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经济缺什么

朱敏 山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山西经济出版社  

作者:

朱敏  

页数:

178  

译者:

Dilemma&Trend: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Tag标签:

无  

前言

碰撞与解局夏斌中国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新任央行货币委员会三大外部委员之一…… “中国经济缺什么?”书名开宗明义,问题简洁、实在,又振聋发聩。毋庸置疑,这是个从政治领袖到普通公众,人人皆想知晓答案、却又决非某一个人能力所及、所能出色解答的。但,朱敏有这个勇气,他试图组织回答,以其独到的“解答”方式,即他在与有可能给出局部答案的智者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中寻找。 这位北大清华的高材生,平时以财经媒体“无冕之王”的角色与青年研究人员的结合,孜孜不倦奋战在经济管理一线,磨砺出沉稳、成熟和坚韧的特质。其不仅体现在本书访谈中的谈锋上,同样也流露于其所办刊物的字里行间。有别于许多追求时髦的媒体做法,能针对那些看似平实的关键问题,深入浅出,从容写出理性而富有新意的文章,常常予人以启迪。…… 本书通过与十多位海内外享有一定盛名的经济学家理性而激情地对话,做到了让读者从较为立体的层面出发,多级深入、多维角度,剖析一些貌似耳熟能详、实则常读常新的经济话题。尽管有限的篇幅难以彻底反映中国经济全貌,但管中见豹,通过书中较为充分的比较与分析,足以让人们对这个头绪繁多的经济世界,产生或恢复一种集体的信心,即:今天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其实往往是“有解”的,只是我们在“解局”之前,仍需经历必要的艰辛过程,仍需更多的分析与交流,更多的睿智。 确切地说,希望读者在读完全书之后,尽管会发现各位专家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愿引起你更多的思考与启示:内外失衡之下的中国经济,将如何在动态中解局?如何进行制度创新?如何在大国博弈中借势崛起?如是,我想,朱敏出版这部专著的目的就达到了。

内容概要

  《中国经济缺什么(高层智囊大解局)》将15位经济学家与作者朱敏阔论金融时政的采访稿重新整合,探讨危机之下中国经济缺什么,及未来30年中国经济发展缺什么两大主题。  “金融阴谋论”为何在中国流行?  “4万亿”投资是否会引发通胀?  房产“物业税”征还是不征?  股市回暖等于经济回暖么?  谁是“国进民退”的罪魁祸首?  如何降低失业率提高经济效率?  经济复苏,信心真的是黄金吗?……  关于中国经济的更多问题,《中国经济缺什么(高层智囊大解局)》中都作出了精彩的论述,涵盖了股市、货币政策、房地产、金融安全、社会保障、增长模式转型、国进民退等热点争议问题。《中国经济缺什么(高层智囊大解局)》的主体由15位知名专家坐阵:陈志武、茅于轼、斯蒂格利茨以及刘伟、夏斌、白重恩、艾丰、魏杰、魏加宁、张卓元、吴晓求、盛洪、张文魁、江平、黄桂田,每一位都是各自领域中的翘楚和权威。

作者简介

朱敏,北京大学金融硕士、清华经管传媒EMBA。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智囊)旗下杂志《新经济导刊》执行总编。

