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李家坟

宗沛妍 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

宗沛妍  

页数:

324  

字数:

30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一九六八年八月的南山大队第六生产小队,充满传说的“李家坟”被选定为知青点。
以徐荣光、联红霞为点长的十三名知识青年,入住了“李家坟”。面对知青之间不断出现的困难和矛盾,他们将如何处理?彼此间不经意产生的细微情愫最终的结果怎样?
艾抵资,偷懒爱贪便宜,嫉贤妒能,人称“拿情犯”。
她为了回城,排挤同伴,揭人短处,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得以如愿。而在相处中渐渐对她有好感的韩彤辉又该如何?
何艳丽,由于出身资本家,受到个别同学的排斥,神经衰弱,在进入农村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时常产生幻听、幻视。她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最后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和周剑南的感情,随着他的参军会发生变化吗?
“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余抗修最终会因为大队医生杨学留下吗?
李旭东虽然出身好,是个好青年,但性格比较耿直,给自己参军、抽工、升学等都带来了不少麻烦。
还有口无遮拦、乐观开朗的方国庆,文艺青年王继红,会点小功夫的陈建军,为人老实的姜立新和黄为民……
在下乡插队的六个年头里的生活、参军、抽工、升学,最后都抽调回城的全过程。同时再现那个特殊年代,让人啼笑皆非的一些人和事,以及给多数人带来的困惑、彷徨、盲动、悲哀……

作者简介

宗沛妍,一九五二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一九六八年九月到农村插队,七年后回城,当过工人,做过人事及财会工作,现已退休。我也不会作家的那些写作手法,更不具备那些虚构能力,文中的人物大多都是真实姓名,我和其中的很多人现在还保持联系,当然不包括那些已经逝去的。文

书籍目录

1968年
九月中旬,小山村活跃了——迎来了第一批知识青年,给这个终年见不到几个外人的山沟沟,增添了十三个新面孔。八男五女,竟没有一个重姓的。男知青:徐荣光、方国庆、周剑南、李旭东、王继红、韩彤辉、黄为民、陈建军,他们住在西屋;女知青:联红霞、姜立新、余抗修、艾抵资、何艳丽,她们住在东屋。
1969年
一转眼春暖花开了,小队的二十多头耕牛就不喂干草了,每天早、中、晚由专人负责把它们放到较近的沟岔、河沿吃嫩草。
1970年
春节过后,农历正月初十已经是二月十六日了,同学们都回来了。停了十多天的烟火,青年点儿冰冷冰冷的。
1971年
又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群山披上了绿色。
一九七一年春天,布谷鸟又唱响了它的保留曲目——永远的布谷。
牛马拉着铁犁,又穿梭在田野里、山坡上,蹚出了一条条黑褐色的崭新的平行线,散发着泥土的芳香,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1972年
一九七二年正月初十,知青和社员排着队往地里挑土粪,热热闹闹的。各生产小队的粪堆都一样,上面都用包米秆子熰着火、冒着烟。一股冲天的臊味弥漫在空气里,嗅觉被熏得都麻木了,休眠了,不认真辨别是啥子气味了。
1973年
时间的流逝,即是漫长的,又是飞速的。
1973年3月,南山学校又开学了,又开始了有条不紊的教学工作。联红霞、何艳丽上下班吃住也方便多了,更要下一番苦功,让南山小学的各项工作,好好保持在教育系统的先进行列里。

