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宋词三百首

上彊村民 三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5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作者:

上彊村民  

页数:

320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编者朱祖谋(1857——1931),原名孝臧,字古微,号沤尹,又号强邨,亦作疆村,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累官至礼部侍郎,兼署吏部尚书,出为广东学政。早年工诗,后专力于词。辑录唐宋金元词人168家,刻印((疆村丛书》,共260卷,这是一部数量较大的词学丛书。又编选了《词三百首》(原署上疆村民编,朱祖谋自号),选录词人79家,词作310首。清代词学分两派,朱彝尊为浙派领袖,特重南宋,以姜夔为正宗;张惠言为常州I派领袖,特重北宋,以周邦彦为正宗。浙派与常州派的主张都不免有所偏颇。朱彝尊曾辑《词综》36卷,搜罗唐宋金元词600多家,2000;搜罗过多,不宜一般人阅读。张惠言有《词选》,所选宋词仅68首,又觉过少,而且不录柳永、吴文英两家词,也失之苛严。朱氏的《宋词三百首》意在补二家之失,就是在此情况下产生的。清代乾隆时孙洙编《唐诗三百首》,成为一本家喻户晓,影响久远的唐诗读本,朱氏有意继承这种文学普及事业,其《宋词三百首》,与《唐诗三百首》珠联璧合,享誉当世。书中选录两宋词人85家,选柳永13首、晏几道18首、苏轼12首、周邦彦23首、贺铸12首、辛弃疾12首、姜夔16首、吴文英25首,此书“量既较多,而内容主旨以浑成为归,亦较精辟。大抵宋词专家及其代表作品俱已入录,即次要作家如时彦、周紫芝、韩元吉、袁去华、黄孝迈等所制浑成之作,亦广泛采及,不弃遗珠。至目次,首录帝王,末录女流,及当时沿袭旧书编选体例”(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自序)。《宋词三百首》基本展示了宋词发展的真实面貌,各种风格流派兼收并蓄,使人们得以博览近百位词家的精品。《宋词三百首》也有不足之处,它把李重元《忆王孙》一词误为李甲作,又将无名氏《青玉案》一词误为黄公绍所作。另外,在编次上也有混乱的地方。尽管如此,《宋词三百首》瑕不掩瑜,还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影响巨大的选本。

内容概要

  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词以宋称,足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宋词最初继承晚唐五代绮靡婉约的文风,笔调总在男女离愁别苦问徘徊。初期词人如晏殊父子、欧阳修等都是沿袭此路发展的。柳永的出现,才使宋词的题材、内容得到了充实,表现手法也日渐丰富。到苏轼,直接扩大了词的歌咏范围,不仅延长了词的生命,也使其获得了新的发展,词风也大为扭转,变为慷慨激昂,在婉约之外另树一帜。

作者简介

上●村民,原名朱孝臧,字古微,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因祖居埭溪在上山麓,自号村。是清代著名词人及词学专家,所编《宋词三百首》“为小阮逸馨诵习之资;大要求之体格、神致,以浑成为主旨”,宋词名家的代表作均有收录,是迄今宋词最好的选本。