书籍目录

上篇:危机之下,中国经济缺什么1. 危机:内忧外患制造“完美风暴”中国经济的“依赖症” 魏杰全世界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都出现了问题。1987年是日本,1997年是东南亚,现在轮到中国了!中国经济有“内伤” 魏加宁2007年,企业家稀里糊涂就赚了钱;2008年,辛辛苦苦也没赚到钱。这是为什么?“中美共同体”只是“看上去很美” 夏斌华尔街喝醉了,酒是谁送的?相当部分是中国送的。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去美元化”已动摇美国霸权。2.“4万亿”救市:要数量,更要质量怎样拯救中国经济 魏杰减税救企业,企业保就业,就业拉消费。“4万亿”的重点有偏差 茅于轼奥巴马一当选就宣布创造250万个就业岗位,没说GDP要增长多少。中国的“救市”导向需反思。“4万亿”投资不要火上浇油 张卓元现在最令人担心的是用进一步的产能过剩来治理产能过剩,地方投资失控很可怕。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国计民生上 江平“路灯是最好的警察”,4万亿投资只有在透明的情况才能减少腐败和失误的发生。3.经济复苏:别好了伤疤忘了痛正视经济复苏中的数据争议 陈志武信心就是黄金,前提是这个信心是真实的信心。公众因虚假经济统计数据而盲目投资和消费,这是非常可怕的。经济开始复苏,改革的声音有所停滞,这是非常遗憾的。金融危机提升中国地位 斯蒂格利茨中国居民的储蓄只是稍高而并不是特别高,而反常的是企业部门收入过高,它们的利润过高,而且企业的储蓄率过高,导致工资水平过低。下篇:危机之后,未来30年中国经济缺什么4.经济走向:痛并快乐着近期主要是反衰退,中期主要是反滞胀 刘伟短期内的主要威胁不会是通货膨胀,而是经济衰退。现在为了缓解失业率,所出的代价就是未来的通胀压力。中国经济基本面依旧是好的 魏杰未来类“迪拜事件”还会发生,但我认为中国经济是“谨慎乐观”的。中国经济休整过后有晴空 张卓元未来中国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能有些难度,攻坚战最好不要打。打造金融安全网与社会安全网 魏加宁搞项目多少资金都舍得,但建安全网这种看不见的工程就不舍得投钱了,因为不体现政绩。美国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真正走出危机 斯蒂格利茨凯恩斯的那一套已经过时,全球需要发生改变。至于美国可能从一个泡沫走向另一个泡沫。5.金融创新:别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金融阴谋论在中国为何流行 陈志武《货币战争》的逻辑有许多隐形的假设,最后一概没有解析清楚。而国际金融体制对中国金融的监管和创新,就是一枚硬币的不同两面。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是中国金融业的很大漏洞 魏加宁危机一来地方政府先救企业,这是不对的。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要加固金融安全网。没有法律保护的地方融资是危险的 江平一时间地方债、民间金融迅速放开,但在没有法律保护的情况下,购买的人对风险不可预见。现代金融体系既高效配置资源又可分散风险 吴晓求中国必须实行强国金融战略,要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和中国货币的国际化,以降低被美国金融绑架的机率。6.货币与财政:让人民币为人民服务要全球化,但不要全盘西化 刘伟把人民币封闭起来并不能屏蔽掉金融风险。中国的货币政策不是不够松,而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问题,就像心脏需要供血,但是血管这儿被堵塞。我有四项理由主张地方发债 魏加宁目前这种经济环境下,减税是一个首选的政策,它比增加支出更有意义和效率。扩大居民消费要靠财政出钱 张卓元扩大内需是必然选择,但我认为现在一个劲地投资也有问题。7.房地产:中国人的幸福经济学房产“物业税”征还是不征 白重恩物业税所引起的一次性房价降低,有利于中低收入消费者购房。中国房价走势充满不确定性 夏斌中国要吸取世界各国发展房地产市场中的经验与教训。凡是将房市作为消费市场的国家,经济周期波动比较小;凡是将房市作为投资市场的国家,经济周期波动就比较大。8.以人为本:下一个三十年的重心是“富民”中国经济效率堪忧 刘伟如果这一轮政策下去带来的增长不大,失业率不低,通胀一来就不敢大手笔地治理,因为失来的压力太大了。内需乏力乃社保费率不当之过 白重恩社保缴费比例不甚合理,它可能不仅没有增加储蓄,反而有可能减少了储蓄。储蓄减少,老百姓更不敢消费了。城镇化是中国农民的唯一出路 艾丰中国的问题是国内需求不足,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民的购买力太低了。中国经济增长要真正实现“全民所有.l制” 陈志武为了长久持续的增长,必须改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第一是民主宪政方面的改革,第二就是把剩下的国有资产包括国有企业股权注入到32个国民权益基金。国家要同时启动三种消费 魏杰国家富有了,接下来关键是老百姓富有的问题。老百姓不富有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内需,没有内需就依赖出口,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缓解就业压力,仍须大力发展密集型服务业 黄桂田制造业里资本、技术的要素比例在上升,这说明制造业在升级。