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集

段渝主 著 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作者:

段渝主 著  

页数:

498  

字数:

8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Richthofen)于1877年提出的,用以指称中国丝绸西运罗马的交通道路,并用以泛称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交通线。长期以来,丝绸之路一直被认为是由长安出发,西北经河西走廊,出西域,至中亚,然后进抵罗马帝国的唯一的一条中西交流线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学术界又确认丝绸之路还包括长城以北的“草原丝绸之路”和由东海至南海经印度洋航行至红海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从四川成都出发经云南至缅甸、印度和中亚、西亚的“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的提出,是基于先秦时期以成都平原古蜀文化为重心,分布于云南至缅、印的地区内,近年出土大量相同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不仅有古蜀文化,而且更有印度乃至西亚的大量文化因素,时代早于经中国西北出西域的丝绸之路。由于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代称已为中外学者所普遍接受,因此便称这条以成都为起点,经云南出缅、印、阿富汗、巴基斯坦至中亚、西亚,以及从成都经云南至东南亚的中国西南的国际交通线为“南方丝绸之路”,或称“西南丝绸之路”,简称“南丝路”。南方丝绸之路以巴蜀为重心。苏秉琦先生曾指出:“四川的古文化与汉中、关中、江汉以至南亚次大陆都有关系,就中国与南亚的关系看,四川可以说是“龙头”李学勤先生最近指出:“三星堆的重要性当然不止在于海贝的存在,只有将这一遗址放到‘南方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中,才有可能深入认识其文化性质及历史意义。‘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通道,它的价值和作用应当站在世界史的高度上来考察。”深入系统地探索南方丝绸之路,揭示以巴蜀为重心的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进而延伸到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其历史意义,已成为当前学术界面临的一项具有前沿意义的新方向、新课题。

内容概要

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yon Richthofen)于1877年提出的,用以指称中国丝绸西运罗马的交通道路,并用以泛称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交通线。长期以来,丝绸之路一直被认为是由长安出发,西北经河西走廊,出西域,至中亚,然后进抵罗马帝国的唯一的一条中西交流线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外学术界又确认丝绸之路还包括长城以北的“草原丝绸之路”和由东海至南海经印度洋航行至红海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从四川成都出发经云南至缅甸、印度和中亚、西亚的“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集》分为综论篇、交通篇、民族篇、贸易篇、青铜文化篇、中外文化交流篇六大部分来进行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所收录的文章有的是在不同期刊或论文集中发表过的,有的是首次发表,为丝绸之路研究论文中的精品。

书籍目录

综论篇 论繁蜀巢与西周早期的南方经营 金沙江:中国西部龙——金沙江文化论稿之一 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 巴蜀文化在西南地区的辐射与影响 汉晋时期的中国“西南丝绸之路” 云南“滇东北”地区川滇间的文化交流线 从大理出土文物看蜀身毒道的开发 关于西南丝路东线问题的初步思考 先秦巴蜀与南丝路研究述略交通篇 汉晋时代滇越道 南诏通安南道 南方丝绸之路滇越交通探讨 蜀布邛竹传至大夏路径的蠡测 川滇缅印古道初考 蜀身毒道路线考证 关于古代西南交通的几个问题 试论周秦汉时期中国西南交通 古代中国西南丝绸之路的走向 唐以前昆明的古道以及在历史中的作用 南方丝绸之路楚雄段论述 博南古道考说民族篇 西南丝绸之路与民族走廊 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 跨生态的文化和政治扩张:古蜀与南中诸文化的关系 西南地区出土摇钱树与民俗 西南丝路上的古么些人与插竿挂肢葬贸易篇 中西陆上古商道——蜀布之路 略谈秦汉时代成都地区的对外贸易 南方丝绸之路商贸货币探讨 试论南丝路货币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云南商品货币青铜文化篇 “南方丝绸之路”上发现的“立杆测影”文物 古代中国西南的世界文明——论商代成都平原青铜文化与华北和世界古文明的关系 商代蜀国青铜雕像文化来源和功能之再探讨 盐源青铜器中的“一人双兽纹”青铜枝形器及其相关问题初探 对盐源盆地青铜文化的几点认识 南丝路上的云南青铜文化 保山青铜器述略 姚安地区的青铜文化 滇西南地区的青铜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篇 蜀布与CinaPatta——论早期中、印、缅之交通 古代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以滇缅路为中心 试谈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的关系 古代中国南方与印度交通的考古学研究 战国至西汉时期滇池区域发现的西亚文物 滇越考——早期中印关系的探索 支那名称起源之再研究——论支那名称本源于蜀之成都 古蜀文明与早期中印交流 “老鼠嫁女”:从印度到中国——沿西南丝绸之路进行的文化交流事例之一 从中国至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一一篇来自印度的探讨 关于南方丝绸之路的印度历史证据阿豪马人迁居阿萨姆的路线后记

