于河流的文化生命的一般认识 第一节 大禹治水:中华文化的根源性智慧的来源  一、各民族的诞生与水的联系  二、大禹治水与民族的根源性智慧 第二节 中国文化对于河流与水的一般认识  一、气、阴阳、五行作为河流的解释体系  二、五行“水”为首  三、《周易》与河流  四、水的分类  五、水的来源  六、“川,气之导也”与“川竭国亡”——河流的文化生命的重要命题  七、水的管理部门与官史 第三节 中华民族与水相处的智慧  一、建都:“立国必依山川”  二、建舟梁而不防川与泽梁无禁  三、沟洫、河渠、井与运河  四、水害的防备与治水之道  五、以河水为攻守  六、对河流的祭祀  七、水旱之祭 第四节 河流、水与审美、情感第三章 河流的文化生命在语言中的表现 第一节 水系词汇与中国文化  一、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  二、六书特点分析 第二节 水系词汇与中国文化  三、词汇级别的变动与扩展第四章 本原的探究:河流的文化生命与哲学思维 第一节 思维方式的启示:因、治水、天人合一  一、“因”的概念及其治水来源  二、“因”作为普遍的思维方式  三、“因”与“无为”政治 第二节 对本原的追求:道通于水  二、庄子:寓言中的道  四、“水者,万物之本原也” 第三节 儒家思想与水  一、孔、孟、荀与水  二、《河图》、《洛书》与“易学哲学”第五章 功夫与境界:河流的文化生命与人生 第一节 水与功夫论  一、总论功夫  二、“明鉴”:心  三、“止水”与性  四、心与功夫 第二节 人生的境界  一、“无为”与“自然”  二、“逍遥”与“齐物”  三、“孔颜乐处”与“鸢飞鱼跃”第六章 黄河的文化生命  第一节 黄河与“黄河文化” 第二节 “神性”黄河  一、黄河的神性意蕴  二、黄河的名称及其神性意蕴  三、“河出昆仑虚”:河源的神话与黄河  四、历代河神、河封与河祭  五、河清颂 第三节 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  一、黄河与国家的形成  二、黄河在朝代变革中的作用  三、黄河与国土  四、黄河的文化生命及其现代意义

章节摘录

把文化定义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总和,表现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伦理道德、神学、法学、经济学、各门自然科学知识体系、逻辑学、数学等学科中,属于广义的文化定义。这样的定义对于我们研究河流的文化生命,显得过于宽泛,无从下手,需要对其外延进一步缩小。另一方面,在当代人类学科布局中,物质层面的事物由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制度层面由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学等学科进行研究,思想层面的事物分别属于哲学、宗教等学科,广义的“文化”学科被瓜分以后,又会发现自己处于一无所有的窘境。我们认为打破过于宽泛和一无所有的矛盾困局在于把文化提升到精神的高度。文化作为文明成果的总和,不是分门别类地研究各个学科然后把它们拼盘式地放在一起成为学科大全,而是发现各个领域所体现的精神。精神是不同领域的同一性。像数学、逻辑学、自然科学等普遍性学科,通常是不受不同文化的限制的,这样的学科也能反映文化精神吗?其实,所谓普遍性学科,只是近代化的产物。科学的普遍性也是从近代西方生发和扩展出来,又在东方等国家扎下根的,从而从欧洲的地方性转化为全人类的普遍性的。传统东方如中国的逻辑学、数学、化学等,都有不同于西方的特点,这些特点恰恰是文化的反映。如数学方面中国更加重视数的运算,而不太重视属于几何的形的研究。在自然观方面,中国是“极端有机的与非机械的性质”1,“怀疑论的有力传统”、“对于自然律的法学类比”2,没有陷入欧洲长期的有神论与机械唯物论的争论等3。中国哲学的这些特点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的科学在西方看来无疑是地方性知识,但是,其中也包含了普遍性。发掘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中国文化的普遍性意义,正是本书的意图之一。为了帮助理解本书采用的文化的定义。我们按照内涵逐渐丰富、外延逐渐缩小的原则,列出下表。


编辑推荐

  《河流的文化生命》是河流伦理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探讨河流在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发掘其文化内涵,从文化、精神的维度肯定河流的价值,促进维持河流的健康生命。这个题目缘起于黄河,内容则不限于黄河。所用的材料都是中国文化的,目的在于显示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中国文化对于当代人类文化的普遍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河流的文化生命 PDF格式下载



关注河流研究的一本好的学术著作


好书,值得参考


期待很久了,终于买到了,喜欢


还可能吧


中国哲学界做了很多无聊的事情,比如讨论什么“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或是“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之类的伪问题,还不如和这位作者一样做点比较实在的事。黄河,黄河我是长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