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上海人活法

沈嘉禄(著),戴敦邦(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08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

沈嘉禄(著),戴敦邦(图)  

页数:

23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上海人活法》作者希望通过个人的体验与对他者的观察,加上一些有典型性的故事,表现上海人的生活智慧与进取精神,还有一种内在的集体性格,当然也包括种种为人诟病的缺憾与短处。  上海人究竟是怎样生活的?这个问题,一贯戴着有色眼镜看上海人的外地人有自己的一套答案:斤斤计较蝇头小利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而同样戴着有色眼镜看外地人甚至自己的上海人也理直气壮地有着一套与之截然相反的答案。而沈嘉禄,《新民周刊》主笔,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眼里的上海人活法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他能跳出固有的成见和框框么?  全书语言风格幽默诙谐,所举事例真实可信,描写上海人的集体性格公正客观,读来轻松自然。文字中所呈现的上海地域文化积淀,足以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沈嘉禄,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民周刊》杂志社主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已出版小说、散文集十余种。  沈嘉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作品立足本土文化及上海人这一群体,在市民文学方面有所开拓。他对上海城市文化流变、市民世相百态及集体性格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体察与描绘,不少作品被读者视作进入上海市民生活及内心世界的一条曲径。  戴敦邦,上海著名画家,尤以描绘老上海城市风俗见长。曾任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美术编辑,上海交通大学文学艺术系教授。  戴敦邦的作品有《戴敦邦水浒叶子》、《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图》、《戴敦邦水浒人物谱》、《红楼梦人物百图》、《戴敦邦新绘红楼梦》、《红楼梦故事连环画》、《戴敦邦绘画粉本精选》、《戴敦邦古典文学名著画集》、《戴敦邦图说诗情词意》等。彩色连环画《陈胜吴广》、《逼上梁山》、《戴敦邦新绘长恨歌》等在国内外获奖。

书籍目录

螺蛳壳里的彩色蚂蚁上海人节约的N个细节上海人的吃相螺蛳壳里做道场西北风里调徽章无限风光在顶上寒夜的公共浴室一群彩色的蚂蚁红木家具的悲喜情怀飞刀插在指缝间波洛先生的白煮蛋给万吨水压机喷上红漆失眠吋,我听到了牛奶瓶的碰撞看那亭子间里的灯光后春节的情感微澜在琴弦上滑行的日子里中学时代的冬妮娅手抄的青春大扫除学习鲁班好榜样婚礼倒计时的小插曲名牌与圣女规则下的舞蹈怀旧,上海人的心理按摩上海人的禀赋与性格缺陷上海人,感觉不要太好室内装潢的两个洋相养老院,你去不去?节俭成癖的“老宁波”看客又在瞎起哄洗头的別样怀抱社交,你花了多少钱?拼盘生活一次事先张扬的打包丽娜,妈咪送你上学去金字塔尖的舞蹈情人节晚宴浓了QQ,淡了墨汁热力四射的阿姨新天地里的流金岁月劝戴先生画动漫石库门里的画画老头圣约翰的老歌他总在幕后微笑老家具上刻图章课植园雅集新天地里的流金岁月王唯铭的“欲望号街车”An Deco:城市浮华的见证月份牌里的美人看过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后记)

