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戏剧论坛(第1辑)

周华斌,李兴国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1  

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作者:

周华斌,李兴国  

页数:

22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戏剧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所有民族的文明史上俱皆存在。用“大戏剧”的观念来戏剧,其形态和内涵多姿多彩。我国的戏曲源远流长,被称作世界上三种古老戏剧文化之一。即使如此,作为中国传统戏剧形态的“戏曲”毕竟难以涵盖古今所有的戏剧现象。戏剧是动态的,自觉性的。多样化的戏剧形态和戏剧语言不仅存在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中,更存在于科技发达的当代社会。戏剧一向以广场和剧场为载体。在世界戏剧中上,原始和原生态的戏剧大抵发端于表演者曾经使用假面,也运用木偶、皮影等材质。如果说假面剧、木偶剧、皮影戏属于戏剧范畴的话,那么以银幕、荧屏为载体,以胶片、电子声像为手段的电影故事片、动画片、广播剧、电视剧也可以纳入戏剧范畴。

书籍目录

主编寄语二十世纪关于中国戏曲的跨文化研究二十世纪早期的北大中国戏剧教学成熟时期的中日戏曲比较--中国的四大南戏和日本的三大歌舞伎俄罗斯戏剧大师与中国戏曲论斯坦尼体系对中国话题现实主义的演剧体系的影响关汉卿考述存本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与元代剧坛面貌《浣纱纪》中“功成身退”折射的文化心理上党祭祀活动的“供盏献艺”传统戏江湖本的文化特征及其对地方戏曲发展的意义--以川剧聊斋戏为例汪鑫福和京剧脸谱上海京剧奠期的市场动作与标准《申报》创立与京剧在上海的早期发展文人戏曲的“情”与“礼义”昆剧在台湾的现代意义论莎士比亚喜剧的狂欢性奥古斯图·博亚尔戏剧理论述评中国现代神秘戏剧解析浪漫主义还是新浪漫主义?--田汉早期剧作与现代主义关于曹禺戏剧传播的研究影视叙事文本特性初深