要解决就业问题接下来要靠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9.经济模式:是时候换血重生了中国改革需要1998年那样的大手笔 魏加宁我们一度引以为傲的“中国优势”,或者叫“中国竞争力”,首先靠的就是大量的隐性优惠政策。靠政府的要素补贴,补贴到出口环节,实际补贴给了外国的消费者。中国分配改革大多不是立法的问题是执法的问题 江平《社会保障法》以前也曾多次讨论如何完善,最后都搁浅了,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保障必须要有金钱做保障,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无法保障全体民众的利益。产能过剩只能中国消费者来消化 夏斌小布什把美国危机比喻为“华尔街喝醉了”,现在美国不喝了,必须中国自己喝,这没招。先有教育升级后有产业升级 陈志武企图获得一种基于迷信的“红利”,一些人总要为自己的愚昧买单。这说明中国还不是以“赛先生”占主导的社会。10.“国进民退”:是百年大计还是解燃眉之急国企的竞争力来自于不交租金 盛洪国进民退是一个宪政问题,而不是一般的经济问题,是基本原则产生的错误。政府要给老百姓“减负” 陈志武只要政府税收增长的速度继续失控地增长,然后国家掌握社会的财富继续扩张的话,中国的民间消费就不可能有太多的增长机会,“国富民强”就不可避免。要以民间投资部分替换国企投资,这是共富之道 夏斌应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的分红范围,有计划地减少国有企业的政府持股比例,以增加国家财力来大力扶持居民消费。11.反垄断:中国财富大洗牌垄断=劫富济贫 白重恩垄断企业产生出来的产品最终是老百姓在消费,只要是垄断产品,价格就会高昂,这就是“劫贫”;赚了钱之后不给国家不给百姓,自己消耗了,这就是“济富”。中国经济是依赖于某些精英们的聪明,而不是市场的选择 魏杰现在我们行业垄断太厉害,反垄断是大问题。我认为不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可以放开让民营企业参与经营,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可以搞股份制企业,让国家相对控股。反垄断要靠中央自上而下强有力地推行 张卓元我们要清醒地认识,打破垄断就像“玻璃门”,看上去是通的,实际上是进不去的。垄断利益集团往往打着国家战略的旗号 盛洪垄断现在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成为一种政治问题,甚至是宪政问题。因为它持续时间长,已经演化成一系列的问题,表现为一种系统性错误。12.中国市场:学习西方,反思西方西方化的私有制也不是万能的 刘伟在中国搞纯粹的市场化未必就能构筑起健康的市场,所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不应该走纯粹的私有化道路。但是,不能由此否定市场化的方向。是“驾驭市场”还是“干预市场” 茅于轼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市场经济也有很多问题。中国更多的是“市场不够”的问题,欧美是“市场失灵”的问题。中国之所以市场不够,是因为市场配置的资源太少或者政府配置的资源太多。在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之间走钢丝 江平拯救经济只有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两种选择,需要加强宏观调控的成分多,合理使用公权就显得重要;过段时间不需要那么多调控了,需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成分就多,强调保护私权就显得重要了。13.中国企业:从土八路到正规军企业如何降低由“社保”带来的运营成本 白重恩社保必须是福利政策,不能完全取消;国企分红补贴才能留给消费者更多的劳动收入,其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才会随之增加。扶持两大产业,实现技术创新 魏杰从十个产业里面看,首先是要振兴装备制造。装备制造就是各种设备和工作母机,我们现在产品制造很发达,但装备制造很落后。中国企业面临五大商机 夏斌今后的10年、20年,“金砖四国”、亚洲经济将进一步保持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重心在向东移。中国企业要当好中国大消费市场的“好猎手”。危机之下“品牌”出路何方 艾丰品牌OEM将来有一天要吃大亏的;有些城市龙头企业就代表了地区形象;没有品牌企业再大也是趴着的;中国企业家要学会更多地利用软资源发财。14.改革创新:改革是持久战,现在还不到睡大觉的时候市场的力量给每个公民创造了机会 茅于轼中国政府对改革开放的功劳很大,几十年来,中国的人权一直不断在进步,老百姓对政府的监督在加强。中国经济改革的瓶颈是什么 张卓元资源能源的价格改革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否则只能是表面上的优化,实际上却在断送子孙后代的活路。中国如何打造创新型国家 张文魁中国的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打上了很强的计划经济烙印,与市场经济的需求不是很符合。中国改革最慢的部门是什么?科教文卫,首当期冲的就是科研。

