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区域分工的度量

樊福卓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

樊福卓  

页数:

241  

前言

区域分工——区域经济学核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区域分工的理论解释随着区位理论、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区域分工的度量指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伴随着数据可获得性的提高,区域分工的实证研究文献日益涌现而丰富。在对学术界关于区域分工研究取得的硕果予以肯定的同时,对这样的两个尚未较好地解决的问题予以思考和探讨将有助于深化对区域分工的理解。首先,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区域分工可以从两条路径人手:一是地区路径,另一是行业路径。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区域分工水平,现有文献从这两条路径得出的结论通常是不一致的。其次,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现有文献包含着封闭经济假设(地区路径)或孤立系统假设(行业路径),这样的假设显然有悖于客观的经济事实。上述两个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方法论的创新。对于第一个问题,现有方法不能实现区域分工问题研究地区路径的分析和行业路径的分析系统地统一;对于第二个问题,现有方法不能实现区域分工问题研究封闭经济假设的分析和开放经济假设的分析系统地统一(地区路径),以及孤立系统假设的分析和开放系统假设的分析系统地统一(行业路径)。本书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在合理的假设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专业化强度、专业化地位、地区的专业化系数、地方化强度、地方化势力、行业的地方化系数、区域分工系数等概念(度量指标)。

内容概要

本书在合理的假设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专业化强度、专业化地位、地区的专业化系数、地方化强度、地方化势力、行业的地方化系数、区域分工系数等概念(度量指标),这些概念(度量指标)一脉相承,为解决第一个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不仅如此,本书还将区域分工的度量指标从封闭经济假设推进到开放经济假设(地区路径),从孤立系统假设推进到开放系统假设(行业路径),从而为解决第二个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作者简介

樊福卓 男,1974年生,安徽长丰人,经济学博士。现在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从事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工作,在《经济研究》、《统计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地区专业化的度量》获得“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2007)”论文类二等奖。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际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区域分工的内涵 1.2.2 区域分工理论 1.2.3 城市职能分类研究 1.2.4 中国工业区域分工研究 1.2.5 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分工研究 1.3 本书结构安排第2章 区域分工的度量 2.1 对若干度量指标的思考 2.1.1 城市职能分类研究的纳尔逊法 2.1.2 Hoover系数 2.1.3 卢系数、yi系数 2.2 区域分工的度量 2.2.1 地区路径:封闭经济假设的分析 2.2.2 行业路径:孤立系统假设的分析 2.3 区域分工的度量:从特殊到一般 2.3.1 地区路径: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 2.3.2 行业路径:从孤立系统到开放系统 2.4 本章小结 附录2.1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可靠吗? 第3章 中国省级地区的工业分工 3.1 地区路径 3.1.1 专业化强度 3.1.2 专业化地位 3.1.3 地区的专业化系数和地区的结构差异系数 3.1.4 区域分工系数和产业结构差异系数 3.2 行业路径 3.2.1 地方化强度 3.2.2 地方化势力 3.2.3 行业的地方化系数和行业的分布差异系数 3.2.4 区域分工系数和空间分布差异系数 3.3 中国工业区域分工结构分解 3.3.1 地区路径 3.3.2 行业路径 3.4 中国省级地区工业分工的影响因素 3.4.1 模型设定 3.4.2 数据说明 3.4.3 实证结果 3.5 本章小结 附录3.1 中国工业区域分工部分指标第4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分工(地区路径) 4.1 封闭经济 4.1.1 专业化强度 4.1.2 专业化地位 4.1.3 地区的专业化系数 4.1.4 区域分工系数 4.2 开放经济 4.2.1 专业化强度 4.2.2 专业化地位 4.2.3 地区的专业化系数 4.2.4 区域分工系数 4.3 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分工的影响因素 4.3.1 模型设定 4.3.2 数据说明 4.3.3 实证结果 4.4 本章小结第5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分工(行业路径) 5.1 孤立系统 5.1.1 地方化强度 5.1.2 地方化势力 5.1.3 行业的地方化系数 5.1.4 区域分工系数 5.2 开放系统 5.2.1 地方化强度 5.2.2 地方化势力 5.2.3 行业的地方化系数 5.2.4 区域分工系数 5.3 本章小结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内容 6.2 研究展望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1.1.1 理论意义一是,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区域分工可以从两条路径人手:一是地区路径,另一是行业路径。对一个国家的区域分工水平,从这两条路径得出的结论理应是一致的。但是,就已有文献而言,在方法论意义上,这一问题尚未得以较好地解决。这为本书深入研究和探讨区域分工问题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二是,就已有关于区域分工的实证研究文献而言,从地区路径看,均包含着封闭经济假设,从行业路径看,均包含着孤立系统假设,这样的假设显然有悖于客观的经济事实。因此,在方法论意义上,如何把区域分工的实证研究从封闭经济假设推进到开放经济假设(地区路径),从孤立系统假设推进到开放系统假设(行业路径),也是值得深入分析和探讨的。1.1.2 实际意义一是,深化对中国省级地区工业分工问题的理解。不可否认,很多文献对中国工业分工问题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但是,不足也是明显的:由于相关文献采用的度量指标有其固有的不足,使得从地区路径人手与从行业路径人手予以分析难以系统地统一,甚至是,部分文献是否是在讨论区域分工问题。

后记

2005年10月,我参加了陈家海研究员主持的一项关于长江三角洲城市职能问题研究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如何将城市的相对规模合理地融入城市职能问题的分析,现有文献没有予以较好地解决。2005年12月的某一天,忽然灵光一闪,一个念头现于脑际!惊喜于“突破性”思路之际,亦得益于我曾经对区域分工问题作过的探讨。城市地理学关于城市职能问题的研究,与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分工问题的研究有着较多的关联。于是,最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地区专业化的度量》一文。很自然地(和很辛苦地),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博士论文及略加修改而成的书稿得以完成。在书稿完成之际,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陈家海研究员。2003年6月,我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从那时开始,陈家海研究员就作为我的导师,对我从事科研工作予以帮助。我在研究工作中取得少许的进展和进步(包括博士论文从选题到定稿,再到书稿定稿),与陈家海研究员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其次,感谢厉无畏所长和杨建文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以应用经济研究为主体,以应用理论研究为支撑,以决策咨询研究和企业咨询研究为特色。部门经济研究所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编辑推荐

《中国区域分工的度量:方法与实证》:学术新视角丛书·经济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区域分工的度量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