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晚清思想史

郑大华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  

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郑大华  

页数:

43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晚清思想史》作者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兼顾思潮与思想家,可谓自成体系,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内第一部以晚清思想为对象的学术专著。以晚清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围绕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这两大任务而提出的各种思想、观念和主张及其争论或斗争而展开,以社会思潮的演化脉络为经,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和活动为纬,经纬交织,重现了晚清思想的发展轨迹。

作者简介

  郑大华,男,土家族,湖南永顺人,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工作。主要学术专著有《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张君肋传》、《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张君劢学术思想评传》、《梁漱溟传》、《晚清思想史》等;译著有《最后一个儒家》、《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现为湖南省人民政府“芙蓉学者计划”首批特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思想史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书籍目录

绪论一、晚清思想史的研究内容和逻辑起源二、晚清思想史的演进轨迹及其特点三、研究方法及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四、清前期思想史的简要回顾第一章 应对危机的经世思考第一节 嘉道社会危机与经世思潮的复兴一、嘉道之际的社会危机二、经世思潮的复兴第二节 鸦片战争与经世思潮的新发展一、“开眼看世界” 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第三节 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思想史的逻辑起源第二章 太平天国的理想秩序第一节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发生一、太平天国发生的社会原因二、洪秀全对基督教的改造与利用三、《天朝田亩制度》的“大同”理想第二节 太平天国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及其两重性一、洪秀全对封建政治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二、太平天国的反孔活动及其评价三、太平天国反对偶像崇拜和对佛、道的批判及其局限性第三节 太平天国与中国早期近代化一、军事近代化的初步尝试二、《资政新篇》的近代化蓝图三、太平天国在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第三章 从洋务到早期维新第一节 洋务思潮的兴起一、统治集团权力结构的变化和西学初步传播二、《校邾庐抗议》:从经世到洋务的桥梁三、洋务官僚和洋务知识分子第二节 洋务思潮的主要内容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洋务派的“时局”观二、“制洋器”“采西学”:洋务派的“自强”观三、“必先富而后能强”:洋务派的“求富”观第三节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及其中西文化观一、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二、洋务派的中西文化观:“西学中源”三、洋务派的中西文化观:“中体西用”第四节 脱胎于洋务思潮的早期维新思潮一、从洋务知识分子到早期维新派二、早期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三、《新政真诠》:一部未得到应有重视的维新著作第五节 甲午战争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初步变化第四章 救亡呼唤变法第一节 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一、甲午战败与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二、康有为的维新变法理论和活动三、严复翻译《天演论》及其影响四、维新变法思潮的蓬勃发展第二节 维新变法思潮的主要内容一、主张变法,反对守旧,要求“大变”“全变”二、“兴民权”,“开民智”,实行君主立宪三、宣传自由平等思想,抨击封建纲常名教四、“富国养民”,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第三节 维新变法思潮从高涨到低落一、维新变法引起的新旧思想斗争二、民族危机推动维新变法思潮走向高涨三、变法运动失败,维新变法思潮走向低落四、维新变法思潮的性质和意义第五章 空前的思想启蒙第一节 戊戌后维新思想家的启蒙活动与思想一、维新思想家的启蒙活动二、梁启超的“新民说” 三、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四、“严译名著”及其影响第二节 学术启蒙的思想意义一、“史界革命”及其成就二、文学“三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三、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及影响第三节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启蒙思想一、批判专制制度,要求人权、平等与自由二、批判纲常名教,提倡伦理道德革命三、批判“奴隶根性”,提倡“国民意识”四、破除封建迷信,重视科学教育第六章 民主革命与君主立宪思潮的兴衰第一节 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和民主学说的传播二、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思想与活动三、改良思想与革命思想的消长四、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第二节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及革命派内部的思想派别一、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二、国粹派与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三、无政府主义派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泛滥第三节 君主立宪思潮从兴盛到衰落一、君主立宪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二、立宪派与清政府的“立宪”之争三、国会请愿失败:君主立宪思潮的衰落四、革命思潮的高涨和清王朝的覆亡结语晚清留下的思想遗产一、反对侵略的爱国思想二、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附录一 征引文献和参考书目附录二 书成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晚清思想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