章节摘录

美国的经济衰退在持续,刺激计划并不足以帮助美国走出危机,因此经济的下滑趋势有可能持续。这就意味着对中国的进口需求会很有限,但我对中国的一些出口商品持乐观态度。 在美国,奥巴马一当选就宣布创造250万个就业岗位,没说GDP增长多少,似乎不是很关注这一点。在中国,政府部门关心的是GDP,老百姓关心的是就业。 目前财富创造主体已经在民间,民间不富,国家也富不起来。但是富的比例太悬殊,从GDP的分配来看,国家分配得越来越多,包括税收、垄断的国企利润越来越高,表现为国家的财富增加过快,而且手里有大量土地,不够还可以从农民手中获得土地。 据我了解,像一些外资企业,金融危机以来所公布的销售数据都存在虚假成分,因为出于政治上的压力,提倡信心就是黄金,真实数据被公布出来的话,不是打击信心嘛?这个是蛮好玩的一件事。 信心就是黄金,前提是这个信心是真实的信心,而不是虚假的。虚假的信心等于是让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夸大,而盲目地做一些投资和消费。这是非常可怕的。 中国现在规制市场秩序的法律怎么样呢?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说,按最近公布的材料,世界排名120多位。这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数一数二,市场秩序却很靠后,产品质量的问题层出不穷。 其实通胀还不是主要的问题,现在最令人担心的是用进一步的产能过剩来治理现在的产能过剩。我觉得扩大投资需求比较容易,而扩大消费需求特别难。 国内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中国这次避开金融危机的正面冲击、包括上世纪90年代末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货币不是自由货币,中国的金融体系开放得还不够,基本上是封闭起来的,所以屏蔽掉了风险。 为什么没受到正面冲击啊?因为你落后。 不妨打一个比喻:乙看到甲游泳时不小心呛水,就为自己不会游泳而窃喜。不能把自身缺陷和不足作为优势总结。 在中国,说句老实话,不是货币政策不够松,而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问题。整个社会制度使得整个货币的扩张传递不出去,实现不了,这是个很要紧的问题。比如心脏需要供血,但是血管这儿被堵塞。这恐怕是将来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据一项石油资源研究报告,政府占总利润的份额: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政府所占的利润份额约为60%—70%;发展中国家约为75%—85%,个别国家高达90%。 而在我国,尽管利润受到工资福利等成本的大幅挤压,据中石油2005年财务报表,政府所得仍只占40%;据中石化2005年财务报表,这一比例也仅为54%。 更为荒唐的是,尽管2005年中石化赚取了509亿元巨额营业利润,却还从中央政府那里索要了100亿元的补贴。 股权分置改革给市场留下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大股东利用减持的机会来操纵市场,有的利用他们的信息优势,在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内幕交易。 小布什曾批评“华尔街喝醉了”,我补充小布什的话:华尔街喝醉了,酒是谁送的?相当部分是中国送的。现在华尔街不喝了,我们就要自己喝,就需要扩大内需、扩大消费。原来华尔街喝的是XO,我们中国人一般不喝这个酒。北京人喝二锅头,南方人喝花雕,那么我们就需要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 以前老百姓谨慎消费,就是因为没有社保,没有医疗保障,为了防患于未然,不敢消费。但是我觉得这不是主要原因。 现在看来,是社保缴费比例(费率)不甚合理。因此,社保可能不仅没有增加储蓄,反而有可能减少储蓄。 中国经济是依赖于某些精英们的聪明,而不是市场的选择,一旦出现问题就是危机。吴敬琏先生有个说法是“权贵资本主义”——我把不是平等交换的市场经济称之为“权贵市场经济”,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市场起作用,而是权贵在起作用,价格是被扭曲的。 缓解就业压力,仍须大力发展密集型服务业。 危机之下品牌出路何方?OEM,将来有一天要吃大亏的;有些城市龙头企业就代表了地区形象;没有品牌,企业再大也是趴着的;中国企业家要学会更多地利用软资源发财。 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加固金融安全网。金融安全网有三大支柱,首先是审慎监管的监管体系,即银监会;其次是拥有最后贷款人功能的中央银行,即人民银行;还有就是保护中小存款人利益、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存款保险机构,现在中国还没。这是中国金融安全网的一个很大漏洞。 国外越来越重视创新需求鼓励政策,创新供给促进政策退居其次。国际上的研究表明,政府的需求鼓励政策,往往比研发资金拨款等供给促进政策更能有效地带动创新。

