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北美汉学界的中国文学思想研究

王晓路 编 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作者:

王晓路 编  

页数:

755  

Tag标签:

无  

前言

从跨文明的角度,以变异学的方法来研究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学,可以说是四川大学比较文学的研究特色之一,同时也是我们的博士研究生群体持续关注的领域。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从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进行集中探讨,有的专尸弓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某一个点进行专顼深入讨论,如对法文学界和英文学界对刘勰《文心雕龙》研究的再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无疑对我们本土学界拓宽自身有着悠久传统的研究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推进作用。在欧美汉学界中,北美学界的成果近年来对国内学界影响较大,有关的出版单位相继出版了不少译着,如哈佛大学宇文所安的系列论著和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的译文均不断出版。然而,西学框架中的中国文学研究,包括对西方漠学研究成果的再研究。除了翻译和引进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对其进行相关性的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纔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理对话并可持续地推进这一领域。

内容概要

  《北美汉学界的中国文学思想研究》首先将北美汉学界重要人物有关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与评论加以集中引进。其余各章分别就北美汉学界的几个关键性学者的有关中国文学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针对其问题进行了专顼讨论。而且,此书还对北美汉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集中纳入研究视野,比较全面地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另外,附录中还将北美汉学界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理论的研究、美国已故著名女学者李又安有关中国文学批评术语以及余实琳的有关中西比较文学的三篇重要文章收入,从不同侧面为读者提供了比较全面地暸解北美汉学界研究现状的窗口。

书籍目录

序言导论中国文学研究的多重资源第一章 他者眼中的中国文论第一节 中国理论与批评:古代诗论第二节 中国诗学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第四节 文为何物,且女此怪异?第五节 论费雄廉的中国文论观第二章 刘若愚的中国文摹思想研究第一节 学术生平与著作简介第二节 中国文论——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第三节 问题与对话第三章 叶维廉的中国文摹思想研究第一节 学术生平与研究简介第二节 诗歌、译诗与比较诗学第三节 中国诗学重建第四节 洞见与盲视第四章 余寅琳的中国文学思想研究第一节 学术生平与著作简介第二节 余寅琳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方法第三节 术语的界定第四节 《诗经》与《离骚》中的意象解读第五节 余宝琳的其它文论思想研究第五章 宇文所安的中圃文摹思想研究第一节 学术生平与著作简介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非虚构传统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观第四节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论说方式第五节 借鉴与意义第六章 苏源熙的中国文学思想研究第一节 学术生平与著作简介第二节 苏源熙之前的相关研究第三节 讽寓:一个修辞范畴的翻译难题第四节 “中国讽寓”的可能性:两种对于“中国”的态度第五节 讽寓与《诗经》的文本史第六节 学术形态的辨析:美学(文学)还是经学?第七章 北美汉学界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研究第一节 北美汉学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概况:流变、著作、观点第二节 邓腾:文学传统与现代文论第三节 李欧梵:浪漫主义倾向与现代主义思潮第四节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笑谑”倾向附录一 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理论附录二 中国文毕批评中的术语附录三 间离效果:比较文学与中国传统

章节摘录

天地、高低构成两大标准,人与之相配形成宇宙三种源泉的概念源自汉代儒家学者对《易经》的注释。刘勰依据这些注释将人为之文与图形或自然万物可辨认的一切形貌融为一体。其宇宙论及文学写作起源论,以王元化论及刘勰著作的话来说,“表现出了一种相当混淆的形式”(60页)。这是因为刘勰混淆了文化与自然,但我们也可以认为这种混淆是有意而为之,因为其写作源于太极的方式不仅赋予了写作一种来自自然的权威性,将写作的概念扩展到无限,而且他也把自然界的一切纳入人类创造的法则和秩序之下,归于以古代圣人孔子本人的写作为范例而建构的模式。在其对道的讨论中,他也将两类不同的观念合二为一,其一是源自老子学说,即将道描述为无马并追寻自然法则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其二是源自对《易经》的注释,即更多地强调天意与圣人的能动作用,天意正是通过这些圣人著述的中介纔得以实现的.刘勰将老庄之道以及《易经》注释中的儒家思想熔为一体,确实是其时代的产物。他倾向于将这些不同的观点与传统的权威性加以融合,虽然他长期专注于佛家观念,然而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其体大虑周的批评专著的写作主体思想却是儒家的(参见王运熙等,344页)。


编辑推荐

《北美汉学界的中国文学思想研究》为比较文学与文艺学丛书之一,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联合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北美汉学界的中国文学思想研究 PDF格式下载



不错的书,可以作为北美汉学索引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