章节摘录

  今天,文学就像一个沉浸在哀怨申的大龄美女,在细雨微风中离我们而去,她的背影,如果用一句烂熟的新闻语言来描述,叫作“渐行渐远”。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来,前四五年这一阶段,我还能保持每年几万字文学作品的产出量。有一度我做编辑,每天下午三点钟上班,晚上十点过后回家,上午可以写几个钟头。当时身体也还可以,只要有时间,有想法,手指一触及键盘,文字就奔流直泻。  最近几年状态欠佳,要到现场采访,还经常去外地出差。写稿子要追求一种所谓的深度,我又不会拆烂污,比不得有些青年记者脑子活络,从网上东扒西扒就是洋洋洒洒的一篇。我受传统教育深,胆子小,守规矩,又看重作家这个名声,在写字这档事上向来火烛小心。一个选题在手,特别是比较重大的题目,吃饭走路都在盘算,希望写得与众不同,对得起新闻类周刊界定的那一群“主流读者”。这样一束,留给文学的时间就更少了。前些年,每年可以写一个短篇或中篇小说,像一个转行后的木匠拿出锯和刨,再找几决废木料敲敲打打做成一只凳子,为的是纪念一份手艺。  下班如果没有饭局——谢天谢地,回家后吃饭,看电视新闻,七点半后看报,十几份报纸厚厚一叠在那里等我。看完后,两手墨黑,脑子里乱成一团稻草。重复信息太多,需要梳理,垃圾也不少,需要清除。还有每周三四汾新闻杂志,也是要花些时间细读的。  我在新闻这一行当中纤夫般地前行,而新闻又给了我什么呢?在入行前我总劝说自己,这可能是拓展视野、深入生活的一个极佳平台。不错,生活在记者眼前展现它丰富的一面,各色人等也在暴露他的本色,许多人与事都是小说的极好题材。但是,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今天的社会处于尘土蔽日的转型期,资本在咆哮,权力在寻租,霉菌在滋生,创面在扩大,消费主义的光焰刺伤了民众的眼睛,时尚的艳舞麻痹了民众的警觉性。知识分子失语或呓语很让民众失望,他们中的所谓“精英分子”或者被资本收买,或禁不住名利诱惑,缺钙很普遍,遍地找奶嘴。第一桶金的挖掘往往伴随着肮脏的交易,又因为原罪已得到冠冕堂皇的救赎或赦免,这种“操作经验”居然成为某些富人炫耀的智力资本。一部分人巧妙利用法规制度的漏洞,通过短线投资暴富,很快改变了经济地位。此类传奇的传播又使更多的人在内心深处无限膨胀着对财富的神话式渴望,通过诚实劳动、勤奋劳动改善生活质量的努力一下子变得很笨拙很落伍了。从故事的元素来看,生活远比小说精彩,在特定的时段内,它将小说中的各种能够想象的偶然性几乎穷尽了。人物,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远远比我能写出来的更有意想不到的复杂性——这也许是今天的小说常常将人物抬高到形而上层面的缘故吧,但我更喜欢血肉丰满的真实感强的人物。  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受到了大面积重创,作家的社会角色和作品的干预能力被人们嘲讽和怀疑,文学的爱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以及对灵魂的净化功能也受到了风尚的腐蚀。如果没有高超的提炼能力,如果不能升华到哲学和历史的高度,写出来的小说肯定连自己也打动不了。但这又需要更耐心细心的观察,需要时间和知识积累,特别是对中国转型期的社会特性和各阶层人的不同位置、不同作用有足够的认识。还有感情的培养,往往不是在哭泣中,更不是愤怒中,而是在沉默中。  此外,在操作层面上,文学语言作为思想的利器需要天天磨砺。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它需要用精准的字句来包装,语言上的要求首先是简洁明快。这种通讯语言的训练也是长期的,好在我有小说创作的训练,很快做到了,而且还能体现恰当的文学性。但是,它对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和个性表达而言,伤害也是明显的,为了简洁,有一度我几乎不习惯主观视角的描写了。而丧失了主观感受,即使你努力向文学靠拢,也会变得十分苍白。  为了避免武功荒废,也为了抵抗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学语言的挑战,并对它表示应有的尊敬,我通过操练随笔来维持基本的能力,确认一个写作者的角色寻找。这几年来,我每年有一两本随笔集出版并获得读者好评,多少给了我些许安慰。而这本《上海人活法》,是我多年来对这一特定题目文章的梳理与集结,希望通过个人的体验与对他者的观察,加上一些有典型性的故事,表现上海人的生活智慧与进取精神,还有一种内在的集体性格,当然也包括种种为人诟病的缺憾与短处。我知道,上海人的集体性格是我的文字所不能穷尽的,但是,读者可以看到我眼中的“那一个”上海人,他(她)是精明的、笨拙的、潇洒的、劳碌的、无奈的、淡泊的、睿智的、狭隘的、通脱的、时尚的、怀旧的、狷介的、狂躁的、激进的、热忱的……我们身上,可能都有他者的影子。每个上海人,都是上海的一张脸。  毫无疑问,所谓的上海城市精神,很大程度上并不静止于一种抽象概括,而是变幻于“上海人”这一群体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上海人与外省市人的差异,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有大有小,但一言以蔽之,性格决定命运。而上海人的性格,又是上海这座年轻城市的历史与环境所决定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上海人是很值得研究的。尤其是当我们面向未来,在口号上相当豪迈而内心多少有点迷茫的时候。  我将关注的目光锁定在上世纪70年代及至世纪新开元以来的这个时段。这是中国经济从濒临山崩海啸走向高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从贫乏走向富足、精神享受从单调走向丰富的关键时段,但同时也是西方文化大举进入的时段,是上海市民爬出老虎天窗,站在屋顶上向远处眺望的时段,自然,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构架遭受强力撼动的时段。上海人生活在一个最早与外国资本通商的口岸城市,蜗居在一个至今还在吸纳大量外来劳动力的移民城市,行走在一个因前人建立起文明秩序而备感欣慰、如今却不得不重建新秩序的城市,自觉不自觉地在上海引领中国走出困局、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奋力扑向现代化目标的艰难过程中,将会表现出何种智慧及生活态度?我想可能是读者所关心的吧。  以上文字也是我写作本书的原因和出发点。  谢谢上海文化出版社社长陈鸣华兄对拙作的首肯与雅教,他多次与我探讨上海人这类选题的写作途径与立场,使我获益匪浅,他的诗人气质多次感染了我。谢谢戴敦邦先生为此书精心绘制了精荚的插图,我们在《上海老味道》一书中已经有过愉快的合作,其实是戴先生的插图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叙事的不足,并有点石成金之妙。谢谢文字与美术编辑,谢谢我的读者。还要谢谢我的妻子,在很多情况下,她努力扮演伊索的角色,我只是个记录员。  车站到了,但我不能下车,我的旅途终点不是这一站。我希望再过几年,内心比较平静些,重返小说创作的实验活动。是文学给了我力量,给了我希望,文学创作的心境使我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轻松。今天,我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这大约是一个两栖写作者蹒跚前行中的妥协。


编辑推荐

  该书分两块对上海人进行解读。一块是锁定计划经济时代,上海人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保持一个城市人的尊严而作的种种努力。另一块放在改革开放后,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大背景下,此时的上海人,生活空间和消费能力已大有改善,但随之而来的市井文化层面的变化,秩序与观念的紊乱,让人怅然。物质与精神,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同时沉浮,这一点在城市生活中不幸得到验证。沈嘉禄从一个侧面将真实的上海人呈现在读者眼前,使我们不仅看到了上海人的隐秘生活和公众形象,还从人的角度展现了上海的城市风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上海人活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