后记

后 记1 不得不承认,写书和出书都是熬人的事。一方面,这部书前期阶段(从访谈到初稿)就历时一年多,是用时间“熬”出来的。作为一项颇为特殊的经济研究课题,其诞生过程,并非常规意义上的策划或写作。并且,一旦成书之后,当十多位学术大家的精彩见解分门别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时,人们或许并不会特别关心,在这背后,议程设置者曾经如何一步步地联络、设问、对话、梳理、行文、回访——实际上,整个流程远比这要琐碎。另一方面,这部书后期阶段(从修改到编排)亦几经波折,不仅要“熬”夜,也要“熬”心。尽管从初稿的意义上,可以认为这部书事先是在杂志上分期连载的,但要真正实现从片爪鸿泥的杂志专栏到自成体系的图书专著,必须经历一个化蛹为蝶的艰难进化过程。可想而知,最后这则编织成型、交由读者阅读的宏大经济故事,是多少激情与理想的集合。这个集合,恰好回答了我最终定下的书名:“中国经济缺什么?”——创新精神,以及理性。2 一年多以前,当大洋彼岸的金融海啸波及中国实体经济,传统制造企业一片哀鸿遍野之际,除了唏嘘与忧虑,我亦好奇:那些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法学家和思想家,会怎样看待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对纾解内外失衡的中国式危机,又会有怎样的各自主张? 时值年末,记者张新华向我提议:可否将“高端访谈”栏目办成你与经济学家对话的一个品牌专栏?对大家们想法的好奇,加上萦绕心头已久、立志打造系列专栏提升杂志影响力的深层次想法,让我立刻答应下来,并基于迫切驱散金融危机迷雾的经济时局、以及找寻中国经济缺失的初衷,规定好了年度主题:向顶尖经济思想家“问计危机策”。也即意味着,我自此要坚持每期对话一位大家。新华不辱使命,甘心当好我的助手。前期,联系访谈对象、发放采访提纲、约定对话时间……反复邀约,直到一切妥当下来;对话现场,则不忘抓拍我跟经济学家们思想碰撞的瞬间;嗣后,又用心将录音整理成初具雏形的素材——当然,上述哪个环节实在“搞不定”时,这位名至实归的栏目主持,也不忘向我“紧急求援”。我呢,则反复核对他整理的录音素材,并用北大课堂及课后学来的经济学知识和相关理论,做好从整体到细节的层层把关,一边思考一边求证,不断对素材进行增删与调整。为了兼顾对话的专业性和可读性,常常会通宵达旦地写上几天几夜。经多番梳理、提炼、推敲,及至修缮成文。可以说,最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文稿,往往源于我与大家们的对话、又超越对话现场。坦率地说,既然当初自己是出于好奇,才成全了这个专栏的诞生和存续,也就不曾有过站上巨人肩膀之想。但我的朋友们不干,前段时间,林坤找来了磨铁图书编辑,说要帮我把专栏出版成书,以延续其社会价值。这确实是桩好事。3 好事多磨。如今,书既成,欣慰自不待言,致谢必不可少。首先必须感谢每一位支持我并接受对话的学者,他们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智慧,令人难忘,让我受用终生。他们是:中国内地著名的法学家江平,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张卓元、夏斌、刘伟、吴晓求、魏杰、盛洪、白重恩、艾丰、张文魁、魏加宁、黄桂田;以及海外著名的经济学家,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获得者、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陈志武。(注:以上排名不分先后)在国内外学术界,上述名单里的任意一位,无不是各自领域内的翘楚和权威。眼前这部书,正是大家们各自思想精华的集中绽现。在这当中,特别要感谢我的良师益友、为本书拨冗作序的经济学家夏斌教授。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尽管他身居金融所所长要职,却谦和地称我为“同事”、“小兄弟”。就在上个月,他被温家宝总理亲自聘任为国务院参事。感谢我的母校——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前者给了我作为媒体人必备的素养,后者则让我在专业领域站得更高、看得更透。感谢我的老师们,尤其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伟院长、黄桂田副院长,以及何小锋、李心愉、王曙光等诸位教授。他们诲人不倦,引导半路攻读研究生课程的我,对学术研究从关注转向了倾注。特别感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明博士。作为我的顶头上司,他总是能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让工作变得神圣而有趣。这部书从专栏到专著的历程,恰是与他精诚合作历程的简缩版。在前期访谈过程中,得到了樊纲、李稻葵、秦晖、蔡定剑、吴思、许章润、张鸣、任玉岭、汤敏、丁宁宁、向松祚等学者的特别指点,以及韩忠亮、刘丽娟、冯科、温观音、吴飞、欧阳君山、李力、陈建利、朱中原、杨剑、程洪瑾、惠丽鑫、冯啸鹏、魏小英、龚建辉、宋黎娟、黄杰雷、周为筠、宋守山等朋友的无私帮助。对他们长期以来的鼓励与支持,心中惟有谢意。当然,最应感谢的是一直在身后默默支持我的未婚妻,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修成正果了,这部专著也是伟大爱情的见证。在此,一并向给予我们生命与幸福的父母们深深致谢。2009年12月6日于未名湖畔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夏斌(中国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新任央行货币委员会三大外部委员之一)——推荐做序。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中国更多的是“市场不够”的问题,欧美是“市场失灵”的问题。 陈志武(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接下来的道路,更需要的是制度机制的改革。民主法治才是更加基础性、更加重要的工作。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缺什么:高层智囊大解局》一句话醍醐灌顶,一本书读懂中国,看高层智囊解局中国经济。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人来看中国经济,就有一千种经济判断。太多的答案让人无所适从,这时候,我们该聆听一些权威的声音。15位经济学家探讨中国经济缺什么,回答未来30年中国怎么办。给你高端的认知,宽阔的视角,洞察中国经济的最深处。 一句话醍醐灌顶,一本书读懂中国,看高层智囊解局中国经济。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人来看中国经济,就有一千种经济判断。太多的答案让人无所适从,这时候,我们该聆听一些权威的声音。15位经济学家探讨中国经济缺什么,回答未来30年中国怎么办。给你高端的认知,宽阔的视角,洞察中国经济的最深处。回答“中国经济缺什么”的命题,最关键就在于中国经济转型。应当进一步加强市场的主体地位,使中国经济更和谐、更可持续。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行前高级副行长 斯蒂格利茨本书将会告诉你:内外失衡之下的中国经济,将如何在动态中解局、如何进行制度创新、如何在大国博弈中借势崛起。 ——国资委研究中心原主任、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 王忠明

