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陈澄泉,宋浩杰 主编 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

陈澄泉,宋浩杰 主编  

页数:

168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河。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带给中国人骄傲的同时,也留下了令世界惊奇的各色瑰宝;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厚文化遗产积淀润泽着后世子孙的精神家园,也让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和骄傲向世界展示祖先留下的宝藏。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以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被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差异造就了形形色色、别致多样的文学、歌舞、美术、技艺和习俗等,它们因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而被认为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从女娲补天传说的五色神石,到端午节汩罗江畔的龙舟竞渡;从《牛十丹亭》里一唱三叹的婉转昆腔,到《高山流水》中意境悠远的古琴雅韵;从七彩瓷器釉下的瑰丽纹饰,到顾绣、竹刻巧夺天工的奇丝妙缕;从中医针灸以外治内的灵动针法,到太极武学博大精深的一招一式,这些中华文化符号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地溶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巾。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着的特有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承续着中华文化之魂,被视作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概要

黄道婆是我国棉纺织业的先驱,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 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包括捍、弹、纺、织等一系列手工棉纺织技术和工具,形成了最先进的手工棉纺织技术的工序。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催生了新兴产业,改变了江南经济结构,带动了区域经济、贸易的繁荣,进而影响到中国乃至世界。 它直接影响了中国六百多年,是中国手工棉纺织技艺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也是中国纺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中华纺织技艺溯源 中华纺织文明之路 织材新贵——棉花的崛起 来自天涯海角的棉纺经验先棉之母黄道婆 乌泥泾镇上的童养媳 流亡海南,崖州学艺 重回故里,传艺四方 伟大的“棉花革命” 黄道婆创导的特色工艺“粲然若写”话织品 乌泥泾被 三梭布与丁娘子布 番布与混纺布 蓝印花布 棉布纹样棉纺织业的传播 机杼之声遍江南 繁荣的市镇 民风丕变 女性地位的张扬 中原棉业的振兴 棉纺织技艺的海外传播黄道婆文化面面观 历尽沧桑黄母祠 香火鼎盛报赛神 历代咏唱诵先贤 众说黄婆传奇闻今日的纪念 薪火传承有能人 黄道婆纪念地 黄道婆纪念品 黄道婆文艺作品 黄道婆纪念活动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宋末元初,乌泥泾镇上诞生了一位苦命的女孩子,也就是后人所称的黄道婆(也称黄婆、黄母、黄道姑、黄四娘等)。她本是乌泥泾镇上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由于家庭生活所迫,在十二三岁时被卖给一家姓赵的人家当童养媳。这赵家是靠纺纱织布过日子的小商家,婆婆是个认钱不认人的刻薄女人。黄道婆刚过门她就立下家规:“到我家不能吃闲饭,每天给我弹三斤花。”当时,乌泥泾的治棉工具很落后,去籽要一粒粒摘,弹花用小弓去弹,纺纱用的是手摇单维纺车,总之“厥工艰难”。小小黄道婆摘棉籽摘得十个指头肿得像胡萝卜,针扎般疼痛,还是得不停地摘,不然歹毒的婆婆就用扫帚劈头盖脸地打来。弹花、纺纱,臂疼腰酸,却不能休息。她如同小奴隶一样,在婆婆的威迫下,几乎没闲过一天。为了逃出这封建的牢笼,她日躲夜奔,历尽了千辛万苦。后来,她终于逃到了一座道观中,谎称自己是从外地逃荒来的,于是道观主将其收留了下来。因她姓黄,人家就叫她黄道姑。过了一段时间,打听到道观离婆家并不太远,她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脱离险境。这时正好观主的师姐从海南岛的崖州云游来此,黄道姑就乘机恳求这位师父带她出去,经不起黄道姑的再三恳求,这位师父终于同意带黄道姑逃离家乡,远去海南。

后记

从乌泥泾起步的上海传统棉纺织业,如果从黄道婆回归故里的1295-1296年算起,到19世纪末,前后持续兴旺达600年之久,仅这一点,就足以令人惊讶。明代中叶,出现了号称“绫布二物,衣被天下”的繁荣景象,连皇帝所穿内衣的衣料——三梭布,也多出自上海农家妇女之手。进入清代以后,上海棉布的销售量一度有所下降,但很快形势又有所转变。这一方面得力于本地区纺织技艺的先进,纱细工良,别地无法与之竞争;另一方面也得力于上海沙船业的蓬勃发展,海运棉布北上,销路甚至打进山海关外。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代。这数百年的棉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促成了近代上海及其邻近地区的经济起飞,海外学人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棉花革命”,是毫不为过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持续兴旺数百年的手工棉纺织业,在洋纱洋布的倾轧下,在本国新兴机器织布业的挤压下,逐渐趋于衰微。伴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农村社会也在经历着变迁、分化,一部分人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寻求新的出路。然而,留在土地上的那部分农民,却面临着传统农业改造步履维艰的境地。尽管也出现了毛巾业、花边业、黄草编织业、竹器业等副业,但在深度与广度上无法与先前比户纺织的土布业相比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虽然早已成为昨日黄花,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它却奠定了近代上海棉纺织业的基础。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联系是无法割断的。黄道婆,中国棉织文化的先驱。她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就是我们出书的最大期望。

媒体关注与评论

黄道婆是我棉纺织业的先驱,十三世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她在上海松江一带传播推广棉花种植、革新棉纺工具和技术的历史功绩,不仅泽被故里、造福一方,也极赶地推动了我国棉纺业乃至社会经济的发繁荣。  ——国际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家委员会黄道婆不仪是一位杰出的纺织家,而且是劳动人民的优秀代表,地流传着一首民歌.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一首民歌歌颂了黄道婆纺织史上的功绩,也说明她活在人民的心中,世代为人民所怀念。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主席宋兆麟发端于元末明初上海府乌泥泾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中国乃至全球纺织的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和意义。  ——华东师范人学教授、陈勤建黄道婆文化足江南人民创造的具仃地域特征的文化,她在江南棉纺织业中孕育、成长、壮大,旧时也促进了棉纺织业在江南的迅速发展,造福于江南民众,其基础之广,对民众生活影响之大足其他民间文化不能相比的。黄道婆文化从元初形成至明初,短短近百年中,已使棉纺织业成为江南经济的支往,成为民众生计的依靠。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屠恒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