书籍目录

赵 佶宴山亭(裁剪冰绡) / 1钱惟演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 4苏幕遮(碧云天) / 5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 / 6张 先千秋岁(数声) / 7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 8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 9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 /10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11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12晏 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13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13清平乐(红笺小字) /14清平乐(金风细细) /14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15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16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 /17踏莎行(祖席离歌) /17踏莎行(小径红稀) /18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 /19韩 缜凤箫吟(锁离愁连绵无际) /20宋 祁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 /21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22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22踏莎行(候馆梅残) /23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24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 /25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 /26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 /27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28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29柳 永曲玉管(陇首云飞) /30雨霖铃(寒蝉凄切) /31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32采莲令(月华收) /33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 /34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 /35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36戚氏(晚秋天) /37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39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41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2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 /43竹马子(登孤垒荒凉) /44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46千秋岁引(别馆寒砧) /47王安国清平乐(留春不住) /48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48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49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50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51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51木兰花(东风又作无情计) /52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幕) /53清平乐(留人不住) /53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 /54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55六么令(绿荫春尽) /56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57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 /58留春令(画屏天畔) /59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60苏 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1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62念奴娇(大江东去) /63永遇乐(明月如霜) /64洞仙歌(冰肌玉骨) /65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67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68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69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70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71秦 观望海潮(梅英疏淡) /72八六子(倚危亭) /74满庭芳(山抹微云) /75满庭芳(晓色云开) /76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77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78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78晁元礼绿头鸭(晚云收) /79赵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81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82清平乐(春风依旧) /83晁补之水龙吟(问春何苦匆匆) /84忆少年(无穷官柳) /85洞仙歌(青烟幂处) /86晁冲之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87舒 虞美人(芙蓉落尽天涵水) /88朱 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88毛 滂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 /89陈 克菩萨蛮(赤阑桥尽香街直) /90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 /91李元膺洞仙歌(雪云散尽) /92时 彦青门饮(胡马嘶风) /93李之仪谢池春(残寒消尽) /94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95周邦彦瑞龙吟(章台路) /95风流子(新绿小池塘) /97兰陵王(柳阴直) / 98琐窗寒(暗柳啼鸦) /100六丑(正单衣试酒) /101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103满庭芳(风老莺雏) /104过秦楼(水浴清蟾) /105花犯(粉墙低) /107大 (对宿烟收) /108解语花(风消焰蜡) /110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111解连环(怨怀无托) /112拜星月慢(夜色催更) /113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114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115尉迟杯(隋堤路) /116西河(佳丽地) /117瑞鹤仙(悄郊原带郭) /118浪淘沙慢(昼阴重) /119应天长(条风布暖) /120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 /121贺 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122感皇恩(兰芷满汀洲) /123薄幸 (淡妆多态) /124浣溪纱(不信芳春厌老人) /125浣溪纱(楼角初消一缕霞) /126石州慢(薄雨收寒) /127蝶恋花(几许伤春春复暮) /128天门谣(牛渚天门险) /129天香(烟络横林) /130望湘人(厌莺声到枕) /131绿头鸭(玉人家) /132张元石州慢(寒水依痕) /133兰陵王(卷珠箔) /134叶梦得贺新郎(睡起流莺语) /135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 /136汪 藻点绛唇(新月娟娟) /137刘一止喜迁莺(晓光催角) /138韩 高阳台(频听银签) /139李 邴汉宫春(潇洒江梅) /140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辞》酬午日) /141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 /142蔡 伸苏武慢(雁落平沙) /143柳梢青(数声) /144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欲尽时) /144踏莎行(情似游丝) /145李 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146李重元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 /147万俟咏三台(见梨花初带夜月) /147徐 伸二郎神(闷来弹鹊) /149田 为江神子慢(玉台挂秋月) /150曹 组蓦山溪(洗妆真态) /151李 玉贺新郎(篆缕消金鼎) /152廖世美烛影摇红(霭霭春空) /153吕滨老薄幸(青楼春晚) /154鲁逸仲南浦(风悲画角) /155岳 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156张 抡烛影摇红(双阙中天) /157程 垓水龙吟(夜来风雨匆匆) /158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159念奴娇(洞庭青草) /161韩元吉六州歌头(东风著意) /162好事近(凝碧旧池头) /164袁去华瑞鹤仙(郊原初过雨) /165剑器近(夜来雨) /166安公子(弱柳千丝缕) /167陆 淞瑞鹤仙(脸霞红印枕) /168陆 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169陈 亮水龙吟(闹花深处楼台) /170范成大忆秦蛾(楼阴缺) /171眼儿媚(酣酣日脚紫烟浮) /172霜天晓角(晚晴风歇) /173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 /174念奴娇(野棠花落) /175汉宫春(春已归来) /176贺新郎(凤尾龙香拨) /177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178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79永遇乐(千古江山) /180木兰花慢(老来情味减) /182祝英台近(宝钗分) /183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184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185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186姜 夔点绛唇(燕雁无心) /187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 /188踏莎行(燕燕轻盈) /189庆宫春(双桨莼波) /190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 /191琵琶仙(双桨来时) /193八归(芳莲坠粉) /194念奴娇(闹红一舸) /196扬州慢(淮左名都) /197长亭怨慢(渐吹尽) /199淡黄柳(空城晓角) /200暗香(旧时月色) /201疏影(苔枝缀玉) /202翠楼吟(月冷龙沙) /203杏花天(绿丝低拂鸳鸯浦) /204一萼红(古城阴) /205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 /206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207刘 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208严 仁木兰花(春风只在园西畔) /209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210张 满庭芳(月洗高梧) /211宴山亭(幽梦初回) /212史达祖绮罗香(做冷欺花) /213双双燕(过春社了) /214东风第一枝(巧沁兰心) /215喜迁莺(月波疑滴) /216三姝媚(烟光摇缥瓦) /217秋霁(江水苍苍) /218夜合花(柳锁莺魂) /219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220八归(秋江带雨) /221刘克庄生查子(繁灯夺霁华) /222贺新郎(深院榴花吐) /223贺新郎(湛湛长空黑) /224木兰花(年年跃马长安市) /225卢祖皋江城子(画楼帘幕卷新晴) /226宴清都(春讯飞琼管) /227潘 南乡子(生怕倚阑干) /228陆 睿瑞鹤仙(湿云粘雁影) /229吴文英渡江云(羞红鬓浅) /230夜合花(柳暝河桥) /231霜叶飞(断烟离绪) /232宴清都(绣幄鸳鸯柱) /233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 /234花犯(小娉婷清铅素靥) /236浣溪沙(门隔花深旧梦游) /237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 /238点绛唇(卷尽愁云) /239祝英台近(采幽香) /240祝英台近(剪红情) /241澡兰香(盘丝系腕) /242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244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 /245惜黄花慢(送客吴皋) /247高阳台(宫粉雕痕) /249高阳台(修竹凝妆) /250三姝媚(湖山经醉惯) /251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 /252踏莎行(润玉笼绡) /254瑞鹤仙(晴丝牵绪乱) /255鹧鸪天(池上红衣伴倚阑) /256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 /257贺新郎(乔木生云气) /258唐多令(何处合成愁) /259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260潘希白大有(戏马台前) /261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262朱嗣发摸鱼儿(对西风、鬓摇烟碧) /263刘辰翁兰陵王(送春去) /264宝鼎现(红妆春骑) /265永遇乐(璧月初晴) /267摸鱼儿(怎知他、春归何处) /268周 密高阳台(照野旌旗) /270瑶华(朱钿宝) /271玉京秋(烟水阔) /272曲游春(禁苑东风外) /274花犯(楚江湄) /275蒋 捷瑞鹤仙(绀烟迷雁迹) /277贺新郎(梦冷黄金屋) /278女冠子(蕙花香也) /279张 炎高阳台(接叶巢莺) /281渡江云(山空天入海) /282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283解连环(楚江空晚) /285孤影(碧圆自洁) /286月下笛(万里孤云) /288王沂孙天香(孤峤蟠烟) /290眉妩(渐新痕悬柳) /291齐天乐(一襟余恨宫魂断) /292长亭怨慢(泛孤艇) /294高阳台(残雪庭阴) /295法曲献仙音(层绿峨峨) /296彭元逊疏影(江空不渡) /297六丑(似东风老大) /298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偏多风雨) /300僧 挥金明池(天阔云高) /301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30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304声声慢(寻寻觅觅) /305念奴娇(萧条庭院) /306永遇乐(落日熔金) /307词人谱 /309

