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古代文化会要(上下)

黄金贵 西泠印社
出版时间:

2007-2  

出版社:

西泠印社  

作者:

黄金贵  

页数:

876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的古代文化是无比光辉灿烂的,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成绩斐然。介绍古代文化的专书,也琳琅满目,蔚为大观。除了各种专题研究,大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性的,常称为古代文化知识,古代文化常识,一般是选取古代文化的数十门类,将各门的基本知识概述汇集一书。~类是历史性的,多称为古代文化史,或某某史,按历史时代为序,梳理和评述通代、断代或某类古代文化。二者本质一致:所谓古代文化知识都是文化史的知识化,故准确地表述,当是古代文化史知识(如《文史知识》杂志以此作栏目名);而文化史研究的基础和成果就是大量的文化知识。但两者研究重点,结构与表达方法均有不同,而形成研究和介绍传统文化的两种体式。从介绍和普及传统文化、提高古籍阅读和研究能力看,古代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并最能引发人们兴趣的,当年王力先生首创将10来个门类的古代文化知识引入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就是出于这一初衷;即便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丰实的古代文化知识也是必备的基础。但是,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普及,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逐渐感到:汇集数十门类的文化知识专书,往往如蜻蜒点水,疏于释名解物,乏于动态史变,知识显得相对零碎;文化史专书,则因重于史述与史论,许多基本知识内容均被分割而散落在各个历史时代。于是,人们自然会想到:能否将文化知识与文化史有机结合起来呢?完全可以。随着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不断出现一些古代文化、古代名物之不按历史时代而按知识内容结构和表述的专史,获得人们的青睐。它们既是集中、系统的古代文化知识,也是一种专事专物的文化史。这是研究和介绍古代文化的新体式。那么推而广之,汇集多类的古代文化知识专书,当然可以发展为一种包容若干文化类、将文化史与文化知识糅合一体、能释名解物的古代文化读物。

内容概要

本书是将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文化知识结合、能释名解物、图文并茂、认真朴质的介绍传统文化的图书。以物质文化类为主,根据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化课多年的教学实践,遴选出古代典籍中最常见而重要的9类。它们是:天时、农事、礼俗、服饰、饮食、建筑、交通、什物、体育等常见门类,每类 10万字、150幅左右插图。本书具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可以作高校中国古代文化课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知识读物。

