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平面构成及应用

李中扬 湖南大学
出版时间:

2004-9  

出版社:

湖南大学  

作者:

李中扬  

页数:

95  

Tag标签:

无  

前言

  现代设计教育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发展极为迅猛。其中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各类院校纷纷开办设计专业,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原因何在?一方面,设计艺术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能创造生产、生活之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自然对设计人才有巨大的需求量。另一方面,我国设计艺术起步晚,且长期处于一种模仿和经验型状态,人才积淀薄弱。  目前,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是跳跃式的、超常规的。从科学的发展观来说,这多少带有些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色彩。我们如果不及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的话,其所导致的弊端乃至恶果,在不久的将来会显露出来。如何采取积极措施,固然取决于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的政策与力度,但对于高等教育自身来说,当务之急是调整和把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努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和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在注重对学生个性张扬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的宗旨之下,努力提高其艺术修养。  众所周知,艺术修养包括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深厚的文化素养、丰富的生活积累、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这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对于高等艺术教育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所接受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而与时下设计艺术教育发展近乎无序、师资队伍鱼目混珠的状况一样,设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令人堪忧,全国设计艺术院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十分混乱。同样一门课程,在某一院校被当作必修课开设,而在另一院校,在选修课程中也往往见不到。即使是在开设了这门课程的院校,其内容也大相径庭,讲授内容基本上由任课教师个人而定。具体而言,如“设计概论”,在一些院校中被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大二时开设,而在相当多院校的设计专业中没有这门课程。又如史论课程,虽然基本上各院校都开设,但有的是必修课,有的是选修课,有的名之为“中外工艺美术史”,有的称之为“中外美术史”,有的则叫“中外艺术史”,甚至还有叫“中外绘画史”的。单纯从其名称来看,就有如此大的分歧,其内容和开设的目的性也就难免有差异了。再如,设计艺术学最基本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就笔者所翻检的十多种通用教材来看,可以说在内容上不仅缺乏融会贯通,而且基本上是一些纯知识性的介绍,几乎不涉及其在设计中的具体作用和运用。换言之,就是目的性和针对性缺乏提示与提炼。总之,课程设置的目的性不明确,其结果,一方面使学生对其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明确,造成学习时的不重视,甚至厌学现象发生;另一方面,也使得设计艺术专门人才由前些年的理论基础欠缺到目前的贫乏愈益加剧,使相当多的毕业生虽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创新意识,只能停留在模仿阶段。  此外,在课程的内容方面,知识陈旧,缺少应有的广度与深度。  从教学要求及其规律来说,开设某一门课的目的,不外乎有二:一是使学生对该学科、该专业的某一方面、某一类别的知识有一个系统详细的了解。具体到艺术设计专业,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之下,还必须熟悉这些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情况。

内容概要

在包括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尚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进行的情况下,在高等教育尚未进行超前的大刀阔斧式的改革举措之下,通过教材的建设去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去对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适,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特别是在当前各种教材、教科书,甚至所谓的专著泛滥的情况下,这样做尤有必要和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正是鉴于此,由湖南大学出版社组织了全国近三十所院校设计艺术专业的专家、学者历时近两年编撰了这套教材。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这套教材的编撰发行,推进设计艺术学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此目的,先后两次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确定教材的种类,试图建立一个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科完善的教材体系,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确立了26种教材为设计艺术基础教材。 这套教材在内容上力图突出三个特色:鲜明的设计观——体现设计的现代特点和市场化、国际化趋势;强烈的时代感——最新的理念、最新的内容、最新的资料和实例;突出的实用性——体现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实用性特点,注重教学需要。

作者简介

  李中扬,中央美术学院硕士,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设计学科带头人,法国、意大利设计艺术访问学者、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论文收载国际三大检索《EI》《ISTP》等;高等院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国家“八六三计划”项目子课题研究参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会徽设计中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中学生运动会会徽设计中标,作品荣获国内外设计奖60余项,曾在法国巴黎、德国汉堡、韩国首尔展出《中国设计年鉴》编委、《包装与设计》特约编委、《包装工程》编委,2009北京JCOGRADA世界设计大会中国筹备委员会委员、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李芃,湖北武汉人,苏州大学获学士学位,武汉大学获硕士学位湖北T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教材5部,全国各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刊物19篇主持并参加省级科研课题3项,作品多次获奖。

书籍目录

平面构成概念 1.1 平面构成的界定 1.2 构成主义的历史缩写 1.3 构成与艺术 1.4 平面构成与设计平面构成的元素分析 2.1 关于点 2.2 关于线 2.3 关于面 2.4 点、线、面的综合平面时空与动感 3.1 时空表达 3.2 动感表达比例与分割 4.1 不同比例的分割 4.2 单元形与网格平面的构成形式 5.1 对称与平衡 5.2 近似 5.3 特异 5.4 密集 5.5 发射 5.6 肌理 5.7 对比与调和 5.8 视错觉现象与运用平面构成新理念 6.1 构成与生态 6.2 构成与光 6.3 构成与新媒介 6.4 构成与心理 6.5 突破限定 作业革命 6.6 设计意先 借律创造 6.7 扩大思域 应用无限平面构成应用精品推介

章节摘录

  1 平面构成概念  1.2 构成主义的历史缩写  现代构成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和形成基础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构成艺术形成的重要源头有:  ①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在俄国一小批先进知识分子当中产生的前卫艺术运动和设计运动。构成主义以结构表现为最后终结,俄国的构成主义在艺术上具有极大的突破,并对世界艺术和设计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代表人物是俄国的塔特林。此后,俄国的构成主义、前卫主义的探索者把构成主义的理念和思想带到了西方,对西方尤其是德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②荷兰的风格派运动,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荷兰的一些画家、设计师、建筑师组织起来的一个松散集体。《风格》杂志是维系这个集体的核心刊物, “风格派’’的平面设计主要体现在这本杂志的设计上,杂志的特点是高度理性,完全采用简单的纵横编排方式,无装饰、直线方块和文字是全部的视党内容。蒙德里安是风格派和冷抽象的代表人物。  ③以包豪斯设计学院为中心的设计运动。包豪斯设计学院创建于1919年,是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创始人是建筑家格罗比乌斯。包豪斯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发源地,也是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发源地,其国际主义风格几十年来影响了全世界。格罗比乌斯强调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教学里融合了各国前卫艺术精华,提倡运用不同的材质进行概念表现,鼓励学生对色彩样式、想象力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试验,使学生超越旧有的经验约束,培养学生新的理念和敏锐的视觉认知能力。他强调集体工作是设计的关键,提出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需要紧密合作,学生的课程和企业的项目相结合的观念,这些观念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当时的包豪斯课程中,就已经设立了以构成为基础的课程,康定斯基、克利、伊顿等现代艺术的先行者都曾是包豪斯的教员,并担任过该课程的教学工作。


编辑推荐

  作为三大构成之一的平面构成,《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基础教材:平面构成及应用(修订版)》重在概念、特征、表现和新理念上的系统引导。从二维的角度将元素、图形、符号通过有意识地转换与构成,使初学者获得思维上的新创意和设计上的新方法,强化感性中的理性思维、书中特别设置了具有开发思维、新颖有趣的作业。《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基础教材:平面构成及应用(修订版)》内容包括平面构成概念,平面构成的元素分析,平面时空与动感,平面的构成形式等。《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基础教材:平面构成及应用(修订版)》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平面构成及应用 PDF格式下载



基础内容太少了不全面


不是很精彩,还是买外国作者写的好一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