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的空间
2008-3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何加林
268
无
本文在理学对于山水画美学思想影响的一章中,由于论文格式所限,未能展开论述,只能从一个最直接的点上深入浅出的谈了个人的观点,着重于理学思想对山水画美学初期的潜在渗透进行了分析,从思想学及认识论上进行了比较和理解,使自己通过对理学的研读,消除了原来对理学的误解与偏见,在较为准确地了解两宋山水画何以会走向写真的成因之外,又能以理学思想的观点去观照其他各个不同时期山水画的发展、演化的成因。另外,本文在撰写当代部分的时候,引用了一些当代画家的作品进行分析,不当之外还望见凉,并在此表示感谢。
何加林,字一髯,号雁庐。
祖籍义乌。1961年生于扬州,现居杭州。
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美术学博士研究生专业,获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杭州画院副院长。
总序打造学院精英绪论上编 第一章 山水比德在山水画意境中的潜识 第二章 理学思想与宋代山水美学 第三章 自然之性与山水画 第四章 “素朴”, “淡、虚、静”与山水画气质 第五章 诗、禅与山水画的境界 第六章 山水画中文人画的依据下编 第一章 意境山水的衰微与尴尬 第二章 意境山水的重新界定与其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章 意境山水的线、形意义及当下性 第四章 山水画中写与绘的价值观 第五章 山水画中符号、图式与风格 第六章 山水画新的价值标准结语参考书目后记
第一章 山水比德在山水 画意境中的潜识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里的山与水,虽然指的是自然山川里的真山真水,但在孔子的笔下,已经赋予了一种人格精神,这种山水的比德方式与《管子·小问》中“物可以比君子之德”是同一个意思,是孔子把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由我们今天所谓的从“客体”转化到“主体”的重要方法论,是研究儒家思想对后来山水画在觉识意境方法上的重要基础。 孔子认为智者喜欢水(古汉语知智通用),是因为“知者动”,即所谓有智慧的聪明人一定喜欢去追求变化中的真理,其人格就像流动中的水一样,敏捷多变,自得其乐。而仁者喜欢山,是因为“仁者静”,即所谓德行高尚的人一定以安身立命为本,其人格就像稳重的山一样,绵延长寿。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有这样的解释: “知者达于物理事理,而周流无滞,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天命,而安固好生,故乐山。知者才智迸发,如机轴转运,不能自已,故动。仁者神明元定,如明镜澄澈,粹然无欲,故静。动而周流自得,故乐。静而安固有常,故寿。”可视为完解。 虽然孔子所言的山与水与后来的山水画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在孔子的论著里除了在《论语·八佾》有“绘事后素”,《论语·乡党》有“君子不以绀鲰饰,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阳货》有“子日:恶紫之夺朱也”等之说外,已再难觅到孔子对绘画有更多的涉及,但孔子这一比德思想却对以后山水画发展的方向起到了潜在的作用。 ……
无
不错的博士论文!推荐学山水画的学生看一看。
也算是鉴识山水画的一种角度吧
能增加对山水画的理解,值得购买。
讲了山水画的一些鉴赏法则吧
作为一个学习美术绘画的学生 多看这些论文是好的
何加林先生的作品 文章 我都很喜欢 是中国画坛少壮派领军人物
对深入地了解山水很有帮助
何加林先生的文章很有深度,文采**,值得一读!
非常的专业而且丰富,对国画会有系统的了解
这本书真不错,很有价值,内容比较系统,对艺术生特别适用,实用
适合喜爱国画的人
我敬佩的老师,非常喜欢,印刷也非常好!
何老师的书不错
内容算是何自己对山水画的一个思考吧,有通过联系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来品评古代山水的价值的(比如宋代流行理学,就在评判宋代山水时加入理学的思想,不过我认为有些牵强),也讲了些自己的评判好坏的标准,通过这些标准对山水画目前的发展方向和审美理想做了个预设,对画画的人来说也能看看吧。毕竟他的画在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中还算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