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佛教文化与历史

苏晋仁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01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

苏晋仁  

页数:

347  

Tag标签:

无  

前言

  佛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回忆在青年时期,最初接触到的佛典,是姚秦鸠摩罗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其中谈到维摩诘居士患病于毗耶离城,释迦牟尼派文殊师利去问疾。见其室中空无所有,独寝一床。问讯之后,思大众当于何坐?维摩乃现神通力,从须弥灯王处借来三万二千师子座,以为座位,方丈之中亦不见小。室中又有天女出现,散花供养,落花堕地,唯附著于有分别心的同去诸大弟子之身。维摩为说不二法门,复从众香国取来甘露味饭供众。这些纳须弥于芥子,借佛馔于香积,都是前所未闻,思所不及,较之庄子的汪洋恣肆,实不可同日而语。继而研习《四阿含》,体会到原始佛教的质朴无华,切重实践。再读《法华》、《金刚》、《华严》、《起信》等经论,深觉教海无涯,理论弘博,其所以出世之切,正由于其入世之深,愿大誓弘,谆言化导,他要使“遍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启迪人的思维,感动人的心灵,令人眼界开扩,胸襟为之一洗。  自是,陆续撰写一些佛学研究的篇章,有关于佛典翻译历史的,有关于汉藏文化交流的,有关于中日佛教传播的。

内容概要

  佛教从后汉传入中国,佛经的翻译事业也随之而起。桓帝灵帝时代,有安世高、支娄迦谶等译出数十部经典,自此直到清末,亘续一千七百多年,不断地有许多人在从事翻译工作。从译场组织的发展来划分,约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草创时期:后汉桓帝一—西晋(公元148—316)第二阶段,发展时期:东晋一一隋(公元317-617)第三阶段,极盛时期:唐—一北宋(公元618—1126)第四阶段,衰微时期:南宋一一清(公元1127-1912)在佛教的译经史上,从后汉到鸠摩罗什以前为止,是一个阶段——古译时期;从罗什起到玄奘以前为止,是一个阶段一一旧译时期;从玄奘起到北宋末,是一个阶段一—新译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中,每时期有每时期不同的译语译文译风与译品。现在配合着译经史的划期,把译场发展的情况作一个概括的介绍。民国以来,虽然有一些从藏文、巴利文、梵文和其他各国文字翻译的佛教著作;但是在规模上翻译上,都很难与过去相提并论,此处便不再涉及了。

作者简介

苏晋仁(1915-2002)字公望,笔名靖居,1915年生于长沙,祖籍湖南湘阴。青年时期受教于吴廷燮、周叔迦等师,始研佛教经典,后执教于中国佛学院、辅仁大学、中国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后至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历史系任教。曾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道教文化研究所以及中国佛学院等单位做兼职研究与教学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史研究及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校勘、整理工作。主要著作有:《两汉县政考》、《北京市志·礼俗志》(参编)、《江苏通志·大事志》(参编)、《宋书乐志校注》、《宋书天文志校注》、《宋书律历志校注》、《宋书百官志校注》、《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证》、《通鉴吐蕃史料》、《佛典文选》、《真谛三藏年谱附译述考》、《出三藏记集校点》、《佛教文化与历史》、《道书综目》、《敦煌道教遗书》等。重要论文有:《宋书丛考》、《宋书百官志考异》、《藏汉文化交流的历史丰碑》、《佛教传记综述》、《慧皎及其高僧传》、《入唐五家目录外典考》、《佛教经籍目录综考》、《敦煌遗书祝毒经考》、《辽代佛教逸典考》、《佛教译场的发展》、《唐蕃使者之研究》、《唐蕃噶尔(论氏)世家》、《元代对西藏地方的管辖和影响》等。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部分 佛教翻译一、佛教译场的发展二、道安法师在佛典翻译上的贡献三、佛典翻译文选叙录四、真谛三藏之译述第二部分 佛教传记一、佛教传记综述二、名僧传及名僧传抄三、梁高僧传四、续高僧传五、宋高僧传六、大明高僧传七、佛祖统纪八、大宋僧史略第三部分 佛教目录一、佛教经籍目录综考二、僧祐律师出三藏记集三历代三宝纪四、入唐五家求法目录中外典考五、珍贵的辽代逸书六、藏汉文化交流的历史丰碑第四部分 近代佛教史料一、释氏六帖二、续修四库全书提要释家类三、释氏疑年录四、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五、喻昧庵居士六、妙舟法师七、华北居士林八、中国佛教学院九、大乘佛教弘化院一○、微妙声一一、中国佛教学院年刊一二、佛学月刊一三、同愿学报一四、同愿月刊

章节摘录

  (四九)《部异执论》一卷  (存,毗陵刻经处刊本)  论为天友菩萨造。第二译,与《十八部论》及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同本,陈代出,译年不详。《大周录》作于广州制旨、王园寺译,误,《三宝纪》于此书名作《部执异论》,《开元》、《贞元》二录同之,注亦名《部异执论》。《大周录》作《部异执论》.注一名《执部异论》。《仁寿》、《译经图纪》、《静泰》、《内典》皆作《部异执论》。圆测之《解深密经疏》、《仁王经疏》作《部异执论》。《华严探玄记》及《续高僧传?静嵩传》作《部异执论》,其原名或即《部异执论》也。诸录于梁代中载三藏译有《一卜八部论》一卷,其论今存,与此论实同一梵本,然三藏若于梁代既译《十八部沦》,则陈代当不至再译《部异执论》,《开元录》卷六云:“《长房》、《内典》等录有《十八部论》…卷,亦云谛译,今寻文句,非是谛翻,既与《部执》本同,不合再出。”卷十三又云:“右《十八部论》,检寻群录,并云梁代三藏真谛所译。今详真谛三藏已译《十八部论》,不合更译《部异执论》。其《十八部论》初首引《文殊问经·分别部品》,后次云罗什法师集,后方是论。若是罗什所翻,秦时未有《文殊问经》,不合引之置于初也。或可准别录中《文殊问经》编为失译,秦时引证,此亦无疑。若是真谛再译,论中子注不合有‘秦言’之字,详其文理,多是秦时罗什译出。渚录脱漏,致有疑焉。其真谛《十八部疏》即《部异执疏》是。虽有斯理,未敢指南,后诸博闻,请求实录。”按此论后有题记云:“旧所出经论中,亦有十八部名,但音多讹异,不复如本。今谨别存天竺本名,仍以论初大众等名,次第相对翻之,翻殊难具,如义疏中释也。”可证《十八部论》实乃旧出,非三藏译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佛教文化与历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