章节摘录

书摘宋词,与唐诗并举,堪称“一代之文学”。宋词无论是在艺术形式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好,因而世代流传、经久不衰。词,兴于唐而盛于宋,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新体抒情诗。它集抑扬顿挫的音乐、错综复杂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式和真切感人的情性于一身,很快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样式,亦是有宋一代的代表文学样式。词以宋称,足以说明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三百余年的两宋文坛上,最为成功、最有创造性、也最能表现人们的真实感情生活的,就莫过于词了。词至宋代,真可谓如娇花放蕊、丽日中天,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和光彩。宋词的发展与国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开国初期,国家尚未统一,经济也刚刚恢复,词坛还不活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经济日趋繁荣,社会也相对安定,于是一批批新人相继登上舞台。词也正在这时有了新的发展。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小令,词风虽受冯延已、李煜的显著影响,却不像后者那样渗透了感伤的情绪,基调是从容自在和比较明朗的。这一时期以小令著称的还有宋祁、范仲淹等。真正给宋词带来根本性变化的是柳永的慢词创作。柳永的词长于铺叙,不避俚俗,以白描的手法,极写都市的繁华和个人生活上的悲欢离合之情。他创造性的艺术初衷,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阶段,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苏轼的《东坡乐府》是宋词发展中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与擅写恻艳之情的柳永不同,他的词以豪放著称。他的《东坡乐府》以黄钟大吕式的巨响,冲击着这莺娇燕昵的词林,他纵横开阖的巨笔,直接扩大了词的歌咏范围,不仅延长了词的生命力,并使其获得了新的发展,词风也大为扭转,变为慷慨激昂,在婉约之外另树一帜。紧接着“天马不羁”的苏轼之后,出现了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格律词派。他的词作格律精严,风致醇雅,被称为婉约派的典范。在北宋末期登上词坛的,还有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她能于“苏豪”、“柳俗”与“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她善于提炼口语,清新雅洁,明白如话,生活气息很浓,而又绝不粗俗,这就是有名的“易安体”。靖康事变,不仅根本改变了国家的命运,而且也使词坛的面貌为之改变,首先拿起词笔进行战斗的,是李纲、胡铨等坚持抗金的志士。稍后一点的辛弃疾则是这方面杰出代表,贯穿于其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坚强信念。辛词气势磅礴、风格遒劲,充满着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的色彩,是宋词中极可珍贵的部分。同辛弃疾一起的,还有张孝祥、韩元吉、陆游等。他们的词密切反映现实斗争,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构成了南宋词坛的主流。词的最后一页就是所谓的遗民词了。一二七六年元兵攻入临安(杭州),宋朝灭亡。这一切就构成了词坛上的“病翼惊秋”、“冷蛩”、“残照”的衰气。在这一派衰气声中,也传来了激昂悲壮的异响,这就是以文天祥、汪元量等人为代表的辛派词家的悲愤呼号。他们充满战斗精神的作品,显示了民族的崇高的英雄主义气概。宋词的最后光辉,应当说是属于坚持爱国主义传统的辛派词人的。宋词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与唐诗、元曲相互辉映,同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三株奇葩,几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许多名篇名句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清代人上村民选注的《宋词三百首》,正是宋词爱好者备受青睐的优秀版本,多少伟人英雄谈之以言志;达官贵族诵之以怡情;家家户户持之以教儿童。上村民,原名朱孝臧,字古微,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因祖居埭溪在上山麓,自号村。是清代著名词人及词学专家,所编《宋词三百首》“为小阮逸馨诵习之资;大要求之体格、神致,以浑成为主旨”,宋词名家的代表作均有收录,是迄今宋词最好的选本。本书遴选了代表宋代各种风格的优秀作品三百多首,全面展示了宋朝的时代特色和生活风貌。除原作外,另附有注释、译文、赏析,并对作品配以精美插图,使得词情与画意相得益彰,辉映成趣。此外本书版式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编 者2007年5月宋词三百首原序词学极盛于两宋,读宋人词当于体格、神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以浑成之一境为学人必赴之程境,更有进于浑成者,要非可躐而至,此关系学力者也。神致由性灵出,即体格之至美,积发而为清晖芳气而不可掩者也。近世以小慧侧艳为词,致斯道为之不尊;往往涂抹半生,未窥宋贤门径,何论堂奥!未闻有人焉,以神明与古会,而抉择其至精,为来学周行之示也。疆村先生尝选《宋词三百首》,为小阮逸馨诵习之资;大要求之体格、神致,以浑成为主旨。夫浑成未遽诣极也,能循涂守辙于三百首之中,必能取粗用闳于三百首之外,益神明变化于词外求之,则夫体格、神致间尤有无形之合,自然之妙造,即更进于浑成,要亦未为止境。夫无止境之学,可不有以端其始基乎?则疆村兹选,倚声者宜人置一编矣。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取便初学,诚金针之度也。词学初步必需之书。——况周颐 为学词者之正鹄。——龙榆生 抡次谨严,昭示正轨。——李若冰 词之为体,要按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王国维


编辑推荐

宋词与唐诗并雄于中国文学史,且词凄恻缠绵的韵致,清丽婉转的韵调尤胜于诗。本书编写以清末民(国)初上疆村民重编的《宋词三百首》,把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带进了寻常百姓家,让人们有幸贴近古代的词魂。《宋词三百首鉴赏》铸就诗人风骨,画家睿智,词人情韵,欣赏名篇佳作,领略隽永神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宋词三百首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