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四川著名碑学书家

侯开嘉//赵仁春|主编:张在德 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作者:

侯开嘉//赵仁春|主编:张在德  

页数:

127  

前言

巴山蜀水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化璀璨。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巴蜀故地,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和一代又一代巴人蜀人的筚路蓝缕,形成了玄妙神奇、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巴蜀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四川,乃至中国的一座极为珍贵的文化宝库。巴蜀文化植根于巴山蜀水,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自上个世纪40年代初提出“巴蜀文化”这一概念以来,随着考古的新发现,特别是三星堆、金沙遗址等一批颇有影响的古迹相继发现发掘,巴蜀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并陆续在历史文化、考古文化和民族文化等方面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的学术成果。这是我省文化事业繁荣兴旺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瞩目成就。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视发掘、研究巴蜀文化,大力普及、弘扬巴蜀文化,既是结合我省实际、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内容概要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史,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由于西方照相术的东传和碑学思潮的发展,使书家们思想解放、眼界大开,获取了比任何时代更多更丰富的书法养料。书家们有了广阔驰骋的天地,故能变化出新,形成了多种个性化的书风,把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兴盛时期。而在当今编撰的书法史中,把江浙一带的书法,特别是海派书法作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他们得益于传媒之便,以至于全国都知道康有为、吴昌硕、李瑞清、曾熙、沈曾植、沈尹默、白蕉等,而同一时期的四川书家却在书坛默默无闻。事实上,四川书坛表现出的艺术水平和繁荣盛况,并不亚于江浙一带,而且还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书之所以介绍包弼臣和余沙园二位蜀中的碑学书家,就是希望能反映出其中的一个小的侧面,为这一时期的书法史做一点补充,以期引起书坛人士对四川书法的更多关注和公允的评价。

书籍目录

总序引言四川著名碑学书家包弼臣 一 包弼臣的家世与青少年时代 二 艰辛坎坷的求仕之路 三 包弼臣的思想 四 教职的一生 五 学书经历和艺术成就 六 包体的艺术特色 结语 附一 包弼臣年表 附二 包弼臣嫡世系表 附三 包弼臣书法作品选四川著名碑学书家余沙园 一 家世与时代 二 扶桑三年 三 蜀军政府的秘书 四 肇乱人犯 五 高校名师 六 沙园居士 七 数行摧绝秣陵书 八 沙园的交游 结语 附一 余沙园年表 附二 余沙园书法作品选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四川 著名碑学书家包弼臣一包弼臣的家世与青少年时代包弼臣,名汝谐,晚年号谷叟、笔公,四川南溪县人。生于清代道光十一年(1831),卒于民国六年(1917),终年86岁。家中兄弟6人,包弼臣排行第四。祖籍福建汀州上杭,六世祖包国栋游学四川,始定居南溪县。曾祖父包学嵩,字乐山,是个贡生;祖父包宽,字敷五,是个贡生;父亲包融芳,字小和,也是贡生;叔父包欣芳,字云皋,是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后任刑部主事。他就出生自这样一个标准的世代书香门第里,包弼臣的家庭在当地应属于上等阶层了。但是,因家道败落,在包弼臣的少年时期,家景甚为凄苦。《南溪县志·包汝云传》中有一段包氏兄弟刻苦读书的记载:“汝云(包弼臣的三哥)率诸弟读书山馆,天雨雪、齑粥不给,夜气懔烈,诸弟噤不声。汝云方假里弦村笛,枵腹酣歌,作班定远出塞、东方虬夺锦袍诸曲,诸弟蹲蹲起舞,文兴复豪。”

后记

包弼臣是晚清四川著名的书法家,在川南一带,他的书名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谁都知道他的字写得好,被称为“包体”,而且还有个“字妖”的名声。但是,有关“字妖”的来龙去脉却是谁也说不清楚的事。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为了发掘宣传本土的书法家,就分工要我写一篇关于包弼臣书法研究的文章,我应允后一摸底,方知任务之艰难,因为除当地县志里有少量的文字记载外,其他地方就没有什么资料可查了。包弼臣的书法作品在“文革”前本来随处可见,但经过“文革”的“破四旧”后存世的恐怕也不多了。若要写包弼臣的研究文章,就得从原始材料挖掘开始。那时我还年轻,还不到40岁,说干就干,就找到宜宾地区文化馆的馆长钱正杰,他是我的朋友,很支持这件事。于是,我二人一道去拜会地方上的宿老,走访包家的后裔、亲友。


编辑推荐

《四川著名碑学书家:包弼臣 余沙园》: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第4辑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四川著名碑学书家 PDF格式下载



这个小册子内容丰富,属于一本传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