章节摘录

  1968年  一  东北山区,南山脚下,有个核桃树沟,住着六十几户人家,是当时的太阳升公社南山大队第六生产小队。  全沟很难找到一块像样的平地。农户多半住的都是依山建造的茅草房子,唯独小队部是砖瓦结构,坐北朝南,一大四小五间房横在沟口,像个屏障,界定了沟里沟外。  队部的东屋,是小卖部。东房山上有个卖货的窗口,前面是通向沟外的大车道,大车道的东侧是一条从南山各沟岔儿流下来的山泉,形成了一条小河。河床两侧是一棵棵粗粗的杨树和柳树,河水顺着大道东侧流向正北。跨过丈把宽的河面,坎上就是李家坟。有两亩多地,离小队部平行不足四十米, 算是全沟最大的一块平地了。再往东侧便是一面陡峭的石壁,上面长满了藤条青苔,遮住了早晨东升的太阳。  李家没有了后人,坟茔荒芜二十八九年了,杂草丛生,树木横林。每当夜幕降临之后,更显得格外阴森,常有鬼火飞来飞去,时疏时密。如果没有小队部门前那盏高高绑在松树杆子上的大电灯,通宵达旦地亮着,夜里几乎没有几个心红胆壮的英雄好汉,敢单独由此经过。传说,要是遇上“挡”(这是当地的说法,现在人们都知道的“鬼打墙”),就得整夜在这地方转悠了。  1968年8月初的一天,政治队长秦海农去沟外大队部开会,带回一个重要任务。城里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个伟大号召,到农村插队落户。九月份就下达到各小队了。  上级要求在知青到来之前,一要盖好房子(青年点),二要备好烧柴,三要在队部附近选址建房,要有院子。国家给每个知青拨建房费、生活费共240元。当年吃国家供应粮,以后就吃队里打的毛粮,每人每年不得低于600斤。这样每年得多打一万多斤粮食才能满足。  盖房子不算什么大问题。砖可以到大队的砖窑去拉,秋后算账,房檩子、椽子、大梁、门窗等木料可以到小队集体的落叶松林子去砍;现成的门窗队里还有备料。石头呢?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石头,那是集体常年进现钱的副业之一;沙子,河床上取之不尽;玻璃,上级给拨了指标,更何况还有一大笔建房费。只是房场很难选定。  秦海农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复原军人,三十四五岁,工作认真,雷厉风行,当晚就召开了社员大会。那时候乡政府叫人民公社,每个公社管辖十七八个大队,每个大队管辖六七个生产小队不等,是集体所有制,农民都是公社社员。只有“地富反坏”四类分子例外,必须经过管制劳动,社会主义思想改造,再由社员大会评议通过,才能摘了这个“四类分子”的帽子,成为一名光荣的公社社员。  针对房场的选定问题,大家七嘴八舌戗戗了两个多小时也定不下来。  首先,耕地不能动。全队三百来口男女老少,人吃马喂还得交公粮,人均不足二亩薄地。添人进口,土地不能再生,队部左右前后,除了集体的马棚、牛栏、猪圈、粪堆,再就是打谷场了,没有一点儿可利用的空闲地。这时,有人提到了李家坟。有人赞同,好主意!  生产队长赵德福高兴地说:“对呀!可解决大问题了。秦大哥,咱咋把这风水宝地给忘了呢?”  秦海农说:“不行!简直是胡闹!咱自己咋没在坟茔圈(juàn)子里盖房子?拿人心比自心啊!”  社员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这话看怎么说,破除迷信了嘛,李家坟就是最合乎上级要求的房场了。现在不是“文化大革命”嘛,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城里的红卫兵小将们,敢把皇帝拉下马,还能怕死鬼吗?毛主席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阶级敌人斗其乐无穷,那与死鬼斗一斗,也应该是其乐无穷啊!  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用在哪里,哪里就有了理论根据!话说到这个份儿上,算是上纲上线了,秦海农也就没法再说什么了。于是,少数服从多数,通过了。  趁着农闲,第二天就开工了。政治队长秦海农,贫协组长兼仓库保管员、喂猪饲养员为一身的张来顺都是共产党员,是当然的带头人,还有生产队长赵德福、妇女队长王春兰、民兵排长李长胜、会计杨学、木匠兼小队出纳员田大江、老石匠张鹤龄,这些算是有点儿头衔的,都得参加平房场。其他社员都情愿去搬石头、伐木头、拉砖、筛沙子,虽然累点儿,但谁也不愿意去挖坟掘墓,那是人生一大忌,是怕招邪,遭报应。  伐倒老树,割去荒草,铲平坟丘,填实坟穴,是个好房场,真是一个好房场,其实,它本来就是个好房场。  早在二十八年前,这里还是李财主的宅子。