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蜀学(第5辑)

西华大学,四川省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 主办 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作者:

西华大学,四川省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 主办  

页数:

294  

内容概要

  《蜀学(第5辑)》乃中华学术之一,特具四川地域文化之优长。其肇起汉初,衍于晋唐,繁盛于两宋,至晚清夏复昌。本特刊的创办,旨在团结蜀中学者、蜀籍学者和研究蜀学的学者共同振兴和发扬蜀学优良传统而作出贡献。书中精选了几十篇带有原创性、有新发现和对原来的史料从不同角度去挖掘的文章。

书籍目录

古蜀史料辨伪
宋育仁与其《泰西各国采风记》
宋育仁与近代蜀学
浅论学者刘沅的《蒙训》
孟子在《推十书》中的地位
在学术边缘上的足迹
龚荫的治学之路和学术贡献
“玄默自守”的“深湛之思”——论扬雄《太玄》与《法言》的价值
论诸葛亮的勤政和廉政
试论郑谷的蜀中诗歌
杜光庭诗歌考析
论?舜钦的“大君子”思想
田锡传校笺
吕陶传校笺
范镇传校笺
文同传校笺
苏轼与大爱
苏轼与章惇交游考
苏轼的山水情怀与故乡情结
略论魏了翁的史学思想
《注鹤山先生渠阳诗》成书与流传中的几个问题
明代蜀藩宗室考
《升庵文集》版本源流考
从《升庵诗话》看杨慎的诗歌美学思想
唐甄思想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李调元诗歌本质论初探
论周询《蜀海丛谈》的特点及其资政价值
陈铨概说:清晰的一生与沉重的二十年
“诗的营构”:再论《画梦录》
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郭沫若论辩
郭沫若史剧昭示人的存在规律
蜀学史料
蜀学原始论
国学学校论文五则
日本“唐甄思想的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两百余年来张船山研究概述
稿约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在我看来,五四以后,白话诗取代文言诗的主体地位,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文学语言方式的突变来说,当然可以说是“文学革命”。但那实际上只是“文学语言方式”的更新,使作为民间口头语言的“白话”和早已在民间萌生和流传了几百年的“白话文”、“白话诗”,正式登上了文学书面语言的主座位。但并没有产生什么“语言革命”,中国语言仍然是文言与白话并存的格局,并没有把文言废掉。可见“语言革命”的说法不符实际。就“文化断裂”来说,文学书面语言的更新所造成的青年一代与文言的古籍拉远了距离的现象,虽然像是文化表层的中介工具(语言)产生了“突变”,有导致文化传承“脱节”的危险性;但因为学校里仍然在教文言文,中国的语言文字体系也并没有被外国语文所取代,所以说“文化断裂”,显然还是说得过于严重了的。在我看来,新诗舆旧体诗之不相衔接的真正的“断裂”之处,实际上,并不在表层的语言字句,而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形式所构成的整体艺术风格。中国旧体诗惯于用声韵节奏,乎仄对仗,构成有严整格律的格律诗,舆新体的自由诗比较起来,就像一个是珠冠玉佩的京剧花旦,一个是泳装台步的现代模特,艺术风格与精神气度是完全不同的。新诗出现以后,在“文学革命”意识的激情支配下,在对旧诗精神内涵的封建意识全盘否定的同时,却没有顾及到中国古典诗歌几千年艺术经验的积汇,是应该批判吸取传承发展的。“玉石俱焚”地对待传统文化,是过激的“文化革命”情绪造成的错误。遣裹,确实有应该修复的“断裂”之处。这是因为,诗歌是最坚守民族性的艺术,任何一个民族的诗歌,它如果疏离民族母语和民族文化,不能传承本民族长期积景的艺术经验,而只是靠借鉴外国和别的民族的诗歌艺术,那就难免会陷于艺术的贫乏。特别是我们中国,如果把几千年中国诗歌艺术的宝库弃诸不顾,而祇在“横的移植”中去学习外国现代诗歌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那我们新诗在世界诗歌艺术的竞技场中,便不再像是家财囊万一掷千金的富家子弟,而祇像是一个靠借钱过日子的贫困儿。而且,新诗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方法,若不与本民族的诗歌艺术相融合,它就难于得到广泛而迅速的发展。所以,新诗虽然必须向西方学习现代的艺术,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尽一切努力,修复舆本民族传统诗歌艺术的“断裂”,使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的那些有用的东西,能够在新诗的传承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不是倒退地走“向旧诗和民歌学习”的道路。而是要求新诗在继续“横的移植”、向西方学习现代诗歌艺术的同时,也要有“纵的继承”、对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经验灵活地批判地吸取,以求达到“化古生新”的传承和发展。例如说,当我们能运用现代语言为新诗建立起与自由体并存的各式各样的新格律体诗的时候,这个“断裂”就可以部分地修复了。如果我们能把古诗的艺术精华提炼出来,规范为多式多样的艺术技巧,运用于新诗的写作,这个“断裂”无疑就会在新诗的历史性发展中逐步得到更完善的修复。遣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付出艺术实践之长时间努力的。


编辑推荐

《蜀学(第5辑)(繁体版)》是由巴蜀书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蜀学(第5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