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城缘

江渺渺 哈尔滨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哈尔滨  

作者:

江渺渺  

页数:

246  

Tag标签:

无  

前言

  对于城市的看法和理解,人们总是见仁见智。在一些人看来,城市是一个社会历史文化的载体,透过这扇窗口,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历史深处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的眼中,城市是我们所处的大社会的缩影,每一个城市都像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细胞,每一个细胞之中,都蕴涵着独特的基因……不管怎么去形容城市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有一个问题是可以肯定的,城市中最精彩的部分,一定是人。如果把城市看做画,那么城市中的人一定是画上最靓丽的颜色。走进大大小小的城市,我们常常会强烈地感受到城市里迥异的人文气息,因为城市和人,总是融为一体的。  关于城市中的人,最先被我们关注的,总是名人。不可否认的是普通人构成了一座城市的基本底色,名人却总是城市中最耀眼和最具代表性的色彩。很多时候,关于名人的种种故事,就已经是城市中宝贵的财富了。就如同来到北京,天安门是不能不去的,故宫是不能不看的,去过之后,看过之后,让人感慨的,总是有关它们的名人的故事。名人和城市的故事,为我们解读一座城市提供了便利。描绘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群像,总是要比分析几个名人的个案来得费劲。  不过,分析这样的个案常常不会让我们失望,因为很多时候,名人常常更能代表一座城市的部分内涵。比如想要了解北京的胡同,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去研究老舍先生和他的作品,北京的平民文化,在《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里都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又比如,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上海人的生活哲学也总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想要说清楚蕴涵在“东方之珠”盛名之下的奋斗精神,同样也免不了要说说李嘉诚、邵逸夫的人生经历。  名人和城市的交集,总是能很快帮我们打开一扇了解城市的窗口。在很多时候,有些名人甚至已经成为了一座城市的代言人,他们和城市融为一体,你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城市塑造了名人,还是名人铸就了城市。比如绍兴和鲁迅,兴城和袁崇焕,扬州和朱自清。朱自清在他的文章里曾经写道:“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在老舍先生的眼里,巴黎再现代,伦敦再热闹,也没有北京雨后带着泥点子的韭菜叶子有诗情画意;黄永玉在他的一首诗中这样说他对凤凰古城的爱:“……我的血是O型,谁拿去,它对谁都合适。我的心,只有我的心,亲爱的故乡,它是你的……”  这样的情结,大概就是城市和人之间最深刻的缘分吧。

内容概要

充满这感情和灵性的人让城市活了起来,让城市有了自己的感情和味道。名人与城市的相遇是一种缘分,名人与城市的交融是一种浪漫,他们在城市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城市也成为了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名人的经历来感悟城市,你会感觉到一份耐人寻味的人文情怀。 一座城市一种味道,本书将带你感受北京,你会有难以忘却的记忆;英雄已殁事迹流传,本书将带你走进作为革故鼎新的动力的广州;本书还将带你去感受绍兴、香港、南京等众多中国名城。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一座城市一种味道 北京——难以忘却的记忆 上海——十里外滩的情结 武汉——大与小兼容的城市 天津——充满乐趣的生活第二章 英雄已殁事迹流传 广州——革故鼎新的动力 杭州——西子湖畔的名臣良将 淮安——千古一将开帝业 佛山——威名远扬的侠义风范 兴城——让人扼腕的断臂之痛第三章 因为经典所以难忘 绍兴——人杰地灵的水乡 凤凰——难忘的湘西风情 南阳——藏圣卧龙的地方 都江堰——一道石堰千古流芳第四章 精神可敬气节肃然 香港——东方之珠的创业艰辛 昆明——把中国的声音传遍四方 扬州——烟花城里文骨铮铮 大同——巾帼不让须眉的将才宝地第五章 时光流逝霸气犹存 南京——虎踞龙盘帝王家 洛阳——神都洛阳洛神住处 沈阳——壮志未酬的遗憾 长沙——忧国忧民的执著第六章 文采飞扬城市内涵 西安——三秦大地的豪迈 成都——天府之国的灵气 苏州——园林里的才子 济南——“二安”身后是“柳泉”后记