李财主不是本地人,有了钱又嫌城里闹,于是看好了风水后,才在这里大兴了土木。  当时的李财主五十出头,娶了三房老婆。大老婆生了一个儿子,叫李奉利,留学东洋做了日本鬼子的翻译官,娶了个日本女人,有一个六岁的儿子,取名李一郎;二老婆生了两个儿子,都是买卖人,也都娶妻生子了,富贵满堂;三老婆是从妓院里赎出来的女人,年轻有几分姿色,虽然出身烟花柳巷,却有一个高洁的名字——白瑞雪,膝下无子女,她很讨厌大儿子李奉利的那副奴才相,却很喜欢中日合资的大孙子李一郎。  1940年初夏,暑气早来。李财主过寿,家人团聚。大儿子李奉利从县城请来了一群日本官兵,骑着马挎着枪,耀武扬威。李财主并不喜欢,但李奉利却十分得意。一个日本军官喝得兴起,想寻开心,盯上了三姨太白瑞雪。李奉利示意三姨娘去应酬,白瑞雪气得咬牙切齿,恨李奉利不拿自己当人看,就领着李一郎躲进了东厢房。鬼子不肯作罢,闯入东厢房与白瑞雪纠缠。六岁的李一郎比他爹深明大义,上去一口咬住了鬼子的屁股不撒口。心毒手狠的鬼子拔枪打死了这个有着一半日本血统的孩子。白瑞雪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当年要不是日本鬼子杀害了她全家,她也不至于被逼良为娼堕入风尘;她亲眼目睹日本鬼子在中国大地上欠下的一笔笔血债,怒不可遏,拔下簪子刺透了鬼子的腮帮子。鬼子疼得哇哇大叫,对着白瑞雪连开三枪。福寿堂顿时变成了屠杀现场。  李财主和李奉利听见枪声慌忙赶来。目睹惨状,李财主气得浑身发抖,抓起一个胆瓶砸向鬼子,大骂:“奉利,你个浑蛋!快开枪!杀了这狗娘养的小日本鬼儿!”李奉利这才意识到,是自己引狼入室,招来了灭门大祸。  这个软骨头终于开了枪,灭绝人性的日本鬼子先下了手,面对大宴款待他们的中国人,大开了杀戒。李家上下三十多口人,外加亲友用人,只跑出去一个长工李虎,连同那个日本媳妇都遇了难。日本鬼子没忘了把财物洗劫一空,放火烧了李家大院,还有十几家农户的房子也跟着遭了殃。事后是石匠张鹤龄带领乡亲们,把李家烧焦的尸骨就地掩埋了。从此,这里就成了李家坟。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知青大姐写的很真实,描写得很好!总之我的拙笔形容不出的那种好。也许这就是情感的倾述吧!你们生在一个错误的时代,但是错误的时代给了你们理想,比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浑浑噩噩地活着有意思多了。我们不该忘记那段扭曲的历史!  ——虾里扒仁  我很喜欢看老年人写回忆知青时的生活,那样让我感觉到另一种生活。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太闲了吧,没有感受过奋斗的感觉呵!  ——鬼雨妹妹  那真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莫名其妙的年代呀!  ——如是往事  看着那个年代的事情心里总是酸酸的,即使是看开心的经历也依然。直到现在依然不是很明白那些整天揪人小辫子的那些人的想法,他们和那些人有多大的仇恨,可以把一个和他一样有血有肉的人折磨的人不人鬼不鬼。  ——小东东8405  因为我的妈妈是地主出身,所以从她嘴里了解到的那个岁月,有些和您说的不太一样,所以我非常感谢您能够从另外一个层面对那个时代的纪录,让我能更全面的去了解那段历史。我回去一定会把这篇文章给我妈看看,让她看看,其实不管在任何年代,我们大部分的中国人都还是怀有良知。从您写的这些文字以及对大家的回复,我真的非常感动,这种淡定、这份宽容、这份大度、这份良知、这份含蓄、这份幽默……真的,这才是我所认识的中国文化,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的文化,这才是撑起我们这个民族的力量啊!  ——墓头回  我一个小孩子没资格评价历史,但是也希望能够客观看待那个年代,看到现在的历史书政治书不能正视那个年代的问题,很是困惑,不知是不是编书的人不肯正视历史,我也不希望我们后代忘记那段无法理解的变态的岁月,作者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真实面貌。  ——笨笨的嘟嘟的狗狗  我也是沈阳人,我的父母也是68年的知青,看了您的文章,我仿佛走进了您所描述的那个有真情,也有畸形的感情的奇怪的年代,更让我了解了我的父母当年的生活。  ——wjwsy  我母亲也是知青,说来惭愧从未试图了解她那一段经历。还是通过您的小说才知其一二,不过您是乐观的我想其间甘苦当不足为外人体会,冷暖却是你们自知的。  ——yida735


