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难忘的歌
2009-1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叶辛
359
无
从1977年早春出版处女作《高高的苗岭》,31年过去了。如果算上插队落户的岁月里提起笔来写作的时间,我和文学结缘,已快40年了。在近40年的创作生涯中,我出版了90多本书。其中多数是长篇小说,也有一部分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特别是《蹉跎岁月》和《孽债》这两本书,一次一次地再版,一次一次地被选进各种文集,分别出了十几个版本。但是在90多本书中,随着岁月的流逝,各家出版社也在不同的时期,给我出版了十多本散文集。这些散文,绝大多数是我在创作小说之余,有感而发地写下来,发表在报刊上的。积累得多了,就出一本散文集子。其间的一些文章,有的我比较喜欢,觉得颇有些意味。也有一类文章,是应人之邀写下的,当时当地还有些意思,一长段时间过去,回过头去再读,自己也觉得意思不大了。 2008年春天,我就职的上海社科院的出版社愿意在十来本散文集基础上,编选一本我的散文,无疑给我提供了一个回顾和反思的机会。 从春天到秋天,利用空闲时间,我把已出版的十多本散文集通读了一遍,编选了这本书奉献给读者。共计散文84篇。 30年了,回头翻拣已经写下的这些文字,我陡然察觉,这些长长短短的散文,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我的人生旅痕和文学生涯。真可谓: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还是颇有意味的。
《一支难忘的歌:叶辛散文选》收录的长长短短的散文,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我的人生旅痕和文学生涯。全书分为爱也沧桑、蹉跎岁月、山乡四季、旅途之思、创作余墨、国外游历、爱神花园这几个部分,收录了家庭琐记、我们的“爱之路”、我和《蹉跎岁月》、关牧村的歌、村寨四季、山乡短笛、到碧云湖去、最难忘的旅程……八十余篇文章。
叶辛,1949年10月生于上海。1969年去贵州插队落户。1979年11月任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花》杂志主编。1990年在上海作家协会工作,任《海上文坛》杂志主编。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1977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共出版五十余本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孽债》(Ⅱ)、《恐怖的飓风》、《三年五载》等。近年来出版《叶辛代表作系列》三卷本;《当代名家精品》六卷本;《叶辛文集》十卷本;《叶辛知青作品总集》七卷本;《叶辛新世纪文萃》三卷本等。 短篇小说《塌方》获国际青年年优秀作品一等奖。中篇小说《家教》(上半部)获《十月》文学奖。长篇小说《孽债》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基石》获贵州省优秀作品奖。由其本人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家教》、《孽债》,在全国引起轰动,分别荣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198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并荣获全国首届五一劳动奖章。
自序一、爱也沧桑家庭琐记我们的“爱之路”往日的情书爱也沧桑美人小楼情变也算写自己……母亲当你回来时,我会去接你二、蹉跎岁月我和《蹉跎岁月》关牧村的歌版纳遇知音写作《蹉跎岁月》的日子二十年的“蹉跎村”放牛的日子三、山乡四季村寨四季山乡短笛闲话久长遥念山乡拐亲私奔背带恋三则民族习俗二例花江坡看山布依石头寨彝族迎亲记趣神奇的彝家太阳女罕见的屯堡奇观纳税往事当好“客人”牛年的话题辣椒与我及其他别亦难今天我要离开贵州也贺教师节茶思四、旅途之思到碧云湖去最难忘的旅程九寨沟之旅猫跳河的激流钓鱼山上钓鱼城遭妒忌的刘基重访砂锅寨陈圆圆归隐之谜激情银水沟第一次到遵义若有似无的城市五、创作余墨根深叶茂我所认识的蹇老最初叩响文学之门的那些日子……对一种生活现象的思考亦谈文学走向世界三个三十一日从爱情说开去《悠悠落月坪》题记我曾是一个上海人感情与色彩我的展望文集的题外话作家书简历历往事记谢飞云淡鹤还山我的书房两副目光我的《华都》关于长篇小说《华都》永在流动的青春河六、国外游历小箱柜的启示鬼剑舞在斯里兰卡选美的日子里西雅图之思云帆旅社金色俄罗斯泰戈尔的理想碧架别墅洋《孽债》的故事布查特花园的启示旅欧小记七、爱神花园浦东季节两种生命环上海四季爱神花园的白玉兰三棵树读书的烦恼笔记二题
