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之道
2008-11
哈尔滨出版社
崔金生
182
220000
和谐有道,道法自然。《周礼》云: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中庸》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和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是我们民族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依据。那么什么叫和谐?和谐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其意义又是什么?所谓和谐,是指不同的东西有序地配合,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但又浑然一体,此之谓和谐。和别人完全相同并不是和谐,处处我行我素、与人格格不入同样也不是和谐,摒除了这两个极端,处于中间的一个既保持了自己的个性又能够与别人达成完美的合作,此之谓和谐。于家国而言,和谐就意味着不同的社会阶层相互容纳,彼此协作,于社会大分工中各司其职,各尽其力。而于我们个人而言,和谐的意义更是关乎重大。如果一个人失之于对和谐的把握,情况又会怎么样?关于这个答案,我们不妨从十三年前的一桩旧事说起。1995年的9月,阿尔卑斯的一支登山队失去了他们的一个队友——若贝·罗斯奈特。但是登山队的其他成员们却说,事实上,从一开始,他们就从未得到过罗斯奈特先生。这是因为罗斯奈特先生是一个“非常难以沟通、非常难以合作、非常难以打交道”的人。他和登山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合不来,或许是因为他的个性太强了,又或者是因为他始终无法相信队友们的善意。他反对任何人提出来的任何建议,从宿营的地点选择到登山的路线,他甚至对导游提供的安全路线提出质疑,他每一天的日子都是在和别人的争吵中度过的,始终是牢骚满腹,怨气冲天,好像整个世界都亏欠他一样。登山是一项高度危险的户外运动.群体的协作与沟通至关重要,所以队友们始终不敢放弃,尽最大的努力与罗斯奈特先生进行交流,但最终却没有任何效果,因为罗斯奈特固执地用他愚蠢的念头试图将所有人置于危险之中。他拒绝倾听任何人的有效建议,一味地坚持他的荒谬主张。事态的发展逐渐失控,到他丢下装备,独自坐在岩石上,想用这种方式强迫导游改变路线的时候,事情已经无法控制了。队友们说,就因为他的任性,使得整个登山队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而他自己却对此无动于衷。甚至在雪暴袭来的时候,他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仍然以辱骂的方式,诅咒大家抛弃了他,全然不顾这个结果正是他自己极力促成的。罗斯奈特先生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学会合作的时代。成功的人都明白.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最有效的与人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前提。合作,就意味着你要善于与人相处,并且这个相处要做到和谐融洽。无数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当你在社会交往中掌握了先机,赢得了别人的支持时,成功就在你的眼前。不仅如此,拥有和谐的人生还是衡量一个人幸福的重要标准。人生百年,匆匆而过,人都需要一种社会融入感和归属感,不然我们也过得太孤独了,而孤独,会减少我们对幸福的感觉。我们离不开和谐,就要去寻找它的踪迹。其实和谐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中,存在于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经验里。孟子有句话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指人心凝聚.和谐相处。中国人做事、为人历来追求“和为贵,仁为本”。什么是“和为贵,仁为本”呢?这里的“和”就是中和,中庸之道。而“仁”从字面上就可以窥其一二:“仁”字是由两个“人”组成的,是指发生在人和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如果只有一个人,是不需要和谐的。一个“仁”字,就给我们指出了和谐的根本。和谐自有它的规律和法则,用一个词来说就是“道”,和谐之道,讲的就是和谐产生和运行的规律。当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后,你的所作所为都会无往而不利。处理人际关系会得心应手,做起事来更是左右逢源。这本《和谐之道》正是通过一些有趣的语言和故事来揭示和谐的本质和规律,洞察这个隐藏于我们生活中的大智慧。让你从中掌握和谐的先机而为己所用。从什么是和谐,到和谐的规律、和谐的运用和和谐的境界,希望这些人类的睿智经验能给你的生活带来借鉴,帮你营造出一个和谐完美的人生。