编辑推荐

  40年如昨,只因那终生忘也忘不掉的知青记忆  天涯网点击过240万,令无数的老知青和知青子女感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李家坟 PDF格式下载



十七八岁时的我在干一些什么事情,让我现在回忆起来,细枝末节的事情是不可能记得了的,只能记得也就不过是在教高上课,为着高考而奔波,这是主要的事情,还有一些生活上的调剂品,就是偶尔的叛逆,谈个偷偷的恋爱,翻墙出去上通宵之类的。好像在不知不觉之中,十七八岁的青春就溜走了。看着《李家坟》,看着和我相差40多年的那个年代,那个时候十七八岁的男女,他们经历的一切却能让他们铭记一辈子,却能让他们以后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不可思议,或者说是我自己不肯承认吧!十七岁的我总会为一些很小的事情和妈妈争吵,觉得母亲的陈词滥调是多么的刺耳和不烦,父母越是不让我做的事情,我越是要去做,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理解我,他们不是也年轻过吗?也经历过我这样的年纪啊!但是我忘了,父母所在的那个年代,他们吃过我没吃过的苦,做过年轻的我从来没曾想过会做的事情。宗沛妍爱阿姨的书写的很好,看的时候,由不得我的生出了很多的情愫,有对父母的,有自己的。李家坟是一个故事的缩影,我在它上看到了年轻的父母,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十七八岁。


十七八岁时的我在干一些什么事情,让我现在回忆起来,细枝末节的事情是不可能记得了的,只能记得也就不过是在教高上课,为着高考而奔波,这是主要的事情,还有一些生活上的调剂品,就是偶尔的叛逆,谈个偷偷的恋爱,翻墙出去上通宵之类的。好像在不知不觉之中,十七八岁的青春就溜走了。看着《李家坟》,看着和我相差40多年的那个年代,那个时候十七八岁的男女,他们经历的一切却能让他们铭记一辈子,却能让他们以后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不可思议,或者说是我自己不肯承认吧!十七岁的我总会为一些很小的事情和妈妈争吵,觉得母亲的陈词滥调是多么的刺耳和不烦,父母越是不让我做的事情,我越是要去做,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理解我,他们不是也年轻过吗?也经历过我这样的年纪啊!但是我忘了,父母所在的那个年代,他们吃过我没吃过的苦,做...


知青是一个特定的称谓,并不是所有的有知识的青年都可以叫知青的。那个特殊的年代早已经过去,但留下的记忆却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深深的印痕。


李家坟 最开始是在网上看的 后来才买的实体书 这种风格现在太少见了 爱不释手啊 我读了不止一遍 内容并不恐怖 特别让人回味


当过知青的老妈很喜欢这本书,她说里面有些东西,没有当过知青的我们是体会不到的。
但是就算不能体会完全,也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欢和欣赏。
这不是讲故事,这是真正的生活!
生活比故事魅力更大的地方就在于它是真实的,永远出人意料,不以人的喜好来发展,生活、命运和时代的厚重和内蕴,故事永远望尘莫及。
喜欢这本回忆生活、命运和时代的书!


看这本书,看到很多脸谱,看到很多人,每一个人,虽然写的是知青年代,似乎我们周围也存在。值得一看,值得多看几遍。


我发现最近我挺爱看这些反映知青的书的


此书正在阅读,写的很切合当时的情形,我也是知青,就像当年情形再现,很好,赞一个。


包装、质量都不错,对知青题材也很感兴趣。


对那段知青历史描写的很好看的小说!


四十多年的事情,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模糊与回忆。


这书让我体会到一个真理 凡是当当的特惠品都是要到两三折时买菜划算,我就买亏了


这本书真心不错,还是特惠品,让我感觉物美价廉!


特惠时买的,很划算,一直想买


一直在天涯上追着看,终于看到纸上的了。内容没的说,轻松真实,语言也很幽默,推荐!


封面感觉不错,内容比较连贯,回忆体,值得一看,要真的经历那个年代才可以更透彻的理解吧,我没看明白,但是老爸说写的不错


本书在各大网店的价格一直处于非常大的波动……少到7、8块……多到20多……反正趁活动就买了~内容很好,书也很厚,总之很值得买。不是自己时代的故事,买了送给妈妈看


这本书很好,我很喜欢看。


支持当当,信赖当当,希望好用。


小说写得非常好,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内容还没看,喜欢这种描写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书,质量不错


很好的一本书,仿佛也经历了一下那个年代的场景。


感受到父辈们的那个年代


还没看,介绍不错,期待阅读时能有惊喜!


当当一直很不错,这次买的还没来得急看,不过包装一如既往的不错,书也没问题


质量不错,送货速度也给力,真心不错,至于内容,还没看,但是开卷有益吗,不错!


能见识下杨澜和芮成钢这样的高端人士写的东西,确实受益匪浅


我喜欢这种装帧与开本的书


快递太给力了


写得不错,值得一读。帮助年轻人了解那段历史


挺厚的一本,纸质可以,11元买的


描写那个年代,我没有经历过,当故事看,没看完,字稍小了点。


超喜欢这部书,重温过去时光。


一段历史 几个人物的命运


超便宜买下的,还没看,先屯着


没有经历过,只有借助别人的笔来体验一番.