名人推荐

回答“中国经济缺什么”的命题,最关键就在于中国经济转型。应当进一步加强市场的主体地位,使中国经济更和谐、更可持续。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行前高级副行长 斯蒂格利茨本书将会告诉你:内外失衡之下的中国经济,将如何在动态中解局、如何进行制度创新、如何在大国博弈中借势崛起。——国资委研究中心原主任、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 王忠明中国更多的是“市场不够”的问题,欧美是“市场失灵”的问题。中国之所以市场不够,是因为市场配置的资源太少或者政府配置的资源太多,像现在垄断的国有企业都是政府在配置资源,这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果。改革30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还在。——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茅于轼通过书中较为充分的比较与分析,足以让人们对这个头绪繁多的经济世界,产生或恢复一种集体的信心,即:今天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其实往往是“有解”的,只是我们在“解局”之前,仍需经历必要的艰辛过程,仍需更多的分析与交流,更多的睿智。 ——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 夏斌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接下来的道路,更需要的是制度机制的改革。民主法治才是更加基础性、更加重要的工作。——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 陈志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经济缺什么 PDF格式下载



中国经济缺什么(高层智囊大解局)》一句话醍醐灌顶,一本书读懂中国,看高层智囊解局中国经济。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人来看中国经济,就有一千种经济判断。太多的答案让人无所适从,这时候,我们该聆听一些权威的声音。15位经济学家探讨中国经济缺什么,回答未来30年中国怎么办。给你高端的认知,宽阔的视角,洞察中国经济的最深处


二、对于国企,要么改革,要么消失。这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名言。虽然,俄罗斯和中国的恩怨不断,虽然,俄罗斯也问题很多,但这个民族有一种了不起的精神,就是知耻而后勇,危难之时,能够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生机,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历史上都有过许多次改革,但结果和影响却大相径庭,这或许是民族精神的差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行了政治改革、军事改革、国企改革,而且都是大刀阔斧的,并且成效显著。这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的。就国企而言,以下三方面,足以验证了梅德韦杰夫的名言。