书籍目录

天时篇 第一章 天及天说  第一节 天  第二节 天说 第二章 七政  第一节 日月  第二节 五行星 第三章 三垣  第一节 紫微垣  第二节 太微垣  第三节 天市垣 第四章 二十八宿  第一节 二十八宿  第二节 演禽术  第三节 四象  第四节 十二次、分野、银河 第五章 杂星气  第一节 瑞星  第二节 妖星  第三节 客星、流星  第四节 瑞气、妖气 第六章 天文观测  第一节 圭表  第二节 仪象  第三节 漏刻 第七章 天体的状态及运行 第八章 星占学  第一节 星占学的出现  第二节 星占学的政治和社会效应 第九章 历法原理及简史  第一节 历法原理  第二节 历法简史 第十章 纪时方法  第一节 纪年  第二节 纪月  第三节 纪日  第四节 纪时段 第十一章 节日农事篇 第一章 原始农事  第一节 采集和渔猎  第二节 刀耕火种  第三节 稻作起源 第二章 大田作物  第一节 粮食作物  第二节 经济作物 第三章 耕作技术和园艺  第一节 从休闲耕作到连作  第二节 “火耕水耨”,代田和区田  第三节 间作、混作和套作  第四节 精耕细作  第五节 多熟种植  第六节 园艺 第四章 农具  第一节 原始农具  第二节 青铜农具  第三节 铁农具和畜力的初步使用  第四节 犁与牛耕及其他耕具 第五章 农田水利  第一节 大禹治水与农田沟洫  第二节 北方渠系灌溉  第三节 南方陂塘灌溉  第四节 梯田、架田和涂田  第五节 水利工具 第六章 畜牧、蚕桑和渔业  第一节 家畜的驯化和饲养  第二节 蚕桑  第三节 渔业 第七章 储藏和加工  第一节 窖储和仓储  第二节 豆类加工  第三节 酿造  第四节 制糖和榨油  第五节 农产品加工工具 第八章 农书  第一节 《汜胜之书》和《四民月令》  第二节 《齐民要术》  第三节 《四时纂要》  第四节 《茶经》和《耒耜经》  第五节 《农书》和《农桑辑要》  第六节 《农政全书》、《授时通考》和《补农书》礼俗篇 第一章 信仰礼俗  第一节 禁忌  第二节 巫术  第三节 祭祀  第四节 知命 第二章 人生礼俗  第一节 生育  第二节 成人  第三节 婚嫁  第四节 丧葬 第三章 节日礼俗  第一节 生命节饰  第二节 生存节饰  第三节 合神节饰 第四章 生活礼俗  第一节 服饰  第二节 饮食  第三节 居住  第四节 行止 第五章 群体礼俗  第一节 家庭  第二节 结盟  第三节 庙会  第四节 行业服饰篇 第一章 服饰的形成  第一节 服饰起源说  第二节 原始的服饰 第二章 纺织及面料  第一节 纺织原料及工具  第二节 面料及纹样 第三章 冠帽的制度  第一节 冠冕堂皇  第二节 幅巾与幞头  第三节 帽子与盖头 第四章 服装的演变  第一节 礼服  第二节 便服 第五章 妆容及配饰  第一节 发式  第二节 妆容  第三节 配饰 第六章 鞋子和袜子  第一节 礼服鞋  第二节 便服鞋  第三节 罗袜蹑蹀 第七章 古代的军服  第一节 甲胄的兴起  第二节 铠甲的发展  第三节 盔甲的衰亡饮食篇 第一章 饮食原始  第一节 “茹毛饮血”时代  第二节 火与熟食  第三节 陶器与烹饪 第二章 主食  第一节 谷米  第二节 饭和粥  第三节 面点与糕团 第三章 副食(上)  第一节 肉食  第二节 素食  第三节 果食  第四节 干食 第四章 副食(下)  第一节 羹汤  第二节 饮料  第三节 调料  第四节 烹调方法 第五章 饮食器具  第一节 加工用具  第二节 炊具  第三节 食具  第四节 饮具  第五节 贮藏设施 第六章 饮食方式  第一节 餐制  第二节 分食与共食  第三节 筵宴 第七章 饮食差异与风味  第一节 宫廷贵族饮食  第二节 平民饮食  第三节 地方风味   第四节 节令风味  第五节 民族风味  第六节 宗教风味  第七节 药疗风味 第八章 饮食市场  第一节 业市  第二节 食肆饭庄  第三节 茶馆酒楼  第四节 流动摊贩建筑篇 第一章 建筑特点  第一节 结构方式  第二节 组群布局  第三节 艺术造型  第四节 建筑色彩  第五节 雕塑装饰  第六节 建筑环境 第二章 住宅  第一节 原始聚落  第二节 北京四合院  第三节 西南干阑  第四节 闽西南土楼  第五节 青藏碉房  第六节 华北窑洞  第七节 蒙古包 第三章 城市  第一节 殷墟  第二节 长安  第三节 洛阳  第四节 东京  第五节 南京  第六节 北京 第四章 宫殿  第一节 西亳宫殿  第二节 汉三宫  第三节 大明宫  第四节 北京故宫  第五节 沈阳故宫 第五章 陵园  第一节 小屯贵族墓地  第二节 秦始皇陵  第三节 汉武帝茂陵  第四节 唐高宗乾陵  第五节 巩县八陵  第六节 成吉思汗陵  第七节 十三陵  第八节 慈禧陵 第六章 寺庙祠坛  第一节 洛阳白马寺   第二节 五台佛光寺大殿  第三节 西藏布达拉宫  第四节 青海塔尔寺  第五节 山西芮城永乐宫  第六节 泉州圣友寺  第七节 太原晋祠  第八节 北京天坛 第七章 古塔  第一节 历城四门塔  第二节 登封嵩岳寺塔  第三节 西安大雁塔  第四节 应县木塔  第五节 北京妙应寺白塔  第六节 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第八章 园林  第一节 沙丘之囿  第二节 上林苑  第三节 华清池  第四节 北海公园  第五节 避暑山庄  第六节 颐和园  第七节 北邙园  第八节 豫园  第九节 拙政园 第九章 桥梁  第一节 早期的桥梁  第二节 西安古灞桥  第三节 泉州洛阳桥  第四节 晋江安平桥  第五节 河北赵州桥  第六节 苏州宝带桥  第七节 北京卢沟桥  第八节 四川泸定桥  第九节 潮州广济桥交通篇什物篇体育篇后记