章节摘录

书摘 上篇,关汉卿的生平足迹 《录鬼簿》,元代中叶至顺元年(1330)成书,元统、至正年间修订过两次。作为戏曲文献,它记录了金元时期梨园行的152名杂剧、散曲作家,以及他们创作的400多部戏曲作品。 作者钟嗣成在序言中说:生当此世,但知已死者为鬼,不知未死者也是鬼。酒囊饭袋,醉生梦死,块然一堆泥土,这种人活着与已死之鬼有何不同?山川永在,日月同辉,万劫无穷,自古至今,自有不死之鬼在。那些门第卑微,没什么职位,却有高才博识的人,身虽为鬼,却不是鬼。年代久了,难免湮没无闻。我也不过是鬼,于是将那些已死和未死之鬼记录下来,传之久远,也算一件幸事①。 钟嗣成之后,有人续编《录鬼簿》,继续记载元明时期的71名作家,以及他们创作的78部杂剧。《录鬼簿》和“续编”加起来,一共记录了223名作家和500余部戏曲作品。这批生活在公元十三世纪前后的二百多个剧作家,离现在有七百来年了。他们比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要早三百年左右。在中国文化史上,这批名不见经传的“鬼魂”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开创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先河。 为首的一名是关汉卿。《录鬼簿》称:“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户,号已斋叟。”明初戏剧家贾仲明在天一阁增补本《录鬼簿》里吊唁他道: “珠玑语唾自然流, 金玉词源即便有, 玲珑肺腑天生就。 风月情,忒惯熟, 姓名香,四大神物。 驱梨园领袖, 总编修师首, 捻杂剧班头。” 据记载,关汉卿共创作了12套散曲.35首小令,67部杂剧。今人誉之为“中国戏曲之父”、“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令人深思的是.这二百多名梨园界的剧作家,在正史的“文苑传”上找不到任何名字。元、明、清最高学府——国子监里状元碑林林总总,官方考试时名列榜首的状元郎密密麻麻,却同样不见他们的踪迹。当年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状元们,曾经被官府封官行赏.一个个志得意满、煊赫一时,如今大都已经在历史的风尘中灰飞烟灭。然而,那批名不见经传的平民剧作家,却记录丁社会人生,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长期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焕发着中华文化精神。 二十世纪初,学者们从野史中查阅到若干记载,梳理出戏曲成熟发展的脉络。人们恍然大悟:八百年中国戏曲,原来肇始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的鬼魂。1958年6月28日,中国文化界举办了一项规模空前的活动:当天,至少有一百个剧种,一千五百个职业剧团同时演出同一位剧作家的作品,他就是被《录鬼簿》称作“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的关汉卿一这一年,文化部纪念关汉卿创作活动七百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关汉卿为世界文化名人。 又有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华大地改变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正在与世界接轨。现代的、西方的文艺形态大量涌入中国,文坛、艺坛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位(录鬼簿》上的先驱、“中国戏曲之父”是否被人们淡忘了呢? 1、尴尬的所谓“关汉卿墓” 按墓旁的安国县文物告示牌,这个关汉卿墓是安国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安国县人民政府。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七日公布”。墓碑“伟大戏剧家关汉卿之墓”,是两年后的1986年5月题的,当时还请一部分戏曲史学者举行了揭碑仪式。 另一块由河北省人民政府立的告示牌,将此墓升格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加如下说明: “元。安国市伍仁村东。保护范围:以封土边线为基线,向东5米,向南5米,向 西5米.向北5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向东、南、西、北各外扩 300米。” 其实,它始终无人看管。十年前(1992)我曾经来过一次,墓冢周边比较开阔.如今,封土的边线已经不明,全部被农作物侵蚀和包围。但见天高云淡,荒草野冢,万籁俱寂,唯有草虫在呜叫。关汉卿的坟顶上爬满了翠绿的瓜蔓。 每当残阳落日,这情景或许令人伤感。反过来想想,倒也可以自慰:关汉卿本来就不属于庙堂,数百年过去了,在充满生机的田野间,毕竟还寄寓着这个出自民间又回归自然的神圣的灵魂。 2、关汉卿籍贯的几种说法 关汉卿到底是哪里人? 这位“世界文化名人”,正史不录,野史缺载,正如同英国的莎士比亚,为世人留下了身世之谜。有人说,莎士比亚是落魄的皇族;有人说,关汉卿是失意的官宦。有人说,莎士比亚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私生子;有人说,关汉卿是蜀汉大将关羽的后裔。又有人说,莎士比亚实无其人,是若干个无名剧作家的伪托;有人说,关汉卿也有两个,一个是官员,一个是平民。 创造诸多个性形象的戏剧家,自己反倒面目不清。早期的戏剧家大抵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中外皆然。不像那些茶余饭后抒情咏怀的政客、文人.热衷于庙堂刻石、政坛纪传、文坛留名。文献缺载,便容易产生无端的猜测。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文献有四种记载: “关汉卿,大都人,号已斋叟。”(元钟嗣成《录鬼簿》) “关一斋,字汉卿,燕人。”(元柬熊自得《析津志·名宦传》) “关汉卿,解州人。”(明初朱右《元史补遗》) “汉卿,元时祁之伍仁村人也。高才博学,而艰于遇。”(清乾隆二十年刊(祁州旧 志》卷八) 主要是三种说法——北京(大都)人、山西解卅1人、河北祁州人。