中国人做事、为人历来追求“和为贵,仁为本”。什么是“和为贵,仁为本”呢?这里的“和”就是中和,中庸之道。而“仁”从字面上就可以窥其一二:“仁”字是由两个“人”组成的,是指发生在人和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如果只有一个人,是不需要和谐的。一个“仁”字,就给我们指出了和谐的根本。 和谐自有它的规律和法则,用一个词来说就是“道”,和谐之道,讲的就是和谐产生和运行的规律。当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后,你的所作所为都会无往而不利。处理人际关系会得心应手,做起事来更是左右逢源。 本书通过有趣的语言和故事来揭示和谐的本质和规律,洞察这个隐藏于我们生活中的大智慧,让你从中掌握和谐的先机而为自己所用。从什么是和谐,到和谐的规律、和谐的运用及和谐的境界,希望这些人类的睿智能供你借鉴,营造出一个和谐完美的人生。
崔金生,1937年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进修班。1965年后历任管理员、质检员、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宣传部长、党委委员,崇文区文学组、北京工人文学组诗歌组组长。曾多次获先进工作者和技术革新能手称号,出席国庆30周年观礼代表。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七个光棍汉》,中篇小说《天桥大鼓妞》,相声集《逛天桥》(合作),另外发表诗歌100余首、短篇小说数十篇、散文400余篇、杂文100余篇、相声《电车上的文章》与小品等数十篇。部分作品选入多部文学集。《七个光棍汉》获北京市写作文化节一等奖,其作品获各类文学奖30余项。
第一章:说破幸福的秘密:以和为贵 (1)如鱼饮水暖自知:和谐的要素 (2)寻找和谐的秘密 (3)和谐不是丧失自我 (4)和谐就是相处之道 (5)和谐就是让别人和自己都快乐 (6)给人欢愉,带来和谐 (7)和谐就是让别人和自己都成功 (8)放弃私欲,感知和谐 (9)和谐体现在细节中 (10)小处决定和谐第二章:宽厚是和谐的第一要素 (1)宽厚的心态 (2)容人的胸襟 (3)宽容是一种自我要求 (4)养成宽厚的心态 (5)嫉妒冲淡和谐 (6)拔出嫉妒的刺 (7)报复心害人害己 (8)克服报复之念 (9)乐观的心态 (10)阳光的心态第三章:淡泊物欲,走向和谐 (1)欲望产生不满 (2)物欲产生冲突 (3)欲望是无底洞 (4)心病只能心药医 (5)浇灭心头火自凉第四章:长远的目标确保和谐 (1)高远的人生目标 (2)唯大志者知和谐 (3)只看鼻子前的小事者必有后患 (4)目光短浅的悲哀 (5)可以没有大志向,但不可以没有大心胸第五章:创造和谐,维护和谐 (1)人生务本,和谐为重 (2)善行者自然和谐 (3)善于合作,营造和谐 (4)和谐地合作使彼此受益 (5)羞辱都是自找的第六章:明晰自我定位意味着和谐 (1)避免自大情结 (2)目中无人不可取 (3)狂妄招致灾难 (4)拒绝狂妄心态 (5)和谐就是维护他人的利益 (6)损人利益非和谐 (7)和谐取决于你 (8)和谐是一种责任第七章:指责别人是和谐的大敌 (1)责怪他人是失败者的致命缺点 (2)指责是一种坏习惯 (3)责任在自己身上 (4)勇于承担错误 (5)避免怨恨和报复第八章:把握和谐的规律 (1)和谐自有规律 (2)遵循和谐的规律 (3)和谐要顺势而为 (4)和谐是主动的选择 (5)和谐意味着变通 (6)死搬教条没有和谐 (7)和谐不是偶然第九章:避免极端。走上和谐 (1)危险的极端 (2)极端是和谐的大敌 (3)极端带来的大祸 (4)轻浮终害己 (5)做人不要太轻浮 (6)改变你的冲突型人格 (7)追求完美不和谐 (8)包容残缺才有和谐第十章:步入和谐之道 (1)和谐至上,仁乃至本 (2)律己以严,待人以宽 (3)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道法自然,仁者爱人第十一章:领悟和谐的境界 (1)身与心的协调平衡 (2)身心合一促和谐 (3)与人融洽相处,和谐美满 (4)人与人的和美共荣 (5)人与社会的共韵同律 (6)和谐需要智慧 (7)智慧生和谐 (8)和谐是人生幸福的至高境界
当时诸葛亮在隆中高卧,刘备在徐庶的介绍下,对诸葛亮充满了景仰,于是决定亲自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他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这就是有名的“三顾茅庐”的典故。史载,刘备得到了诸葛亮之后,曾兴奋地对关羽和张飞说道:我如今得到了诸葛亮,正如同鱼儿得到了水一样。这就是鱼水之欢的最早来历。可以想象,“鱼水之欢”这四个字,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用来表述两个合作者的心理状态,刘备在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才智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正是这种人格的力量让刘备从此对诸葛亮信任有加,甚至身死之后,还在白帝城托孤,将蜀国托付给诸葛亮照料打理,而诸葛亮终未负刘备之所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六出祁山,身死军中,两人于是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时代最为理想的一对君臣。