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向往之地

毛大立 主编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

毛大立 主编  

页数:

347  

Tag标签:

无  

前言

  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决定了它在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上个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交织,外部冲击与内在问题叠加,形势异常复杂严峻。上海正处在坚决进行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实现“四个率先”的关键时期,能否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审时度势、妥善应对,已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经济社会发展遭遇的危机愈大,人才的能动作用性就愈强。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负重前行、蓄势待发的坚实步履,还是90年代上海东西联动、加快发展浦东的奋进岁月,抑或进入新世纪上海在率先求变、转型发展中迈出的新步伐,都离不开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巨大作用与有力支撑。处于后工业化的上海,人才已经成为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更是创造上海经济社会财富的“第一资本”。因此,上海只有抓住人才这个根本,才能赢得制胜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法宝,才能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内容概要

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在上世纪90年代“构筑上海人才高地研究”的基础上,又率先进行了“加快推进上海国际人才高地建设”的战略研究,并汇集成《向往之地》一书。这一研究成果,是对上海未来人才发展的战略思考,提出了“国际人才高地”新的概念,构建了国际人才高地的指标体系,设计了国际人才高地建设中一些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很有意义。它不仅为上海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决策咨询服务,对全国的人才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书籍目录

序 胡延照前言总论篇:向往之地 一、国际人才高地概念的提出 二、国际人才竞争态势 三、国际人才高地建设成因分析 四、国际人才高地建设目标构想 五、国际人才高地建设战略举措综合篇:环境营造 一、人才国际化现状分析 二、国际人才开放度扩大 三、国际人才与产业结构融合 四、国际人力资源大市场构建 五、国际化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专题篇:人才托起 一、党政人才国际化 二、专业技术人才国际化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化 四、国际经济中心人才高地建设 五、国际金融中心人才高地建设 六、国际贸易中心人才高地建设 七、国际航运中心人才高地建设后记

章节摘录

  总论篇:向往之地  一、国际人才高地概念的提出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就开始了“人才国际化”的探索。1994年,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同志在题为《上海:新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和人才资源高地》的讲话中指出,上海应“成为国际国内优质人才密集的人才资源高地”。1996年,时任上海市长徐匡迪同志正式提出,2010年的上海要形成远东地区的人才荟萃之地,成为国际人才集聚的高地之一。2001年,原上海人事局在国内率先提出构筑国际人才资源高地战略。何谓国际人才?何谓国际人才高地?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一)概念界定  1.人才概念和特点  通常我们把“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或“有某种特长的人”称为人才。列宁说,人才就是“精明强干的人”。在古代汉语中,“人才”二字除含有以上意义外,还有“才能”之意。即“人之才”的意思。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著名人才学专家王通讯把“人才”作为一个专门学问来进行研究,给它以比较严格的概念,即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作出较大贡献的人。  最近,对人才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人才的定义不是按照学历、专业职称作为划分标准,而是要按照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界定。我们将人才定义为具有正外部性、能够创造新增社会价值的人。


编辑推荐

  《向往之地:上海国际人才高地建设构想》讲述了:上海最大优势是人才优势,最大问题也是人才问题。上海人才虽然在全国具有相当优势,但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人才的影响力特别是上海国际化人才的影响力在减弱。举个例子,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但人才的产业结构分布失衡,各类金融人才总量约18万人,其中有国际化经历的仅占0.2%,而新加坡已达到20%,国际化人才缺口很大。尤其是上海人才创新度与国际差距非常明显,创新型人才十分匮乏,尤其缺乏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顶尖科学家和领军人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向往之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