其一、国企的地位及贡献。《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现实中,作为公有制最主要表现形式的国企和央企,无论从对GDP的贡献、上缴的税收,还是提供的就业岗位,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来衡量,均远远逊与私营企业及个体经济,这样的事实怎么能说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国有企业要么是能源、资源行业,比如,中石油、中石化、中粮,要么是垄断行业,比如中国移动,这些行业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因资源的日益稀缺而带来的升值,或者来源于行业垄断和非竞争性,在土地、劳动力、项目、资金等企业发展的四要素中,国企样样占尽先机,但给作为这些企业名义主人-全国人民的回报上却是乏善可陈。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把资源租金、土地租金、利润都合并到税收这一项上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国企和私企,就像地主和长工,一个天生有钱有权而且是书香之家,一个没钱没地还要给地主打工并且本身文盲,这还不算,地主不但管理长工干活,而且把自己家里最好的地,留给自己用科学种植法耕种,把不好的地留给长工让长工自己摸索着种,开出的条件是只要上缴规定的地租后自负盈亏。正如盛洪所言:“国企的利润来源于不缴租金”。

其二、国企存在的问题。1998年以前,国企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最终导致连年亏损。实行股份制改革后,表面上实现了精简和脱困,但发展至今日,出现了更大的问题,包括对国民经济的实际贡献不断下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腐败等,导致的结果大概有三,一是违反宪法原则,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国企是全民所有,可全民不但不能分享国企的巨额利润,还要为国企的垄断和不缴租、不缴利润埋单,国有经济虽是国民经济主导,但在就业、创新、税收上处处落后,这从法理上是说不通的。二是引发腐败,制造了特权阶层,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感同身受。三是国有资产一方面不断膨胀,另一方面却流失到少数人手中,必将导致家族政治、集团政治,增加了政治离心力,这是非常可怕的,前苏联解体很大程度上缘因于此。国企占尽了企业发展的所有要素,但有的却出现亏损,我相信,在中国能把国企搞亏损的人,那必定是人才中的人才。但事实并不是经营能力的问题。许多国企,在争项目抢资金的时候,喜欢打着国家的旗号,在上缴利税造富于民的时候,喜欢哭穷,喜欢放大市场因素,而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中饱私囊的目的。有的国企,把利润私分以后,竟然还能从国家获得大量的补贴,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大清初期,吴三桂在已经决定造反后,还从康熙那里哄来了大量的耕牛和工具。国企这么多的钱,变着法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后,再加上手中掌握的都是资源、能源等行业,势必会在政治上扶植代理人,最终,中央集权和政党政治必将被集团政治和家族政治左右。

其三、国企改革思路。“政府应以义为利,而非以利为利。”这是儒家思想对政府的定位。但是,现在进行国企改革,可能比10年前更加困难。虽然,所有的改革最终都是利益博弈,但十年前,是精简,主要是下岗职工的安置和再就业,现在,是让国企真正造福于民,其本质是剥夺少数既得利益集团的巨额不当得利,两相比较难度不言而明。经济学家比较一致的思路是,把国企的利润尽快还富于民。我觉得有代表行且切实可行的是,谢国忠主张的将国企的股票平等的发给每个人;魏杰主张的将国企分红全部冲入社保,从而减轻企业负担,增加劳动者收入。更进一步的是盛洪提出的,国企有没有必要存在,如果有必要存在,应该在哪些领域存在,以何种形式存在?这些都不是经济学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宪政的问题。这些思路,出发点都是美好的,而且,如果得以实行,至少能解决中国经济一半的问题,但需要的是象俄罗斯那样自下而上的强势改革,而这正是中华民族的软肋所在。

总之,中国经济存在问题可能非常多,但最根本的问题可能很简单。如果把创造财富的主体分为国企和私企的话,假定二者实力相当,那么,实际情况是,国企是一个享有诸多豁免权的独立王国,在航天、国防方面,它的水平和贡献或许有待检验,但在解决就业,造福于民等方面,它并没有承担过多的责任,却实实在在供养了一个特权阶层和利益团体。中国的很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其实都绕开了国企。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最低工资、社保、失业、审批、索贿、劳动纠纷等等这些反映经济问题的名词似乎变成了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专利。对于国企,行政和司法都绕着走,对于私企,政府却是又爱又恨,因为它们既是解决就业这一社会问题的主力,又是政府的财税源泉,甚至是官员“私房钱”的保障。国企不改,一半的经济已陷入泥潭,私企不放,另一半的经济必将奄奄一息。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全部问题。


几位中外经济专家对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点评,高屋建瓴,让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以及该如何解局有了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感谢朱敏。感谢这些为了中国经济殚精竭虑的人们。


读完《中国经济缺什么》,对当前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才明白其中原因和规律。书很好!醍醐灌顶!!


