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庄学史略

方勇 方勇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8-09出版)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方勇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8-09出版)  

作者:

方勇  

页数:

742  

Tag标签:

无  

前言

方勇教授《庄学史略》即将付梓,嘱我为其作序。看着眼前厚厚一摞_-p稿,又恰逢其《庄子学史》也将出版,欣喜之馀,颇有些感慨。在当前崇尚物质利益的风气下,方勇教授能潜心庄子学研究领域十馀年,孜孜以求,完成《庄子学史》这样近二百万字的庄学巨著,实在是学术界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让我十分感动。庄周学派留下了一部《庄子》,由于它那芒忽恣纵的语言风格,以及高远深邃的思想意境,常被正统派视为异端邪说而遭扭-曲,所谓消极、出世是常有的误解。但是我想,中国文化中如果欠缺了庄子的生命情调和美感情怀,那么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会成为什么样的光景?如果中国哲学只有孔孟之道,而欠缺老庄的哲学理论和境界,那么它会单调到什么样的程度?我是学哲学的,对《庄子》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初,我由尼采进入《庄子》,即主要是从尼采的自由精神来阐发《庄子》,同时思想上也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启发。

内容概要

  庄周学派留下了一部《庄子》,由于它那芒忽恣纵的语言风格,以及高远深邃的思想意境,常被正统派视为异端邪说而遭扭-曲,所谓消极、出世是常有的误解。但是我想,中国文化中如果欠缺了庄子的生命情调和美感情怀,那么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会成为什么样的光景?如果中国哲学只有孔孟之道,而欠缺老庄的哲学理论和境界,那么它会单调到什么样的程度?  我是学哲学的,对《庄子》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初,我由尼采进入《庄子》,即主要是从尼采的自由精神来阐发《庄子》,同时思想上也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启发。

作者简介

方勇,1956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1983年9月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师从魏际昌教授研治先秦文学,1986年6月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3年晋升副教授,同年10月获硕士生导师资格。1994年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师从吴熊和教授研治宋元文学,1997年6月获博士学位,并于同年7月进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师从褚斌杰教授研治先秦文学,1999年6月出站后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2001年12月晋升教授,2002年12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主任、《诸子学刊》主编。主要从事先秦诸子和宋元文学研究,著作有《方凤集辑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庄子诠评》(合著,巴蜀书社1998年)、《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庄子闲读》(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卮言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庄子讲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庄子诠评增订版》(舍著,巴蜀书社2007年)、《大学经典:老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大学经典: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等。另曾主编《孟子快读》(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参编《四库大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唐宋词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等。

书籍目录

序导言第一章 战国秦汉庄子学第一节 战国秦汉庄子学概说一、战国秦汉庄子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二、战国秦汉庄子学的演进过程第二节 战国诸子对庄子的评论与阐释一、“子之言大而无用——来自惠施的评论二、“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来自荀况的评论三、韩非对庄子学说的阐释四、《吕氏春秋》对庄子的阐释五、《天下》篇对庄子的阐释第三节 《淮南子》对庄子的阐释一、对庄子道论的阐释二、对庄子无为论的阐释三、对庄子修养论的阐释第四节 汉代诸学者的庄子学一、刘安的庄子学二、司马迁的庄子学三、班固的庄子学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庄子学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庄子学概说一、魏晋南北朝庄子学兴盛的历史背景二、魏晋南北朝庄子学的发展过程第二节 王弼、阮籍、嵇康的庄子学一、王弼“祖述老庄二、阮籍“以庄周为模则三、嵇康以“庄周”为“师第三节 司马彪、崔谡、向秀的庄子学一、司马彪的《庄子注》二、崔馔的《庄子注》三、向秀的《庄子注》第四节 郭象的《庄子注》一、对司马彪本的“以意去取二、对向秀注的“述而广之三、对向注以外旧注的借鉴与批评四、对《庄子》的改造性诠释五、《庄子注》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佛教学者的庄子学一、 从“格义”、“连类”到以佛解庄二、支遁的《逍遥论》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道教学者的庄子学一、魏晋南北朝道教学者对庄子的认可与阐发二、葛洪的庄子学第三章 隋唐庄子学第一节 隋唐庄子学概说.一、隋唐庄子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二、隋唐庄子学的发展过程第二节 陆德明的《庄子音义》一、对庄学源流及《庄子》版本的考述二、对旧音义的兼收与审订三、在旧音义外自作音义四、对郭象本的校勘五、《庄子音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第三节 成玄英的《庄子疏》一、依郭象注作疏解二、在郭象注外作疏解三、疏解中有佛理化思想倾向四、《庄子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第四节 隋唐其他人的庄子学一、魏徵等的《庄子治要》二、文如海的《庄子正义》三、张九垓的《庄子指要》四、马总的《庄子钞》五、李蹊的《广废庄论》第五节 隋唐佛教学者的庄子学一、隋唐佛教学者对庄子思想的吸收与批评二、宗密对庄子思想的批评与会通第六节 隋唐道教学者的庄子学一、隋唐道教学者对庄子思想的利用与阐发二、司马承祯的《坐忘论》第四章 宋元庄子学第一节 宋元庄子学概说一、宋元庄子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二、宋元庄子学的发展过程第二节 王安石、苏轼的庄子学一、王安石的《庄周论》二、苏轼的《庄子祠堂记》第三节 王秀的《南华真经新传》一、略仿郭注体例而异其旨趣二、对王安石庄子学思想的宗承与超越三、对各篇作意与逻辑结构的用心探究四、对庄子制名寓意的多所发微第四节 陈景元的庄子学一、陈氏五种庄子学著作概说二、在《庄子》音义、考异方面多有贡献三、具有一定的道教化思想倾向第五节 吕惠卿、陈详道、林自、李士表、赵以夫的庄子学一、吕惠卿的《庄子义》第五章 明代庄子学第六章 清代庄子学主要征引书(篇)目后记