一、爱也沧桑 家庭琐记 如果说恋爱是从一个人的心灵走向另一个人的心灵,那么,建立家庭之后的夫妻,就是两性之间的心心相印。 越过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恋爱阶段,随之而来的便是长期的、由无数平平常常的白天和黑夜组成的家庭生活。这也许没有恋爱时期那样罗曼蒂克,却更需要热情、信赖、忠诚和应付种种琐碎家务,超越日常烦恼的修养和能力。 可不可以这么说,成了家,爱情才真正地开始。 黔灵山耸立在贵阳城的西北面,我们小小的家庭,就在这座云贵高原名山的脚下。是沾了这座名山的光吧,我们的楼房也高高地凸显在坡顶上,周围六层楼、七层楼的屋顶,全在我住的五层楼下面。站在阳台上,可以看到半座城的风光,可以望到城外那逶迤起伏、连绵无尽的山山岭岭。尤其是在气候变化的时候,云去雾来,那米色的稠雾紧裹着山巅,那乳白色的蒙纱雾在岭腰和谷地里缭绕着、一缕缕一簇簇地飘散着,那意境真是美极了。 高有高的好处,自然也有缺点。从我1982年3月由偏远的猫跳河畔搬到这里,至今,除了节日之外,我们家厨房的自来水龙头里,白天从来没有水。 开门七件事里没有水,可没水要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从搬进新居开始,妻就同我分了工,由我负责守上半夜,她守下半夜,恭候水龙王降临。 这样的生活真是没啥诗意可言,常常搞得很累、很疲乏,情绪大受影响。不少人曾问我,你们是怎么熬过来的,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4年多时间,就这么过来了,而且看来还得这样子过下去。 唯一可以自慰的是,我们夫妇之间,从未因为断水、缺水、等水、盼水这件事互相埋怨责怪。两人结合了,就得一起分担人生道路上所有的困难、挫折和苦恼。拿她自己的话来说:“既然我在千干万万个人中间碰到了你,我就认了。我从没想过要沾你这个作家什么光,你在追求我的时候,只是个什么都不是的小知青。” 这是大实话。 她嫁给我的时候是个工人,现在还是个工人。她从没要我设法替她调换过工作。我呢,脑子里倒是想过的,确实也不是不可能。但同她一讲,她就说:“算了吧,我的事你还是少费神,多花点精力在写作上吧。”她不是党员,没有入过团,她只是个普通工人。她对我讲这些话,决无向我表示进步和觉悟的意思。我相信她说的是实话。 我们天天生活在一起,我总忍不住久久地凝视着她,想了解她脑子里闪现的哪怕是稍纵即逝的念头。这是不是爱情我讲不清楚,对我来说,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追溯起来,这习惯还是在我们相识的初期就养成的。屈指算来,我们结婚有7年多了,而我们相识,竟有17年了。 我们相识在插队时。至今我还记得连接我们两个生产队之间的那条小路,那条弯弯曲曲、时而落下谷底时而爬上坡去的小路。在初认识的几年间,我们在那条小路上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雨声淅沥的夜晚,我们撑着伞,任凭雨点子稀疏地笃笃有声地打在油布伞面上,我们慢慢吞吞地沿着小路,绕过水田,绕过坡土,走进幽静的树林。路窄,我们不能并肩走,只能一先一后。明月在天的夜晚,我们在青杆桦树林子里徘徊,在地面绵软的针叶松林里默默地相对伫立,话在这时候是多余的,即便有,也都在白天讲完了。但我们仍不想分离,静静地悄悄地倾听着风掠过树梢,掠过山崖,入神地瞅着清幽的月光在树林子里投下浓密的、斑驳的影子,好奇地遥望离得远远的山寨上的朦胧灯光。秋末冬初的农闲时节,我们相约着去路边的林子里捡干枯脆裂的松果;雨后的黄昏,树叶子上还挂着露珠般的雨水,我们戴上斗笠去捡鲜美的香菇;烈日当空的酷暑,我们能坐在树荫底下,足足呆一整天……那时候我19岁,她17岁,我们都还太小太小,我们都把爱情看得十分庄严和神圣,也许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朝朝暮暮之中加深了相互的理解。“爱,是理解的别名。”这话是不是泰戈尔的名言? 她是我妹妹的同学,在紧挨着我们寨子的隔邻大队当知青,放假赶场的时候,她常常来找我妹妹玩。我们常留她吃过晚饭再去,她一个人回去不安全,我妹妹送她呢,一个人走回来也怕。