《李家坟:一件让我想了四十多年的事》讲述一九六八年八月的南山大队第六生产小队,充满传说的“李家坟”被选定为知青点。以徐荣光、联红霞为点长的十三名知识青年,入住了“李家坟”。面对知青之间不断出现的困难和矛盾,他们将如何处理?彼此间不经意产生的细微情愫最终的结果怎样?艾抵资,偷懒爱贪便宜,嫉贤妒能,人称“拿情犯”。 她为了回城,排挤同伴,揭人短处,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得以如愿。而在相处中渐渐对她有好感的韩彤辉又该如何?
何艳丽,由于出身资本家,受到个别同学的排斥,神经衰弱,在进入农村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时常产生幻听、幻视。她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最后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和周剑南的感情,随着他的参军会发生变化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余抗修最终会因为大队医生杨学留下吗?李旭东虽然出身好,是个好青年,但性格比较耿直,给自己参军、抽工、升学等都带来了不少麻烦。还有口无遮拦、乐观开朗的方国庆,文艺青年王继红,会点小功夫的陈建军,为人老实的姜立新和黄为民……
在下乡插队的六个年头里的生活、参军、抽工、升学,最后都抽调回城的全过程。同时再现那个特殊年代,让人啼笑皆非的一些人和事,以及给多数人带来的困惑、彷徨、盲动、悲哀……
宗沛妍,一九五二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一九六八年九月到农村插队,七年后回城,当过工人,做过人事及财会工作,现已退休。我也不会作家的那些写作手法,更不具备那些虚构能力,文中的人物大多都是真实姓名,我和其中的很多人现在还保持联系,当然不包括那些已经逝去的。文中的故事有些是自己亲历的,有些是听社员讲的,总之,都是我的回忆。
1968年page 1
九月中旬,小山村活跃了——迎来了第一批知识青年,给这个终年见不到几个外人的山沟沟,增添了十三个新面孔。八男五女,竟没有一个重姓的。男知青:徐荣光、方国庆、周剑南、李旭东、王继红、韩彤辉、黄为民、陈建军,他们住在西屋;女知青:联红霞、姜立新、余抗修、艾抵资、何艳丽,她们住在东屋。
1969年page 57
一转眼春暖花开了,小队的二十多头耕牛就不喂干草了,每天早、中、晚由专人负责把它们放到较近的沟岔、河沿吃嫩草。
1970年page 98
春节过后,农历正月初十已经是二月十六日了,同学们都回来了。停了十多天的烟火,青年点儿冰冷冰冷的。
1971年page 269
又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群山披上了绿色。
一九七一年春天,布谷鸟又唱响了它的保留曲目——永远的布谷。
牛马拉着铁犁,又穿梭在田野里、山坡上,蹚出了一条条黑褐色的崭新的平行线,散发着泥土的芳香,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1972年page 299
一九七二年正月初十,知青和社员排着队往地里挑土粪,热热闹闹的。各生产小队的粪堆都一样,上面都用包米秆子熰着火、冒着烟。一股冲天的臊味弥漫在空气里,嗅觉被熏得都麻木了,休眠了,不认真辨别是啥子气味了。
1973年page
06
时间的流逝,即是漫长的,又是飞速的。
1973年3月,南山学校又开学了,又开始了有条不紊的教学工作。联红霞、何艳丽上下班吃住也方便多了,更要下一番苦功,让南山小学的各项工作,好好保持在教育系统的先进行列里。


六零末期李家坟的故事。


难忘的疯狂的岁月,我小时曾跟随姐姐下过乡,在“知青点”住过。


知青小说吧,还没有拜读,等心静下来,再领略那个年代的风云变幻。


了解一下那个年代的事。


70后听父辈说过,那时候我们还小,不过多少有些了解,然后重温历史能勾起一点回忆!80后?90后?再到我们的儿女,他们又能有怎样的记忆和体会?
历史是不能遗忘的!温故而知新,看看我们从前走过的路,无论对与错,我们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的明天!


因为满二百减一百活动推荐书目里有,想了解一些即将湮灭的历史


看起来还不错的回忆性小说


还可以,不是特别引人入胜。


还没看,不过应该还可以吧。有空再说吧


一个特殊时期的爱恋,发生了,每个人的命运,因为相互交杂的命运的轨迹,作者的文笔有待提高,不然会使好的故事失去的吸引力,失去了它的魅力,以至于被埋没


内容比较真实,不过不怎么精彩。


值得一看,辛酸的故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