章节摘录

五、庄子的地位与影响《庄子》在文学上的影响很大,自贾谊、司马迁以来,历代大作家几乎无一不受到它的熏陶。在思想上,或取其愤世嫉俗、旷达不羁,或随其悲观消极、颓废厌世;在艺术上,或赞叹不已,或汲取仿效,并加以发挥,从而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众多绚丽多姿的艺术作品。郭沫若认为,秦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庄子》的影响下发展的(见《鲁迅与庄子》)。闻一多也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古典新义·庄子》)这些话决不夸张,从寓言到小说,从诗歌到散文,从形式到内容,从文学到哲学,无一不留有庄子的影子,甚至中国的艺术史也多少带有庄子的印迹。首先,在先秦诸子中,庄子可谓是最善于将寓言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加以自觉运用的。在他的笔下,寓言不仅仅是说理的辅助工具,也具有了几近独立的地位。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它直接影响了文人的寓言创作,如唐代韩愈的《马说》、《龙说》、《送穷文》,柳宗元的《三戒》、《种树郭橐驼传》,明代刘基的《郁离子》等,使寓言逐步脱离了论说文、史传文而独立成体。更为重要的是,先秦寓言起着上继神话,下启小说的作用。《庄子》中关于混沌、黄帝、广成子等的刻画,都采用了神话的题材,其变幻莫测的想象与夸张也与古代神话的风格相似。但它又发展了神话的简单形式,其寓言有故事情节,有时甚至是复杂的故事情节,有人物形象,有对话,有细节,直接启发了后代小说的产生。《庄子》中许多寓言记述或者虚构了鬼怪异事,是魏晋以后志怪小说的鼻祖之一。

后记

我倾十年半的心力,著成了近二百万字的《庄子学史》,拟交付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师友凡知情者多建议我另出一个简本,以满足一般读者的需要。斟酌再三,遂请博士后张洪兴代为删削、提炼,约留下原稿的三分之一文字,名曰《庄学史略》,实为《庄子学史》之精髓所在。张洪兴副教授曾先后在东北师大、北师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所撰学位论文皆为庄子研究,而投到我门下之后,仍致力于庄学研治,境界日见提升,故其删削、缩减,甚是得心应手而能不失原稿旨趣,在此诚致谢意。当代庄学权威陈鼓应先生拨冗惠赐序言,则更使我感铭不已。责任编辑何锐先生为编辑此书付出了辛勤劳动,徐儒宗先生特为封面题签,博士生和硕士生陈冬、叶蓓卿、宋健、陈文佳、王云、汪培、金琳、杨芳芳等协助完成校对工作,在此也深表谢意。


编辑推荐

《庄学史略》由巴蜀书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庄学史略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