于是乎妹妹常让我送她,起先纯粹是送,后来我盼着她来,希望她晚上走,我好去送她,再后来我们便在这条山乡里的小路上幽会了。山乡里的劳动是繁重的,知识青年的业余生活是枯燥的。我之所以能在插队落户的岁月里坚持埋头写小说,一多半都是因为爱情的力量在鼓舞着我。 已经走过来了的这条生活的路,也像两个山寨之间的小路一样弯弯曲曲,崎岖不平。1972年冬天,她抽调到水电厂当学徒工去了,而我仍然还孤零零地生活在荒寂僻静的寨子里,直到1979年。我们之间仅靠书信相互联系,沟通感情。我们是在1979年的元月结婚的。结婚的时候,我还没有工资,连粮票也没有人付给我。而她已是个带着几名学徒工的老师傅了。婚是在上海结的,借的我妹妹那间小屋,想到还将回到遥远的山区,我们几乎没有添置任何东西,仅花一百几十元请了少数亲友。我当时也觉得很寒碜,不过我们更多的是觉得满足,分离了整整六七年之后,我们总算走到一起来了,总算可以一道携手并肩去走今后的生活之路了。婚后我随她来到山清水秀的猫跳河畔水电站,那里的山野散发着清新的泥土气息,那里的草坡上总有各种野花开放着,隔着深渊一般的河谷,时常还能听到猿啼鹿鸣,星期天到山坡上去,总能采回好多草莓和香菇。风光可谓美,山水可谓秀,但毕竟是人迹罕至的山沟,困难是明摆着的。首先是没有房子,她住在集体宿舍里,我也在另外的男职工屋子里搭了个铺。后来同她住一个屋的女生结了婚,那间小小的五个平方米的宿舍才分给我们。再后来电站正式盖了家属宿舍,我们总算分到了两间屋子,有了一个稍稍像样的家。1982年初往贵阳城里搬的时候,我对猫跳河畔还真有点留恋,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就是因为我的长篇小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是在这里写出来的,我的一些中篇小说也是在这里写出来的。这里远离市井的喧嚣,远离人世的烦扰,长途客车两天来一回,报纸只能看隔开一个星期的,是个安心写作的好地方。 从插队落户生涯里走出来的对对情侣,大约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经历了很多的分离,在有过很长时间的两地相思之后,我们都更懂得了爱情需要珍惜,随着岁月的流逝加倍地珍惜。珍惜,就得有充分的谅解和必要的容忍。这并不等于说,在我们的小家庭里永远是阳光明媚,永远像小溪流水般地轻吟低唱。不是的。世上大概还没有一对永远也不闹矛盾的夫妻,在怎样教育唯一的儿子这个问题上,在我的小说进展到不顺利的时候,在她身体不适的日子里,我们免不了总要拌嘴,有时候也像所有的人一样会发脾气,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但到头来总有一个人先冷静下来。而且在事后我们都会先检讨自己的不是。 我得坦率地承认,我不是一个模范丈夫。我每天的任务仅仅是送孩子去幼儿园,到了傍晚再去把他接回家来。这对我来说,常常只是离开书桌的一种散步和休息。更多的时候,我总要等到她关照家中没米了,才想到该去买米;也总要等到她提醒我煤烧完了,才跑下楼去煤棚搬煤。这都仅限于我正在读书、看杂志或听音乐时,她才喊我。如若我正在桌前想着什么,写着什么的时候,她是决不喊我的。这样的默契不知是什么时候达成的。这决不是真正的男士风度,一旦意识到这点,我总愿意帮她去干些什么,或者在她干的事情中冷不防插上一手,以此表示自己也是个勤劳的人,但这类良好的愿望,往往是以我的“越帮越忙”、“出尽洋相”被她奚落几句而告终。 尽管如此,我仍希望自己是个好丈夫、好爸爸。在孩子要求我的时候,哪怕再忙,我也陪她和孩子去黔灵公园走一走,爬爬山,在湖畔散散步,进动物园逗逗熊猫和孔雀。有时候,我真恨不得千方百计、挖空心思讨好一下孩子,给他买整套整套的小人书,给他买妈妈没买的贵重玩具,可不知为啥,孩子还是和他的妈妈更亲。 为此我只得满怀妒忌地望洋兴叹,却又无可奈何。有什么办法呢?谁叫我一年中总有半年要出差,要下基层去农村,要应付写作和编务,要一个接一个出去开有时候重要有时候不那么重要的会议呢。不过,只要我从外头回来,一回到我的坐落在黔灵山麓的家里,我总会感到疲劳和困倦会顿然消失,总会觉得温暖和在其他地方永远也得不到的快活。就如同游弋驰骋在辽阔海洋上的舰艇到了平静的港湾里。 ……
一个作家的人生足迹,一代知识分子的真情,一段蹉跎岁月的追求,一支难忘的青春之歌!在叶辛迄今为止的散文中精选作品,作家人生重要阶段的诸多经历就一一展现出来,带你走入那段蹉跎岁月……浓浓的情,深深的思,呼吁呐喊,执著追求,岁月的河汇成一支难忘的青春之歌。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