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
2007-5
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
绍兴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编
148
绍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和先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绍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绍兴建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越国。绍兴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的盛誉,又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戏曲之乡、名士之乡”的美称。绍兴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到处充溢着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
《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图文并茂的书,把绍兴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诠释得通俗易懂,较为生动地介绍绍兴市已经列入省级和国家级名录的33个项目的基本情况,通过阅读后能基本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自觉参与保护工作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和社会影响。《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选择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首发问世,显而易见,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对绍兴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和推动。
第一篇 民间文学
概况
西施传说
梁祝传说
徐文长故事
绍兴师爷故事
越歌
第二篇 民间音乐
概况
嵊州吹打
上虞吹打
第三篇 民间舞蹈
概况
第四篇 传统戏剧
概况
新昌调腔
越剧
绍剧
绍兴目连戏
诸暨西路乱弹
哑目连
第五篇 曲艺
概况
绍兴平湖调
绍兴莲花落
绍兴鹦哥戏
绍兴词调
绍兴宣卷
第六篇 杂技与竞技
概况
调吊
第七篇 民间美术
概况
嵊州竹编
王星记扇
嵊州根雕
绍兴花雕制作工艺
嵊州泥塑
第八篇 传统手工技艺
概况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
绍兴石桥营造技艺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黄泽戏剧服装制作技艺
第九篇 传统医药
概况
第十篇 民俗
概况
大禹祭典
绍兴水乡社戏
绍兴乌毡帽
绍兴祝福
绍兴舜王庙会
附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后记
绍兴民间音乐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古越国文化中的乐、歌、舞艺术实为一体。古越族先民乐舞艺术表现形态中的乐、歌、舞相互包容,密不可分。同时,它与越巫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渊源关系。 绍兴民间音乐的发展离不开乐器的发明和创造。从出土的文物和史籍所载,古越族崖墓出土的十三弦木琴,古越先民用以娱乐和战事“击鼓呜金”的铜鼓和木扁鼓等几种。 越歌同样起源于原始社会中人类为生存而从事的物质活动。古越先民传唱的山歌、采茶歌、情歌、酒歌、儿歌等等,浩如烟海,灿若繁星。 绍兴的民间音乐还涵盖旧时流行于绍兴的鼓词和盲词等说唱文艺的伴奏音乐。旧时绍兴曲艺班社“丝竹错杂,檀板清諶,入妙腠理。”曲艺说唱音乐大大丰富了绍兴民间音乐的内涵。绍兴民间音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丝竹锣鼓,绍兴通称“十番”。所用乐器以丝竹为主,小敲小打,不用大锣大鼓,是一种较大型的民间乐队,搭有彩棚,状似龙船。十番丝竹锣鼓曲调缓慢抒情,风格文雅,是一种细吹锣鼓,以笛、鼓为主奏乐器,乐曲基本为套曲形式,开头有引子,结束有尾声。曲牌较古,鼓有独奏乐段。称为大、小清鼓。穿插在旋律的延长音上,各地十番套曲不尽相同。 (二)吹打乐:这是绍兴民间器乐的一个主要东种,均以唢呐为主加打击乐演奏,大型的民间乐队亦加用丝竹乐器。此外婚事喜庆时用“号筒” (即铜角),丧事或迎神时用“招军”。演奏形式除上虞市的大敲棚在棚内演奏外,其它各县(市)均不用彩棚。其特色乐器有五小锣(个、斗、争、尽、丈五音)、四大罗(争、尽、才、冬四音)。强弱幅度宽广,以唢呐为主奏外加丝弦乐器的旋律与大段打击乐器合奏,吹打相间,富于变化,使整个乐曲风格粗中有细,情绪既热烈欢快,又显得抒情流畅。其代表性曲目有: 《大辕门》、 《绣球》、 《将军令》等等。 在山区还有一种“鼓亭”,亭似塔,成六角形,前面挂有班会名称,如新昌县下金村鼓亭班称为“登春台”,背面亭内做有固定鼓架,一般放三只鼓(大、小堂鼓各一,板鼓一),由一人演奏;左侧亭内放五小锣;右侧亭内放锣架,一般放两面锣(一面高音锣,一面低音锣或冬锣),由四至六人抬“鼓亭”,亭四周雕刻隽永,张灯结彩,甚为花簇。鼓亭分布在新昌、嵊州、诸暨、绍兴的南部山区,鼓亭既是形式,又是曲目的通称。各地都有本地的专用套曲,曲目不尽相同。 绍兴的民间丝竹锣鼓与吹打乐关系极为密切,据绍兴清音班老艺人徐四九先生口述:绍兴早期艺人多为“鼓吹清音”,以后才逐渐发展成为坐唱,请昆剧徽班等艺人来传唱,直至清代绍剧兴盛,清音班艺人才坐唱绍剧为主。因此,民间演奏小型吹打乐曲,很多是借用绍剧锣鼓曲牌,如《大开门》、 《小开门》等,而民间乐曲如《辕门》、《炻花》等亦被戏曲所吸收运用,起到了互相补充、继承、发展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