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陈振濂书法创作思想档案

陈振濂 杭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作者:

陈振濂  

页数:

445  

内容概要

  《陈振濂书法创作思想档案》作为配合《2012社会责任——传播,阅读·创造:陈振濂综合书法群展》的学术方面的成果,即将由杭州出版社出版。对我而言,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  从20多岁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师从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诸位大师以来,秉承师门严训,我和几位师兄弟一直是在书法的学术研究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从我自己的经历,是先从宋代书法史开始,转而研究包括宋代绘画史、篆刻史的文化史内容,再转向对日本书法篆刻之研究,又转向书法美学研究,又转向书法史尤其是近代书法史研究,再转向书法学学科研究。写了几十部书。2010年尾,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并被指定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主持全国书法的学术研究,其实主要是因为在史学美学、古代近代、中国外国等几方面都有相应的积累,对各方面的研究状态比较熟悉的缘故吧?  但我自己在近几年,却越来越多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创作研究、展览研究上来——毋宁说,在我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我痛切地感觉到:在书法领域里,从事美学的人才较缺,从事史学研究的人才相对较丰厚;但从事有学理价值的创作、展览研究的人才,则百不一见。然而,今天的书法在整体上说:最缺乏的恰恰是这个直接关系到创作实践的“创作”研究与“展览”研究。它不仅仅关系到学术研究本身的高度与品质;它还更直接决定着从事展览与创作实践的书法家们的行为选择与思想观念定位。没有理论指导的创作实践,肯定是非常盲目的、缺乏追求的、没有艺术品质的。对于文学创作、美术创作、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创作亦是如此,对于书法创作也必然是如此。

书籍目录

重返,书文之境与关怀之境自序一 新帖学1.“新帖学”论纲之一/对古典“帖学”史形态的反思与“新帖学”概念的提出2.“新帖学”论纲之二/从唐摹“晋帖”看魏晋笔法之本相--关于日本藏《孔侍中》《丧乱》诸帖引出的话题3.“新帖学”论纲之三/“新帖学”的学术来源与实践倡导诸问题4.“新帖学”论纲之四/“摹搨”之魅--关于《兰亭序》与王羲之书风研究中一个不为人重视的命题5.关于“帖学”--致《书法报》“名家笔坛”二 新碑学6.“新碑学”--魏碑艺术化运动问答录(上):线条与技法意识的颠覆7.“新碑学”--魏碑艺术化运动问答录(下):风格与形式观念的颠覆8.“新碑学”视野下的汉隶碑版创作学研究三 阅读书法9.“阅读书法”二则10.“阅读书法”系列之一/“阅读书法”与构建当代书法的健康“生态”11.“阅读书法”系列之二二/走向“阅读书法”--三十年当代“观赏书法”史的发展转型12.“阅读书法”系列之三/阅读书法:百年书法文化史的再起步13.“阅读书法”系列之四/“阅读书法”论纲--从历史到当下14.“阅读书法”系列之五/恢复书法的“阅读”功能一一“展厅文化·展览时代·展示意识”视野下的书法创作新理念四 书法展览研究15.关于当代书法创作“展厅文化”现象的综合研究16.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关于当代书法“展览意识”的崛起17.书法展览究竟应该如何办--从“守望西泠”展览说起五 榜书巨制创作18.近百年“榜书巨制”书法创作的发展19.巨幅书法创作手记……六 名家工作室札记七 其他创作话题八 文人书法专题九 守望西泠专题十 社会责任专题后记

章节摘录

  五、作为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类型之一的“新帖学”,在进行学理架构方面,应该考虑到如下一些要素并以之作为今后的认识、运作实践时的基本原则。①关于风格的定性与定位顾名思义,既名日“帖学”,则“行草手札”的第一个定位,应该得到必须的尊重。它可以有如下的阐释:在书体上应该是以行草书为主。从二王帖札与西域残纸以下,“帖”的范围应该不外乎这个规定,则“新帖学”当然也可以承继这个规定。倘若可以作一些拓宽,则篆隶书中的篆草、隶草、行楷书;当然也应该是“新帖学”可以参酌应用的内容。此外,即使是正规的隶、楷书,像赵之谦那样的“碑面帖骨”的做法,也可以称为“新帖学”的一种选择。但毫无疑问:在开拓思维的同时,抓住“帖学”的行书、行楷、行草书的根本,还是一个必须的要求。而从这个立场出发,以文人挥洒为中心的士大夫风范与翰墨惰性,当然也是必须守护的底线。只有有了这个底线,才会有“新帖学”大发展而不变其内质的可能性。倘若以民间书法中的残纸竹木简牍为取法对象,那它们在形式表现上自然可以予我们以很大的启示空间;但只要是今天艺术家的书法创作,则必然会有知识人、文人意识的投射,因此在总体上说:它必定是接近于古代文人类型而肯定不是工匠镌刻类型的。如何在“新帖学”中建立起“行草”为主、兼及隶楷与雅逸为主、兼及古朴笃实的风格特色,仍然是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的学术内容。  ②关于形式的引导与拓展  “手札”是帖学的又一个事实规定。所谓“帖”学,即是“帖札”之学。历来刻帖所选的,当然不是长卷与条幅,而是寸纸片楮的尺牍帖札。“新帖学”之取“手札尺牍”之外形式,本来好像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且“手札尺牍”长短自如,也最有利于发挥文人士大夫的风雅之趣。  但随着书法的从实用书写(哪怕是风雅的书写)转向艺术创作,作为视觉艺术创作的作品,再自囿于固定的尺牍手札,显然是自找别扭。于是,艺术的书法必然要寻找更适合自身艺术表现、更开放的形式语言。比如在“手札的帖学”之外,当然还应该有“条幅的帖学”“中堂的帖学”“斗方的帖学”“对联的帖学”乃至其他各种外形式的帖学--如果说过去“帖学”主要是立足于案上书;则今后的“新帖学”应该更多地取壁上书的形式表现--这是一个“旧帖学”未曾多加思考的命题。当然相对于“帖学”在风格、书体上的注重文化涵量、以行草书为主的取继承与守成态势而言,在艺术创作形式方面,它取的是一种开拓创新,丰富多变的姿态。不但是条幅对联中堂,也不仅仅是案上书与壁上书,更多的外形式表现如碑碣方式、竹木简牍方式、扇笺方式或其他方式,都应该被包容在这个形式的引导与拓展的范围之中。它是“新帖学”之所以确立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内容。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陈振濂书法创作思想档案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