章节摘录

古人非常关注日、月、五星的运行状况,认为它们跟人间世事密切相关,把它们合起来称作“七政”。《尚书·尧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梗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舜在接受天子权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璇玑玉衡”是观测天体运行的仪器,被认为是浑仪的前身。¨七政”则指日、月、五星,((钦定书经传说汇纂·舜典》:“七政,日、月、五星也,七者,运行于天,有迟有速,有顺有逆,犹人君之有政事也。”七政也称“七纬”,因古人认为,二十八宿附着在天球上,相对位置不变,为正统,故称作“经”;而日、月、五星是移动的,逆天球而右转,故称“纬”。元吴澄《送谈星命者往武曲》诗:“七纬合离天漠漠,百生祸福水浮浮。”由于西方七曜说的传人,也称“七曜”、。“七耀”、“七耀”。《后汉书·刘陶传》:“宜还本朝,挟辅王室。上齐七耀,下镇万国。”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恒星,它有九大行星,地球是其中之一。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本身不发光,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它们在天空中最为引人注目,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日、月可合称为“二景”,唐曹邺(《秦后作》诗:“鼙鼓裂二景,妖星动中国。圆丘无日月,旷野失南北。”也可称“二轮”,刘驾《励志》诗:“白发岂有情,贵贱同日生。二轮不暂驻,似趁长安程。”也可称“二仪”。南朝陈沈炯《陈武帝哀策文》:“二仪协序,五纬同符。”还称“二曜”、“二耀”。唐阎朝隐《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筵字》:“九九侍神仙,高高坐半天。文章二曜动,气色五星连。”《南齐书·王融传)):“偶化两仪,均明二耀。”一、太阳甲骨文中,太阳作“O”,从字形看,它是一个象形字,正像太阳的形状,如:“乙丑贞:日有蚀,其告于上甲。”(《甲骨文合集))33697)太阳被当作阳之精,火之精,它始终如一,不会亏缺,(《说文·日部》:“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于是可称“阳、火精、炎精、日精、阳精”。《诗·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唏。”元杨载《送丘子正之海盐》诗:“珠生沧海底,玉韫碧山中。夜气交明月,阳精现白虹。”明邱浚《竹林七贤图》诗:“炎精无光蜀烬销,当涂坠地马蹴槽。”明李攀龙(《太山篇》:“大东有神岳,专名为岱宗。日精摄海气,吴野控其峰。”太阳是众“阳”之终极,于是又称作“太阳、阳宗、极阳”等。《汉书·元帝纪》:“是以氛邪岁增,侵犯太阳,正气湛掩,日久夺光。”《孔光传》:“臣闻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李寻传》:“日数湛于极阳之色。”

后记

八年了!早在上个世纪末,我与本省一家出古代文史类书籍的出版社编辑柳明烨同志多次讨论关于传统文化类专书的选题。从大学中国古代文化课缺乏合适教材和文化类的有些图书言而无征、疏于文献引证和释名解物、不能图文并茂等现状出发,策划编写一种将文化史和文化知识结合、能释名解物、图文并茂、认真朴质的介绍传统文化的图书。最后从教学实践中遴选出天时、农事等9个常见门类,每类10万字、150幅左右插图。要求具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名为《中国古代文化史图典》,它可以作高校中国古代文化课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知识读物。也可作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知识性读物。旋即申报该出版社的选题,获得通过。我被聘为主编.柳明烨任责任编辑。然后又敦请谙熟古代文献、研究语言与文化的汪少华教授任副主编。然后定下体例、实施计划,郑重地与该出版社签订《图书约稿合同》。其时1998年12月18日。于是,编写样稿寻择作者。鉴于一些文化类书编写中出现的问题和本书的设计.确定原则上一类一人,选择作者在专业上坚持两条:一是必须为该类文化史的专家或准专家,写过相关论著.或多年研习而对该类比较熟悉;二是必须同时任教古汉语、古文献多年的教师或具此二古修养者。宁缺毋滥。因此,1999年开始,我与汪先生广泛物色,至翌年尚缺数类。以后才陆续请到服饰史专家孔德明教授、写过《中国古代交通》的叶持跃副教授、浙江博物馆书画部主任王宏理博士、《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的作者杨琳教授……。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文化会要(套装全2册)》具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可以作高校中国古代文化课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知识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古代文化会要(上下) PDF格式下载



研讀國學之前,這本書可極大減少我們對古人的誤解。


可以当本目录用


一般,略觉啰嗦,知识的讲解不太系统明了。有些例子和图片,个人认为很没有必要加进来。


目前还没有权利进行评价


在博库买的这个书(84元)额,两本加起来还厚实.但是感觉印刷厂不厚道,制作的不好


了解我国文化之必备书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