其中“河北说”又有两种:一种宏观地称关汉卿为“燕人”;一种具体说他是河北“祁州伍仁村”人。 此次采访,三地学者各有说法: ①河北祁州说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张月中先生带我们来到祁州伍仁村的关汉卿墓。墓碑上刻有一副对联:“绝词妙曲亘歌九天而外,傲骨冰心永颂四海之中”,是当年张教授题的。 张教授认定此墓是关汉卿墓的主要依据是《祁州志》,此外还有当地盛行已久的关汉卿的民间传|兑。他指着墓碑说: “关汉卿的老家就在旁边的伍仁村,他去世之后就埋葬在这里。当地叫关家坟,关汉卿这个坟地最大,一直保存得挺好。为什么几百年来能够保存下来?原因有几个。第一个原因是.关汉卿他家跟当地普救寺的和尚关系’直挺好,关汉卿去世之后,普救寺的和尚历代给保护着。另一个原因是,历代戏曲演员凡是在伍仁村伍仁桥演戏的时候,一定先到关汉卿墓这儿祭拜以后才能开演。第三个原因,因为关汉卿威望很高,人们拥护他,所以形成一个传说:谁要是动关汉卿墓上的…把土,让他半夜里头疼;谁要是揭关汉卿墓上·块砖,让他后代出现残废。这样一来,历代保存下来了。” ②山西解州说 86岁的山西文联研究员寒声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 “研究关汉卿,你必须找出更早的、根据元代的东西。元代的根据是第一手材料。 在《元史补遗》上,原话是:‘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著北曲六十本。世称宋词元曲 然词在唐人已优为之,-睢曲自元始,有南北十七宫调。” 根据这个记载,关汉卿应该是山西晋南地区的解州人。为此,2000年12月8日山西(运城日报》还以头版头条刊载记者的采访,打出醒日的标题: “如果不把事实搞清,眼睁睁让关汉卿从‘解州人’历史上消失,我们就太对不起 历史了!”“八年磨一剑,中ill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八旬老翁寒声打旗为运城·争,关 汉卿。” 寒声先生的主要依据是朱右(1314--1376)1~《元史补遗》。引文见于‘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朱右,《明史》有传,是由元入明的史学家。他的大半生生活在元代,入明时已54岁。明初.原籍浙江临海的朱右被征赴史局,参与编修《元史》,官职为翰林编修。这样一位大半生生活在元代的严谨的史学家的记述,应该说不会没有根据。 ③北京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幺书仪女士持另外一种观点。她认为: “你要是确定700年前的关汉卿他出生在什么地方,你必定要加入很多的想象。……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主编寄语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从来有两支队伍:一支是纯粹研究机构的专职人员,一支是高等院校的教研人员。两支队伍并存互补。 我国这两支队伍的形成大约有半个多世纪了。就戏剧史(戏曲史)研究而言,一支归属于文化部,一支归属于教育部。由于传统的原因,以及体制上的原因,两支队伍的研究视角不尽相同。前者重场上,后者重案头。说重了,有些地方不大合拍。 文化部主管文艺,兼有三所专门培养戏剧戏曲人才的高等院校——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同时设有艺术研究院、所(含戏曲研究所)。除了这三所专门的戏剧戏曲院校以外,在一般大学里,戏剧被纳入“文学”学科门类。从“文学”的概念上说,戏曲属于“中国古代文学”,话剧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本研究、文献研读固然重要,但是倘若走向极端,便与戏剧本体产生游离。被研究的文本未必都在场上演出过,就象现在的戏剧创作,文本数以万计,有的只演过一两次;有的尽管发表了,却从来不曾上演。就戏剧本体而言,有些文本不值得那么大动干戈。 戏剧戏曲学的学科建设需要与国际接轨,需要与时俱进。在国外,特别是欧美,综合性大学专门设有戏剧系,并不归属于文学系。他们重视戏剧的本体,重视戏剧的舞台表现。有的国家和地区在高中阶段就开设戏剧课,注重戏剧观赏和戏剧实践。戏剧是综合性艺术,人家注意将戏剧观演作为提高文明素质的重要措施,学生就学时期,“校园戏剧”往往成为热点。于是,国民的戏剧素质和观赏能力比较强,带动了整体戏剧艺术的提高。在我国,自古以来就看重礼乐文明,子弟们从小就练习“六艺”。礼乐也罢,戏剧也罢,确实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一环。 戏剧在广义上属于视听文化。视听文化有各种形态、各种载体。 人们说,人生在世四个字:衣、食、住、行。其实还应该加两个字:视、听。所有文化都不外乎视听,没有视听,如庄子所说,只不过是一个不开窍的肉球,叫做“浑沌”。浑沌被打了几个洞,有了七窍。眼睛睁开了,耳朵张开了,开窍了,浑沌却死了。浑沌死,文明开。眼界打开,耳朵张开,人们进而希望有千里眼、顺风耳。所以,视听造就了文化,文明的开展有赖于视听。 视听所及,最初是图符和声音。所有民族最初的文字不外乎象形的图符、音符和意符,实际上是图画、声音(语言)以及思想的纪录符号。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平面材料(岩石、泥陶、青铜、布帛、纸张)是文字和图画的载体。在某种意义上,载体的材料和工具决定着文化艺术的形态特征。平面的文字图画,是静态纪录的原始文化和原始艺术。因载体、工具的不同,形态特征不同,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原始艺术风格。 动态的视听艺术包括表情达意的乐舞和具有叙事性质的戏剧。乐舞、戏剧以人类自身的形体为载体,演出场所是它的空间载体,剧本是它的文字载体。不同的演员,不同的演出场所,不同的文字表述,都会影响到戏剧的形态和特征。或者说,不同的载体会造就不同的戏剧形态。但是作为戏剧,叙事性表演自古到今始终是它的艺术核心。不管何种载体的戏剧、何种形态的戏剧,都有它发生、发展、沿革、变化、甚至消亡的历史过程,也有它自身独特的风格和魅力,都值得研究。我们把它们都纳入“大戏剧”的视野。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戏剧论坛(第1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