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库 城南书院志.校经书院志略
2012-7
岳麓书社
(清)余正焕,(清)左辅 撰
174
294000
无
余正焕、左辅、张亨嘉编撰,邓洪波、梁洋、马友斌校注的《城南书院志校经书院志略(湖湘文库)》不分卷,但分经史子集四部,著录院藏之书403部,计3714本,凡10550卷。书名之下,各记作者、版本、卷数、函数等内容。《条款》六则,皆图书保管,借阅等具体规定,体现当年图书馆事业的管理水平。
城南书院志
城南书院志序
城南书院志序
城南书院志卷一
城南书院志卷二
城南书院志卷三
城南书院志卷四
附录一 城南书院新置官书条款目录
附录二 城南书院文献辑存
城南书院文献辑存卷一
城南书院文献辑存卷二
城南书院文献辑存卷三
城南书院文献辑存卷四
至肄业生膏火,岳麓、城南两书院附课均系每月给银五钱,并城南书院童生膏火均循其旧,毋庸另议外。查岳麓正课膏火每名每月给银一两,城南正课膏火向系每名每月给银八钱,今应一律增给。旧额正课二十八名,每名每月加银二钱,以十个月计算,该银五十六两。新增正课二十名,每名每月给银一两,以十个月计算,该银二百两。又每名每月给米三斗,查照旧章,给折色元银六钱,以纹银九五折算,每名每月给纹银五钱七分,以十个月计算,该银一百一十四两。新增附课十名,每名每月给银五钱,以十个月计算,该银五十两。 又岳麓馆师束惰、薪水以及聘金、贽仪、席仪等项,每年共银四百六十两。岳麓监院月费,每年给银三十六两。城南馆师束惰、薪水等项,向系每年送银二百七十六两,今照岳麓馆师束惰等项,应加增银一百八十四两。又城南监院月费,向系每年给银二十两,今应加给银一十六两。以上共计每年加增银六百二十两。请自道光四年开馆为始,按数支发。 至每年所需经费必须筹备生息,庶足以垂永久。查本司衙门有浏阳县职员黎光、芷江县职员杨光藜,各捐建号舍市平库色银一千两,共银二千两,发交典商生息。嗣经翁前司收获息银,同库存贡院节年地租并自行捐凑,共银五百六十两,先后发典生息,共有市平库色本银二千五百六十两。自嘉庆二十四年正月起,扣至道光四年正月底止,共有息银一千六百一十两二钱,总共本利银四千一百七十两二钱。所有号舍业已建造,毋须支用。今增添城南书院束惰膏火,系属地方公事,应请将此项银两提充应用。 ……
无
城南书院原是南宋大儒张栻,及其父张浚在潭州的居所,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建于长沙南门外妙高峰,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 张栻逝世(1180年)后一百来年,随着南宋的崩溃,曾经盛极一时的城南书院,在元代成了僧寺。到了明朝,又经历了几度兴废。正德二年(1507年),参议吴世忠,学道陈凤梧协谋进行了修复。后并入吉王府。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推官翟台“作堂三楹”,再次进行了修复。万历六年(1578年)复废。城南书院在明朝虽经两次修缮,但规模缩小了。 至清康熙年间,屡次修复,但艰于集资,未能实施。乾隆十年(1745年)巡抚杨锡绂迁于城南天心阁下旧部司衙门旧址。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巡抚左杏庄以该地喧闹,不利研读,奏获“谕旨”,在妙高峰故地按照城南书院原貌大规模复建,道光二年(1822年)冬落成。同时,为纪念张栻,在妙高峰上增建了“南轩夫子祠”(今一师图书馆所在地),祠前建“文星阁”。对此,道光皇帝给予了“嘉奖”,亲书“丽泽风光”四字匾额榜于讲堂。后巡抚嵩莲航制订了学院章程。寂然五百多年的城南书院又成了湖南的最大书院之一。 《城南书院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城南之肇自有宋,与岳麓先 相等,其隔江对峙,各藉先贤之声以俱永,亦遥遥相望。” 继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朱熹之后,湘中一些知名之士如陈本钦、孙鼎臣、何绍基、王先谦、郭嵩焘等,都先后在这里任过主讲。湘中大儒李元度、左宗棠、民主革命家黄兴、陈天华、著名教育家杨昌济、谭云山、杨毓麟以及知名之士邓辅纶、樊锥、杨端六、皮宗石、文斐亦藏修于此。名联:岳峻;湘清。句里乾坤随指顾; 斗南钟鼓闹清秋。 ——张栻题城南书院二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