一本书读懂中国经济


经济知识比较深奥,参考来看看经济学家怎么说的


了解国情,了解经济


有时间也可以读一读,这本书汇集很多人的观点


很好的一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值得读


很不错,就是系统性差一些,还是很喜欢。


专家就是专家


这次不错,继续加油!


就喜欢资本类的书


《中国经济缺什么(高层智囊大解局)》一句话醍醐灌顶,一本书读懂中国,看高层智囊解局中国经济。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人来看中国经济,就有一千种经济判断。太多的答案让人无所适从,这时候,我们该聆听一些权威的声音。15位经济学家探讨中国经济缺什么,回答未来30年中国怎么办。给你高端的认知,宽阔的视角,洞察中国经济的最深处。


不错。知识不喜欢封面


原来看了电子版的,觉得不错


虽然很多都看过 但系统性的看一下 还是挺好


看完后很受启发


写的挺系统,观点很多,从多角度分析。但分析的不是很详细,毕竟谈了很多啦!在这本书也学到不小。跟想象的一样!!!


非专业性的书籍,感觉读了之后感觉不是特别深刻,推荐不要买!


为了了解下而买,对这个不在行


书是还好,就是不知道会不会按书上说的去落实


这么多位经济学家的观点放在一起,值得多方面的了解,看一看可以。


都是一些片段,不够全面,与原先想的不一样。


采用访谈方式记录上述学者对于中国经济的观察。命题很大,拆分成了若干板块,但个人感觉这种形式探讨零散,缺乏系统性,虽然涵盖了诸多学者,但这样简单的记录和拼接,隔靴捎痒,未能点透。还是建议直接买这些学者关于某一问题的论著为好。


本人作为一名研究经济的专业人士,毫不留情的说一句,内容大而空。
不研究经济的人 当小说读读还可以


对话题材 没什么东西


经济学是与时俱进的,原理性的知识可以部分时间,但是对于当时经济现象的解读还是当时看好一些!


一般,主题太多,感觉浅尝则止,都不能深入


这书拿在手里挺上档次的,纸张不错,印刷质量很好。我发现那个刘伟够敢说的,比茅于轼强多了,老茅说话太官方了吧~


对于中国的经济有比较深的了解..对于想做生意的朋友是不错的选择..看看蛮不错的


书得可读性不是很差,但也不到五星的价值。


对于现状的解析比较深刻,就是有点难懂!


很好,内容很令人启发


有的文章较好。 但遗憾的是, 那些纯粹的官方专家, 如北大的经济院长刘伟之类, 阐叙的问题明显是官话套话, 浪费笔墨。 但是, 好文章也不少,比如洪盛等专家的言论, 都是高屋建瓴。 值得一看。


虽然是送的,但书确实不错,印刷和书的内容都很好,观点客观,问答式叙述新颖,结合多位经济学名家,从各个方面探讨了宏观经济学。


相当不错,我不懂经济的,看了这本书,有了很深感触


希望强权的政治能静下心来聆听知识分子智慧的声音。内容庞杂,对于我这个门外汉,需要看第二遍才能略懂。国内的经济学家并不都像郎教授骂的那样无知,也许有的无知也是出于体制内自保的无奈和淡定吧。


还不错,很专业,适合专家来看。


送的书,还没读完。内容一般


看了没几页 ,感觉一般般。不对自己的口味


书还是很不错的,比在书店买划算多了


经济的书实在不能看过去的。只能增长点知识。预见完全失败。


这样书严格来说不算是深阅读,是集合了很多经济学家的比较浅显直白的观点。当然了,深奥了,我们就看不懂了。每个经济学家都有各自的切入点,甚至观点决然相反,但是这不会影响我们的阅读。作为当时的赠书,这样的书籍真的是太棒了。赠书也要慢慢等待刷新,哈哈。... 阅读更多


不错,就是旧了点,10年3月出版的。另,觉得书名有点横,其实不过是访谈汇编而已。毕竟是免费送的,还是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