章节摘录

从青铜时代以来,古道沿途的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都受到了巴蜀文化的影响,其中青衣江和大渡河两流域的许多地区已经可以归入巴蜀文化的分布范围。进入汉代以后,汉文化的影响更是日渐强烈,并使古道沿途的土著文化发生了一些本质性变化。在西汉时期,古道沿途一些地区还仅仅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或者是土著文化与汉文化并存。但到东汉以后,沿途许多地区的土著文化全面衰退并为汉文化所取代。如果我们将发现的汉文化遗存的这些地点用一条线连接起来,那么一条根据考古学实物资料而勾画出来的古道路线便比较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以下即对古道沿途地区的汉晋遗存和发现地点做一简述(在下面分地区叙述中,凡未注明出处的资料,多为笔者考察时所见或收集,可参见拙著《“西南丝绸之路”的初步考察》一文)。1.雅安地区。在四川盆地内当然是汉文化占主导。从成都地区向西南行,出盆地的第一站就是雅安地区。这一地区在西汉时期是汉文化、巴蜀文化和其他土著文化并存,但到西汉中期以后则基本上都是汉文化或已经大部分汉化的原土著民文化的遗存,尤其是在较宽阔的河谷地带。这一时期的汉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芦山河、青衣江、荥经河、西门河、流沙河和大渡河等主要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地带。芦山县:其汉晋时期遗存可分为墓葬和遗址两大类。墓葬主要分布在芦山河和境内的青衣江河谷地带,分布密集,数量众多,仅本世纪50年代以来经清理的就不下300座。此外现仍可见到许多崖墓和砖室墓。在清理过的砖室墓中有一些还发现有纪年铭文砖,年代最早的为东汉“永平十六年”(73),最晚的为东汉“中平三年”(186)。这里发现的东汉大型墓前石刻丰富,数量之多居全省之冠。遗址中最重要的为现县政府所在地的芦阳镇遗址。从发现的遗物看当为一处汉晋时期的城镇遗址。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发现了“永元八年六月都尉府造”的纪年铭文砖,因此可以基本上确定这里就是东汉时蜀郡属国郡治汉嘉所在地。雅安市:青衣江从北进入境内,然后自西向东穿过全境。汉晋时期未设县而隶属严道。与芦山相比,汉晋时期汉文化遗存发现较少。这些遗存多为墓葬并主要分布在青衣江河谷地带,其支流绝少发现。其中较重要的有著名的东汉末期高颐墓阙和三河村蜀汉纪年砖室砖(出有“景耀三年杜氏所作吉羊”铭文砖),两者都位于青衣江畔的姚桥乡。天全县:全县大部为山区,仅东南部青衣江支流的天全河下游和荥经河下游河谷地带地势较低,自然条件也较好,汉文化遗存也仅在这里发现。这一带汉晋时期的砖室墓较多;笔者考察时也在这一带河谷发现不少汉砖、汉墓。

后记

在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成都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和成都市委调研综合处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这本论集得以编辑出版,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本论集所收论文,有的曾在不同期刊或论文集中发表过,有的则为首次发表。凡曾发表过的论文,本论集均在文末标出原先出处,以便读者核对。在编辑这本论集时,编者对人编论文的引文出处进行了核对,改正了一些引文的错误,对文章中的一些错字别字亦一并进行了校改。对论文内容和所附图片资料等,均依原文,未做改动。感谢巴蜀书社为本论集的出版所做的工作。


编辑推荐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集》为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丛书之一,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联合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集 PDF格式下载



“南方丝绸之路”越来越落寞,“茶马古道”越来越热闹,这个时候坚持出这么一本书,还是不错的。
可惜,新写的文章没有吸收“茶马古道”的成果。


这本书不错,跟我在新华书店买的一样!


内容很丰富。值得一读。


好像西天取到的经一样,总有残缺。书皮上部撕裂了,既然是买书的,就应该爱书,合作的物流也应该爱书。对得起来亚马逊买书的消费者吧,我们是理性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