章节摘录

  凝聚了北京百姓无穷想象的皇帝登基仪式,在皇宫的重重围墙之内却是另外的一番景象。在太和殿的周围,众多的乐师、太监集合在一起,天气又阴又冷,无数的王公大臣跪拜在地上。年幼的溥仪完全不明白这一切的含义,他被放在比自己大很多倍的龙椅之上,这让他觉得很不舒服,加上天气寒冷,地下跪拜的大臣们口中不断地念念有词,也让他觉得很恐怖。侍卫内大臣和文武百官列队,一个个到溥仪面前宣誓效忠,但是溥仪心中想的只有他的奶妈——王妈,只有和她在一起,溥仪才会觉得安心。可是,王妈的身份使她根本没有资格参加登基大典,只有身兼父亲和摄政王两职的醇亲王载沣陪伴三岁的溥仪参加这场烦琐、冗长的登基仪式。在整个大典上,本该是庆典主角的皇帝却成了仪式中最不和谐的因素。在寒冷的天气中,溥仪冻得浑身打颤,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溥仪写道:“我感到拖沓、沉闷,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早超过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亲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喊也越来越响。我的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怏完了。’他说这话意在安慰我,却给文武百官留下了惨淡的印象,他们把这看做是不祥之兆。”  这种弥漫在所有王公大臣心中的不祥之兆不到三年便成为了事实。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一时间,革命的浪潮开始席卷全国,无人能挡。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被迫宣布溥仪退位,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它的使命,至此,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处在动荡时局中的溥仪,只不过是个六岁的孩子,而他已经见证了北京城里一个时代的结束。溥仪退位后并没有离开皇宫,因为没过多久,北洋军阀的首脑人物袁世凯就篡夺了革命果实,成为了新政权的实际掌权者。袁世凯拟订了一个《清室退位优待条例》,主要是针对退位后的皇室成员的,条例中规定:溥仪退位后皇帝“尊号仍存不变”,“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并“暂居官禁”。所以,溥仪退位后,故宫内除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划归民国政府外,其余地方仍然是皇室活动的场所,对于只有六岁的溥仪来说,生活似乎没有发生变化,他从童年到少年的闲居生活,就在这里开始了。  在故宫里,溥仪过着有名无实的皇帝生活,他对宫外的北京城,几乎一无所知,在他的生活中,兄弟姐妹的概念也和常人不一样,在他的自传里,溥仪记述了他和弟妹见面的时间,那是1917年,溥仪不过十一岁,他已经在皇宫里当了九年的“皇帝”了。这一年,根据太妃们的决定,溥仪的祖母和母亲开始进宫“会亲”,溥仪的出生地——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里热闹了起来,全府的人,上上下下都忙活了起来,置办了若干套新衣服,各种富有特色的满族佳肴也是应有尽有。溥仪不到三岁的时候就离开了醇王府,此后,他的身边就围绕着无数的看妈、奶妈、水妈、小丫头、太监,唯独没有自己的亲人和兄弟姐妹。故宫会亲的那一天,溥仪的二弟溥杰和大妹也跟着进宫来陪哥哥玩了几天,不过,这次的玩耍,和普通的兄弟姐妹之间的日常游戏可相差甚远。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们第一次来的那天,开头非常无味。我和祖母坐在炕上,祖母看着我在炕桌上摆骨牌,二弟和大妹规规矩矩地站在地上,一动不动地瞅着,就像衙门里站班的一样。后来,我想起个办法,把弟弟和妹妹带到我住的养心殿,我就问溥杰:“你们在家里玩什么?”“溥杰会玩捉迷藏。”小我一岁的二弟恭恭敬敬地说。“你们也玩捉迷藏呀?那太好玩了!”我很高兴。我和太监们玩过,还没跟比我小的孩子玩过呢。于是我们就在养心殿玩起捉迷藏来。越玩越高兴,二弟和大妹也忘掉了拘束。后来我们索性把外面的帘子都放下来,把屋子弄得很暗。比我小两岁的大妹又乐又害怕,我和二弟就吓唬她,高兴得我们又笑又嚷。捉迷藏玩得累了,我们就爬到炕上来喘气,我又叫他们想个新鲜游戏。溥杰想了一阵,没说话,光瞅着我傻笑。“你想什么?”他还是笑。“说,说!”我着急地催促他,以为他一定想出新游戏了,谁知他说:“我想的,噢,溥杰想的是,皇上一定很不一样,就像戏台上那样有老长的胡子……”说着,他抬手摆了一个持胡子的动作。谁知这个动作给他惹了祸,因为我一眼看见他袖口里的衬里,很像那个熟悉的颜色。我立刻沉下脸来说:“溥杰,这是什么颜色,你也能使?”“这……这……这是杏黄的吧?”“瞎说!这不是明黄吗?”“……”溥杰忙垂手在一边。大妹溜到他身边,吓得快哭出来了。我还没完:“这是明黄!不该你使的!”“嘛!”在“嘛嘛”声中,溥仪与溥杰这对本来就很陌生的兄弟瞬间就恢复了君臣的关系。


编辑推荐

  《城缘:中国名城的永恒情怀》将带你感受中国名城,一座城市一种味道,英雄已殁事迹流传,因为经典所以难忘。有一次次关于城市历史的人文阅读,一次次关于城市风景的视觉体验,带给你一次次关于城市情怀的历史感悟!  透过人来看城市,你会看到别样的城市,一座充满了人情味的城市。城市可以改变一个人,而人也可以影响一座城市。当人与城市达到水乳交融境界的时候,这也许就是一种缘分了。名人与城市的相遇,就是这么一种缘分,城市接纳了名人,名人成就了城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城缘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