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荔园书话

何永炎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深圳市海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  

出版社: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深圳市海天出版社  

作者:

何永炎  

页数:

349  

Tag标签:

无  

前言

  如果不是有幸结识了何永炎先生并迅速成为忘年交,我几乎忘记了我其实是一个对老人、长者、领导等等更喜欢敬而远之的人,多少有些奇怪的是:我跟何先生谈得来甚至相谈甚欢。部分原因大概是,他让我忘记了眼前这个人曾经是一个身居要职的领导,而更像是一个不无顽童意味的性情中人、比如说,他会用一种近乎玩笑的口吻表达他对男性文人跟异性之间友谊的“同情性理解”……你很少见到一个人不摆架子、不道貌岸然,不是因为这样做就比较“正确”,而仅仅是天性使然。我常常觉得即使再过数十年,何先生届满一百岁时,他大概也不会成为一个所谓的蔼然长者,因为他的骨子里就透着一股不可救药的好玩、洒脱和年轻。  当然,更多的时候不是玩笑和闲聊,而是真诚的交流和点醒。他提醒过我在会场上的“第一号人物”讲话时最好不要玩弄手机或者发什么短信;他会用像是表扬的方式说我每天写一篇千字文多么轻而易举,我当然能够明白其中包含的隐蔽的批评;他说到某本书时,会用“你应该读过”来表示“你居然没有读过”的惊讶……而我不时感到惊讶的是何先生对各种信息的了解是那么及时、全面、深入,在谈论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时是那么犀利、敏捷和富有激情,这些都使我仿佛看见他在过去岁月中的风采和神韵。

内容概要

  《荔园书话》里描述了作者正过着的生活,也是我们很多人都可以去过的一种既简单平凡又意味隽永的阅读生活。文字无疑是一个读书人最为看重的部分,是他灵魂的影像,是他审定过的愿意以此交付给历史的生命。

作者简介

  何永炎,安徽和县人。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曾出版《邓小平改革思想研究》(主编兼主笔,获安徽省优秀图书奖)、《中华三德歌》(主编,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最畅销图书奖)、散文随笔集《秋日漫语》《湖上随笔》等。现居深圳。

书籍目录

辑一:我与书我的读书我的书缘我与藏书荔谷书屋记红荔窗前读苏诗读书看人生读书不必赶趟“随便翻翻”及其他漫话读闲书朗读的快乐读书与散步在亚龙湾读书和晒太阳辑二:人与书巴金的忏悔——读《随想录》鲁迅不朽,弘一法师同样不朽雄笔映千古诗魂隐翠螺——纪念林散之先生诞辰110周年农民作家赵树理优雅鲁彦周真诚吕宕——写在《吕宕文选》出版之际张中行与酒文人的霸气诗人的自作多情识别假面,要学学鲁迅和萧伯纳拒仕与厌官——两则并非久远的学人故事绚烂至极,亦归于平淡——读《人物志》议及“三家村”好人的标尺——读《病榻杂记》从黄老头书里捡来的几则趣闻——读《比我老的老头》陆子修的尊农精神——《新世纪“三农”沉思录》读后“走出中世纪”了吗——读《走出中世纪》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读《晚年陈独秀(1927-1942)》辑三:学而思精神界战士遥望“精神贵族”哲学是孤独者的求异思考异见生长智慧革命和人性往事悠悠人格的尊严人要有点浪漫微笑不朽顺乎自然“稍待,你也安息”辑四:思而录为什么要读书快乐是读书的基本标准经典阅读和时尚阅读读一点儒学经典孟子的心学就是要推己及人阅读的趣味阅读的眼光选择属于自己的阅读追求精神高贵的城市阅读美女作家的随缘阅读青春做伴好读书咬着牙读书不读书睡不着读书三步问带着问题意识去读书书房的秘密读书人要讲真话寻找孤独的“宅男”真正的写作,即完全为自己的写作灵感是思想的贵宾《色,戒》让我们又一次走近张爱玲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辑五:书之外后记

章节摘录

  我似乎也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里,傍倚着花,跟随着柳,在河边慢行,心中充满着快乐!我的精神上幻想着我的丰满的童年——尽管物质上我还是那样的贫困。  后来上初中,我和我的同伴喜欢晨读。当朝暾将校门前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经描述过的没有丝竹乱耳,只有素琴声声的陋室顶镀上金色的时候,我们便踏着薄霜,伴着鸟鸣在林间朗读。这情景真好,真是有朝气。此起彼伏的朗读声和奔涌而来的阳光,照亮了校园。我们手捧着书,也是在朗读阳光。如今想来,心中依然有一种追之小归的惋惜。朗读的习惯我一直坚持到大学。晨读宜诵,诵读为乐。高声朗诵与苏醒的万物有一种奇妙的契合。  记得上大学头几年正是大饥荒年代,家乡农村,饿殍遍野,百业凋零,我和同学一直被饥荒的阴影笼罩着。饭虽吃不饱但书还是要读好的,我依然坚持晨读。早晨,我总是在操场一角朗读唐宋八大家的诗文。中国古代作家,我最喜欢朗读的是苏东坡的文章,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泻干里,气贯长虹,读来叫人荡气回肠。那种具有浩然之气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的气势,真令人乐而忘苦。  后来,从学校出来工作了,读书已退居为次要位置。但我仍将朗读的习惯刻意保留着,只要一闲下来,我便捧书朗读,哪怕是报纸社论或是毛主席语录,也是读得津津有味。朗读几乎成了我的一个宗教行为。  如今想来,也确实如此。我以为朗读是缘文会友的交往手段,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的一个文明行为,至少与人类文明史同步而行。实际上,朗读史与文明史几乎就是同样的历史。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家住在南粤海滨城市的两山之谷,两山又都是树树绿荔。我又着意在我的居所内构筑一间书房,名之日“荔谷书屋”。我每日在这里徜徉,一大片心事慢慢淡去,涨生了一潭恬静的心境。这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功名利禄的诱惑,也没有勾心斗角的烦恼,有的只是友人的电子短信,间含友人相赠之书,读后我均一一以短文记之,或整体评价,或借一二小事窥见全貌,或寥寥数语,点破书中精华,字字真切,情溢纸上。我不敢说(也不能说)自己文化渊源深厚,我只是随意漫谈或小议个案现象,以个人读书体验,叙致学之精要,旁及做人之道,我谓之“一孔之见”。此外,谷里绝无山珍海味,却以书香引得同好者欣然访谈。  ——永炎《荔谷书屋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荔园书话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