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网络传播伦理

李伦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3  

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伦  

页数:

271  

Tag标签:

无  

前言

  书山之名,缘自两义:一为学院居处日书山,一为“书山有路勤为径”之书山,一实一虚,既是作者共同栖居笔耕之地的标记,又是作者共同进取、心无旁骛、勤在书山心志的表达。  人是情感之物,敝帚自珍,陋室自铭,居山则情满于山,居水则情溢于水。刘禹锡《陋室铭》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可谓神气十足也。而今我谓书山,不唯“何陋之有”,且神圣美好难尽言也。说陋亦陋.书山座落之红楼,乃20世纪50年代所建,原为学校老图书馆,现为我院教学楼。“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砖旧木朽,已如将将就就之旧衣裳了。然情人眼里出西施,书生钟爱不离书,拙作《书山抒怀》写道:“山因书名.书以山存,无山之形胜则缺书之静远,无书之精魂则少山之生命。书山,书山,志书也,恋书也……静静的揭页声,悄悄的笔走声,教师的肺腑之声,学子的赤诚心声,构成此山此楼不竭之籁,构成她的生命之河……书是书山的质地,是书山的魂魄,是书山的情愫!无形之书山与有形之书山相得益彰。

内容概要

此等好去处,皆因书而存,因书而美,点石成金,皆因书缘。有书就有底气,傲视尘世喧攘,其奈我何?现为丛书之名,则山随书而扬名天下。书山,书山,书为魂魄,书为羽翼,书为根本也。 立院六年,得书山灵气多多;书山灵气,实人气也。六年辛苦不寻常,旧貌换新颜,所赖人才也。学院视人才为无价,全额资助攻博,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处名校,皆为我育材之所。十多个博士成群成队,已成气候。书山立业,自有彪炳,结集成书,各有千秋。书乃保鲜库,思想、情感、人格,一并付梓,愿不朽矣! 方汉奇教授题“书山尚勤”四字,铭书之扉页,既为书山之径,亦为丛书之旨也。 是为序。

作者简介

李伦,1965年出生,湖南隆回人,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传播学硕士生导师与伦理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网络传播与网络伦理研究。2004年入选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百人工程”。曾为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得克萨斯大学、南康涅狄克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纽约汉斯廷中心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4项、哈佛大学NIH资助课题1项。已出版《鼠标下的德性》等著作和《黑客伦理与信息时代精神》等译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网络传播与网络传播伦理 一、网络社会:网络传播道德的社会基础 1.网络传播:从网络技术到网络社会 2.网络社会的特征 3.网络传播活动的特征 二、网络传播伦理:网络传播的终极管理者 1.人类行为的规范力 2.道德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和价值 三、网络传播伦理建构的路径 1.从传播伦理到网络传播伦理 2.从网络伦理到网络传播伦理 3.从区域伦理到全球伦理第二章 网络传播自由与内容控制 一、网络传播自由及其背景 1.网络传播自由的内涵 2.网络传播自由的背景 二、网络内容传播中的种种问题 1.网络传播中的色情信息 2.网络传播中的虚假信息 3.憎恨言论、在线恐吓和匿名言论 4.政治言论、邪教言论和反社会言论 5.网络传播中的垃圾邮件 三、网络传播的内容控制及其方式 1.网络传播自由与内容控制 2.网络传播内容控制的方式第三章 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 一、知识产权的二重性 1.知识产权:相对权利和绝对权利 2.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化与知识产权的二重性 二、网络传播中的域名、隐标签与商标权 1.商标、商标权与商业信誉 2.域名与域名权 3.域名与商标权的冲突 4.隐标签与商标权的冲突 三、网络传播中的版权 1.链接与内框 2.P2P技术与版权的冲突 3.网络恶搞:创造的完整性与自由表达 四、网络传播知识产权的伦理保护 1.网络传播知识产权的道德辩护 2.网络传播知识产权的伦理原则第四章 网络传播中的人格权第五章 风格传播语言伦理第六章 网络人际传播伦理第七章 网络传播的安全问题第八章 网络传播主体的伦理责任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网络传播与网络传播伦理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应运而生。人类已经历了前语言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手抄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如今则迎来了网络传播时代。网络传播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是人类传播史上一次空前的革命,给人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这种传播方式也日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无疑是多学科和多方法的,本书主要从伦理学和传播学的视角探讨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一、网络社会:网络传播道德的社会基础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生活。它是适应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这一人类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而产生的。道德的产生是同人与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不可分割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客观前提和直接基础。网络传播道德的产生也不例外,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其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1.网络传播:从网络技术到网络社会  Cyberspace一词最早出自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1984年出版的小说《精神漫游者》(Neuro-mancer)。该书讲述的是人类将游离体外的意识注入地球计算机“矩阵”中,然后随心所欲地东游西荡。由于这种“赛博空间”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国际互联网的结构、资源和网络中的行为,人们便用这个词来表示网络空间。现在国内一般把它翻译为“电脑空间”、“赛博空间”或“网络空间”。它是指我们上面所描述的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电脑化、网络化的多维空间。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物与物的空问,或者是机器的生态(machine ecosystem)。只有当人参与这种机器生态之后,并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其中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时,才可能形成拟社会化的赛博空间,形成所谓的“网络社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网络传播伦理 PDF格式下载



正是要的这本书


读来很受启发


这本书应该是一篇博士论文,内容对我有启发,推荐阅读


刚好写论文要用的~谢谢咯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