后代人再运用“鱼水之欢”的时候,总离不了一个“相偕甚欢”的进一步描述,这表明了人与人合作的最理想境界正是和谐,正是如鱼游水般的那种不可言述的合作快感。对于这种合作最高境界中的“鱼水之欢”,禅宗也有一个非常巧妙的诠释:大海之中,一条鱼问另一条鱼:什么叫水?另一条鱼回答:水就在你我的身边。第一条鱼非常吃惊:水就在我们身边?那我怎么没有感觉到?另一条鱼回答它:正是因为你没有感觉,才是水存在的最高境界,如果水刻意地想让你知道它的存在,那么你的烦恼就来了。这就是和谐的真谛,以一种自然的方式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让身处其中的人都感受到轻松和快乐,而不是刻意强调自己的存在,这样才能带动别人愿意为你的目标而努力。现如今是一个强调个性、强调创造性的时代,许多人所面临的一个共同困扰就是:一旦我们磨平自己的棱角,失去自己的个性,那么我们也就失去了自我,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在现实中是无法成功的,更遑论获得团队的接纳与人生的成功。反之,当我们试图保持我们的个性时,这种个性又往往会与周围的环境不协调,直接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冲突,在这两难的取舍中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在保持自己的个性的前提之下,获得群体的认可呢?几年前,一个叫吴铭的十二岁的男孩,随同父母移民到了美国,被送入了一所私立学校中学习,短暂的新鲜感觉很快就过去了,小吴铭很快就发现他陷入了一个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社交环境之中,不要说在那些金发碧眼的小洋人眼中,他这个东方的孩子是多么古怪,单是语言上的隔膜,也让小吴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吴铭希望同学们能够接受自己,但是他的努力却只换来了那些孩子的嘲笑,那些孩子就像看待一个怪物那样审视着他,拿他取笑,故意戏弄他,还给他起了许多难听的绰号。小吴铭沉默了,很少有人意识到,在孩子们的社会生活圈子之中,孩子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远超过成年人。而对于小吴铭来说,最大的痛苦更多来源于他的父母,孩子的父母也一样面临着不被当地主流社会所认同的困难,根本就顾不上小吴铭,反而认为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净给大家添麻烦……小吴铭终于发现,人在社会上的生存,唯一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那么,小吴铭又如何解决甚至连他的父母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呢?他只能在他和当地孩子们的差异上做文章。肤色、头发与眼睛的颜色不同,这仅仅是外表,最大的区别是,他所来自于的东方社会对于当地孩子们来说是一片空白,教育与文化的背景差异,这些才是最主要的。于是有一天,小吴铭有意带了一张中国剪纸去上学,并故意让同学们看到这张美丽的作品,那些从未见过中国艺术品的孩子们惊呆了,他们发出了夸张的呼声:上帝啊.这是什么,竟然如此美丽……这就是中国的剪纸,小吴铭自豪地告诉他的同学们,并说:如果你们喜欢的话,我可以替你们剪……说完.小吴铭拿出剪刀和彩纸,很快剪了一张印第安人的剪影,所有的同学立即震惊了,投向吴铭的目光,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漠然与充满敌意。没有人能够知道,小吴铭为了练习剪纸,他在家中把自己的手剪得鲜血淋漓,他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他希望人们能够知道,他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连英语都说不清楚的笨学生。这次事情之后,小吴铭在孩子们的心中很快有了地位,他并不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这是他告诉别人的最重要的事情。当小吴铭已经适应了异国的环境的时候,他的父母却面临着人生又一次的重大选择: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始终无法获得当地主流社会的认同,现在他们考虑的问题是小吴铭所没有想到的:回国。
干活有点少,水分有点多,例子是很多,可是框架太单薄了点吧,有点怀疑这个是不是老雾请人代写的~!
翻译的有点罗嗦,读来不是很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