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与转化

赖力行 湖南师大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湖南师大  

作者:

赖力行  

页数:

32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所讲的文学批评,是指狭义的文学批评,即它是和文学理论、文学史并列的一种文学学术。其实践的层面,是指一种和文学创作相对的文学活动;其学理的层面,是指对文学批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批评观、批评方法、批评的话语范型、批评文体、批评思维等进行的系统理论探讨,因而,在学理层面,文学批评也可以叫做“文学批评学术”。本书以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批评为对象,分析其中内含的文学批评观念、批评方法、批评话语、批评心态、褒贬尺度,同时,对古今评论家留下的关于文学批评观念、方法的理论文字也予以现代阐释。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总集、别集的序跋和注释,历代的诗评、诗话、词话,诗、文、小说、戏曲的评点,文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书目文献的提要,笔记杂著等丰富的文学批评史料中,隐含着极富民族特色的批评思想、批评方法、批评话语和批评体制。由于思维方式的民族根性和古今汉语的文化特性在近代文化转型中并没有彻底断裂,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家和传统批评之间出现变异的同时,必然存在着由文化和语言制约的继承和贯通。古代文学批评的观念、方法在现代知识的背景下不断被理解(给予现代学术的解明)、被吸收(“古典”与“现代”之间的通融)、被印证(古今文学批评的可对应性)。这就形成了绵延20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与转化。

作者简介

赖力行,男,湖南南县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文论和文学批评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出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中国古代文论史》等专著。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书籍目录

引言上篇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先秦两汉的《诗》《骚》评论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  第三节 唐宋金元文学批评的诗化  第四节 明清的文学评点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论  第一节 经学方法   一、依经立义与笺注   二、索隐批评  第二节 史学方法   一、“诗史”说   二、以史证诗  第三节 品评批评   一、赏“气格”、“神韵”:品评批评的指向   二、“涵咏”:品评批评的思维方式   三、以形象说诗:品评批评的话语方式  第四节 以意逆志   一、古代文学的写意性   二、以意逆志   三、知人论世  第五节 辨体批评   一、“郑笺”:辨体批评的萌芽   二、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辨析   三、“以文为诗”和“以诗为词”:体裁规范与文体风格  第六节 比较批评   一、文学风格的比较   二、语言、意象、性格、叙事技法的比较 第三章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知音”论  第一节 “操千曲而后晓声”:“知音”的创作经验  第二节 “博观”与“识见”:“知音”的容受力与辨别力  第三节 “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生活阅历与文学理解  第四节 “竖起脊梁,撑开慧眼”:批评的主体性 第四章 古代文学批评的话语系统  第一节 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的特点   一、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的类型   二、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的特点  第二节 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的文化成因 第五章 古代文学批评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钟嵘《诗品》的批评意识和批评方法   一、设“品第”、“显优劣”的批评意识   二、《诗品》的文学批评方法  第二节 王夫之的辨体批评   一、驳“诗史”说   二、不同类型诗歌的文体特点辨析   三、从语言表达方式看诗体  第三节 曾国藩的散文批评   一、“文道俱至”   二、“胸襟”、“器识”与“自然之文”   三、倡“阳刚”之美下篇 第六章 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的历史过程   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四个阶段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   三、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留下实绩的批评家举隅  第二节 传播方式的变化与现代批评的萌芽   ——以王国维和《教育世界》为例   一、王国维和《教育世界》的办刊宗旨   二、“小说评论专栏”的现代批评意识   三、传播方式的新变与现代批评的萌芽  第三节 西方批评理论直接促进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   一、新文学呼唤新批评   二、欧美三大批评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   三、20世纪上半叶翻译、介绍的欧美文学批评论著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   一、俄苏文学批评的引进与左翼文学批评   二、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精神内核   三、整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思维特征 第七章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形态与方法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三种形态   一、介入创作的批评   二、追求独立的精神文化价值的批评   三、为社会政治服务的批评  第二节 社会历史批评的主导地位及其发展   一、社会一历史批评的独特价值   二、社会一历史批评是新文学批评家的自觉选择   三、马克思主义批评论是社会历史批评的理论基础   四、茅盾的社会一历史批评   五、批评中介论:社会历史批评发展的新思路  第三节 “新方法论”影响下文学批评的科学性追求   一、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的“方法论热”   二、科学,还是艺术:走向科学的形而上思考   三、艰难的起步:走向科学的形而下探索  第四节 体验:中国文学批评古今贯通的基本方法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体验性特征   二、体验: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必备基础 第八章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家个案研究后记

章节摘录

  一、依经立义与笺注  “依经立义”是经学阐释的基本方法。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先秦流传下来并经孔子删改、议论的《诗经》被奉为儒家经典。除《诗经》外,《离骚》也被附会为“依托《五经》以立义”①。在经学家眼中,《诗经》、《楚辞》无不具有美刺讽喻之义。“依经立义”的方法在汉代形成,并派生出序、传、注、疏的阐释体制。这种“依经立义”的阐释传统,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长期弥漫性的影响,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模式。  “依经立义”的单一思路,“尽舍诗中所言而别求诗外之物,不屑眉睫之间而上穷碧落、下及黄泉,以翼弋获”,这种阐释模式“可以考史,可以说教,然非谈艺之当务也”②。用“依经立义”的方法,解说者“说字无字外之句,说句无句外之意,说意无意外之味”③。王夫之曾以《诗·出车》篇为例,指出其妙处“训诂家不能领悟,谓妇方采蘩而见归师,旨趣索然矣。”④“依经立义”的说诗方法,要么脱离具体语境,用诗外之物比附、提取道德政治主题,要么泥辞以求、字字落实,不能超越作品语言的层面去体悟其整体意味。  笺注是经学方法派生出来的批评体制。笺注源于汉代经学家经书的注、笺。从汉代开始,历代治经者的成果形式主要就是笺注。这种传统治经方法影响到诗文批评中,便出现了以读解作品为中心的笺注。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与转化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