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

季羡林等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8-09-01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

季羡林等  

Tag标签:

无  

作者简介

《外语教育往事谈》是一部可靠的史料,它真实、朴素地记叙着近百年来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的概况。阅读这些记叙,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近当代中外语文教育的考察与分析。《外语教育往事谈》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学术论著,它汇集了学者、教授、专家们关于我国外语教育从方针、政策到教材、教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精辟阐述。《外语教育往事谈》又是一部名符其实的回忆录,书中提到的人物、事件,时跨几乎一个世纪,地越亚洲、欧、美许多国家。至于内容,那更是包罗万象、饶有趣味,其中不乏首次披露的我国文化、教育界的奇闻轶事。作者们以本人的亲身经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的事例,或回忆自己从事外语教学的一生,或追记先辈、师长、同窗的往事,或描述某个时期、某个学校的外语教学实况。所有这一切给我们读者清晰地勾画出了一幅中国近当代外语教育的画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 PDF格式下载



   在我这种孤陋寡闻的小虾米学生眼里,那些英语界大牛的教授们往往神圣的高不可攀。但是,当看了他们的回忆录之后,这种高山仰止的感觉顿时减少了些。原来,他们也是一步步的学过来,也为发不好音,写不好作文而苦恼。些许的共鸣,让这近似回忆录似的东西愈发的弥足珍贵。
   季羡林初学英文是在10岁的夜校里,晚上下课后走过春天的芍药栏,苦恼着为什么to be 和to have这两个一点都没有动的意思的词被叫做动词。上了大学,听英文也是从“剪不断理还乱”到“慢慢能剪断”再到熟练。时光悠悠走过,学了一辈子外语的季老自有经验和教训:
   学习外语,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到了一定的时期,一定的程度,眼前就有一条界线,一个关口,一条鸿沟,一个龙门。至于是哪个时期,这就因语言而异,因人而异。语言的难易不同,而且差别很大;个人的勤惰不同,差别也很大。这两个条件决定了这一个龙门的远近,有的三四年,有的五六年,一般人学习外语,走到这个龙门前面,并不难,只要泡上几年,总能走到。可是要跳过这龙门,就绝非易事。
   寥寥数语,点出了学习语言的真状况。我学了这么多年英文,这龙门,终究还是没越过。日后究竟能不能越过,也是未知数==。
  葛传槼亦有自己的方法,他自谦不很科学的想法是:其余皆次要,阅读最为先。看似不科学,实则是真理。大牛们往往是从阅读小说散文开始自己的慢慢英文路的,由简入难,还能领略文学的乐趣。
  水天同的个人经验更是慧眼之谈:
  1.学习外语,应从幼年学起
  2.学习外语(学习任何学科)必须爱学,若没有爱,则难以学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我深深认同)
  3.学习外语,跟良师益友不可分割,更不可忽视图书馆。孤独的闭户读书效果不会好的
  4.良师益友还要加上广大的社会,切记单凭书本学习,切记通过汉语学习外语。
  5.学习现代外语,所用教材应生动活泼,避免空洞教条,多用些插图。
  6.学活的语言,必须听说领先,若学了好久而耳不明,口不灵,光会念书,这个“会”是很可怀疑的。
  7.学好英语再学别的语言,但这不包括轻视汉语,那是我们自己的语言,应首先学好
  8.语法+翻译的教学方法我不赞成,那是劳而无功,也可说是弊多利少。
  9.就我国的现况而言,英语已是第二种语言了,若要再学一种语言,须汉语,英语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后再学,以免顾此失彼,贪多嚼不烂。(可是现在我们不仅英文没学好,汉语也没学好,悲催啊)
  10.我反对把翻译列入英语基本功,翻译需要译出和译入的两种语言都达到相当的水平,方可从事。(只可惜这不是中国现状,有些英译中的作品简直惨不忍睹)
   梅兰芳之子梅绍武,指出了翻译应该具有的品质。比如说译剧本,剧本里人物形象各异,如果译者不深入生活,不熟悉各行各业人物的特点和谈吐,就难达到琅琅上口的要求。哎,翻译难啊!而且又得不到什么好脸。在西方,翻译被贬为A boiled strawberry(沸水煮过的杨梅)der gerupfte Vogel(羽毛拔光的飞鸟)smelling violets through a blanket(隔被嗅花香),足见其恶名远扬。不过,还是有一些有才之人,能恢复杨梅的甘美,鸟儿的丰羽,诱人的花香。
   还有许多教授的中肯之言,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是归根结底,学习外语的要义是:勤学苦练,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